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之徽州初印象(大结局)清明雨

缪斯的孩子

<p>  离开船上岸的时间是10:50左右,我暗暗窃喜。去阳产土楼玩,时间还很富裕。去阳产没有专门的公交车直达,一个人包车来回需要八十元,肯定划不来,大部分客人都是通过自驾的方式去那里。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高德上很幸运地打到快车,一个穿红衣服的帅小伙,只花了十多分钟就把我送到阳产的游客中心,自动扣款15元,他给我留了联系电话,要用车可以提前约他。去阳产土楼不需要门票,但需要支付30元的往返交通费。估计为了保护古村落的生态环境,所以私家车都得停在这,改坐景区统一安排的中巴车。</p><p><br></p><p> 山路非常陡峭,弯道很多,有点像我们宁波的四明山,山林郁郁葱葱,正是我喜欢的模样。大约半个小时左右,我们一车人在村口下车,正在寻寻觅觅,不知所往时,郑老汉出现了。只见他大约60出头,170左右的个子,戴着一个大斗笠,脸黝黑干瘦,穿着一身黑色休闲西装,白衬衫的领子雪白雪白的,身材也像丝瓜一样细细长长的。“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阳产土楼游玩。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姓郑。我们这当导游要抓阄,今天我抓到了。我家里有拍土楼最佳的位置。“郑老汉一边说,一边拿出他的华为魅40手机。抓阄?听起来好新鲜。</p><p><br></p><p> 好家伙!郑老汉第一次见面就露出他的看家本领,各种天气的土楼美景,而且全部是用他自己手机拍摄的。当时边上还有两个农村大妈来招揽导游活,但郑老汉一掏这家伙,我们一车上的人都像吃了迷魂散一样,乖乖跟着他走了。特别是女人们,哪个不想把自己拍得赛天仙一般呢。郑老汉带我们走出20多米,在一处停下来,他说:“这是本村第一个较佳的摄影点,大家可以自由拍。对了,取景要像我这样取。“郑老汉一边说一边比划。</p> <p>  我都感觉郑老汉不像是一个导游,像是一个摄影老师带领一群学生在拍摄采风作业。我因为是一个人出来玩的,不像安徽池州的小章她们是全家男女老小都出动,所以就让郑老汉当起我的御用摄影师,他笑眯眯地帮我拍了一张又一张。他仿佛已经习惯了扮演多种角色。离开了第一个摄影点后,郑老汉说起有关土楼的一些往事。</p><p><br></p><p> “要不是2012年那会,歙县的领导来视察工作,呼吁要把土楼保护起来,不能拆,否则你们今天就看不到了。村民已经被通知要搬迁,每户人家赔偿拆迁安置费1万元。一会你们到村史馆就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情况介绍了。”郑老汉面对不远处一排排年代久远的土黄色的民居若有所思。</p><p><br></p><p> 郑老汉不愧是两次上过央视的网红人物,不仅照相拍得好,讲解也有特色。该拍照的地方拍照,该讲解村史的地方讲解村史,思路非常清晰。他领着我们往村子的深处走去,走过一幢土楼前,他停了下来,说:“这是电视连续剧《小怜与格尔》的取景地。”只见斑驳的木门紧闭,门前右方挂了一块牌子“郑小河宅”,门上贴了一副红色对联,字花里糊哨的,看了真切,只看清横批:“流连忘返。”我不懂书法,无法评价这字的好坏。</p><p><br></p><p> “这幢土楼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坚固完好。建筑工艺和陕北的窑洞有些类似,都用夯土彻墙。这看似简单的黄泥墙,为何风吹雨淋都没有倒塌呢?它还是有一些特殊的工艺处理。如首先选干湿适中的红土,用木板做成模具,高约一尺左右,长约2米左右,安放在砌好的墙基上。受徽派建筑,最底下一层也是用石头砌成,以防雨水打湿墙体,筑墙也非常有讲究,一人拌土,两个负责筑墙,用木头做的工具一下一下地把土夯实,才能拆模具,再平移到其他地方,如法炮制。从一楼到二楼,二楼到三楼另有一些工艺要处理。我就不一一细讲,怕大家不感兴趣。我们这个房子墙体厚实,冬暖夏凉,在我们歙南地区流传着一句:“有福之人歇(住的意思)土墙(即土楼)。所以我们这的土楼和福建四菜一汤土楼是齐名的,都是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靠大家来保护它。”郑老汉站在土楼前,一脸的自豪,此时有一条黑色的田园犬站在他边上摇头摆尾。郑老汉告诉我,这是他家的小黑,已经八岁了。</p><p><br></p><p> 王澍老师在《造房子》一书里表达的思想和郑老汉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写道:“我们认为,如果像现在中国所发生的情况,传统只是指那些存放在博物馆的东西,那么传统实际上已经死了。传统是活在人的手中,是活在工匠的手上的。”所以无论是我在徽商大宅院看到的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还是土楼的精美建筑,都是匠人智慧和辛劳的结晶,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雨继续下,整个村庄像一个远离喧嚣的童话世界,安静美丽。在阳产随处一站,处处都是好风景。云雾从新安江上空尾随我飘上了小山村,如一个画师,或浓或淡,把依山而建的土楼群映衬得更加神秘富有意境,青石板、绿树、红花,一座座,一排排,千姿百态,人和自然融为一体,构成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这里没有小贩的叫卖声,没有刺耳的的士高音乐,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商铺,村里除了偶有几家外来的民宿,都是原住民,可能因为鲜为人知,虽是五一旅游旺季,游客不多。</p><p><br></p><p> 阳产不仅古朴美丽,而且历史悠久。随着郑老汉来到两层楼建筑的村史馆,我的内心掀起新的风暴。旅行和爱情一样,告别是注定逃不过的结局,最让人惊喜的是不期而遇。我对土楼原来不抱特别大的期待,心想拍几张照片就不枉到此一游了。郑老汉是个不断给游客创造惊喜的魔术师。他不仅指导我们拍出许多好照相,还对阳产的建筑、历史如数家针。村史馆又带给我们新的收获。</p><p><br></p><p> 我们在这获知了阳产土楼的起源。1620年明末清初时期,郑公来阳产打猎,猎犬卧于阳产山凹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经几番审视,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决心定居阳产。村落一开始范围较小,建筑形式是干栏式,后来为提高居住品质,应地制宜,用泥土、青石和附近山林的木材对房屋进行该造,逐步形成现在的土楼建筑风格。阳产的地名也有讲究,“阳”是面对阳光,“产”在当地方言里意为陡峭,整个村在山坡上,故而取名阳产。</p><p><br></p><p> 阳产是风水宝地,更是摄影家的天堂。当我看到余维旺老师在第五届特克斯国际摄影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晨曦》、朱少明老师的摄影作品《高山古民居》等,就有换手机的冲动。“这几年经常有摄影师、画家住在我家采风,为了跟着他们拍出好照相,我都换了好几个手机。现在手中的这个华为40用用还可以。“我想起郑老汉说过的话。</p> <p>  郑老汉的家当然也是我们到阳产之后最神往的地方,因为他在村口的一句广告语“这是在我家观景台上拍出来的效果”就把大家镇住了。郑老汉的家也是一幢年代久远的土楼,在村子山坡的较高处,按他的说法就是“风水宝地里的明珠”。他家的位置正好位于村庄中轴线的C位。观景台在他家院子的下面,他邀请大家在家里喝茶、吃农家菜,同时把小章的手机放用他的三脚架固定拍延时摄影。</p><p><br></p><p> 郑老汉的家不大,就楼下就是两间,一间是客厅,一间是厨房、餐厅。有几幅俞维旺老师的摄影作品和黄山市的领导来视察拍的合影,如果不是郑老汉解释,我都不知道摄影作品里穿红衣服挑担的背影就是郑老汉本人,他边上跟着的不就是小黑吗?油画式的摄影佳作让我们赞不绝口。我还看到一个金字招牌:2019度评选——寻找黄山金牌农庄大赛阳产土楼观景台农家院冠军。有个叫沈成武的记者还为郑老汉写了一篇文章《郑老汉的观景生活》登在铜陵有色报上。我在郑老汉发我的央视链接中也得知郑老汉本名叫郑树林,今年65岁了,家里有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平时就他和老伴两人搞农家乐。</p><p><br></p><p> 看来郑老汉这个网红真是名不虚传啊。他颠覆我对农民的认识,称他为乡村艺术家一点不为过,特别当他戴起金丝老花眼镜,有一丝学究气,他宽大的斗笠让我和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大侠形象又联系在一起。</p> <p>  就几个小时的功夫,我和郑老汉、池州小章一家混熟了,有点乐不思蜀的意味。我在来徽州的第三天,“五四“青年节这天真正感受到旅行的乐趣,也看到别处不曾有过的雾海奇观。我们俨然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郑老汉的30元导游费,我支付了(一群人的价格),农家乐30元一位,小章一家请客替我买单。</p><p><br></p><p> “哎呀,今天来不及做土鸡,让大家吃得委屈了。下次提前和我说,我一定让老伴好好地炖一锅土鸡汤请大家品尝。”郑老汉一脸地歉意。其实六菜一汤足够管饱了。心情好,景色好,天南海北的游人聚在一起特别开心,吃什么倒不是特别重要了。郑老汉邀请我们下次再来玩,小住几天体验一下土楼的宁静乡村生活。一早一晚两顿加住宿就120元。等秋天吧,到土楼的晒秋时节,我争取再来。郑老汉的博学、朴实、热情的性格非常吸引我。</p><p><br></p><p> 我到过许多景点,也交过不少学费,像阳产土楼这样民风淳朴、景色优美的地方倒是不多见。贵州的千户苗寨虽然也很美丽很有特色,但是商业化气息实在是太严重了,去过以后就没有再想去的欲望了。</p><p><br></p><p> 在郑老汉家用过午餐,我们又在观景点拍了一些照相,我自然没有忘记和网红郑老汉合影。郑老汉还带我们到山的另一端转了一下,送我们到中巴车上车点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小章一家在回池州的路上,特别绕到歙县把我送到客栈。我记住了她的网名“人淡如菊”,还有她们家可爱的小姑娘韩叙,上初二,是个优秀的好少年,她憨厚少言的先生,和霭可亲的父母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她爸爸曾经问我体重,被小章批评了“问女士的体重很不礼貌的。”老人家很尴尬地笑笑。现在想起来都是特别有趣的回忆。</p><p><br></p><p> 我在阳产土楼不仅感觉到浓浓的人情味,而且感受到当地政府对保护非特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以至于当地的村民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郑老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郑老汉天天在朋友圈发他眼里的土楼美景,有白天也有晚上,有晴天也有雨天,有彩色也有黑白记录,他的这种对文化的坚守有感动到我。也许在他的心目中,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及自家土楼的风景。这份朴素的土楼情怀,表达的是一份初心,让我想起了文学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我守望在文学这块棉花田里不也有16个年头了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份初心就是照亮航线的灯塔。我和郑老汉交流特别愉悦可能都是同道中人的缘故吧。</p><p><br></p><p> 正因如此,我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乱麻堆里,和时间赛跑,在来势凶猛的高温天里,忠实记录我在土楼经历的点点滴滴,也终于了清欠郑老汉的文债。</p> <p>尾声</p><p><br></p><p> 五月的节日真多,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月五日立夏,也就是我在徽州最后一天,我在呈坎古村汪一挑馄饨店吃了馄饨和茶叶蛋。孩子们在店里大声喊叫着、跑跳着,我却生出一份落寞的情绪,不知是否因为一个人还是即将要离开这的缘故。在明代建造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我被宝纶阁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吸引,500多年的波丝地毯花纹和罗马柱居然毫无违和地与冬瓜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p> <p>  来自新疆的老画家袁老师也站在这人类奇观前,久久地不肯离去。因为我请袁老师给我拍照,就这样相识了。请人拍照,这在我前几天或者是前些年的旅行中,都是平常稀松的事。拍好,我想再去村子周边转转后,就打算离开了。没想到,袁老师居然被我叙述的一路的奇遇吸引了。他希望我能陪伴他同行一段时间,哪怕很短。在他的邀请下,我临时改变计划,改签火车票,又多玩了几个景点。</p><p><br></p><p> 我和袁老师一起游览长春社(只在门口拍了照,在改造)、附近的潜口古民居、谢裕大茶博物馆(中国十大名茶安徽占其四),还赶在黄昏之前拍到茶园的美景。在立夏这天,袁老师为我捕捉到一生中最甜美的微笑。我们还在唐模村触摸到已经活了1300多年的银杏树的叶子,坐在美人靠中倾听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p> <p>  就在旅行即将进入尾声时,一个北方的画家和一个南方的作家在徽州古村落偶遇,画家为作家对徽州的初印象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古巷、茶园、水街、亭台、楼阁……赋予旅行无穷的浪漫和诗意。</p><p><br></p><p> 我突然发现浪漫其实和年纪无关,我和袁老师的年纪加起来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了。</p><p><br></p><p> 在此之后,袁老师开着一辆军绿色的越野车一路向北,而我一路向南。不管今生能否再相见,我都对他心存感谢。要对我生命中出现过、陪伴过我的朋友们也说声感谢,谢谢你们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充盈。</p> <p>  马尔克斯说:“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清明雨一个人的徽州旅行就记录到这,但这样的旅行还将继续,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亲爱的朋友,你呢?</p><p><br></p><p> 2021年5月16日下午15:15写于宁波书香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