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几十年,从未近距离的看过老北京儿人家的生活和居住的大杂院。新冠疫情宅家不能远游,京城刚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于是想走近胡同感受一下老北京儿。<br>5月16号,周日,上午,带着我刚刚亲手制作的猫皇和猫嬛嬛开始遛猫行。目标是前门外西南方的“杨梅竹斜街”<br> 杨梅竹斜街,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自东南斜向西北,明代起称其为斜街,全长496。据说因清朝前期这里有一个杨梅婆而得名,到光绪年间雅化街巷名称,更名为杨梅竹斜街。别小看这短短的500米街道,这里可是清朝、民国时期的文化街,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娱乐会友常聚于此,清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杨梅竹斜街25号)、现代文学家沈从文(杨梅竹斜街61号)、京剧名家杨小楼、评剧名家新凤霞都在这里生活过。民国时,这里是书局也就是现在说的书刊出版发行一条街,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大众书局、环球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中华印书局共七家,现在这些老建筑早已拆的不剩啥了,依稀能看见一两个残存部分,非常可惜。 据说这个建筑是世界书局的前身,现在是民居。 匾额位置依稀可见 “#儿童书店”字样,是什么时期的书店不得而知。 因为周围都是书店书局,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当时各家店铺供奉火神,从杨梅竹斜街东口出来,沿延寿街走到琉璃厂东街,这有一座敕建火神庙。好像没有开放,大门紧闭。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从杨梅竹斜街西口走进来不远,右手边看到一栋民国式二层建筑,这是模范书局。模范:是指活字印刷术语,活字为模,盛器为范。书局不是书店,他具备藏书、印书、出版发行职能。</h3> 一层是书店,面积不大但挺别致,书架上摆放有各类书籍和装饰品。 书店一层后门,征得店员同意我进后院。因为当时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进入。 楼梯下面存放有老的印刷制版等设备 上二楼,这是一个咖啡、茶座看书的地方。我就是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可能是我来的太早了(10:30),整个书店就我一个客人,不好意思打扰人家,跟店员打了招呼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了。 因为太早了,整条街还没什么人呢。门口闲坐的大爷,散步的大妈,老北京胡同里的的生活写真。 杨梅竹斜街的店铺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在北平安插几万特务暗杀共产党,北平的革命人士转入地下,活动地点就是1949年前北平最好的澡堂之一东升平浴堂,过去北平的浴堂分三等,福堂、官堂和客堂,东升平浴堂是当时的头等官堂。现在这里是东升平宾馆,一个有着如此历史背景的建筑,我想要是在里面住住应该会有很特别的感受吧。 从模范书局出来继续往前走,左手边看见一栋老建筑“青云阁”。清末民初老北京有四大商场,分别是西河沿的劝业场、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菜市口的首善第一楼和杨梅竹斜街的青云阁。青云阁是当时集餐饮娱乐商贸于一体综合商业场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鲁迅等文人墨客是这里的常客。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都曾在此登台亮相,蔡锷将军与小凤仙也是在此相遇成知音的。1905年翻建,现在只剩下后门这个牌楼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知音》就是根据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在青云阁原址上拍摄的。<div><br></div><div>还是因为我来的太早,店铺多半还没开始营业,所以五百米的街道我走个来回也没用多长时间,于是我开始钻胡同儿,这里胡同纵横交织,互相都是相通的。</div> 不知道里面是啥,没开门 胡同大杂院 炭儿胡同里的大杂院 走到这里过马路就是现代化综合娱乐圈北京坊了。至此,北京胡同半日溜达就结束了,感觉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了,这里街道干净,生活气息浓厚,你能看到拎着早点回来的居民,在院门口洗涮后熟练的把水泼在地上妇女,还能看到在公共厕所门口遇见相互打招呼的老街坊,总之,很喜欢这种淳朴的接地气儿的生活景象。<div><br></div><div>过了马路就进入(穿越)到时尚现代的场所了,说实话我进来就开始转向,北京坊跟三里屯综合商圈类似,我一层一层的转,最后终于找不着北了,直接坐电梯下一楼出来。<br><div><br></div></div> page one 书店,我很喜欢,环境非常好,在窗口能看见前门楼子、纪念堂,往西还能看见中国尊。 在pageone楼上窗口向外看 三楼看窗 好了一天的遛猫行结束,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