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中的三起三落

硕果

<p class="ql-block">———游苏公馆 (三)</p> <p class="ql-block">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后,苏轼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p><p class="ql-block"> 苏轼从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起,任凤翔府签判三年。他初入仕途,壮志凌云,写下了《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喜雨亭记》和《凌虚台记》均被收入《古文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贬黄州。</p><p class="ql-block">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诗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庭芳》、《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西江月》等。</p> <p class="ql-block">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轼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他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登州任太守和官至翰林学士时留下的诗词:《登州海市》、《留别登州举人》、《登州孙氏万松堂》;《春帖子词》、《武昌西山(并叙)》、《浣溪沙》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他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苏轼在杭州写的诗词有:《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忘湖楼醉书其一》、《夜泛西湖》、《开西湖》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span></p> <p class="ql-block">  三起:再回朝廷。苏轼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p><p class="ql-block"> 期间诗词有:《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送杜介归扬州》、《次韵王定国倅扬州》等。</p> <p class="ql-block">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轼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被贬到惠州和儋州期间写下的诗词有:《蝶恋花.春景》、《惠州一绝》、《雨夜宿净行院》、《入寺》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苏轼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