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屋柳荫下(02)

龙吟文行

<p class="ql-block">  东屋乡联中地处偏僻,然而泛着碱花的土地上有着独特的风情,墙角的红荆条招摇着一串串紫色的花穗,偶尔也能看花斑鸠的影子扑棱棱地跳跃期间,那“咯咕——”“-咯咕——”的叫声而让人感到古怪而新奇。</p><p class="ql-block"> 红砖砌成的院墙的爬满了一片片的碱花,对这些大大小小的碱花屏息凝眸地端详一番,隐隐约约浮现出一幅幅写意画似的,尽管歪歪斜斜。碱花剥蚀的院墙已经千疮百孔,那些上学的孩子们懒得绕大路进大门,多走出三四百米的路,于是身手矫健地从墙窟窿里进进出出,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以前这里的校园南北距离很短,大约不到二百米,甬路东西两侧仅仅三排房子。院墙南边是村子的过麦秋时用的场院,望去宽阔平展,视野广袤。</p><p class="ql-block"> 东墙外空旷的土地上稀稀疏疏地立着一行行纤弱的榆树,村子的孩子们为了抄近路上学,楞楞地在榆树林子里踩出了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夏天太阳落山很晚,于是偶尔饭后与同事徜徉其间,倒有一番幽深静谧的野趣。西院墙外面荒凉寂静,零星的堆着几座硕大的坟头。</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也许只有上学的日子里,校园里血脉喷张的少男少女朗朗读书声从这里飞出,打破了这里的荒凉寂寞,从而让人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了那些青春的生命的蓬勃和壮美。</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里地处边远并且环境闭塞,这所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学校有着自己的习惯,经年累月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譬如把初级中学的各个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改称为“中一”、“中二”、“中三”。另外,那年只有初二有两个班,按常理平行班应该称为初二一班和初二二班,可是按这里习惯称作“中二甲班”和“中二乙班”,这里的甲和乙没有等级概念,就是一般的排序,当时我自己感到挺神奇的。</p><p class="ql-block"> 我起初感到非常别扭,又有些拗口,问校长为什么这样称谓?他口气硬硬的说:“啥——?啥——?本来就这样!”</p><p class="ql-block"> “呵呵呵😒,是啊,本来就是这样,有道理!”我想要苦笑,但是没有笑出声,最要命的原因就是不敢。随着后来的日子一长,习惯便成了自然,如果不把“初一”读成“中一”还真的不习惯呢😊 ! </p><p class="ql-block"> 说是乡镇级别的中学,其实这里规模小的可怜。我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全校仅仅四个教学班:初二年级两个班,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各一个班,教职员工一共16人,当然还包括那个伙房里炒菜做饭的瘦瘦的老人😂呢!</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