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苏公馆 (一)</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与徐州,有着三个年头、二十四个月的生命之缘。于熙宁、元丰之交(1077-1079)出任徐州知州。</p><p class="ql-block"> 他是朝廷命官,又是百姓挚友、诗文大家、书画天才;“天降大任于斯人”,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文化建树、最富美誉度的文化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徐州,在送往迎来的漠然中,被动的接受了苏轼的领导。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大诗人、大文豪、大学者、大书法家的苏轼成了徐州人的朋友和导师,徐州则成了苏轼践行忠君爱民抱负的大天地和恋恋不舍的生命驿站。</p><p class="ql-block"> 徐州的幸运之一,是在历史的那一个时段遇到了苏轼。徐州人感染了苏轼,苏轼感染了徐州人。徐州人接受了苏轼,苏轼提高了徐州人。因苏轼的人格投射、才情投射,徐州的风情、民意、山川城郭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辉煌。这叫什么来着?</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蜕变”! 就是升华”! 就是“移风易俗”! 就是“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 因而,有证据伸言:苏轼之于徐州的意义即是一位巨子,提升了徐州的百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 因苏轼任职徐州,清名所在,众望所归。两年期间竟有数十位宋代的文化名人造访苏轼于徐州,让一度冷清的“东徐之邦”成为宋朝晩期的“文人荟萃”之地。苏轼收获了友情,徐州张扬了大名。这进而证明,苏轼在哪里,哪里就有人气,哪里就是热点。</p> <p class="ql-block"> 苏轼有一把“金钥匙”,或者说有一个“金手指”。凡苏轼当年指点到、并被“诗化”的地方,在苏轼走后都变成了徐州人怀念苏轼的盛景。久而久之,山变名山,水变名水,亭变名亭,楼变名楼,山山水水皆有诗,山山水水皆传情。</p><p class="ql-block"> 因而,徐州的山水都应和着苏轼的回声,徐州的景物都折射着苏轼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年届“不惑”,苏轼出任徐州知州。首尾仅三载,二十四个月,苏轼食不甘味,席不暇暖,一以亲政爱民为居官初心。抗洪水、护生灵、察冤狱、恤饥寒;祈霖雨、润稼禾、著美文;咏诗篇、倡教化、重师道。一时之间,徐州成为京东千里物华天宝、文人荟萃之地。</p><p class="ql-block">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以“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的诗句,来揭示苏轼的导师地位和徐州的地标价值。</p><p class="ql-block">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徐州人民将永远为苏轼保留着“荣誉市民”的称号。并铭记着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功德和文化功德。</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