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油心廿 2021.05.13</div><br>文明是以金属冶炼、城市、文字三个要素出现为标志;是人类文化、精神和社会组织的高级形态。是人类进入国家时代的称谓。三角城人有大规模使用金属、创建城市二个文明要素,却没有发现文字及类似符号,三角城人是准文明。<br><b>一、铁器时代的三角城“准文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500余年前,西亚、西伯利亚的铁器文明猛烈向四周扩散。中国社会科学院许宏教授讲:“在中国古代史的前期,‘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西北地区。”金川三角城遗址→西岗M446墓葬出土了中国最早(碳14测距今2500年)、最重(12.2㎏;图1)的铁犁。中国社会科学院易华博士考证,中国在公元前233年后,才开始铸造铁犁。此时M446墓葬的铁犁埋入土里已200多年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三角城址及周边墓葬群等总面积约430万平方米,因某原因没有正式挖掘。挖掘的是三角城(图2)周边的565墓葬。因为三角城墙是非版筑城墙,许宏说三角城是非华夏礼仪城邑。[1]</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三角城人的渔猎生业和他们在工具传播上的贡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韩康信鉴定的,三角城周边墓葬群体质人类学/人骨种属同今鄂温克人,鄂温克人今天仍然拉网捕鱼称:“阿勒格塔那”。三角城人生活在古金川河和猪野泽的湖口处,食物━━水产品易得,富裕的三角城人才有腌渍渔货去商贸。但他们没有成为文化事业的有为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历史上没有一个沼泽族群能发展成帝国,但他的旁边一定会诞生一个伟大的帝国,古波斯帝国旁━━沼泽阿拉伯人(Marsh Arabs;伊拉克境内)是一例。今天沼泽阿拉伯人他们还和波斯帝国时代一样,生活在沼泽里。沼泽阿拉伯人给我们提供了三角城人生活空间的想像(图3、4)。</span></div></h3> 阿拉善高原是一个戈壁沙漠高原,偶得的金川河和猪野泽湿地资源,就使得三角城人和沼泽阿拉伯人一样生活在恬静、安逸中,使得“河西第一城”的三角城只能成为文化、文明的中转站。<br><b>(一)三角城是农业工具和技术传播的重要节点</b><br>如前所述,三角城出土了中国的最早最重的铁犁,开始了中国最早的“二驼抬杠(驼耕起源于两河流域)”。犁耕和锄耕的不同在于:锄耕始于丘陵,犁耕用于平原。犁耕是人畜共耕作效率高。<br>三角城还可能是中国最早开始有灌溉农业的地方。30年前,笔者在在三角城周边工作时,观察到一个石子铺设的渠道和陶片。如果三角城人从西亚(苏美尔人八千年前发明了灌溉技术)引进了农业灌溉技术,施肥技术也可能是同期引进的。<br>理论上讲,犁耕衍生出灌溉和施肥技术,犁耕、灌溉、施肥这三大农耕技术是古代帝国的标配。<br><b>(二)三角城是工程工具和技术传播的重要节点</b><br>三角城墙残存高度仍有7m,没有桔槔(图5)无法完成施工。三角城是桔槔东传之路上的重要节点。<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5 桔槔模型</h3> 《汉书•传•匈奴传下(公元前8年;西汉绥和元年)》记载:“或说根曰:‘匈奴有斗入汉地,直(值)张掖郡,生奇材木,箭竿就(鹫)羽,如得之,于边甚饶……’。单于曰:‘父兄传五世,……匈奴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br>这段汉书说:有人对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说:“匈奴自治区”的阿拉善高原有一个手工业“制造中心”,很富饶。王根就想整合到西汉政府“直属”。有使者来匈奴王庭索要,匈奴单于说:是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想要这块地吧?这可是我们匈奴人制作弓箭、车辆、穹庐(毡帐)的“制造中心”,把王根㨃回去了。<br>“父兄传五世……作穹庐及车”这说明工具、技术和手工业商品制作传承在百年以上。阿拉善高原是马拉战车工程工具和技术东传之路上唯一传播节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三角城周边山中的森林和手工业</b></div><b>(一)三角城周边龙首山上的森林</b><br>《汉书•传•匈奴传下》记载的“生奇材木”是指生长于龙首山上的青海云杉,这是阿拉善高原西北部仅存的一点乔木森林━━青海云杉,就在今阿右旗龙首山龙王庙附近(距张掖平山湖大峡谷30㎞;图5、6、7、8、9、10)。[2]绿洲人听祖辈说过,首山龙宁远镇亥母寺有松树林!现在只有垂枝小叶杨(图11)。亥母寺有青海云杉林是可能的,在三角城西岗墓穴中,每墓都有水杯粗的青海云杉捧10~26根,[3]三角城内及周边墓地有房址出土,房屋就是三角城人应用青海云杉的证据。<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三角城的手工业</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角城的城门洞很大!哪是用来进出车辆的!三角城门楼很厚重,那城门一定是用青海云杉制作的。三角城人能制造城门、车辆,就能制作驼鞍和驮具等,有了驼鞍驮具驼队就可以远行了。笔者臆测,三角城人是在宁远镇亥母寺山中伐木,顺河流放木至三角城。战乱时,部分三角城人逃入宁远镇龙首山亥母寺森林,而后重操旧业。这才有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索要匈奴人制造中心这块土地的故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角城内有大量玻璃状熔体,俗称“瘤子、窑汗”,从三角城周边出土的陶器看,均属低温制陶。低温制陶为什么会有窑汗那?只有一种解释:为节省燃料,施行热装陶坯、连续烧制。问题是三角城人要专业手工作坊烧制那么多陶罐干什么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计量包装(史前无计量器具)。一是在文明初升的三角城,装盐、装腌渍渔货陶罐计量包装超级棒!二是防雨、防潮;三是方便搬运;四是方便用盐者码放或吊挂,防止被牲畜哄翻糟蹋了,这是笔者对三角城大规模低温制陶罐的臆断。</span></div><b>四、绿洲之路上的骆驼</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876年(清光绪二年)左宗堂收复新疆前,为保障大军后勤补给,左公令人建造了5000余辆大车,后经左公反复计算,最终还选择了驼载。在运输方面,骆驼只输给过汽车,绿洲之路上驮载无物可代替骆驼。</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农业部2014年颁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662号)》,全国只有“阿拉善双峰驼”名列其中。蒙古国把这种骆驼叫:“嘎勒宾乌兰(红骆驼)、哈宁赫臣呼仁(褐色骆驼)”。骆驼奇特的生理和特点,将来定会在生物医药方面大有用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阿拉善高原有完整的骆驼产业链,河西走廊内没有,在人类驾驭自然能力很弱的史前和历史时期,骆驼是绿洲之路上的“硬件”。只有阿拉善高原上的驼队,才是绿洲之路的承运人。中亚⇄中国西北“绿洲之路”成于阿拉善双峰驼和驼队的驼工们,不是丝绸。</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丝绸之路必须考量骆驼的生理自然属性,不要用虚幻的文人情怀理煽情丝绸之路,请尊重我们阿拉善高原驼队的贡献,还有骆驼。</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六、结束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金川三角城遗址是匈奴族群的故乡。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写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如前所述,匈奴单于自称“天子单于与天无极千(秋)万岁”,匈奴人当例于“天下”华夏族群之列!华夏文明由中原文明、草原文明、西域文明、高原文明融合而成,天下文明不全是汉文明,也不是某一姓或某一族群的私产,乃天下人之天下,匈奴文化乃我华夏之文化,匈奴文明乃是我华夏帝国之文明。</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笔者絮叨冗长的论述阿拉善高原、盐道、骆驼和河西史前最大的商贸城邑遗址。目的是让人们知道,史前交流之路主要发生在阿拉善高原的驼队和盐贸交流之路上,是三角城人和内蒙古磴口县岩画群(格尔敖包沟岩画和和默里赫图沟岩画区)人,把史前西亚、中亚、西伯利亚的物质、文化、人种、疾病交流到关中和华北地区,他们是史前交流的主体族群。张骞凿空后,由于阿拉善高原族群,其文化、经济发展水准不如河西走廊内的族群高,部分发货人移至走廊内,但承运人驼队、驼工、牧驼人还是阿拉善高原族群。最重要的是高原驼队自组织的盐贸易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状况到了1950年代后,食盐和现代汽车远输业国营化后,才改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参考文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许宏;小议金昌三角城的历史位置与特质[J]。《三代考古》2018年 第1期 91~96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王宗元;王传胜;《汉书•匈奴传》“斗入汉地”考[J];丝绸之路;1994年06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P第9页。</span></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