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互联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线上研修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将核心素养的研究落到实处,课程与评价、教师素养的培养、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课程是灵魂,评价是关键,教师素养及培养是保障,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环节。 2021年5月15、16日,路南区小学教研室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了北派名师“教育+互联网”基于“核心素养”的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线上研修培训。 本次培训由十位专家带来了五节教学示范课和五场精彩讲座。 学习中老师们认真记录、思考,让我们一起交流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郑家庄小学——张歆童</div><div>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偏向于生活化的一门学科,主要从三个大的方向来学习。<br> 1从自己身上<br> 2从学校<br> 3从大自然中<br> 所以要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等主题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r> 注重培养法治意识,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把小学六年级上册设置为法治教育专册,集中讲授宪法,强化系统性。让学生们了解法律,知道我们要遵守法律,在我们受到威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也用法律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br>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有了收获和成长,也感谢老师们两天来辛苦的授课,也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日子我将更加努力。<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实小分校——王惠君</div><div> 2021年5月15日上午,有幸聆听了艾艳敏的报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小学开展法制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这一主阵地。中小学法制教育要坚持渗透性,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要过早地揭示理性概念,把知识原理全盘托给学生,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开展的各种教学和文体活动,有意识地给学生以暗示、熏陶与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法律方面的知识,并从中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和启发。同时法制教育要渗透到家校互动中去。达到家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div><div> 法制教育贯彻体验教育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体验教育活动不应当针对少数特定的学生,而是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二是体验教育贵在学生自己参与,切忌老师包办代替。法制体验教育的真正意义来源于学生的参与。三是法制体验教育应当开拓思路,校内外体验教育并行。学校不仅要给中小学生提供校内体验的机会,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接触社会,到校外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成长。<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胜利路小学——祖建华</div><div> 有幸参加了艾艳敏、王小燕等专家关于《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的线上培训,我获益匪浅。《小学道德与法制》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专家的讲解声情并茂,启发我深深地思考。<br> 首先,理念上又有提升。我以前认为这门课抽时间简单讲讲就行,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非常严肃重要的事情,非常关键,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使孩子们既享受课上的快乐,又能接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小立志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br> 其次,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专家的精彩讲述设计,令我对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要多思考,多研究,理清教材的明线和暗线,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浸润和温暖学生的心田,用法呵护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br> 再次,更好地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要巧妙地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中轻松愉快地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新小学——王群</div> 通过学习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同时也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br>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br> 课堂组织形式生活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新街小学——张树琦<br></div> 余民老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七化”的教学策略主题讲座中讲到关于问题情境创设的主题,举例子二年级下册“大家排好队”一课,老师巧妙的创设了现实问题情境引发实践思考。导入环节老师通过拿糖果的一个话题引发学生对排队话题的思考。整堂课以一个问题情境为线索,以学生的活动感悟为载体,为什么要排队,排队的重要性,什么地方需要排队,如何学会排队,排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把排队的有关话题一个个富有逻辑性的向学生呈现,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学习借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友谊里小学—— 王彩云</div>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道德与法治》教材分册主编孙彩平教授在《策略即理念,方法即内容》的报告中提到一个比喻:课程就是运动会上设计的一个障碍赛跑道,而教学策略和方法就是这个障碍设计的过程。孩子通过跨越一个一个的障碍,跟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得到一点一点地提升。当他通过所有的障碍到达终点的时候,他的能力、水平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说教学策略里面有理念,而且理念起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它决定教学的灵活性,决定教学的高度。<br> 一二年级教材设置了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绘本故事、儿童歌谣、日记等主要的栏日,方便教师教,便于学生学。二年级教材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向生活学习,生活是一本无字的大书,生活智慧隐含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向他人、自己的过去学习,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第二种是在活动中领悟,领悟意义的同时养成生活智慧;第三种是批判反思,在辨析栏目与故事追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维;第四种是榜样学习,向好的榜样与他人学习,对于低年段的儿童而言有将抽象概念的东西具体化的作用。<br>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如果在研究教材、组织教学的技巧上掌握有效的方法,教师们教学研究的热情就会慢慢增长,在“成功中产生成功的动力”“在幸福中寻找教学的幸福”。<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谢庄小学——孙立娜 </div><div>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每一位教学专家的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增长了不少教育教学知识,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我看到了同行们独到的教学见解,并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下面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心得体会:<br> 一、首先是思想上的转变。<br> 在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但这次通过网络培训专家的讲述以后,我感到上好法治课是多么关键的事情啊。育人先育心,一味地抓高分,使我们的孩子失去快乐,失去了个性的发展,通过此次学习,感到担任此科目的老师们,肩上的担子很重,我们必须把法治课当回事,还要把它上好。<br> 二、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br> 首先,此次培训在专家和名师的精彩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面对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理清教材中有哪些知识点是相连接的。<br>其次,道法这堂课只有让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才会是道法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br> 总之,今后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研修,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学习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后我会借着这次培训的机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让自己在各方面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华西道小学——郝颖</div> 近日有幸聆听了艾艳敏、王小燕、孙玮等多位老师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科设计和教学思考,感觉受益匪浅。<br>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通过学习老师们的讲座,深感责任之重大。《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强调:“回归儿童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德育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求,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只有让品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我们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谨记老师们的教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稻地小学——王雅静</div> 2021年5月15日与16日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的线上研修培训,在课前分别观看了各位名师的教学案例,预习过后又分别聆听了艾老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王老师的《基于单元主题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孙老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思考》、余老师的《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七化”教学策略》、陆老师的《选准“支点”,让小学生的历史题材学习走向自主》。这些名师名家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特此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br>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时刻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把握时代精神、肩负育人使命;整体解读教材、牢记育人宗旨;研究活动策略、提高育人实效。教师要明确对“德”与“法”的认识,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双向渗透,明确法治教育的定位,教材对接法治教育点,提前梳理好教材内容。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要:立足儿童视角,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活动也要立足儿童视角,转变学习方式,注意结合学生经验和特点。在进行单元主题活动设计时,可设计同课联构,按照主题确立-整体设计-融入资源-形成案例的流程进行设计。<br> 感谢各位教师的分享,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必将前赴后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念。<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实验小学——李雪 </div><div> 有幸参加了2021年“教育+互联网”基于“核心素养”的全国小学《道德与法治》线上研修活动。虽然是网络授课,但是各位老师们授课依然声情并茂,讲解的非常精彩,也让我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谈一谈我的感悟:<br> 通过艾艳敏老师的第一节课《小学道理与法制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我对德与法治这几个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教育让法律更有温度,法律让道德更有力度。只有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做好,我国的国民素质、道德水平才会慢慢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才会越来越好,我们这门课是非常有意义的。<br> 王小燕老师课中以《变废为宝有妙招》具体的教学案例点评,让我这个新手教师学到了很多,教学目标要螺旋上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以儿童情感因素为载体,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制定和设计自己的课堂。对以后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思考。我所教授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去积极的去关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反思,在思考中产生深刻的感悟,促进德性的养成。<br> 通过两天学习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后我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不局限于教材的范例和图片,更加注重情感的引导,从生活中生成教学资源,增加儿童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边庄小学—— 孟丽文</div> 两天的学习,收获颇丰。5节精彩的课堂实录,5个让人豁然开朗的点评,5个指点迷津的专题讲座。让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br> 艾艳敏老师的讲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深入浅出,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教材;孙伟老师的讲座《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思考》针对性强,助力于教师的具体实施;余民老师的《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七化教学策略》颇具指导性;陆琴《老师的选准支点让小学生的历史题材学习走向自主》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引起听者共鸣。<br> 尤其是王晓燕老师的《基于单元主题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引导我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层次清晰的分析让我清楚明了的理解教材的主旨与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引领作用。<br>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此次培训受益匪浅,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也会不断地努力学习,做好自己的工作。<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联合村小学——谷文超<br></div>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br>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可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br> 这次培训是非常及时的,相信此次的学习,能在自己今后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br><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厂小学——韩志鸿<br></div> 这两天有幸参加北派名师工作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培训,聆听了艾艳敏老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王晓燕老师 《基于单元主题下的学习活动设计》 、孙玮老师《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思考》 、余民老师《核心素养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七化”教学策略》 和陆勤老师《选准“支点”让小学生的历史题材学习走向自主》的讲座。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徳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因而,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徳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在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开发,为学生自由学习、发展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br><br> 本次活动为教师们植入新视角、开阔新思路,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新课堂落地生根。

法治

学生

教材

教学

道德

学习

小学

教师

老师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