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分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插队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建制,我们当时插队的地方是柳林公社、瑶玉大队、下设四个生产小队、分别为尖沟,焦塔,义坪,我插队的地方叫瑶玉生产小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工分制,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参与生产队劳动,按照贡献大小记工分,年底决算按工值多少钱,然后分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分红就是按日出工,按年计酬,生产队经过一年农田里的辛苦劳动的所有收获加上副业收入,除去上交国库的公粮、应提留的各种提留和籽种等,然后计算出工值,其余按劳分配,为每一位社员计算出总的工分、核算出全年的收入情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每个社员手中都有一个记工本,它记录着社员全年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真实情况、记工本外观很普通、社员都细心的保存着,生怕丟失或损坏,因为每日生产队都要用它做记录、每天长久用手来回倒腾、记工本己浸透了汗水和油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我下乡五个年头、在生产队参</p><p class="ql-block">加过四次分红,印象颇为深刻,记得每年初冬季节,也是农闲时期,生产队忙完了交公粮任务,开始全年的决算工作,生产队长在村委会用高音喇叭通知社员、带上记工本到村委会核对全年的出工情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户村民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妇女们怀里抱着吃奶的孩子、手里拉着半大的孩子、出工的没出工的全部来到村办小学操场,就连平时不太出门的老人也来看热闹,天气寒冷、社员们大部分站在场院里耐心的等待、生产队干部的呼唤,站久了就蹲在地上、靠在墙上、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今年队里的收成、其次就是每家每户能分到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时候,生产队会计按名单依次叫着社员的名字、叫到谁谁就到摆放桌子的地方、基本是一家人派一个代表,手里拿着全家能出工的几个记工本、逐一核对出工情况,核对完工分只听生产队会计手中的算盘噼哩啪啦的一阵阵的响,结果就出来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家不管站在哪里、脸都冲着一个方向、眼睛都盯着会计手里的算盘,连平时陶气的孩子也乖乖的靠在母亲身边,知道此时大人们顾不上他们,而此刻的人们最迫切的想知道今年队里工值是多少?自己家里能挣多少工分,最后能有多少收入。</p><p class="ql-block">一年的辛苦劳作就在这一刻换来结果、社员们随着决算逐渐明朗,脸上终于露出了艰辛的笑容,己经知道结果的也不着急离开、他们还关心着别人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知青也和村上社员一样、也急于想知道自己挣的工分是多少?这毕竟也是我们一年的辛勤劳动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当时队上会计叫我核对工分时、过程很简单、我每年的出工率高、在整个村上挣的工分也高、每年都在三四千分,按每个工值四角钱、除去口粮等应扣的费用、第一年我应分146元、但村上没有钱、村上研究用村上木扳折合成钱,顶账应分红的钱,当时是计划经济,买木材打家俱也是要指标的,第一年分红也就用木板顶账了,用车捎回家、后来给家里打成了家俱。</p> <p class="ql-block">第二、三、四年年终分红时,每个工值也就三四角钱,但我都能分到140多元钱、但村上有许多农户家人口多劳力少、到年终分红时不但分不到钱而且要倒找给生产队钱,我应分的钱都邦村上贫困户顶了欠村上的账啦。干一年没拿到一分钱。</p> <p class="ql-block">决算完毕生产队还要张榜公布结果,从榜上能看出某家某人的工分高低,能分出谁勤劳谁最懒,其实大家并不在于各人结果,重要的是当时农村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工值也就太低、社员辛苦干一年拿不了几个钱,有许多贫困户还倒欠生产队的钱。</p><p class="ql-block">倒欠钱说明工分少,分红时其中一项按工分粮,除了很少的口粮,开了春许多户粮食就吃没了,要去村上或私人家借粮吃,一直到收了麦子才有新的口粮。</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农村,还是延续着祖辈人的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一年的辛苦就只有分红才能给大家带来喜悦,如果年景不好或遇上大旱之年、那地是就会颗粒无收、社员就会饿肚子弄饥荒,值得庆幸的是我插队几年没赶上灾年、还能买回自己的口粮,那年代想积攒点零花钱真是很难。农户家就更困难啦,如果一个家没壮劳力、生活质量差、盖房、给孩子娶媳妇更是不可能啦。当时的农村条件太差啦,几年的插队生活使我深感农民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作者:樊同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纪实散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十三)待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