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光阴的故事

豹哥

<p class="ql-block"> 《光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豹哥/图文 2021年5月16日于汉安天地</p><p class="ql-block"> 《內江師院校歌》</p><p class="ql-block">肖體仁詞</p><p class="ql-block">擁西林</p><p class="ql-block">抱沱江</p><p class="ql-block">大千書畫鄉</p><p class="ql-block">東城水碧智者樂</p><p class="ql-block">北郭山青仁者康</p><p class="ql-block">四方才俊聚一堂</p><p class="ql-block">桃李正芬芳</p><p class="ql-block">求真知</p><p class="ql-block">路漫長</p><p class="ql-block">不負好時光</p><p class="ql-block">鑄就鐵肩擔道義</p><p class="ql-block">煉成妙手著文章</p><p class="ql-block">知難行難創業難</p><p class="ql-block">吾輩當自強 </p><p class="ql-block"> 5月6日,“五.一”大假放假后第一天上班,偶然在大学微信群发现老班长赵正常转发的一篇怀旧文章《别了,我的内江师专》(该篇美篇已经获得4.3万人的阅读量,640人点赞,转发1130次),作者香水百合30年前(1991年)走进内江师专(内江师院的前身)开始她的大学生活,得知内江师院桐梓校区年底即将整体拆除开发,于是带着一颗不舍的心情,再次走进她也是我生活了三年的老地方,这个晚我四年入校的师妹文章里说到:记忆就像倒在手心里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都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唯有文字,能保存记忆;唯有图片,能封存过去。对此我深有同感,面对我们共同生活学习过的母校,面对她即将的消失,我还是想用属于我的文字与照片,记住青春留住美好。</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通过朋友圈的召集,获得了20多位校友与内江师院在职老师们的响应,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母校建校65周年这个特别的日子,内江师院桐梓校区7月正式启动搬迁之际,我们一行于2021年5月9日再次跨入学校大门,开启了内江师院桐梓校区告别游,本次参加人员有来自老内江师专的郭建国同学、邹相华同学、李文斌同学,王泽俊同学、陈萱同学,有来自内江教院的段云同学、周静同学、王卫平同学,有来自内江艺体师范校的心心同学、云知道同学、赵菡馨同学、惬意同学、周欣同学。尽管报名人员不多,但已经覆盖了2000年内江师院合并时的三校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有内江师院现任赵校长及杨老师、张老师、谢老师与校友办的热心接待,让这个纯粹的民间聚会活动赋予了半官方的色彩,也让这次活动更丰富更有意义。 </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们的建议与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校史馆,每人都获得一枚珍贵的内师校徽与一本《内师校友》内刊;还沿着内师西大门--孔子雕像--校史馆--内江艺体师范老校区--内江教院老校区--内江师专老校区--老图书馆--山顶球场--第一食堂的线路,重走了一遍母校。晚餐也安排在我们熟悉的第一食堂就餐,赵校长与杨老师坚持买单,让我们吃到了久别的味道。面对老校园、老味道、老同学,5个业余摄影师拍摄了上千张的照片,再次感谢云知道同学的老公万水千山、自告奋勇报名的摄影师道哥、师院的小师弟、还有我的同窗好友威远县摄影家协会会员的邹相华同学,我也拍摄了几百张的人文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里披露一个小秘密,本想联系上《别了,我的内江师专》的作者我的师妹香水百合一起再次游母校,她的文字点燃了我们深藏的母校情,因为我与她一样,内师,我们自己用青春书写的“诗与远方”,早已经融入我们的骨血。很遗憾的是没能联系上她,却与另外一个师妹、《内江师专,让我们怀念青春啊》的作者岸芷汀兰相逢在美篇中,我热情邀请她再次回访母校,因为做班主任的缘故无法脱身,也就无法参加我策划组织的这次活动。没邀请到2篇文章的作者有点遗憾,但我们的思想与感知已经神交。也因为你们的文字,让我有了写写内师(内江师专)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有照片,有文字,才是最完美的组合。摄影是一种感受、一种触碰、一种喜爱。你用胶片记录下的将会成为永恒.......这将让你回忆起尘封的旧事。除了1987年到1990年三年读书期间在老师专留下的不多的老照片外,2014年4月26日喜欢摄影的我,还专程去内江师院拍摄了一组照片,算上这次也就总共三次。其实,物理距离上我现在到内江师院很近,从我居住的汉安天地徒步大概距离为2.5公里需要40分钟,骑行也就是15分钟左右。如果从市中区坐103公交线到我家,就要经过内江师院西区与东区。但对近在咫尺的内江师院,我的笔端里提及的时候并不多。就算这次故地游告别行,我也感觉无从下手。是畏惧师妹们早已火爆的回忆美篇?还是担心无法写好这一段青春往事?不得而知。就连文章的标题都几度修定,一会儿《青春不散场》,一回儿又叫《桐梓情深》。</p> <p class="ql-block"> 是什么缘故让我难以下笔呢?是终究一事无成的失败?还是发生在校园的涩涩初恋?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不得不承认,内师毕业31年,没参加过一次毕业同学会;平时与大学同学的往来也很少,就算是内江本地同学会也极少参加。若干年提及毕业学校,也戏称自己是内江“哈佛”毕业,全然没有了傲娇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在5月9日下午内江师院陶行知图书馆二楼,张老师提议模拟一堂课,请赵校长上课我们听课,热情、平易近人、睿智的赵校长满足了我们的要求,看似普通的一席话,却没有半点的作秀成分,1分钟的讲话让我们受益匪浅。赵校长说:人的成功,不能贴上财富与ZZ的标签,只要踏实做人努力做事,在自己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活得健康活的开心就是最大的成功。此处,教室内又响起掌声,是对赵校长讲话的呼应,也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我想了很久。内江师院,对我意味着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内江师院,青年在校时是青春躁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内江师院,是一本学历证书更是自我学习与激励。</p><p class="ql-block"> 内江师院,中年时是亲人般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内江师院,是融入生命的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一)1987--1990年</p><p class="ql-block"> 时光轻轻,芳华刹那,不自知中,已然挤入怀旧的年岁,偶然瞥见那些刻满老时光的旧物,虽然,只是一花一草,或一情一景,但柔情的眸光里总盈满了唯有自己才能懂的碎碎念念,总觉得那一意一境里写满了给岁月的情书,镂刻着光阴的故事。我的光阴故事就从内江桐梓坝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的学生时代是幼儿园入读到高中毕业,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同类型的学习复制,大学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梦想与全新的生活空间。</p><p class="ql-block"> 1987年8月底,78岁的爷爷拿着行李陪同我在市中区倒湾取水站上船过沱江河抵达对岸的桐梓坝,经过老教院小区到老师专校区,我们班的第一任班长、高大帅气的喻汀同学热情接待了我,我的大学生活就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崭新的生活学习模式,让我极不适应,一脸茫然就是那时最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生在内江长在内江,但我18岁以前的生活半径都在四方块、交通路一带,对内江老城河对面桐梓坝一带却是异常的陌生,那时没有西林大桥,要到内江师专就读工作要么选择在市中区倒湾处西渡乘船过江或大洲坝北渡过江,要么就只能开车绕行蟠龙坝的沱江大桥过河,经内江二医院、东兴镇、西林寺、四川统计校才能抵达内江师专的地盘。西林寺倒是经常去,却对寺庙旁边几公里外的内江师专不甚了解,这里是城郊野外,1200年前李白在这里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200年后,作为一个内江本地人来到内江最高学府就读,却是一种复杂而陌生的心境。那时候的师专不大,主要就是几幢教师宿舍与几幢教室2个食堂、1个求精楼(办公大楼)1个礼堂、1个灯光球场1个山顶体育场构成,图书馆、田径场都是毕业那年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环境不熟悉,不熟悉的还有新认识的同学,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不像过去读小学中学,同学大都是附近的邻居,多少沾亲带故。不习惯的还有6人挤在一个寝室生活,来自威远威钢的李永权与来自内江川农的赵革成为上下铺,我与来自内江城区的黄杰成为上下铺,后来来自安岳的黄强一人住一铺,我们5人就成为一个小集体,一个家庭的样子,有兄有弟,过着形影不离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完全两样。</p> <p class="ql-block">  吃饭要快,睡觉夜谈,自己洗衣,下午基本没课,自主安排的时候特别多。毕业后才明白,优秀或不优秀的同学差别就在于对时间的掌控与运用,优秀的学生不会只为了考试的学分,而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去结交结识更多有趣有冲劲的同学融入一个个的圈子,会花很多时间去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视野,会参加一个个的体育比赛与文艺演出展现自己的风采,会与老师们打成一片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p><p class="ql-block">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如果只是死读书,没有提高视野,大学三年就只能拿一个文凭,而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除了学习就是恋爱,这似乎成为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的标配。我的人生初恋就发生在内江师专我大三上半学期,我记得年底的时候,我下铺的好兄弟黄杰同学已经成双,鼓动我尽快脱单,大学谈场恋爱想必是很多大学生的校园梦之一,我也不例外。看似不理性,却像飞蛾扑火一样毅然决然。锁定喜欢的对象,搞男女友好寝室,动手做菜找个地方玩耍,就是要让一些不安分的人躁动起来。为了追求为的那个她,我也学着做一会暖男,她演出跳舞我是打好饭菜用衣服捂热;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文艺青年,烫了卷发,学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星齐秦穿起了皮裤,近视眼镜也换了那是很高档的隐形眼镜还套着一个空眼镜架。那时刚建成的山顶图书馆内人山人海,那时勤奋读书的人;而山顶球场与教室外的旮旮旯旯人影晃动,那是偷偷摸摸谈情说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大学谈恋爱成功的人屈指可数,我们班的刘勤同学算一个,与后来成为内江电视台的播音员成为夫妻,可惜那位女同学英年早逝,成为我们心底的痛。我与大多数在大学谈恋爱的同学一样,经历了一场“未成功”的恋爱,大学一毕业就分道扬镳。后来很多时候很长时期,同学们都拿这段“历史”开玩笑,我也一笑而过。恋爱不成,却感受了爱情的滋味。结婚不成,却明白爱情与婚姻是很多努力叠加的结果。这次回访母校,看到我与她曾经牵手相拥的地方还在,我心里还会泛起一股暖意。</p> <p class="ql-block">  (二)1990--2007年</p><p class="ql-block"> 这次内师告别游如果晚去一个月,就会遇见六月毕业季。因为有师妹的2篇文章,因为红五月三角梅开与蓝花楹的吸引,就迫不及待的选择五月回到母校。31年前的六月,我们告别桐梓坝,也彻底与学生时代告别,从此成为社会人。</p><p class="ql-block"> 同学各奔东西,恋人早已分手,学校成为一座“空城”,没有了熟悉的同学,还有什么可以留念的呢?那时候就是那样想的。</p><p class="ql-block"> 来的时候,行李负重。走的时候,一纸文凭。我还是我,大学还是那座大学。能聆听到的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与呼吸。</p><p class="ql-block"> 带着那个红色绒面的毕业证书,最初几年还有天之骄子的感觉。那时候大学生很少,更多的是中专生与高中生。但刚好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个更为激荡的年代,改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是大量国企的倒闭,一方面又是新生事物的崛起。</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没从教,所学的政史专业也就成为花架子,没有了实用性,很多时候变得可有可无。也是我暗淡的三年工厂时光,“混”了三年后,进入了崭新的金融行业,也就算与所学专业的彻底告别,根本没有意识到如果能在思想高度上引用哲学知识,在实操上借用历史数据,就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职场道路与投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会离开自己的专业去干一些不沾边的事情,其实自己好好想想,很多时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始终都在与自己的学习专业不离左右,触类旁通与殊途同路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文凭只代表你的一种学习经历,是否真正学以致用是一个大学生一个师范生终身要面对的问题。面对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一个文凭不再“值钱”的年份,唯有不断学习与不断反思,让自己的专业变通的回到面对的陌生领域,成为我们毕业后很长时期的一个探索,也不想为内师丢脸。</p><p class="ql-block"> 还好,坚持加学习,让我在金融行业做了十年,又在房地产建筑工程行业做了十七年,都归功于内师的教育与侵染。</p> <p class="ql-block">  (三)2007--2021年</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西林大桥是1988年通车的,让去内师的人多了一个选择,那时候的东桐路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弯弯曲曲的公路,可以通中巴车,总算让负重背行李报到的同学减压不少。后来直接连接倒湾与桐梓坝的桐梓坝大桥2001年开建,2005年年底建成,前后花了五年时间,从此彻底结束了舟渡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从各个方向到达内师更方便了,我还是很少返回母校。一是生活重心在工作在家庭,二是没做出成绩没“脸”回校。但对来自母校的人有关母校的讯息我还是很关注。</p><p class="ql-block"> 来自内师政史系(现在的政管学院)的李珩老师,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来自内师的朋友,大概是2008年左右,她第一次参加徒步,就在我们几个业余创办的户外徒步群。后来通过徒步群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内师的老师,就像这次母校告别游活动,还得到了内师赵校长的大力支持,他的爱人杨老师也是多年前通过徒步认识的,多年相交自然就成了熟人朋友。热情有活力的张瑞霞老师,已经很多次参加我策划组织的活动,她的生活观与招牌微笑,感染着我。我与陈涛教授的相遇,是因为2013年在兆信地产公司时,邀请内江市知名作家文艺家举行汉安天地文化背景座谈会。在我送他回家的时候他得知我毕业于内江师院,当后来我想他索要他主编的《大千文化丛书》第一辑时,这位70多岁来自上海的老教授免费赠送于我这个晚辈,他的内江城市文化与大城市建设、内江三大文化名人及其文化传统、内江有文化底蕴为何缺乏文化氛围三大课题,读后让我受益匪浅,大气有深度有解读,就是这位内师退休教授给滋养了他的这座城市的最好回馈。</p> <p class="ql-block">  这次诚招的22名三校老校友,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要是三校合并产生的结果),有些老同学居然还是大学同学,王同学不仅是我高中同学还是大学同学,这次一起回访母校,她指着老教院的女生寝室告诉我当年的情形。老同事段云不仅是同一家私人公司的老同事关系,这次又叠加了老校友的关系,来自内江艺体师范的她,与我一样本该从事教育工作却阴差阳错的在其他领域工作。群友心心奇缘,过去只知道她毕业于内江艺体师范,这次活动明确了校友关系,也感谢她多年前对我投身云集电商的支持,是她托举我从一般店主跨入销售经理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其实内师毕业的同学广泛分布在各个机关、教育单位,以及大量的企业中。只要你有心,就会遇到同学结识同学。我与连同学就是这样的缘分,曾经在一家证券部同事一年,后来她做了警察成了内江市妇联副主席,我们还一直是朋友关系。与来自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的范敏同学是因为2018年3月那次平武平通镇青梅园之行,她的开朗性格与大方的主持风格,让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与毕业于内师的同学还有很多的交集,因为有共同的母校,自然就多了一份亲近。</p> <p class="ql-block">  (四)2021年---</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初,内江师范学院正式对外公布老校区将分五批次实施搬迁。其中,第一批次(基建处、国资处、后勤处、信服中心、保卫处、学生处、图书馆)和第二批次(美术学院、政管学院、文学院)将于今年9月之前搬入新校区,全校搬迁工作预计今年底全面完成。内江师范学院新校区建设项目是内江市“十大社会事业惠民工程”之一,2017年3月正式开工,位于高桥片区321国道东侧、万晟城峰景项目北侧,整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规划占地2280亩,总建筑面积73万余平方米,分两期建设,共有28个单体建筑,建成后可容纳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就读。</p><p class="ql-block"> 由于内江师院新校区属于政府金钥匙工程,政府移交新校区的同时收回原有校区的土地及地面附作物,统一进行开发,意味着内江师院桐梓校区几年后将被拆除,65年打造的校区也许不再保留,着实让人心痛不已。内江师院所在的桐梓坝从明朝开始就是内江的文脉教育之地,诞辰了很多名人培养了很多人才,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内江桐梓坝人。明朝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后裔,为人“好刚使气”。隆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他“学博才高”,与杨慎、任瀚、熊过并称“西蜀四大文学家”。赵大洲出生在桐梓坝,晚年先办桂湖书院后又在桐梓坝兴办狮山学堂,最后又办了玉屏书院,是古代内江最大的教育家与古代内江最高官衔的读书人。如果从赵大洲狮山学堂算起,桐梓坝先后诞生创办了求精中学(今内江六中前身,很可惜的是原位于内江师专的求精楼已经拆除)、桐梓坝小学(已搬迁到兴隆路)、内江高中(现内江一中)、内江教育学院、内江艺体师范学校、四川统计学校、内江工业学校,文脉已经延续了500多年。难怪一度时期,内江桐梓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成渝地区的文化“三霸”。</p><p class="ql-block"> 据接待我们的赵校长说,从今年初开始已经有很多老校友前往桐梓坝校园参观留念。作为老内师人的赵校长也对桐梓校区的即将“消失”无限感慨,18岁从巴中南江考入内江师专的他,从1982年进入内江师专桐梓校区已经马上40年了,内江师专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从人事处办事员干到内江师院副校长,自然比我们有了更多的内师情结与不舍。他把他的青春与一生都献给了内师,见证了内师的蜕变与桐梓坝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5月9日下午,尽管是初夏,但烈日炎炎,就像当年学校用火一般的热情接纳我们培养我们。当我们走到老教院校区的时候,阳光刚好,将教学楼前的树叶照的通透发亮,同行的同学家属暨同事的邱荣拾起一片叶子迎着阳光照相,我似乎找到了青春的模样,当我们走到原男生寝室外的小花园(老师专人都知道的恋爱花园)时,光影有点暗淡没刚才那么强烈了,我在想这不就是属于我们的光阴故事吗?</p><p class="ql-block"> 人生那样短,走着走着,光阴就淡了;走着走着,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就过去了,我们也许能追赶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成为时代骄子,却永远无法追赶上时光的脚步而成为过往者。年岁越长,越喜欢生活所赋予的悲欣交集的味道,越喜欢以默而不语的方式与生活相对一笑。当我在政史87级2班微信群发了部分这次活动的照片后,引发很多同学的热议,提议今年适当的时候举行一次同学会,为曾经生活三年的桐梓校园举行一次特别的告别仪式。</p><p class="ql-block"> 期待中秋,让我以低调平和的姿态,安静地再走走一回我的内江师院桐梓校园吧,唱起那首《内师的记恋》...</p><p class="ql-block">大千故里、有幅画卷</p><p class="ql-block">青葱的岁月沱江眷念</p><p class="ql-block">蜜饯回味指尖的小面</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个摆渡的少年</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桐梓悠悠、甜城遇见</p><p class="ql-block">精彩的人生许下诺言</p><p class="ql-block">登高西林的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还有那江岸灯火流连</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内师的记忆、内师依恋</p><p class="ql-block">熟悉的笑脸仿佛在昨天</p><p class="ql-block">翻开那张不舍得老照片</p><p class="ql-block">说好了我们今天来相见</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内师的记恋、内师时间</p><p class="ql-block">不会忘那句恰同学少年</p><p class="ql-block">因为有陪伴在我们身边</p><p class="ql-block">凿开幸福泉梦圆同心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