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树隐虫生夜未央,晓窗镜下浸书香。5月14日,普陀小学九位语文老师有幸来到鲜花烂漫的西子湖畔,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千课万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关键要素落实与反思”现场观摩会。与星空为伍,与晨曦为伴。活动中专家云集,名师荟萃,不仅有小学语文界的泰斗,更有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界的知名特级教师。寸寸粉笔,指点千帆竞渡的学海迷津;丝丝华发,倾诉蜡炬成灰的青春无悔。我们欢聚千课万人的盛会,共沐课改的熠熠光辉。以下九节课,是我们九位老师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堂课所写下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DAY 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言文从来不是老师教孩子们学懂的,而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何捷老师的《守株待兔》这一堂课深刻贯彻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堂课老师真正只起到辅助作用,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听课的老师们也被有趣的课堂氛围所感染,笑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捷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大量地读,从读的准准的,到读的顺顺的,再到读的古古的,最后让学生读的明明白白的,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演一演,劝一劝,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明显的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渐渐放开了自己,真正在快乐学习,课堂生成也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特别是说道理的部分,学生将脚踏实地延伸到了走台阶,建房子的生活实际上,让我忍不住鼓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陈将凤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崧舟老师的《红楼春趣》这一课将视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亲近远离学生经验的文本。作为中国古典名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教学《红楼春趣》时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所以王崧舟老师将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放在了课的最开始,并让学生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在教学时立足课程本身,重点让学生体会了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又超越了课程本身,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红楼梦》的知识渗透在课堂中,让学生知道了《红楼梦》现有程本和脂本两个版本,将课本中程本的内容,与脂本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物丰满的形象与他们的知己之情。引导学生沉浸于故事的高潮“放风筝”这一部分,感受林黛玉在放风筝时内心的不忍,王老师用他诗意的语言,配着音乐,带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林黛玉内心的想法,感受林黛玉的多愁善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将他特有的“诗意语文”理念融入了这节课中,让我们听到了一节文化内涵深刻的课,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引起了在场老师的共鸣,确实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红楼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翁佩凤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爱的“糖果老师”许嫣娜老师,带着甜甜的笑容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许老师和孩子互动时灵动的状态,和整个教学中的节奏都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她通过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时间段展示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又通过朗读课文和让孩子自己背诵课文的方式,把文中有趣的景物呈现到我们的面前。同时在教学生字时,用很自然的语言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去,而且在讲课时用商量的语气来跟孩子们交流,把孩子们放在课堂的主体部分,做了很好的引导,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徐来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虞大明老师展示的《跳水》一课是第二课时。本文虽然是一篇微小说,仅758字,但所列角色较多。虞老师通过梳理人物关系帮助学生习得阅读小说的方法。在体会孩子处境危险部分,虞老师让学生抓住“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自由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通过追问,让学生亲身体会40秒时间的漫长,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面临生死之境的危急,加深了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虞老师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的欲望,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经过学生的两次练笔,学习单变成了一篇新的《跳水》,教师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艺术,这份巧思,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项洁琼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DAY 2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双金老师的《芙蓉楼送辛渐》周一贯老师评价为是孙老师古诗教学中的高峰。对照本次活动的核心要素——关键要素落实与反思,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情感?孙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高端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诗中如何充分发挥情感呢?孙老师从五个方面进行落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回忆引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送别诗时,顺便回忆一下有关的诗群,是十分必要的。三首学过的送别诗,这样的铺垫环节,为我们班此次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不仅做了重要的铺垫,而且是个有力的引领。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送别?在回忆了古诗以后,孙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陷入在了解课文大意,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水平很低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与课文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在我们的家常课,往往没有挑战性的提问,我们就是要让学生读透文本,看到文本以外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度思维,高阶思维。在铺垫环节值得我们深深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因景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抓住古诗来体验情感?孙老师将其高度概括为雨寒山孤。这是古诗进行情感激发的第二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想象激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洛阳亲友如相问,这是想象。第二个产生性问题,洛阳亲友会怎么问?文本中没有体现到这一点,但孙老师在此找到了一个思辨点。产生性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优质,改变学生的思维状态,拿到一篇课文就要去思考,这篇课文有哪几个思辨点?孙老师这里又落实了一个思辨点。所以课堂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是非常生动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明志叙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自己的心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拓展强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拓展第二首诗的时候,出现了寒江明月,讨论为什么不能醉? 为什么写“明月心 ”?让学生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个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逻辑,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把整堂课打造成一个思辨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黄灵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军晶老师执教的统编教材四下第八单元——童话单元课例《海的女儿》让我们豁然开朗,童话原来可以这样教:蒋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丹麦,走进安徒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带领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恰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大胆的想象创作,再入情入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上,蒋老师还带着学生寻找潜在的线索:《海的女儿》也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小人鱼先后面临三次重要的选择:首先是小人鱼幸福的生活在海里的时候面临着救与不救王子的选择,接着她面临喝不喝巫婆的毒药的选择,最后又面临着刀刺不刺进王子的心脏的选择。小人鱼的选择都很特别,这样的的选择让她失去了太多东西。在小人鱼的心目中,还有什么比健康家园乃至生命更重要的呢?有了以上的铺垫,蒋老师就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完整的《海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周维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红校长的古诗组读教学给了我们很多思考,首先是古诗组读的概念。什么是古诗组读?古诗组读,就是把两篇或是两篇以上的古诗,以共同的人文主题组合在一起,通过挖掘他们情感、意象、表达上的联结点,在比较阅读中达到感悟、鉴赏、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如何进行古诗组读呢,王老师给我们介绍她的实践研究,印象比较深的有着眼于意象的研究,比如三下第三单元第9课《清明》和《元日》中有同样的意象——酒。《清明》中的酒是驱寒的酒、忧伤的酒、孤独的酒,也是一杯思乡的酒,而《元日》中的酒是团员的酒,喜庆的酒,快乐的酒,温暖的酒,更是一杯幸福的酒。但是是别样的情怀。都有酒这个意象,但是有别样的情怀。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尝试着进行古诗组读,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苏健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DAY 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薛老师利用猴子如何放肆的情节,达到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的教学目标,将基础知识点融入到小说教学中,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学生利用短语概括故事情节,强调故事里的因果逻辑,让学生得以连贯地讲述故事。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提出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险境?”学生通过丰富的交流讨论,对小说的细节和情节构思有了进一步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接着又提出第二个关键问题,“船长逼孩子跳水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在与学生的讨论和沟通中,归纳出“快、准、狠”三个精炼的概括。对整篇小说的处理,逻辑清晰,从制造危机到解决危机,重点明确。孩子们探究兴趣高,孩子纷纷参与,看到了课堂中孩子们流动的思维,课堂的活跃和生动使人不禁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学生们连结的落脚点也别有新意,联系小说主角与孩子们的年龄相当,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从而意识到冲动带来的弊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薛老师的小说课堂,是来自本身平时对小说的深刻研究带来的教学新思,只有通过不断丰富的阅读,教师在面对小说文本时,才能抓住矛盾冲突,读得深刻,碰撞出出人意料的教学火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小说其实就是读自己、读人生,读自己的人生应该怎么走。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就是自己的人生,你会怎么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王春婷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诗《浪淘沙》的教学中,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罗才军老师用其干练而不失幽默,又极富情感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感受古诗,有所领悟和收获。当然,在这节课上学生在罗老师的引领下不仅仅是走进和读懂了古诗,更是借诗句走进了诗人刘禹锡,读懂了刘禹锡。罗老师主要是从言象、言语、言情、言志这四个大方向出发来展开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言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用多种方法,先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对本诗中的意象——黄河的初步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欣赏黄河的图片与视频,先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对黄河直观感性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让学生用一个词语形容黄河,将对黄河的认知词语定格下来,即感知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汹涌澎湃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通过拓延王之涣、王维、李白描写黄河的诗句来加深“黄河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言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老师常常能够在内容教学中渗透进学法,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在生读师评中渗透重点字音的教学,并提炼出了读诗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节奏,读出韵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尝试自学理解诗意,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出了学法,做到了给予学生自己体验感受的机会,赋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带着理解又运用丰富的方式一步步地引领学生熟读成诵:省略景物,只留景物,出示不同字体的诗歌,背诵。整个过程给予了学生背诵的台阶,由易到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出示多位诗人描写黄河的诗句,通过观察体味到可以运用衬托、夸张、虚指、融入诗人情感的方法写出诗歌的语言的辽阔豪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言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通过比较前两句和后两句诗的不同,提炼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以此来感受诗歌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结合诗人生平,知人论世,体悟诗人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言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博物志》中的记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心怀家国的伟大志向,最终令学生不仅读懂诗歌,而且读懂了诗歌背后的诗人刘禹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孔梅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是工具,有了它,才能思维,才能表达,才能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是基础,有了它,才能学习,才能生活,才能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是文化,有了它,才有精神,才有智慧,才有品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课各异,尽显魅力。专家们从文化理论、教学技巧到课堂实践等方面对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和课堂教学做了精妙剖析。名师们或幽默睿智,或专业深刻,又或独到个性,同学们精彩的表现,让在座听课的老师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课程的学习虽已结束,但我们对语文课的思考永远不会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