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相约西子畔,千课荟萃沐芬芳——杭州“千课万人”小学语文“关键要素落实与反思”现场观摩会学习体会

陈陈相茵

<h3>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来。五月的阳光,恰到好处的温暖与和煦,我们临沂九小一行六人共赴江南,与“千课万人”相约西子湖畔,与大师共享语文的芬芳。</h3> <h3>  学“寓言”道理 何捷老师执教的《守株待兔》为第一天的学习拉开了序幕。何老师幽默风趣,语言诙谐,领着孩子们“读”好故事,从读得准准的,读得顺顺的,读得古古的,读得明明白白的,阅读有层次,有提升,到“说”明白,说得清清楚楚的。会“劝”,让学生练习表达,注重实践性。学习理解“耒”和“走”字,用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归纳出了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学有所得,乐学会学。</h3> <h3>品“古典”内蕴 千思万盼总出来,王崧舟老师带着《红楼春趣》如约而至,王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红楼,感受“红楼春趣”,让学生初识红楼,期待红楼。契入儿童更是引领儿童,立足课程却又超越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更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一扇感受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窗;也给我们听课老师们以思想的引领,让我们明白红楼不只是春趣。两课时的时间里,王老师先“立足课程”,从教材的注释出发,提取关键信息,再关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学习古典名著的方法,有联系课文猜测意思,有难解语句暂且放过,有借助资料扩大了解,有借助影音资料,总结方法。引导学生“疏通文句,梳理情节”,运用阅读方法突破难点生字词,梳理“掉风筝——拿风筝——放风筝”的故事情节,“聚焦人物,把握性格”,通读全文,聚焦宝玉,运用“画一画,想一想,读一读”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轻松自如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初识“红楼”。“置换版本”让学生“初识知己”,再拓展原著,引导学生“纵览知己”,借助一曲《枉凝眉》让学生走进“红楼”,感悟“为‘女儿’立传,叹‘知己’无缘”。王崧舟老师,不愧是诗意语文的践行者! </h3> <h3>赏“古韵”精彩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带着我们走进寒雨孤山中感受王维和辛渐离别情意,孙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自己送客的经历,送客会送到哪里?联想出当今与古代送别的不同,为感受古代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奠定了感情基调。吟诵其他送别诗,感受送别表达的不同意义,有歌颂友情,有不忍分别,有劝慰朋友,《芙蓉楼送辛渐》又表达了什么呢?这样的追问在课堂上不断地呈现,在解诗意环节,孙老师抓住每一句诗的诗眼,“寒雨连江夜入吴”的“雨”,“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山”,“洛阳亲友如相问”的“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心”和“玉壶”,孙老师在提出诗眼后并不是点到为止,而是一步步追问学生,这是怎样的雨、怎样的山、会问什么、冰心和玉壶到底是指什么,一系列的追问,一句句的对话,学生沉浸在课堂,仿佛此刻就在诗中,仿佛此刻就在诗人身边,身临其境,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感悟到王维的冰心玉壶之品德,也明确了古诗是表达心迹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这些诗眼的结合,孙老师组成了两句自编的诗句,鼓励学生加以创作,学生脑洞大开,热情高涨,最后的创诗,升华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品味热爱与创作激。在拓展补充环节,学生自学《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再次追问:为什么“不能醉”?为什么写“明月心”?一节高效的课堂是有思有辩的。<br></h3> <h3> 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的校长王红为我们执教的是一节跨越年级的组诗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课与上午孙双金老师的课有很大不同,一曲《送别》导入课题,王老师侧重学生对两首诗的整体把握,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两首古诗的景物描写,感受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一首悲景,一首乐景,一首明志,一首别情,两首古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同的诗,不同的课,让我们耳目一新,感悟颇多。</h3> <h3> 杭州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罗才军校长执教《浪淘沙》(其一),罗老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听说读写思”多维赋能,注重语用基础上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从借助图片与视频,感性体验黄河的景象,用一个词描述视觉、听觉、感觉……中的黄河,朗读描写黄河的名句这几个方面入手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运用“联系上下文,联想意会,用现代汉语词汇代替补充”等方法理解诗歌。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次感受诗歌内涵,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最让人称赞的是以刘禹锡的画像,旁边配打油诗“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若懂我,该多好啊!”为线索,从诗的描景、语言、情感、志向四方面引导孩子朗读、理解古诗。最后,罗才军老师再次让刘禹锡出现,旁边配上文字:刘禹锡不禁大笑曰:_________。让学生补充填空。条理清晰,让人豁然开朗。</h3> <h3>感“童话”神奇 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童话故事《海的女儿》。蒋老师以作者“安徒生”为新课切入点,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提出问题“哪些地方特别神奇”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任务,紧扣“珊瑚、蚌壳、牡蛎”等词,出示对应图片,让学生能结合文本直观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随后,蒋老师出示了三段描写女孩特点的文字(老故事,童话,小说)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童话喜欢用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并尝试补充句子。通过朗读“玫瑰的花瓣”、“最深的湖水”、“焚烧着的火”等充满想象的重点词句,感受写出神奇情节的童话语言。最后蒋老师由词句教学层层递进,过渡至“海的女儿”三次选择的情节教学中,重读细节,体会她到底在追求什么——灵魂。整堂课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表达训练。 蒋军晶老师在讲座中提到“文学的课堂”和“策略的课堂”,我们教学应该先确定目标,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渗透阅读策略,带孩子读懂文学作品。<br></h3> <h3>叹“小说”惊险 虞大明老师的《跳水》从复习回顾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精准的关键字,把握好故事情节,关注关键人物——船长,体会船长的果断与机智,从孩子处境的极度危险中体会船长办法的好处,感同身受,一起憋气。这节课,学生针对小说的情节,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心理等方面进行思辩,从而感受小说之妙。 <br></h3> <h3> 循循善诱、温文儒雅的薛法根老师也执教《跳水》一课,这节课与大明老师的课有所不同。薛老师利用帆船图片让学生掌握词串,利用学习单预习会写生字,并理清故事情节,会讲故事大意。从“抓住矛盾冲突,制造危机”,薛老师提出 “猴子为什么这么放肆?”“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危险境地的?”让学生明白小说家是怎样构思小说情节的。在“解决危机”提出“船长逼孩子跳水的办法好在哪里?”每一个看似不经意间抛出的问题,都引导孩子进行了一次次的思考和提升,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自行去体验、感悟和思考。 在报告环节,薛老师提出要重视故事里的原型结构,故事里的因果情节,故事里的情感冲突,故事里的两难抉择,故事里的人性奥秘等,薛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是从落实语文要素和小说学习上给观课者做了一个示范。 <br></h3> <h3>  千课荟萃,万人共享,相聚时光快乐而又短暂,但就给我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h3>

学生

老师

感受

红楼

语文

课堂

芙蓉楼

执教

情节

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