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留在心中的一缕情思</p><p class="ql-block">文/徐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8年秋天,我伴着“东风吹,战鼓擂”的歌声走进八十中学的大门。当时,正值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我们整天不怎么上课,要不就学工、学农、学军,挖地道,长途拉练。当时学校的老师基本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建国初期,满怀一腔热血投奔祖国怀抱的归国华侨;一部分是,因为各种原因进不了名牌大学或保密专业,只好学了师范的,都是些才华横溢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班主任、数学老师方瑞良就是印尼的归国华侨,语文老师李正心和方老师后来成了挚交。我们初一(4)班被分配到校门东边紧临马路的一间破平房里上课。每当拖拉机冒着滚滚浓烟经过时,上课的老师都不得不停下来,等轰鸣声渐远才能继续讲课。</p> <p class="ql-block">左起: 刘毅然、方瑞良(老师)、李正心(老师)、徐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自然少不了对异性的关注。我偏偏被班上一个考试名列前茅,上课因活泼好动、接下茬,被老师频频点名批评的他所吸引。他个子不高,圆而白晳的脸上嵌着一双聪慧明亮的眼睛,嘴不大,总是鲜红鲜红的,他属于聪明过人,精力过盛的调皮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指引下,我们班来到怀柔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我还依稀记得村名叫上官地、下官地。那是初冬时节,山冷得在颤抖,河水失去往日的欢笑。我们的任务是把被山洪冲下来埋在沙石中的大石块撬出来,抬到地边,整理出一小块平地,以便来年种庄稼。这个活儿对我们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可不轻,我们无论男生、女生,都拼尽了全力地干活。</p> <p class="ql-block">刘毅然与班主任方瑞良老师畅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共同生活拉近了我们男女生的距离,我和他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比如,排练节目慰问贫下中农,我在八十中的宣传队会跳舞,承担编导工作,在给男生纠正舞姿时,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近他。他不像其他男生那样动作僵硬,而是一点就通,很快就能掌握动作要领,舞姿也算优美。一次,我们聚在老乡屋里开会,商讨如何排练节目。因为我的建议他很欣赏,并称赞了我,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短的两个月转瞬即逝,我们在同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中与他们结下深厚的感情。在我们准备离开的头天晚上,淳朴的村民们,拉着我们的手,流着感激的泪花,舍不得我们走。第二天,全村出动为我们送行,全班同学都整装待发了,唯独没见他的身影。原来他抱着村头的大树,哭喊着要留下来!看来他人不大还挺重情重义的。后来是班主任方瑞良老师强行把他抱到马车上,车走出好远了,还不时传来他隐隐的抽泣声。</p> <p class="ql-block">左起: 宋岺玉、刘毅然、方瑞良(老师)、李正心(老师)、刘德海、王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三开学了,他的座位一直空着,听说他跟随父母去了“五.七干校”,我有些怅然若失。又过了些日子,一天,数学课上,班主任方老师说他写来了一封信,并在全班面前宣读了他的来信。信的内容我至今记忆犹新,开始写他离开我们后,思念老师和同学的心情,还写了他在“五.七干校”的生活,最后也是班主任最感兴趣的,写了他很后悔,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没有努力学习,荒废了许多美好时光。这正是班主任给我们读他来信的初衷,告诫我们要发愤读书,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等等。他文笔流畅,充满对班集体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再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中学毕业,我因在八十中学宣传队待过,能歌善舞且学习不错,被班主任方瑞良老师推选去当教师。我没有选择的可能,无奈地当了小学老师。知识匮乏的我苦苦挣扎在教书育人的校园里。上苍终于眷顾了我,使我踏进北师大的校园。我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我的理想在书本的世界里自由飞翔。毕业后,我已经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不再彷徨、迷惘,得心应手地驰骋在渴求知识的学子中。这时的他音讯皆无,我也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起: 刘毅然、傅彦英、高亚丽、方瑞良(老师)、李正心(老师)、茅京兰、蒋彦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1981年,一个漫天飘絮的春天,我们班主任从香港来京,临时通知了几名同学与老师相聚,他也来了。这时的他一身戎装,脸庞依旧白皙,嘴唇红润。我们七八个同学围在老师身边,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别离后的境况。当然,我的目光追寻着他,他带来一些刊有他文章的刊物,向老师和同学介绍他的大作。从他的叙述中我得知他在"五.七干校"参了军,在部队经常写些诗歌、散文陆续发表。他开玩笑说,可不要看不起大兵哟!我们聊到夜幕降临,依依惜别,互留了联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正在中学教书,他忽然打进电话说,他想考北师大的文凭,要我帮忙找一些资料,我们相约周末在我家见面。他神采奕奕地来了,我把资料交给他,我们热烈地交谈着,说得最多的是如何拿文凭。我把他送出很远,皎洁的月光下他的目光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之后,他再次消失。他上没上大学,我无从知晓。但因为心中的一缕情思,我仍然追寻着他,找寻他的蛛丝马迹。而且,执着得像一头犟牛,义无反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踪迹终于被我发现,报纸、刊物上常有关于他的报道。获知他已从北师大研究生院毕业,是一位青年作家、军旅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一篇篇报道,只要是关于他的我都不放过。我悄悄买来四卷本《刘毅然文集》如痴如醉地阅读,甚至生病住院时也带到病房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他的小说《摇滚青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意大利国际电影奖,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他为总撰稿的大型专题片《共和国之恋》获得极高的赞誉并荣获国家级特等奖;其作词的主题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获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他的部分中长篇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应邀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讲学。</p> <p class="ql-block">这时,我已调到报社工作,几次打电话约访,准备采写他,均因他忙我也忙而未能成行。再后来,听说他弃文从影做起了导演。多才多艺的他干什么像什么,指向他的每条路都通向成功,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他是个不知疲倦的人,他拍摄了现代文学名著系列电视剧: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刘云若的《红杏出墙记》、徐圩的《江湖行》、林语堂的《风声鹤唳》、叶紫的《星火》、台湾作家林浊水的《望春风》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执导的电视剧《毛岸英》首映前夕,我们班同学又聚了一次。这是在2010年的春天,班主任方瑞良老师又从香港来京,这次来了30多名同学。这时的他已跻身名人行列了,因为忙当然会姗姗来迟,是专车把他送来的,听说是从拍摄现场赶来的。他容颜依旧,只是没有了昔日的天真活泼,变得矜持、沉稳,静静地坐在沙发里一言不发。我看见他送给班主任一袋光盘,那都是他的杰作。老师已近80高龄,有些老态龙钟,挚友语文老师李正心也来了。 </p> <p class="ql-block">我深知罩在他头上的一顶顶光环,已经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只能远远地望着他,像欣赏一幅精美的艺术品。虽然我也混到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杂志社社长的职位,但在他面前我仍然不自信。我谦恭地凑上前,与他聊了几句,大多是打探他的近况。我说要沾沾名人的光,拉着他拍了张合影。他大声告诉我们,他导演的《毛岸英》要公演了,让我们盯着看,饭也没吃就匆匆离去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他有众多耀眼的光环:入选了《中国作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记》、《中国艺术界名人录》等,以及美国国际名人传记协会编撰的《国际名人辞典》、《世界文化名人》、英国《剑桥名人辞典》和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编辑的《世界名人录》。著名教授、作家、编剧、导演……但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是,他永远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为是他的同学而自豪!我庆幸终于如愿以偿,圆了写他的梦,不为别的,只为留在心中的一缕情思。</p><p class="ql-block"> 徐 伟</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7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 伟</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p><p class="ql-block">曾任: 北京市金台路中学教师。</p><p class="ql-block">1986年调任: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原中国文化报社)历任办公室秘书、总编室副主任、《文化月刊》副社长、社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辑/百川、维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