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莲都区小语青年团队第八小组(青葵组)磨课小记

<p class="ql-block">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就像那园中青葵,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每一次学习,每一次磨炼,每一次站上讲台,都让我们吸收并蓄,焕发全新活力!</p><p class="ql-block"><br></p> 研课:知所从来 <p class="ql-block">  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是习作单元,以写人为主题的专项习作。</p> 备课:集思广益 <p class="ql-block">  如何确定本课习作对象与能力要求,小组成员根据小组计划中的要求,用心研读课标教材,单元整组课文以及习作序列,广泛搜集资料,每人提供一份精品教案。</p> <p class="ql-block">  小组成员进行了线下第一次集中,就自己对本课的理解,所提交教案的亮点,重难点如何落实进行激烈的讨论。</p> 磨课:反复锤炼 <p class="ql-block">  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课堂的研磨。过程中,怎么设计教学活动让目标落地?如何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习作课堂该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反馈?环节,细节,只有在不断磨课中才能细化生成。</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组内成员试教。吴珺老师和吕叶晓老师分别在本校进行了试教。对第一稿教案进行试教,发现学生习作共性问题。就学生对习作对象的特点难以表现出来,写法杂糅,表达不顺,以及一堂课时间分配占比等方面进行讨论,修改,完善。</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修改了初稿,陈霞丽老师在中山小学试教。本次习作课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父母,同学引入,概括身边人的特点,并借助教材中“记忆力超强”的叔叔,引导学生思考典型事例的把握,从而体现人物特点。但从最终效果看,学生在习作对象选择上囿于身边熟悉的人,难以打开思路,实现本次习作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陈霞丽老师在囿山小学试教。较前一次,本次课堂更流畅,主题也更突出,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上更加有方向,有针对性。但陷入了习作对象选择,特点呈现的怪圈。仅仅选择身边的人,依旧是习作对象太过于狭隘,而选择身边有特点的人,比如门卫叔叔,清洁工……学生又因不熟悉而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选取能体现特点的典型事例。</p> <p class="ql-block">  梁老师和翁老师听了本课,也与我们小组成员一道,就本课习作对象习作能力的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习作对象从身边有特点的人、家庭成员、自己、老师,到生活中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人,从熟悉到陌生,对象范围的扩大。从语文要素看,写人的要求经历了“尝试写出”——“写清楚”——“写具体”三个层次,习作能力上,本课就要着力通过典型事例具体地表现人物特点。清零,调整,细化,落实,修改一直在持续。</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陈霞丽老师在市实验试教后,小组成员又一起听了杨特上的一节习作示范课,并且听取了关于习作的讲座。全新的角度,全新的思考,用好教材,在课堂中呈现序列;借助习作单元特点,精准采集习作例文指导方法,使教学目标更落地。</p> <p class="ql-block">  大量的磨课后,推翻、修改、重设,知道问题所在,明确了修改方向。各小组成员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语言的推敲,下水文的写作,以及课件素材的收集,板书设计等多角度进行认领,分工合作。</p> 亮课:精彩呈现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在丽水市外国语的讲台上,陈霞丽老师将《形形色色的人》一课进行呈现。以学生的角度切入,从生活入手拓展思路,在习作中引导学生描写人物要抓住特点这一关键,巧妙引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学习课文中运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鲜明特点的方法。通过微课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构思并完成习作,培养学生相互评改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每个环节设计精准,环环相扣,作文指导有梯度。</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在龙泉市南秦小学陈霞丽老师再一次带领学生走近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在上一次呈现的基础上,在交流评价环节更明确了评价标准,评改过程中更加关注了学生的习得,实现了课上的增量,学生看得到的提高。</p> 思课:且行且思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短短二十天的磨课史,我们小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磨炼”。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的彷徨无助,到混沌难解,再到明朗清晰,我们每一步都携手共进。在本次磨课之后,朱艳老师第一时间整理出了课堂实录,陈霞丽老师马上就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吴珺老师将本次磨课的点滴过程形成了一篇文字材料,吕叶晓老师把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收集。</p> <p class="ql-block">  李倩老师以此为全新的出发点,延伸习作。以自己任教学段的《这样想象真有趣》为依托,和办公室的老师一起探讨想象习作教学,并亲身示范,锤炼,带动所在学校教研组对于表达类教学的思考,真正让我们的莲都小语学习团队呈现“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欣欣向荣局面。</p> <p class="ql-block"> 文字|吴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青葵组”全体成员</p><p class="ql-block"><br></p>

习作

老师

学生

试教

陈霞丽

磨课

本课

小组

特点

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