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

月光煮酒

<p>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p><p> 火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自从有了火,人们开始用来制作熟食,用来照明,取暖及原始的手工冶炼初加工,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光辉历程。</p><p> 火在漫长的进化演变过程中,从原始的简单制作慢慢地走向精细加工。有了柴火,便有了光明,有了温暖,有了挑战大自然的勇气,也有了煎炒烹炸的余香绵长。</p><p><br></p><p><br></p><p><br></p> <p>  柴米油盐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关系,每个家庭离不开这些东西。没有这些,体会不到温度与味道,也就体会不出家的温馨与温暖。</p> <p>  说到柴,其实就是麦秸、玉米秸、花生蔓。老家周围没有山,也就没有柴没有枝枝杈杈。买煤是需要花钱的,很少买或买上一点,用来对付极寒的三九天气。</p> <p>  家在海边,一马平川。沙滩外边是一片盐碱地,不长庄稼,长满芦苇及杂草。海边风大,在沙滩外边种了些黑松作为防护带,防止风沙泛滥。只有等到秋后村里的农活全都忙完了,各个生产队才有机会抓阄,户均分个两三分地的苇草,那个时候柴草相当珍贵。缺了草,家不温,饭不熟。</p> <p>  那个年代穷,自有穷的道理。饭吃不饱,草也不长。社员视粮食为命根子,除了耕种,余下的时间都在管理着庄稼,十天半月地锄上一次,地里沟边光滑铮亮颗草不长,各家各户就靠着收拾好庄稼余下的茎杆储存起来,留用平日烧火做饭。</p> <p>  小时候贪玩,最怕村里的广播通知各户到生产队领草。需要自己去捆不说,还要排队过磅,一上午的时间给耽误没了。特别是麦季,正好是梅雨季节。温度高,湿度大,麦秸碰到身上又湿又痒,真是活受罪,到现在想想还是心有余悸。因为天气原因,还要抢收抢种,有时还要等到半夜去排队,够够的。没办法,麦面好吃啊,做成各种面食肚子都不知道饥饱。而随着现代机械化的普及,播种收割脱粒都是由机器完成,夏季麦收几天的时间就完工了,省时不说又解放了人力,科技给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便利。</p> <p>  柴和米,解决了日常的温和饱;而油和盐,则提升了日子的鲜和香。</p><p> 柴米油盐,以自身的平淡调节着味蕾和感官的众多挑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膳食标准,无论平民百姓,宫廷华府,还是豪门盛宴,柴米油盐都是餐桌上绝对的主角。一菜一汤,一粥一饭,那是食品与菜品之精华,那是厨艺的精彩演绎。那里有着形的完美,有着色彩的斑斓,有着东方人意的含蓄,有着嗅觉直抵心灵的透彻,有着东南西北不同人不同的感受,跨越时间的长河是中华美食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p> <p>  有了柴米油盐,则成全了东西南北八大菜系,和无数种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衍生了块、片、丝、条、丁;卷、叠、包、镶;汆、煮、涮、熬五花八门种做法与吃法。在消费升级的年代,我们不仅享受舍尖上的美味,更是体验厨师带来的美感和艺术感给心灵带来的愉悦和震撼,吃不再单纯是裹腹,更多的是享受餐饮文化带来的休闲与乐趣。</p> <p>  柴米油盐滋润了南腔北调,土话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柴米油盐在不同的地域烹制着不同的日子,不同的日子滋育着不一样的北国江南。一样的三餐四季,一样的走过春暖秋凉,因为有了柴米油盐,人们的日子活色生香,因为有了柴米油盐,日子在繁琐中或行或泊,盈溢着青春鲜活。</p> <p>  还是喜欢家的味道。一个玉米饼子,一锅小杂鱼,体验自然原汁原味的口感。一个蒸红薯,一个烤土豆,或是一个咸鸭蛋,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多少年都不曾改变。有时候留恋儿时的记忆,童年的时光让欢笑溢于言表。而那些场景总是因为某件事,某个点引起触动浮现在脑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那点岁月余韵,终会袅袅散去,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画面,偶尔在闲暇时萦绕着思绪在脑海中翩翩浮现,在日渐荒芜的内心深处泛起一丝涟漪。</p> <p>  而柴米油盐,以自己的平凡的使命,奔赴千家万户。有孤独的相伴,也有着饕餮盛宴的匆忙身影。在觥筹交错的奢华之后,又是酒醉饭饱的人去人离。而柴米油盐,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咸不淡,将日子烹调得有滋有味。而它的使命或许是世事沧桑直至地老天荒……</p> <p>  一瓣蒜,一颗葱,一口浓浓的海蛎子味……偶尔大口咕咚咕咚地喝着茶,体验着柴米油盐给予的优雅与恬淡……</p> <p>图片:网络 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