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一)

先生

<h5><br></h5><p class="ql-block"><br></p><h1><b>执笔:吴海树</b></h1><p class="ql-block"><br></p> <h1><b></b></h1> <h5><b>写在前面的话</b></h5><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5>-----最美好的日子在“昨天”,最甜蜜的时光在“从前”,最值得怀念的往事在“童年 ”, 我们永远期待的是能再回到从前!</h5><h5> 然而,浮云一别后,流水五十年。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我们新华一中(原伏尔基河荣军农场)首届毕业班走出校园已是五十个春秋。</h5><h5> 五十年,我们从风华正茂的少年走到了年富力强的中年,迈进了两鬓斑白的老年,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h5><h5> 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体味了人生百味,苦辣酸甜。</h5><h5> 五十年的人世沦桑可转变人的思想,但是唯一带不走的还是那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美好怀念。</h5><h5> 五十年来我们<span style="color: inherit;">感恩老师母亲般的呵护、感谢母校孕育了我们这些老荣军、老官兵、老垦荒者的后代。</span></h5><h5> 五十年,我们这些第二代北大荒人传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用我们的血汗铸就了今天北大荒的辉煌。</h5><h5> 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更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完成了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也完成了父辈们寄予我们的嘱托,已将伏尔基河老荣军、老官兵、老垦荒的使命继承了下去,也已把伏尔基河建设和发展成了新中华旗帜下的一颗明珠、一个粮仓,即今天的新华农场。</h5><h5> 我们更知道,新华农场的明天还需要第三代、第四代北大荒人的建设。我们虽然已退居全国各地,但我们的心并没有离开养育我们的故乡、没有忘记给予了我们知识的母校,因为这里是我们童年生长的地方、成年奉献青春的地方……。 </h5><h1> </h1><p class="ql-block"><br></p> <h1><b>第一篇 我们的家乡新华农场</b></h1> <h3><br></h3><h5>新华农场其前身为松江省鹤立荣军机械农场。</h5> <h1><b>第一节 新华农场地理位置</b></h1> <h1><br></h1><h1><br></h1><h5> 新华农场场区处于三江平原松花江下游佳木斯、鹤岗两市之间。北与鹤岗市接壤,南与汤原县为邻。东与梧桐河农场交界,西与鹤立林业局毗连。</h5><h5> 新华农场被鹤--佳铁路线分割成东西两片,西靠小兴岭余脉,多为漫岗起伏的丘陵地带,东片为松花江北岸和梧桐河、鹤立河的冲积平原。<br></h5><h5> 新华及其周边地区以前相当荒凉,清末时才逐渐开发,当时曾是沼泽遍布、荒草和灌木丛林漫野、野兽出没的王国。重大的发展转机出现于1915年,那一年,在新华以北丘陵兴山地域(鹤岗)发现了露头煤田,吸引众多官民合股组织公司来从事煤炭开采。<br>而新华地区较大规模拓荒始于三十年代初,日本开拓团在这里建了一部落、二部落、三部落等屯落和一个红部进行掠夺种粮。<br> 这缘由于1905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署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是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不合理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日俄《朴茨茅斯条约》中给予日本的各项权利。设立“中日木植公司”,允许日本在鸭绿江右岸地方采伐林木。日本得继续经营战时擅自铺设的安东(今丹东)至奉天的军用铁路至1923年,届期估价卖给中国。日本得在营口、安东和奉天划定租界。<br>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扩大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实际上将东三省南部纳入其独占的势力范围。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派出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的同时并有大量移民于东北。<br> 自从兴山(鹤岗)发现露头煤后,1917年民间集资招股,开始兴办煤矿有限公司。那时没有铁路,煤炭运输只能靠马车从兴山(鹤岗)矿坑运到连江口后再装船沿着松花江运销到其他大城市,这样,莲江口就成了煤炭的集散地,商铺林立, 采金和开煤矿的把头经常光顾这里,一时间这里热闹非凡。</h5><h5> 因为当年煤炭及货物运输只能靠马车。所以,那时兴山(鹤岗)通往连江口的乡路车水马龙、人流不息。</h5> <h1></h1> <h5><strong>伪满时期的“莲江口”火车站</strong></h5> <h5>  因兴山(鹤岗)煤田的开采,民间合股于1926年修通了全长52.8公里的兴山(鹤岗)--莲江口铁路,这是黑龙江境内比较早的铁路建设。</h5><h5> 这条铁路要比“哈--佳”铁路早开通15年(哈--佳铁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1941年11月全线正式交付营运。1958年修建哈--佳铁路复线)。比牡丹江至佳木斯的铁路早10年(牡—佳线铁路于1934年12月21日开始由牡丹江铺轨,1937年7月1日该线正式运营)。<br> 这段铁路可将兴山(鹤岗)矿区的煤炭运至莲江口码头装船,再沿松花江、嫩江转运至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br> 兴山(鹤岗)至莲江口铁路起初也是单独的一段,人员过江去佳木斯需要坐船摆渡,并且新华也没有铁路列车停靠站。</h5> <h5>  而佳木斯松花江铁路大桥是1937年由伪满铁道建设局承建,1940年才通车。据史料记载,1945年苏联红军进军东北时,日本特务机关组织将松花江铁路大桥炸断。同时,苏联红军空军也对其进行过轰炸,将两个桥墩炸坏。1947年2月松花江铁路大桥再次修复后通车。<br>  现在使用中的佳木斯松花江铁路大桥是2002年10月新建正式通车的。老桥已于2003年被爆破拆除,但保留了大桥两岸的桥头堡。桥头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战胜利后,由我军守桥部队沿用至2005年。目前桥头堡现已被批准为佳木斯市文物保护性建筑。</h5> <h1><b>第二节 农场筹建 </b></h1> <h5>  1948年底,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为安置人民军队中的伤残军人,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关怀下,东北各省相继建立了一批荣军农场;<br>  1949年10月10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的日子里,松江省民政厅荣管处组织由鹤立、绥滨、依兰、富锦、汤原五所荣誉军人学校的荣誉军人拉开了建设荣军农场的历史序幕。<br> <strong> 荣誉军人学校</strong>,即中央人民政府特为战争期间受伤而退役的革命残废军人创造就业条件和培养成为地方干部,而专门设立的教育机构—-革命残废军人学校,亦称荣誉军人学校。<br>  1949年11月1日,由鹤立荣军学校校长<strong>李文奎、</strong>副校长<strong>刘冲</strong>和962名解放军三等残废军人和慢性病病愈学员组成,经过短期筹备的松江省鹤立荣誉军人农场即伏尔基河农场前身,于鹤立镇境内的荣军学校大院内正式宣告诞生。</h5> <h5>  <strong>  李文奎 </strong>,1921年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城郊乡蒋楼村。<br>1938年参加革命,先做了通讯员、警卫员、战士, 1939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到1943年7月,被选送上了抗日军政大学。<br>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九纵队某连连长,曾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br> 1948年淮海战役攻打徐州战斗中右小腿胫骨被敌方机枪子弹击中, 因医疗条件和医术水平有限,骨头被接错位造成伤腿略短,至三等甲级伤残。 康复阶段被任命九纵队政治部荣军队长,后率荣军大队伤病员们经海路绕过战区,从丹东登陆辗转到已经解放了的东北大后方——松江省汤原县鹤立镇,(今黑龙江省汤原县鹤立镇)成立了荣军学校。<br>1949年荣军学校转为鹤立荣军农场,(现新华农场)任第一任场长。<br> 1953年抗美援朝开始,为救治朝鲜战场上负伤的官兵,已经任职于东北军区整训二十六团团长的李文奎又被组织安排到松江省第四医院(现佳木斯中心医院)担任政委。<br>不久又调往哈尔滨先后在东北军区医管局和黑龙江省医管局政治处担任领导职务。1956年8月转业任牡丹江市委组织部部长。<br> 1961年任职牡丹江地委常委、纪检委书记至退休。(行政十二级,三等甲级残废军人)<br>摘自“凡诗妮”美篇<br></h5> <h5>照片来自:“凡诗妮”美篇</h5> <h5>照片来自:“凡诗妮”美篇</h5> <h5 class="ql-block">  鹤立和鹤岗的“鹤”字,在我们家乡发音为hao之二声,就是读作“嚎”音。</h5><h5> 鹤立镇位于鹤岗至莲江口铁路线上,地形位置十分重要。它的南面直到莲江口站,是松花江冲积性平原;而鹤立镇以北则进入了小兴安岭山麓,地势呈丘陵起伏状,海拔高度显著上升。鹤立镇正好处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地方。</h5> <h5>鹤立镇周围的土地开发是从清朝末年逐渐出现屯落的。</h5><h5> 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后,伪满康德 6年(1939年)曾经分设鹤立县。并将兴山镇(现鹤岗市)改置兴山街,归鹤立县管辖。1949年 11月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兴山区改称鹤岗市,故现在的鹤岗地区当时划归鹤立县管辖。</h5><h5> 50年代初,汤原县境内先后建立起5个国营农场:莲江口农场、香兰农场、梧桐河农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鹤立河农场,另外还建有汤原军垦农场 。</h5><h5> 农场成立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选址准备,早在1949年夏,鹤立荣军学校副校长刘冲奉命带领荣军学校教员宋克孝等5人,坐着大马车,带着炊具、高粱米、简易帐篷,背着枪从鹤立出发沿着乡路北行考察踏荒布点。</h5><h5> <b> 刘冲</b>(曾用名刘银喜、刘春峰)1925年出生在哈尔滨,1938年参加八路军,当过司号员、宣传员、看护班长。他后期参加了鹤立县土改工作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任鹤立县城区区长、鹤立荣军学校副校长。鹤立荣军农场成立后,刘冲先任副场长,后任场长,还荣获“东北荣军劳动模范”称号,参加全国荣军英模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4年,刘冲又奉命到集贤农场担任领导。可惜他在“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含冤而死,1978年被平反昭雪。</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有关副场长刘冲的记载很少,为了求实刘冲的真实情况,作者有幸与原伏尔基河建场老荣军的二代咨询,他连襟的父亲曾是早期鹤立土改工作队成员,老人家虽然90多岁了,对现在的事情记忆不佳,但对过去的事情记忆犹新,当谈起刘冲时老人家说:“我和刘冲都是鹤立县土改工作队的,他也叫刘银喜、还叫刘春峰……”。</span></p><h5> 刘冲率领踏荒布点小组原计划在背靠老头山、前瞻鹤立河的风水宝地,即现15连附近建立场部,可这附近早已被当年的日本开拓团占据,并建立了一个“红部”和三个部落 。其中一部落位于15连西南,现在叫峻升屯,二部落与15连毗邻,现在叫峻德村。三部落位于16连东北侧并毗邻,现叫峻明屯,而红部则位于现16连的家属区位置。这是日本入侵我国东北后,从国内迁移来大批开拓团的一小部分。 </h5><p class="ql-block"><br></p> <h5>  早在1937年,日本人在汤原县境内成立“满洲拓植公社”,为其移民入殖作准备,计划以20年时间移入东北100万日本农户。日本的计划包括:侵吞鹤立地区耕地37103垧,莲江口地区耕地41460垧,阿陵达地区耕地16600垧。<br>  阿陵达地区即汤原地域,源于阿陵达河,阿陵达河位于松花江左岸,是松花江的一个支流。小时候,我们去鹤立都要趟过的那条小河既是阿陵达河。它流域行政区划为鹤岗市、新华农场、汤原县。<br>  </h5> <h5>  阿陵达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青黑山摩天岭南侧。自源头向东南流至鹤立镇北一段,该河道也是鹤岗市与汤原县的界河,在吉祥乡德祥村附近注入松花江。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550平方公里。</h5><h5>  考察队发现15连附近发展空间不足,正东虽然视野空旷、一望无际,但是一望无边的沼泽地,不便于生活居住和建立场部,考虑到场部应建立在有山有水的坡岗地域,这样考察踩点的转业官兵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最后安营扎寨在有山有水、风景如画、背靠小兴安岭余脉,前望一马平川的河流冲击平原,东经:130.23度北纬47.12度的一条无名小河旁(现20连旧址)。</h5><h5>  大家在河边休息、淘米做饭时,副校长刘冲哼唱着苏联《亲爱的伏尔加河》歌曲并建议说:苏联老大哥有个伏尔加河,我们就叫这条无名小河为“小伏尔加河”吧。 荣军学校教员宋克孝思考一下说:都叫伏尔加河不好区分,并且加个“小”字有些不妥, “加”与“基”在俄语发音中区别不大,但是中文意义就很大了,因为基:邦家之基、基业之意。另东北地方方言街叫gai 基。所以建议把“小伏尔加河”改为“伏尔基河”,副校长刘冲和大家都认为很好,从此这条无名小河被称为“伏尔基河”。后期这个由官兵组成的松江省鹤立荣军机械农场也改名为“伏尔基河荣军农场” 了。</h5><p class="ql-block"><br></p> <h5>  <b>宋克孝</b>是师弟宋佳君和师妹宋佳慧、宋佳凤的爸爸。宋克孝1946年参军,曾任四野政治部教导团教员,在遭遇战中负伤。伤愈后由松江省伤残军人管理处派到鹤立荣军学校任教员。</h5><h5> 为了建设现代化机械农场宋克孝与徐彦才、孙涛等三人于1949年去东北农学院农机专业学习。1952年 毕业后回农场组建伏尔基河修配厂并任农场筹建办主任。</h5><h5> 1958年任机务科科长,任科长期间再次赴东北农学院农机干部研修班学习深造于1960年毕业。并 历任修配厂厂长、一分场场长兼书记、机务科长等职。</h5><h5> 1975年受农业部派遣任乌干达奇奔巴大型国营农场专家。1978回国后年任莲江口农场副厂长。1979年任汤原县副县长等职。</h5><h5> </h5><h5> 关于伏尔基河农场场名的由来,1958年我们家随部队转业官兵来到伏尔基河农场,在接受建场老荣军的场史教育时就验证了。而在现《新华农场誌》第一卷中的场名“满语学说”和“神话学说”等提法本人不能苟同。</h5><h5> 伏尔基河发源于林场西部的一座小山,有人称为老头山,该山在峻德以北的地理标志为八号山,故当年人们去峻德都称谓去“八号”,以南至新华砖厂段地理标志为七号山,而新华砖厂下面的鹤立河上的公路桥也被人们称为“七号桥”。其实这个老头山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最宽只有4公里,总面积约60余平方公里。</h5><p class="ql-block"><br></p> <h5>  伏尔基河源于八号山东坡原18连水库位置,当年这里还没有水库,这个水库是在1957年秋季开始修建,于1959年1月第一期完工。因为老头山的面积小、海拔低,故伏尔基河的水流平时很小,只能称为“沟”而已。伏尔基河于水库自西向东流经16团的十八连、二十连、二十一连后流入石头河,全长也只有7公里多(直线距离),伏尔基河与石头河汇流后注入梧桐河。<br>  建场初期,复转官兵们发扬解放军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决心,让昔日荒芜的伏尔基河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亩良田一望无际,绿荫下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像士兵一样守卫着这片土地。</h5> <h1><b>第三节 场部搬迁</b></h1> <h5>  1953年春,伏尔基河畔经过两年多的垦荒围田和基础建设,住房和办公场所已基本具备,这时,场部才由鹤立镇的荣军学校校园搬迁到伏尔基河北岸。</h5><p class="ql-block"><br></p> <h5>  1960年,随着农场的发展壮大,因场部远离铁路线逐渐出现了粮食上交外运、农资物质采购外进等众多不便。</h5><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交通这个难题,场领导决定申请场部搬迁,并派副场长张明善多次前往佳木斯合江农垦总局申请,经总局有关领导现场考察并批准,于1961年将场部由伏尔基河畔迁址到鹤立岗站与峻德屯站之间唯一一处平坦岗地即现新华铁路沿线附近。</p><p class="ql-block"> 张明善是师妹张锦淑、师弟张新宪的父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张明善,朝鲜族,黑龙江省通河县人,他1945年参加革命,最初在东北抗日联军任连长。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某师师部司务长,因部开拔队南下解放海南岛,张明善被上级派往鹤立荣军学校,并任荣军学校学员一队队长。1949年随荣军学校校长李文奎组建鹤立荣军机械农场,曾任作业区区长、伏尔基河农场副场长,后期任基建科长科长,文革期间受到残忍的政治迫害,被关进牛棚。文革后恢复原职并任农场水利科任科长。1983年离休。</span></p><h5> <b> 新华地域原无名</b>。现新华镇旧称永祥乡,辖域周边“<b>永芳”、“永安”、“永昌”</b>等几个自然村屯,归属汤原县管辖,1957年该乡划归鹤岗市管辖。1958年大跃进期间鹤岗市在此成立了炼钢厂,为了迎接新中华建国十周年,取名为“<b>新华炼钢厂</b>”。</h5><h5> 这个“新华炼钢厂”从成立到倒闭,也就存在了2年多,虽然不知炼了多少钢铁 ,但当年我们小时候在这片已成荒芜的废墟上捉迷藏时,草丛中及脚下尽是绊脚的“钢粑粑” 和被农民拆走的残炉碎砖。“钢粑粑”是冶金工业中产生的废渣,是浮在钢水上面既钢内杂质氧化而成的氧化物,百姓俗称为钢粑粑。</h5><h5> 1960年永祥乡改公社时,因社址是设在新华炼钢厂的旧址,故称新华公社,后期为<b>“新华镇”。</b></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华原也没有火车停靠站。当时,这条铁路只设有:兴山镇(鹤岗)、峻德屯、鹤立岗、半截河、莲江口等站点。又因新华地处一丘陵高地,由鹤岗方向来车需要从小鹤立河铁路桥开始爬坡,早年的机车车头马力小,牵拉十几辆重载煤炭的车皮上坡很困难,为了减小坡度,设计者从轧糖厂(60年代初停产改为鹤岗市新华造纸厂)向南开始挖了一条十几米深的沟至新华南飞机包附近,原计划是将铁轨铺设于沟内以减小坡度,可是不知什么原因计划没有落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尔基河农场时期的张明善</p> <h5>  后期因新华炼钢厂的建立和伏尔基河农场场部搬迁到这个地区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加,才开始修建了临时停靠站。并且这个火车停靠站的小票房子是建在铁路的大沟西靠近新华钢厂一侧,农场人们去票房子购票候车,首先要走过跨在大沟上一座约40多米长,晃晃悠悠的木板桥才能到达。</h5><h5>  现在新华的火车站候车室是我参加工作以后,1973年由我们<b>16团45连</b>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建成的。</h5><h5>  45连前身为16团值班连,成立于1969年7月,主要任务是承担团部的战备值班。1970年16团基建工程队解散并前往东大甸子组建36连,从此,值班连除了完成战备训练、执勤站岗等战备值班任务外,还承担起了全团基建工程任务,并将值班连改称为45连。</h5><p class="ql-block"><br></p> <h5>  我当时在45连1排2班负责和泥。那时候的建设速度十分惊人,搬运砖及砂浆的战士们都挑着近200斤重的担子,吹着冲锋号向三层绞索架子上冲。我们一个班的人和泥都供不上瓦工。班长<strong>何志龙</strong>(上海知青)让拉沙子的小型车(胶轮拖拉机)直接把沙子卸到一个稀煤灰积水坑里,然后让小型车车头在里面转上几圈,一大堆黏黏糊糊、带着“高标号水泥”的砂浆就完成了。不想这个候车室至今都已40多年了还十分坚固。</h5> <h5>  新场部当时还建了一栋很漂亮的二层办公小楼,位于机关食堂(兼做礼堂)的西侧。这个小楼后期在文革中也是造反派们相互争夺的阵地。</h5><h5> 而新场部的招待所则位于原汽车队后、反修路的北侧,当时也是十分流行和漂亮的“山”字形砖瓦结构建筑。这个招待所东侧的耳房也曾是我们新华农场一中首届毕业班最早的代用临时教室之一。 </h5> <h5>待续(<b>请关注第二篇:我们的童年</b>)</h5> <h5><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