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一”小长假之后的5月9日,余兴坊的老邻居就迫不及待地聚了一场——因为我们知道余兴坊来日不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早在去年年底,街上就贴出了(黄府[2020]54号批复告示——建国路69街坊要正式拆迁了,而且居民同意率高达到99.92%。这就意味着这片东起顺昌路,西至黄陂南路,南起建国东路,北到合肥路的这片街区将要“脱胎换骨”了。</p><p class="ql-block">安放我们儿时梦想的弄堂——余兴坊——将永远在地图上消失——这条有着32幢房屋的弄堂,在正当她百岁大限(该弄堂建于30年代)即将到来之前终于轰然倒下——在人们的视野中将永远被抹去。</p> <p class="ql-block">都说上海人没有故乡——故乡,也许早就在祖辈和父辈那时就被连根拔去了,长大后,只是在“祖籍”一栏里填上那遥远而模糊的故乡的名字。没有故乡不等于没有“乡愁”那时我们都住在弄堂里,那就是我们童年生活的家园,就是我们的“乡愁”所在,</p><p class="ql-block">弄堂,是上海人特有的乡愁,我们也是。</p><p class="ql-block">随着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上海的弄堂越来越少,老上海曾经大约有3840条弄堂。</p><p class="ql-block">到了2000年,弄堂的数量只剩下2560条。又过了13年——到了2013年,弄堂的数量只剩下1490条了,现在一定只有3位数了。</p> <p class="ql-block">弄堂不在了,“乡愁”却还在,而且情更怯,意更深,参加聚会的,都是老人,我们却都是在余兴坊里度过童年的,所有的人年龄都超过六十,最大的年近八十。聚会以前进行过多场,以前大家回忆的内容大都是儿时乐事、邻里情深、故旧往事,也许,这次是弄堂消失前的最后一次聚会,大家说得做多的是余兴坊,诉说它的千般好处,回忆着关它的许多事情。每个人都是满满的不舍,深深的伤感,说到动情之处不免涕泪横流,我们简直就是为余兴坊在开追悼会,让最后一次为余兴坊评功摆好,歌功颂德,竭尽好言好语,作出最高的评价,你一言,我一语,不像在回忆往事,大倒像是在为余兴坊写“悼词——留下了我们对余兴坊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余兴坊(合肥路117弄)坐落在合肥路的顺昌路与黄陂南路之间,靠近顺昌路,合肥路(从前叫劳神父路)全线都在法租界内,东起肇周路( 因填肇嘉浜、周泾筑路,故名肇周路)肇周路以东就属租界外了,南面到徐家汇路就出租界了——合肥路上的余兴坊也算是法租界边陲的一片乐土。</p> <p class="ql-block">在合肥路,余兴坊也算得是二线弄堂了,这样的二线弄堂都集中在这一段,能和余兴坊比肩的还有瑞华坊和光明邨。合肥路往东过了顺昌路合肥路上的弄堂就显得比较杂乱了,大有上海老城厢的风味了。</p><p class="ql-block">余兴坊往西,过了黄陂南路马路逐渐清净起来,路北扼守在合肥路黄陂路口是一幢被人们称为“卫生局”的六层楼房,再往西有合肥路二小,还有2幢花园洋房,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弄堂了,过了马当路还是有几条弄堂的,但远不如瑞华坊、光明邨、余兴坊那么的规模和规整了。</p><p class="ql-block">路南就是一些工厂和单位了诸如亚洲制刀厂、上塑九厂、鸡鸭场(当年马当路到合肥路戛然而止,直到建国路南才有南段的马当路,这一片用竹篱笆围起来的区域百姓管它叫“鸡鸭场”)、南洋煤球厂、民生墨水厂之类</p><p class="ql-block">合肥路过了淡水路,两旁的建筑渐入佳境,逐步进入法租界的腹地,这一段的合肥路,洋房幢幢,弄堂幽幽(这里的弄堂算是合肥路上一线弄堂了),行人稀少,那时是学自行车的理想之地,但是台风季节积水最深的一段,东段的小孩都会穿着木屐到此地来“划大(沪语读“杜”)水”。</p> <p class="ql-block">那时,黄陂路口有2个小书摊,一分钱看一本,我们那时总是3人一组,一个人借书,其他2个人蹭着看,老板也不说。合肥路二小边上有个广东老太婆出租滑板车(那时叫跑冰车),几分钱就可以溜一圈。小菜场收摊后,搁上一块板,就是一张乒乓桌——余兴坊的小孩是不屑的,他们都喜欢在弄堂搁上2洗衣服板,切磋乒乓球艺的。</p> <p class="ql-block">余兴坊弄堂规整、气派,一排四层的房屋临街劈面而立,大弄堂足够宽敞(虽然今天看上去有点逼仄了),一律青砖清水外墙,下有水泥麻石子底肩,两边5条橫弄堂对开,呈鱼翅状排列,显得规整而大气。弄堂除弄口铁门以外,三条与其他弄堂相通的横弄也都有铁门把守,当年弄堂只要铁门一关,自成一统,安全而清净,当年是有一位看门兼扫垃圾的,名叫元山,是位腿部残疾的残障人士。弄堂有32个门牌号码,房子最大的是32号的洪家,解放后全家都被赶到乡下。</p><p class="ql-block">余兴坊似乎没有住过上海滩的豪贾巨商,名流闻人之类。当年住进这条弄堂,都是用条子顶下的,因此,这条弄堂的人家大都属中产以上的小康家庭。</p><p class="ql-block">小有名气的人家还是有的。根据大家回忆:泳坛名将、国手李惠,原国家赛艇队队员、勇夺亚运会七枚金牌、国家前赛艇队主教练李建新兄妹就是从余兴坊26号走出去的。24号住有满清的遗老、27号有著名舞蹈家陈爱莲的胞姐、9号有福建省副省长许或清的岳母、18号曾住过国货银行副经理、<span style="font-size: 18px;">17号的叶家、20号的孔家、18号的陆家解放前都是有人出国留洋的……</span></p><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颜梅华住在隔壁127弄却喜欢从余兴坊进出。</p><p class="ql-block">弄堂里,也曾出过一些小业主,当年弄堂里就有织袜厂、针织厂、订书机针厂、藕粉厂、牙刷厂……</p> <p class="ql-block">住在余兴坊最大的好处是生活设施齐全,交通方便。</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余兴坊出弄口左拐就是马路菜场,它的位置之好在于:有买菜之便,却无菜场之扰。要买菜东有唐家湾菜场,南有永年路菜场,北有太平桥菜场,合肥路菜场妥妥地坐拥其中,其它三家距离都只有一箭之遥。</p><p class="ql-block">弄堂对面是一溜用油毛毡木板搭起的点心摊,品种繁多,往往是一摊多品,多品多味:大饼出炉时麦面焦黄香味、油条在锅里“咝咝”翻滚时发出油炸香味,混合在一起,香味儿钻进你的鼻孔,触动着你的味蕾。生煎馒头、锅贴随着硕大锅盖的掀开,一股油水蒸汽伴着油香、面香、肉香、葱香直接冲入你的鼻腔;豆浆、豆腐花摊浓醇的豆香随着氤氲的水汽弥漫在空气里;油豆腐细粉汤、咖喱牛肉汤摊前淡淡的鲜香、浓浓的咖喱异香、酽酽的牛肉膻令人垂涎欲滴……粢饭糕的脆香、酒酿饼的软香、老虎脚爪的喷香、海棠糕的甜香、葱油饼的葱油香、油墩子的焦香……小笼、大包、阳春面、各式浇头面、大小馄饨、蜂糕、羌饼散发的各种香味儿混沌了半条街的空气……人影憧憧,有人用筷子串起几根油条,有人淘箩了装着几只大饼,有人用钢精锅倒了两碗咸豆浆往弄堂里走……摊位上,有人双手捧着一团粢饭团老虎吃天般地咬了一口,有几粒饭粒欲从嘴边溜走,腾出一只手把饭粒捋进了嘴里,嘴巴凑近海碗深深喝了口豆浆;有人咬一口葱油饼,吸溜一口油豆腐细粉汤,嘴唇都染成了咖喱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弄堂右拐是“上粮公司”那时,买米是体力活,这样近的米店,对普通人家真是可遇不可求。</p><p class="ql-block">紧挨着米店的是大同南货店,坐拥在街角,规模不小,附近一带颇有名气,那时是我们这些“屁孩”的天堂乐园:这里有南北货,腌腊制品,糖果糕点。糕点是宁式的,楼上几层是附设工场间,做出来的糕点既新鲜又好吃,走过这段马路,空气里总氤氲着烤炙糕点时散发出浓浓的蛋奶的香味。</p><p class="ql-block">当街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角平时买水果,夏天摆放出大冰箱,棒冰雪糕、汽水冰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落在对面马路对面拐角的是大名鼎鼎的天厨味精厂(后来成了凹凸彩印厂),“天厨味精”名扬天下,以前大人们都以“天厨味精厂”作为地标,连坐三轮车都会说“天厨味精厂”斜对面,三轮车夫没有不知道的。这里的孩子们都听着“佛手牌”大战日本“味之素”,以及抗战期间,天厨厂捐资12万银元购买了一架命名为“天厨号”的战斗机的故事长大。只是那时,“天厨”时不时会排放一种难闻的气味,小姑娘们走过这里都会蒙住鼻头,加快脚步,嘴里还会不停地说:“臭来,臭来——死人骨头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合肥路上:烟纸店、老虎灶、煤球店、小酒店、点心店、杂货店、理发店、竹木瓷器杂货店、中药店(永安堂)……紧贴百姓日常生活需要。</p><p class="ql-block">至于顺昌路,各种店家更是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各种与百姓生活相关的设施:大同南货、红光食堂、金金百货、生生照相馆(后来叫“风雷”)、金门鞋帽、长江文具、天华食品、石惠记服装、绒线店、炒货店、水果店、熟食店、腌腊店、饭店、棉花店、剪刀店、纸张店,甚至连邮局、银行、戏院,(同乐戏院后改为“雅庐书场”)等设施都没有缺席,后来著名的“丰裕生煎”也是在顺昌路起家的,看点电影也极其方便,长城、建国都离得不远……</p><p class="ql-block">那时,顺住在余兴坊交通也是极其方便:顺昌路上有17、18路无轨电车(后18路改走肇周路),肇周路上有23路,复兴路上有24路……</p> <p class="ql-block">不但商店林立,生活方便,还是北上的主要通道,所以这条马路,经常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当年,上海滩上最热闹的四个地方:淮海路、南京路和火车站、老城隍庙。去淮海路,住在这一带的人,都是步行的;到南京路4分钱车票;到火车站7分钱车票;去城隍庙小孩们一般都是步行的,大人们至多乘24路到老西门,步行一段即可,只有老人才会换11路。</p><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宝地,没有最方便,只有更方便!</p> <p class="ql-block">在饭店聚会以后,大家去了余兴坊,像一场已知归期的遗体告别,大家神情黯然,充满伤感,生活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余兴坊本属于卢湾区顺昌街道,合二里委,顺昌街道早就没有了,卢湾也没有了,身份证上的“310103”成了绝版……</p><p class="ql-block">这条弄堂马上要灰飞烟灭了,这些房屋很快要夷为平地了——也许这里不久就会耸立起新楼,余兴坊所在的“合二居委会”还会存在,但这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我们而言,那只是没有记忆的水泥躯壳而已。</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心头始终横亘着一道渗血的伤痕——一缕隐隐作痛的弄堂“乡愁”,别了,我们的余兴坊,一路走好,我们要为你唱支挽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