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疑云玄武门之变始末

静园雅居书畫苑

<p>常何“其先居河内温县。酒(正:迺,音nǎi,“乃”的异体——博主注)祖道陈留(郡)之境,因徙家焉,今为汴州浚仪(治今河南开封市)人也”。祖父常岑,“齐殿中司马”,祖母郑氏。父绪,“朝散大夫”。《墓碑》又称,贞观十二年,何为右屯卫将军,上奏云:“微臣属会昌之运,遂叨荣轩陛;臣父遇可封之日,尚沉沦家巷。不胜私愿,乞预朝班”。太宗降“荣亲之典,授公父朝散大夫”。则常绪本为里巷庶民,子贵亲荣,从授官职。</p><p>常何幼时“习行阵于通庄,植族旗于曲陌”;稍长,“倾产周穷,损生拯难,嘉宾押至,侠侣争归”,隋末,“乡中豪杰三百余人,以公诚信早彰,誉望所集,互相纠率,请为盟主”,“共察公言,咸遵指授,训戎习武,阐义弘仁,尊卑叶同,垒壁严固”。</p><p>永徽“六年(655年)八月,反(通“返”——博主注)葬于故里”。</p><p>注:1、《常何墓碑》:唐代李义府(高宗时至宰相)撰文,抄本出土于敦煌,已流落巴黎。陈寅恪先生曾引用。</p><p>2、常何(588年-653年6月16日),唐初将领。</p><p>主要功绩:</p><p>A、在玄武门之变中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玄武门入朝后,将玄武门关闭,阻隔李建成李元吉的手下进入救援,间接保证了李世民除掉李建成李元吉,而成为太子。</p><p>B、贞观十九年以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身份,作为大总 管张亮的副手,从海路讨伐高句丽。</p><p>3、附:使节都督黔思费等十六州诸军事黔州刺史,上柱国武水县开国伯常府君(何)墓志</p><p>大唐故使节都督黔思费等十六州诸军事黔州刺史赠左武卫大将军 上柱国武水县开国伯常府君碑 中大夫、守中书侍郎、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广平县开国男李义府 撰</p> <p>【常何墓志铭】全文</p><p>原夫力牧参圣,昭涿野之功;鲍叔推贤,著营丘之业。咸能光宣帝道,弘阐霸图。表茂实于当年,畅嘉声于远册。虽复代移三古,时谢百王;振彼清猷,谁其与让。若乃夙标奇节,早擅英规。资文武之材,蕴忠贞之操。聘威略于麾旆,申智用于驱驰;气感风云,精动金石。处已有过人之量,荐士彰报国之诚。缉戎政于兰防,综藩条于竹使。超群独秀者,其在公乎!</p><p>公讳 字 ,其先居河内温县,迺祖道(游)陈留之境,因徙家焉,今为汴州浚义人也,卫候分玉之地,远系斯彰;赵君藏宝之山,华宗攸启。曾澜浩浩,符沃日于西溟;峻趾峨峨,譬干霄于五镇。长罗振策,望重西京;乐阳持操,誉光北邺。映蔼金行之日,昭彰水运之期。材彦相趋,簪缨靡替;详诸史谍,可略而言。祖岑,齐殿中司马。风仪秀整,器宇冲深。叶大逊之高情,苞嗣宗之远识;晋绅钦其重价,士交慕其芳规。栖息林泉,放旷琴酒;学优运否,材充位屈。玩周象于三绝,期齐卿于五世。父绪,朝散大夫。操业英远,机情爽拔;蕴楼望之儒术,蓄边韶之经笥。青溪申其逸趣,白福畅其幽襟。既扬荀里之风,还昭孔庭之训。义方爰著,令胤克昌;绩茂天朝,荣加里巷;人钦至行,俗仰高班。均默语之途,极烟霞之致。</p><p>公资灵库社,濯彩睢川。自有容盖之徵,非无斗红练之祉。性标仁勇,心彰义烈。捎云耸其劲质,游雾骋其雄姿。暗识龙韬,生知豹略,在龆卯之日,总角隽佩之俦。习行阵于通庄,植旌旗于曲陌。通人许其先觉,达士推其后进。声高四海,望重三川。倾产周穷,捐生拯难。嘉宾狎至,侠侣争归。名亚于信陵,事逾于伯远。祖亲郑氏,每抚而叹曰:此子志度非常,必兴吾族,终当不减萧相国。故令与相国同名。有类伯饶,不符叔异,因奇改称,望古齐伦。每至春林景淑,秋原气爽,率名交,开良会,坐蓬池之上,依棘亭之下,商榷绵史,抑扬遐代。钦韩彭之翊汉,慕冯贾之匡萧。逸气纵横,群英属望。既而炎灵将谢,政道云衰;黑山竟结,白波潜骇。爰顾宗姻,深忧沦溺。乡中豪杰五百人,以公诚信早彰,誉望所集互相率,请为盟主。公谓之曰:今一道丧,九野尘惊;寓县崩离,生灵涂炭。咸希逐免之捷,争申掎鹿之谋;莫救纷回,空嗟荡析;物极斯反,否则终泰;夏政衰而商业建,赢俗弊而汉道融;五德相循,三微递应;虽凶徒之扰攘,固圣人之驱除;往贤成败之机,前修得失之迹;诚为久悟,非始今辰;请徇郦商之踪,冀享陈婴之福;保全宗戚,用伫明时。于是共禀公言,咸遵指授,训戎习武,阐义弘仁尊卑叶同,垒壁严固。抚人梁之剑,则二龙交影;引封丘之弓,则九鸟分翼。流施惠于乡邑,静寇窃于封疆。声动齐韩,气慑燕赵。李密拥兵敖庾,枕威河曲,广集英彦,用托爪牙,乃授公上柱国、雷泽公。寻而天历有归,圣图斯启。自参墟而凤举,指霸川而龙跃,应千龄之休运,为九皇之称首。负高临,建瓴长鹜。既悬尧缴,将动轩营。公智叶陈张,策逾荀贾。料安危之势,审肖亡之迹;抗言于密,请归朝化。密钦公秘算,素绝常伦,一听指南之筹,便从入西之议。两崤艰巨,八水悠长,诸将希功,咸规反噬。唯公独昭峻节,孤擅贞心,扶翊于颠沛之间,备御于兵戈之际。霜雪靡渝其色,风雨莫改其音。密竟奉谒丹墀,升荣紫禁。言瞻彼相,实赖于公。既表忠图,爰膺厚秩,授清义府骠骑将军、上柱国、雷泽公。</p><p>密奉诏绥抚山东,公又以本官随密。密至函城之境,有背德之心。公既知逆谋,乃流涕极谏。密惮公强正,遂不告发。军败牛关之侧,命尽熊山之阳。公徇义莫从,献忠斯阻,欲因机以立效,聊枉尺以直寻。言造王充,冀倾洛。为充所觉,奇谋不成。率充内营左右,去逆归顺。高祖嘉其变通,尚其英烈,临轩引见,特申优奖,授车骑将军。</p><p>武德二年,令与刘弘基等,至百崖招慰。军还,又与宇文颖平夏县。太宗文皇帝出讨东都,以公为左右骁骑。王充持金汤之固,未伏天诛;窦德总漳滏之师,来援凶虐。穷围复振,元恶有徒。徵风之酋,方兹盖小;触山之长,匹此犹轻。太宗金坛,纡玉账,指岩邑,控伊川,高旆掩丹霞,曾麾回白日。骋七纵七擒之路,腾百战百胜之威。命公别总锐师,乘间回鹜,率先士卒,奖劢骁雄,倾天虚而压垒,袭地空南昌博战。妖徒所以冰泮,丑类于是云消。勇迈三军,声超七萃。著高庸于甲令,纪茂绩于雕戈,赐上口二人,物八百段,珍玩五十件。又平时德睿于洧部,破谢名余陈郡,赏口十二人,细马三匹,器玩二百件。</p><p>徐圆朗窃据沂,称兵淮泗,龟蒙积,蜂午挺妖。 公与史万宝并力功围,应期便陷。方殄余噍,奉命旋师。令从隐太子讨平河北。又与曹公李穷追员朗。贼平,留镇于洧州。六年,奉敕,应接赵郡王于蒋州。玉弩未扬,金陵已肃。还居旧镇,抚慰新境。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账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其年八月,凶奴至便桥,授马军副总管。贼退,除真化府折冲都尉,特令长上。封武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p><p>......</p><p>(永徽)六年(655年)八月,反葬于故里”。...</p> <p>孙和平临摹碑文作品</p> <p>在整个玄武门政变中有一个人非常关键那就是城门官常何,常何是谁?当时玄武门守关将领,玄武门城门郎,官职六品。</p><p><br></p><p>看着官职不过六品,可是作用却非常大,几乎决定了玄武门兵变的成败。</p><p><br></p><p>面对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李世民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给自己埋下了伏笔,那就是拉拢常何。而这个伏笔对于李世民来说其实很好做,因为常何很早以前是李世民的部下,后来被提拔成玄武门守关将领。</p><p><br></p><p>因为这层关系,常何投靠李世民当然是非常合理的。但玄武门哪里还有两个关键人物敬君弘和吕世衡。</p><p><br></p><p>对这两个人,李世民并没有大力拉拢,与我看来这正是他聪明的原因,机密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知道的人越多也容易出问题。所谓谋事不密则失身。</p><p>而在玄武门当天到底是什么情况?我们继续看!</p><p>其实玄武门之变本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决斗,当时李世民是受到李渊的命令去往皇宫,而这次去皇宫就是一场鸿门宴,等待着他的是一场三兄弟之间的对峙大会,在心有偏袒的李渊主持之下,李世民心知肚明自己绝对会在会议之后被架空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他才依然决然发动政变。</p><p><br></p><p>也因此,玄武门之变那天一早,李世民一个人就带着十几个心腹随从到玄武门打埋伏,等的就是李建成,李元吉来。</p><p><br></p><p>作为守城将领的常何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也没做特殊布置只是时刻关注事态走势,等待李建成李元吉前来的李世民,已经做好了必杀二个兄弟的决心。</p><p><br></p><p>当李建成李元吉来到玄武门,像里面走的时候,时刻观察事态发展的常何就开始行动力,他关闭了玄武门的大门,看见大门被关闭这样的突发状况发生。走到临湖殿的李建成也不傻,知道有蹊跷,于是拔腿就走,还招呼李元吉跟好自己。</p><p>可是来容易走就不容易了,早就准备充足的李世民还拿管兄弟情义,上去就是一顿杀,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随后猛人尉迟敬德也毫不留情的射杀了李元吉。受伤的李建成还想说什么,也没说出口就被自己的亲弟弟李世民给KO了。</p><p><br></p><p>这样的突发情况,隐瞒肯定是隐瞒不住的,李建成李元吉被杀的消息很快被太子府还有齐王府的家将知道了。当然就是带兵过来报复,于是一场厮杀在所难免,</p><p><br></p><p>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和薛万彻、谢叔方带着长林军急火火的赶到玄武门之变现场,就准备攻城为太子还有齐王报仇。</p><p>而李世民也早有布置,将自己的800私军还有张公谨留在玄武门,抵抗齐王府和太子府的人马。仅有800私军的张公谨当时也是比较为难啊,尼玛的你们都去杀关键人物,留我一个人对抗这数千大军,这事情难办啊,他只能在心中祈祷,李世民尽快行动搞定一切在回来帮他。</p><p><br></p><p>就在张公谨内心不安的时候,有一对人送来了一场及时雨,那就是云麾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这两个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当事人,但是他们并不是参与者而是旁观者,可是政治斗争的内情他们是非常明白的。</p><p><br></p><p>眼看李建成被杀,李元吉被杀,有点智慧的当然知道,李世民成为大唐皇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他们毅然投入李世民的阵营,在没有宣誓效忠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上去,看着被围攻的玄武门,还有门外的太子和秦王亲军,就像看见投名状一样两眼放光。</p><p><br></p><p>于是两人率领自己的下属就贸然参战,哪知道自己的守城兵马实在是太废材了,还没打几轮这两个投机者就被太子府的冯立给杀死,就这样投名状没拿下,反而丢了头。</p><p><br></p><p>城门之战刚刚打完,还没成埃落定,猛人尉迟敬德拿出李建成还有李元吉的人头对着城外示众。眼看主子都死了的齐王府还有太子部下顿时军心尽失,各自逃散。</p><p><br></p><p>就这样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危险也度过,李世民用自己的决然还有勇气和六亲不认获得了最后的胜利。</p><p><br></p><p>得胜之后的李世民,并没有忘恩负义,面对临阵投靠的敬君弘和吕世衡也给予了该给的待遇,他们虽然死了,但是还是有赏赐。敬君弘被追封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右骁卫将军。而关键人物城门郎常何,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封中郎将。</p><p><br></p><p>随后还有一个趣事就是,因为常何,李世民发现一个大才,那就是马周,而因为马周的福,常何又一次立功并被封为太中大夫武水县开国伯。</p><p><br></p><p>因为在玄武门之变的战队坚决,还有后来的不断立功常何可说是步步高升,从地方刺史,到加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直到公元653年去世为止。都是大唐王朝的支柱,受到李世民还有唐高宗李治的重用和亲睐。</p><p><br></p><p>所以说啊,一次选择成就一生,常何真是职业人生的典范啊。</p> <p>按照唐朝官方史料的说法,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临时起义,为了自保。但常何墓碑上却清晰地记载着:“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于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揔北門之寄。”</p><p><br></p><p>此时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还有两年时间,但李世民却提前将常何调回京,安插玄武门值守。为了拉拢常何,李世民赏赐了他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同时,李世民又给了常何数十枚金刀子,让他拉拢玄武门的看守,暗中为其效命。可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决不是临时起义,而是早早便开始谋划。</p><p><br></p><p>常何作为李世民的内应,潜伏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作为禁军的将领,他首先应该效忠皇帝,其次应该效忠太子。他在玄武门值守两年时间,没有被李渊更换,可见其深得李渊和太子的信任。也正是因为有常何这个“自己人”,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才将政变的地点选在了玄武门。</p><p>武德九年六月初三,金星再次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位置。傅奕秘奏唐高祖李渊:“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是秦王当拥有天下的征兆。”李渊召来李世民,将傅奕的秘奏给李世民看。李世民趁机告发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后宫嫔妃淫乱,并企图杀害自己。李渊大怒,决定这两个“不孝子”召来审问。</p><p>后宫的张婕妤无意中听说了此事,立刻通知了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商议,打算进宫打探消息,同时逼李渊表态。表面为太子心腹的常何因为镇守玄武门,得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划。转身,他便此事通知了秦王李世民。秦王党谋划多年,认为这将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遂决定在六月初四发动政变。</p><p>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以为常何是自己人,所以也没有防备,一起骑马入朝。结果二人刚入城门,常何便下令关闭城门。当然,此时的李建成并不知道。当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气氛不对,遂调转马头,决定返回东宫和齐王府。</p><p>就在这时,李世民在背后呼唤二人。很明显,此事是李世民捣的鬼,所以愤怒的李元吉向李世民射箭,打算射死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他一连射了三箭,都没能射中李世民。反而让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后来尉迟恭又追上了落荒而逃的李元吉,拿箭射死了他。</p><p><br></p><p>等在玄武门之外的太子亲军得知太子李建成已死,集结大军进攻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也正是因为常何与张公谨的阻拦,才没让太子亲军攻破城门。否则李世民的政变很可能功亏一篑。在这场政变中,常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p><p>如同在隐蔽战线工作的人员一样,常何虽然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但李世民却不方便过度表彰他,否则就是变相承认了自己提早谋划的事实。因此,常何在史书中默默无闻,李世民并没有让史官书写他太大的功绩。贞观六年,常何才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延泾二州刺史等职。这与尉迟恭等人的待遇相比,简直就是天差地别。直到贞观十九年,他才被授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作为张亮的副手,从海路征讨高句丽。</p><p>而从常何的墓碑内容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并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本无心皇位,只是因被太子逼急了才发动政变。在很早之前,他就为日后的政变开始谋划。而他在继承后也确实篡改了史书,将李建成描述成一个心胸狭隘的无能之辈。这也成了李世民一生的污点。但瑕不掩瑜,李世民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p> <p>大唐尉迟敬德画像</p> <p>来源参考:【新唐书 常何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