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13日晚,初夏时节,我第一次参加乐华老师组织的读书会,感觉整个场内能量很大,学术性很浓,实操性很强,学有所得,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读书会由乐华老师主持,学习的书目是《父母效能训练》,孟老师、张老师两位老师分别详细讲解了“如何与婴幼儿交流”和“如何运用我—信息”。</p><p class="ql-block">其中,观察、感知婴幼儿的一些变化,是父母的基本功。而我对“我—信息”的内容感触很深,我们要从“你—信息”中转变过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情绪,和孩子产生同理心。</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当妈妈的,总做孩子的全方位老师,一直想让孩子不走弯路,其实是包办代替;原来只想当面解决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应该直面的是自己。理解孩子,表达自我也是一种技术活。</p><p class="ql-block">感谢乐华老师组织这么高质量的读书会![强][强][强]</p> <p class="ql-block">一、孟老师分享《父母效能训练》中的第五章"如何倾听不会说话的婴幼儿"</p> <p class="ql-block">二、张丰勋老师分享《父母效能训练》中的第六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主要从“你一一信息”中走出,转变到"我一一信息”中来。</p> <p class="ql-block">三、各位老师针对学习内容谈感受、谈经验,谈收获。</p><p class="ql-block">1、李老师:感谢孟老师、张老师及各位老师的分享,每次读书活动都会有收获,日积月累相信一定会有所成长[合十][合十][合十]20年来和孩子沟通交流一直都是“你—信息”交流,前段时间听了张老师的录课,才知道这个“我—信息”交流,昨晚又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解。老师们还交流了孩子咬手指这个问题,记得我家孩子幼儿园送回老家上了一年半,那段时间出现过,现在想来应该是分离焦虑。后来基本没出现,高中的时候经常啃衣服,把前胸部分领子那有时都能肯破了[呲牙][呲牙]说教无数次无效,后来可能是知道要好看了还是怎么滴,我也不关注了,也就不咬了。再后来我反思经常咀嚼口香糖,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情况,现在口香糖嚼的也少了,总结经验,不去过度关注可能会更好一些[憨笑]</p><p class="ql-block">辛老师总结:昨天的交流主要是如何去观察和倾听孩子的内容,大家的交流包括:咬手指、扔玩具、担心孩子学习、对孩子行为的本质不理解的问题等。</p><p class="ql-block">问题:首先:父母是否把孩子当天使?我们曾经在没有孩子的时候多自由呀,没有那么多操心的事情,孩子来到世界上我们很开心,同样我们也苦恼该如何教育孩子,我们初为父母,难免会以自己的思维来面对孩子,甚至因为孩子的出生打乱了我们曾经生活的模式,曾经可以出去购物,现在不行了,要看娃;曾经可以在单位忙到很晚,不用担心有家人去责怪。可是有了孩子后曾经的行为不再适合现在的需求,我们潜意识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所以思维中就会想尽办法去平衡这些,那么就会有不良情绪、就会有把孩子当成魔鬼、累赘。</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爱你的孩子,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否真的像对待天使一样对待他们呢?爱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他是利他的,而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做的,如果站在自我的角度去思考,那还是以自我的选择为主,是自我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里面有自我的保护和主观臆测。</p><p class="ql-block">那么对待孩子的时候就会以自我的欲望和意图为依据,那么行为上就会出现了自我的思维的意图,这样的意图和目的是对自我来说是有利的。如果你的行为与孩子的价值观是匹配的还好,如果不匹配那就会出现对抗,出现恐惧和焦虑,直接的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学习的对象,当成我们的行为上的老师,去观察他们,去学习他们是否会让你看到原来孩子竟然这么充满智慧,这么有哲学,因为他们比我们成年人更加纯粹,没有掩饰,表里如一,活在当下。</p><p class="ql-block">我们虽然比孩子年龄大,可是我们活在一个虚假的自我中去面对社会,总是焦虑曾经的过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恐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