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城学区开展“建党百年”之“党的故事我来讲”系列活动

浅色ゞ夏沫╯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环城学区党支部举办了“党的故事我来讲”教育系列活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发生在环县的红色故事《红军泉》。</p> <p class="ql-block">  讲述者:慕丽荣,环城镇十五里沟小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在山城堡战役陈列馆的一个玻璃展柜里,展出着一些当年国民党军的帽徽,这些正是纪念园开园时,山城堡村村民樊秀英捐的。</p><p class="ql-block"> 今年92岁的樊秀英老人,虽然听力和记性都大不如前,但她却清楚地记得那些帽徽是当年丈夫在战场上捡来的。老人的儿子郭贤斌告诉我们,父亲在世时,经常讲起当年那场战役。战斗过后,父亲和村上的年轻人去清理战场,当时尸体全都冻得坚硬,他们仔细将红军战士的遗体掩埋。</p><p class="ql-block"> 巍巍山城堡曾掩蔽过无数红军战士的躯体,潺潺环江水流淌着兵与民的艰辛和伟大。红军长征经过环县的时间虽短,但播撒了红色火种,传播了革命道理,成为环县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宁给半碗米,不给半碗水”是山城堡流传的一句老话儿,可就是这么珍贵的甜水,当年红军驻扎在山城堡时,正是当地百姓领着红军找到了井水。相反,国民党军队来了,百姓们就把这口井的“救命水”锁起来、藏起来,国民党军只能喝沟里的苦咸水,一喝就拉肚子,战斗力一下子就削弱了。后来,这口井被命名为“红军泉”。</p><p class="ql-block"> 山城堡村村支书冯涛告诉我们,这口井以前叫李井子,是山城堡境内唯一的甜水井。他们小时候,每天都来这里取水,后来各家陆续有了水窖,这口井才“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透过高高的水泥保护台,俯身细看,井里清泉依旧。当年,红军在这里排队取水喝,热闹喧嚣;如今,喧嚣褪去,“红军泉”就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守望着,守望者环县人民……</p><p class="ql-block"> 捐粮、送鞋、找水……困难岁月里,质朴的环县百姓倾其所有,给予了红军最大的支持,有的还献出了生命。70岁的山城堡村村民曹满秀回忆,他的一位叔父当年只有20来岁,在给红军带路的途中,遭到袭击,不幸中枪身亡。</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园,讲解员李娟向我们介绍,山城堡战役中,环县、曲子、固北三县百姓共捐粮2100余石、羊1100多只,1200余人踊跃支前。</p><p class="ql-block"> 时常在想,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能够受到老百姓如此爱戴。随着采访的深入,红军的形象也愈发立体:艰苦朴素、军纪严明、爱护百姓。是的,是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带领群众过好日子的决心将红军与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郭贤斌在村上一干就是38年,即便是退下来,依旧保持着每年去纪念园纪念红军烈士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陈希祥经常拜访一些老革命、老军属,为的是掌握更准确的历史事实,把红色故事讲好……</p><p class="ql-block"> 风记得,黄土记得,环县老百姓记得,每个环县人心中都有一部长征史,他们用各自的方式铭记着那段红色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监制:郑广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审核:叶 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编辑:李青龙</span></p><p class="ql-block"><br></p>

山城堡

红军

环县

这口井

百姓

当年

红色

纪念

记得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