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华东理工大学附小跟岗一周,最庆幸一睹特级教师顾亚龙的风采。原本只能在网上看到的人,竟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幸福感不言而喻,当然,这得益于华理低调且友善的顾文校长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顾老师是非常厉害的小学数学教研员。能有幸现场听到他的课,荣幸的同时,好奇——这里的教研员还要上课?不禁发出:这才是真正教研员的赞叹!作为一个如此有名气的教研员,能够亲自走上课堂,俯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知识,实在令人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顾亚龙老师上课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本节课学的是《底和高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style="color: rgb(0, 0, 0);">一、从问题引入教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课前,顾老师让学生根据学习单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怎么画底和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2、高是指图形的最高点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高是高度的意思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4、底和高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底和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6、高和底有什么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接着,顾老师引导学生把上面的问题梳理以后分为三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高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2、怎样画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高有什么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之后,教师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在解决了高是什么和怎样画高之后,对学生说;“高有什么用?在我们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大家就知道高的用处了”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style="color: rgb(0, 0, 0);">二、有机整合教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顾老师从复习平行线间的距离入手,出示一组平行线,在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然后问学生,利用这两条平行线,你能画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学生说,可以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等。老师接着问:这条距离在这些图形中叫什么?学生回答说叫“高”。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高和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接着,指导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在刚才的一组平行线间画一个梯形ABCD,以下底BC为底,高在哪儿?先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画高,然后拿三角板比划比划,确定位置,指名画高,其他学生观察,是否同意这个同学的画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画高时三角板的直角边要和BC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垂直线段,一定记得标上垂直符号,高要画虚线。如果改为以上底AD为底,怎样画高,这样的高可以画几条?指出:梯形有一组高,有无数条,这些高都相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带着梯形的经验,你能以BC为底,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如果以AD为底呢?能做多少条高?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同一底边上有无数条高,且长度相等。如果以CD为底,高怎么画呢?这两组高一样吗?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有两组高,每组内所有的高都相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最后,顾老师用多媒体把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点固定,把另一个点沿着水平方向拉动,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三角形,激励学生: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怎样画?只能以BC 为底画高吗?三角形有几条高?接着分别指导学生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上海用的是沪教版的教材,在顾老师教学的过程中,翻看学生的教材,课本上并没有这一块内容,四年级的教材只是让学生认识平行线间的距离,会画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而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也是把这几个内容分开安排的,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然后画高;认识了梯形后,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然后画高;四年级下册学习了三角形后,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画高。顾老师从一组平行线间的距离——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有机整合教材,整个教学过程抓住一条主线,那就是高的实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一个个凌乱、分散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就像把一颗颗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帮学生形成了一个知识的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何发掘这些资源,需要找到恰当的渠道或载体,将真正的数学思想真实地呈现给儿童,其中一个有效的逻辑路径就是对数学家的精神进行还原,即追寻数学家的精神踪迹,回溯数学之源,让儿童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变成一次次数学再创造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style="color: rgb(0, 0, 0);">三、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整节课,顾老师都循循善诱,每一个环节,都引导学生自己来完成,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有问题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去修正,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学习梯形的高时,先让学生尝试到黑板前画出图形的高,教师根据学生的画法,发现问题,学生的高画的是实线,没有标垂直符号,并且三角板的直角边与梯形的底不是完全重合。引导学生:你同意她的画法吗?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画高的方法,仍然由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纠正错误。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时,就放开让学生带着梯形的经验,去尝试做高并用语言描述高的画法,当学生描述不精确时,如一个学生说画出三角形AB边上的高,是“在AB上面取一点,向C 做垂线”,教师并不是直接纠正,而是逐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从C点向AB做垂线”。真正做到了基于儿童本身,尊重真实体验,凸显数学的本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真正做到了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顾老师整节课抓住高的实质进行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是平行线间的距离。三角形的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总起来说高是图形的最高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在学习认识了梯形有一组高,这组高都相等之后,问学生:“把梯形旋转一下,这个梯形的高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高没变,因为高都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高时,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底边上的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有几组不同的高?这两组高一样吗?”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有两组不同的底和高,每组内所有的高都相等,因为他们分别是不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那么三角形的高也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吗?学生观察图形后明白:三角形的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所以三角形有三条高。然后引导学生画锐角三角形的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在研究这三种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高的实质就是点到底边的距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顾老师都在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老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问题,老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40分钟,特级教师顾亚龙老师带着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一个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孩子们积极思辨和精彩的互动,有效整合教材,形成知识网络图,让深度学习再发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