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昔日铁血军魂 今朝战友情浓</p><p class="ql-block">向前!向前!向前!</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队伍向太阳!</p><p class="ql-block">脚踏着祖国的大地,</p><p class="ql-block">背负着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听到这首八一军歌时,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步伐整齐军姿威武霸气钢铁之师豪迈气概!那一帧帧在峥嵘岁月里战友情深感人画面,那铭刻在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如潮水一般扑面而来,让我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人到晚年爱回忆,我的父亲樊海是一位共和国同龄人,1968年年仅十九岁的他从天台山初中应征入伍,在部队里第二年入党,第四年提干,在部队十八年军营生涯中度过了他最美的青春年华,而如今,早已退休的他和母亲在自家六分小院子里春种秋收劳作不停,过着“二人、三餐、四季”的晚年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 过完了清明节,咱们去一趟山西省看望看望老战友”,父亲用商量的口气给我说道,“去就去吧,自己的儿子还用那么客气”,我率真直白的回答道。“怕是影响你工作”父亲呢喃说着,把工作放在首位是父亲的行为准则,“放心吧,我会处理好的”,得到这样的答复,父亲总算放下心来。</p><p class="ql-block"> 4月9日,高速西行,行程近四个小时至山西省翼城县,在约好的地点老战友李海良、李长兴、杜仰贵见到父亲激动不已,紧握双手,互致问候。已近中午时分,李海良叔叔把接风宴安排在其儿子开的“飞翔食代”餐厅里,饭店装修考究、档次高雅。老战友们相聚是缘分打开了话匣子,共同追忆在部队期间的艰苦岁月。当时父亲所属部队是解放军工程兵部队,美苏争霸时期,在苏联对我国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势下,按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走进蜿蜒曲折大山里,劈开大山钻山洞,筑造国防工事。</p><p class="ql-block"> 在开工誓师大会上,官兵齐声高唱“崇崇高山齐入云、备战、备荒为人民”。最苦不过工程兵,年轻的工程兵人吃的是细粮三分之一粗粮三分之二的伙食,住的是冷风飕飕的工篷,那个年代凭借简陋的工具在进行国防山洞施工,没有先进设备,全靠炸药和人力劈开厚实的山岩,都是二十左右的毛头小子全靠着简陋工具创造者奇迹。时间紧任务重,这些年轻的战士实行三班倒,每个班工作量进行考核比赛,“日常工作就是头戴柳条编织的安全帽,面带防尘罩,身穿旧棉衣,腰系破电线,脚穿高筒水靴,使用重大50公斤的凿岩机掘进,一个班作业下来,往往浑身湿透,筋疲力尽,有的担任安全员战士仰视警惕观察石壁变化,有的战士扒石渣推渣石,为了给连队争光,大家日夜并肩战斗在潮湿昏暗的山洞里,共同面对艰苦超强的劳动。当时施工连队口号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班组之间你追我赶,硬是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确保了一年工程量十个月就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有的战士在施工中遭遇塌方,湖南兵李修永烈士把生命定格在21岁,有的战士身受重伤落下残疾,有的战士得了肺尘病,到老年终日与药品做伴。讲到这里父亲和他三个战友神情肃穆,缓缓说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在的年轻人不该忘记他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正是当年英雄们用生命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山河已无恙 吾辈当自强</p> <p class="ql-block"> 因为父亲在国防山洞施工中表现突出,被部队提干随后任149团七连司务长,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提出“细粮定量、粗粮管饱、细粮精做、粗粮细作”的十六字方针,俗话说得好“众口难调”,父亲和炊事班的赵长安等战友们晚上开会研究食谱,依据当时的伙食条件标准,创新饭菜模式,吸收各大菜系精髓,部队伙食饭菜一周每顿不重样,即照顾到来自天南海北战友的口味,又保障了施工连队的人强马壮、体质超强。杜绝浪费又略有结余。其经验在北京军区后勤部队全面推广,曾经被授予“北京军区工程兵后勤工作先进连队”。《解放军报》1979年4月7日刊登标题为【革命的红管家】新闻稿件,详细刊登具体做法和官兵的心声。父亲前去天津市出席后勤工作表彰大会。</p><p class="ql-block"> 谈到过去父亲深有感触的说“还是毛主席伟大,把党支部建在连队,当时官兵和谐民主监督,归功于党支部的核心领导”。</p> <p class="ql-block"> 满桌佳肴美馔,以水代酒健康为本,互助保重身体要紧。李海良、李长兴、杜仰贵三位老战友与父亲交谈甚欢,忆当年青春岁月在部队留下自己宝贵人生经历,这些年过七旬的40后50后的老战友在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沐浴红色革命的洗礼,以自己青春年少的血肉之躯在艰苦环境中励精图治、昂扬斗志,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革命光荣传统。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薪火相传铁血军魂,铸就了现代中国军人的阳刚之气、正义之气、必胜之气,也正是现在00后青年人成长中所需要的独立、健康、阳光品性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挥手告别父亲的三位翼城县战友,我们就前去绛县王家窑村看望老战友李和义叔叔,从翼城县到王家窑村要一个小时,父亲在车上给我介绍李叔叔情况,1973年入伍后被分配到七连养猪俗称“猪倌”。那时候部队讲的是官兵一致平等,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饲养员、炊事员等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那个年代因为连队年底吃的好一点,可能全靠养几头猪如果养的不肥,那年底就少吃几块肉,李和义叔叔任劳任怨,脏活累活抢着干,脚踏实地出猪圈打疫苗,外出学技术空闲时间看饲养书籍,唯恐出现差错和过失,半夜里还去打猪草添夜食,把猪养的胖胖的,保障了战友们吃的倍香,身体特棒。直到现在父亲一直称赞李和义叔叔做活规范整齐划一,自我要求标准高。</p><p class="ql-block"> 付出总有回报,他在部队期间早早的就入党,复原回家后任村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他利用城郊村的区位优势,号召村民们发展商贸流通业,后来他辞去公职办企业经营苗木生意。</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当时因为交通不便,父亲也换防到其他地方,逐渐失去了联系。后来他与父亲的重逢一波三折,更显得战友深深意浓,那年春节前打扫卫生,在家里面发现一个信封上有父亲老家的地址,李和义叔叔欣喜万分,过完春节就坐着火车从侯马市到晋城市到长治市再到邯郸火车站,从火车站坐着公共汽车到辛安镇村东杜堡桥头下车,步行6.5公里,用了两个小时找到了我老家焦营村,当时四叔看到李和义叔叔一脸疲惫,就刚忙安顿吃饭休息儿,骑车带着他又到肥乡县城找到了父亲。好友相见自然好酒好菜招待,父亲一辈子好喝酒,他与李和义叔叔举杯共饮,互诉衷肠。当时我才十六岁懵懵懂懂听着他们讲军旅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咸,只见他们频频举杯热泪盈眶,不太理解大人们的情感,而如今40余岁才深知是战友间的兄弟友谊和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春,父亲得知李和义叔叔因病致残,在家里坐不住牵挂老战友的身体状况,就和母亲从邯郸市火车站到山西省辗转车辆到绛县家中看望老战友。而如今一晃四年时间,近来老战友身体可好,一直牵挂父亲的心,言谈间车到王家窑村,感谢高德地图导航,一步到位就到李叔叔家门前。两位老战友相聚紧握双手,青春年少并肩作战,如今却是满头白发,脸上露出来笑容,眼里闪烁着泪花。李叔叔坐在轮椅上,虽然腿脚不便但是人看来精神不错,父亲叮嘱他保重身体要紧。我环顾室内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墙上挂着全家福照片,叔婶两人,两个闺女两个女婿,三个外甥一个外甥女,十口人十全十美,透着浓浓的亲情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窗台上,墙角边种植着花花草草,满满的田园风光,小院内细微处扶手设计巧妙实用,让李叔叔在这个小院里看尽花开花落,静享时光美好。</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两位老战友再次紧握双手,“再见了老战友,再见了老首长,彼此珍重”,行了别送我了,你腿脚不便父亲说,李和义叔叔还是坚持着送到门口,“我就是爬着,也要送送你啊!”。我闻听此言,再次为两位老战友真挚的情感落泪,感慨万千,这些老战友在部队期间一起战斗,共经生死的情意,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都不会理解,战友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读懂这份刻骨铭心纯真永恒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能在有生之年,再见到昔日战友,成为多少老兵迟暮之年的期盼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4月21日上午,微信上得知,居住在广东省父亲老战友张贻涛叔叔和阿姨,五一期间前来肥乡看望父亲和谢善珂叔叔,连忙告知父亲这一喜讯。</p><p class="ql-block"> 4月29日一大早,父亲就去邯郸接站,本以为张贻涛叔叔乘坐高铁是从高铁站下车,原来他们两人都是坐着卧铺到是邯郸站下车,阴差阳错来回奔波近两个小时,才将张贻涛叔叔阿姨接到肥乡特色名吃“黑脸烫面包”大酒店接风洗尘。</p><p class="ql-block"> 老战友喜相逢,双手紧紧相握,久久不肯松开,军营里谢善珂叔叔是排长,张贻涛叔叔是通讯员,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复员后虽相隔千里,却始终牵挂对方,如今两人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张贻涛叔叔回忆与谢叔叔当年那段峥嵘岁月,守望相助之情,眼角湿润。</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不再赘言,直接复制粘贴张贻涛叔叔归途中写下的感言。</p><p class="ql-block">别看这五一节短短的几天假期,这几天昨为年近70岁的老张,于4月10日就着手准备购买去河北的火车票,28日,这个老人驱车近22个小时(汽车、火车)的旅途,平安到达河北省邯郸市车站,一个已过70岁的老人,老樊老兄,早上7点40分就驱车从肥乡到邯郸东站接站,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力、理解力均不如青年期,把接站的方向搞错了,这一往返,2个多小时在路上当误了,年过70岁的老谢老兄,本身身体就有毛病,拄着拐杖,从家里带着最好的美酒,两夫妇早早地在宾馆里候着。老樊老兄的夫人,儿子早早地在宾馆点好当地特色的美食,年过70岁的原卫生队的卫生员王宝金老兄,也参加其中,人虽不多,但非常热情,非常热心,晚上老谢老兄两夫妇,在家设家宴,第二天上午,老樊老兄一家三口,驱车从邯郸市肥乡区送我们到沙河市,沙河市的老申,老李老弟,早早地在老李家的门口等待,中午老李老弟设家宴欢迎,正在感冒在身的老王战友也从家赶过来,共同欢聚一堂,晚上老申老弟家设家宴欢迎,中午原班人物一起欢聚,气氛十分热烈,也十分热情,更十分热心,留下了深深的好感,第二天,老申儿子开车,载着我们四人,驱车100多公里,到我想往多年的河北南宫,去看看部分熟悉的,认识的战友,聚会期间,难免要喝点酒水助兴,身患有毛病的,多年滴酒不沾的老程、老张,骨折不久尚未完全愈合的老刘,也端起了酒杯,把欢迎老战友的友好推向了高潮,很动人,也很感人,一杯一杯又一杯,杯杯感人心非,第二天,也是今天,老申,老李于我几人,老申的侄子驱车100多公里,赶到河北清河,青一色的149<71年兵,清一色警通连的兵>,围坐在一个大饭桌旁,大家举杯共庆大家今天的相见,会喝酒的尽兴,不会喝酒的尽心,2个小时的共庆相见,场面十分热闹也十分热心,在老张的心里烙下了深深地感受和感动,不易啊,真的不易啊,还有机会吗?还有下次吗?</p><p class="ql-block">一路走来,一路回望。真诚的朋友终身难忘。回忆昨日温馨满载今日的情怀,轻轻的说感谢有你老战友!</p><p class="ql-block">我也跟帖写下</p><p class="ql-block">军营铁骨也柔情,战友情意比海深!推杯换盏叙旧情,永如青山不老松!</p><p class="ql-block"> 战友情 一世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