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与湖州的“十年之约”

秋阳杲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的趣闻逸事和他的作品一样流传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夏天,杜牧转任吏部员外郎,但他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如此迫切的态度,在后世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杜牧这是十年赴约的痴情之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杜牧这首影响颇广的《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语“绿叶成阴”即出自此诗,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怅诗》又题作《叹花》,文亦有不同:“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樊川文集》中这两个版本均未记载,但唐宋人笔记小说中却载有与此诗相关的故事,最早记录的是晚唐人高彦休所编《唐阙史》,说杜牧在宣城沈传师幕府中时,曾奉派出使湖州,见到一位民间少女姿容俏丽,便厚付聘礼,与其母约定十年后前来迎娶。等到大中四年(850年)周墀为相时,杜牧便三次上书请求外放湖州。然而,当他秋天抵达湖州时,此女子已为人妇,且育有三子。杜牧责问其母,但人家振振有词,说是约定十年,今已超期四载。杜牧闻听怅恨难平,遂写此诗聊以抒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说法广为流传,但仔细推敲,漏洞颇多。首先杜牧出守湖州是大中四年(850年)秋天,那时周墀早已罢相;其次杜牧跟随沈传师的时间,是公元828年到公元833年,距离他公元850年外放湖州,至少已过十七年,远远不止十四年。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朝官员的婚娶对象有明文规定:“诸州见官人在所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违者,虽会赦仍离之。”也就是说,地方官不能随意娶百姓之女。因此,杜牧自请外放湖州是赴十年之约的说法只能视为美好的传说,不可能坐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出身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是唐朝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家,因此杜牧从小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用他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可杜牧的性格不太适合官场,他不屑逢迎权贵,长期遭受排挤,生活很不得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已历经黄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长达七年之久的杜牧,终于调回京城长安,迁官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改变杜牧命运的就是当时的宰相周墀,周墀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很赏识杜牧的才华,入相之后即召杜牧回朝堂任职。杜牧接到敕命喜不自胜,立即命笔成文向周墀深表谢意,后来还将自己注释的《孙子》进献给他,以回报周墀的汲引之恩。</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仅仅过了一年,即大中三年(849年)的闰十一月,杜牧便请求外放杭州。他在《上宰相求杭州启》中所列举的主要理由是经济问题:堂兄杜慥刚从三原(今属陕西)县令任满,在京闲居;弟弟杜顗有病,妹妹孀居,都在淮南,依靠他供养。杜牧自己家人连同奴仆也有四十多口,仅仅依靠司勋员外郎的收入,无法承担如此大的开销,只有刺史的俸禄才足以支撑。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唐代中晚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禄之外,其他不载于法令,而可以认为正当之收入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体而言,杜牧自请外放,经济、亲情是主要原因,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恩公周墀因直言而罢相。周墀以直言入相,又以直言罢相,这对杜牧的心理打击很大。杜牧不满于当时的朝政,认为在朝亦不能有所作为,故愿外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杜牧请求外放杭州没有被批准,次年夏天,即大中四年(850年),他从司勋员外郎改为吏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是员外郎中比较重要的职位,算是隐形提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职位更加重要,但杜牧去意已决。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是杭州,而是湖州。因为湖州刺史七月即将出缺,他便连上三启,强烈要求前往接任。在杜牧的持续要求下,大中四年秋天,朝廷终于答应他外放出刺湖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此可见,杜牧自请外放,是经济、亲情和政治的综合考量,与所谓的“十年之约”没有任何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州是个好地方,杜牧在此四处游览,凭吊前贤,结识诗友,创作了很多诗文。他在湖州执政仅一年,便接到调令,回京担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知制诰,职责是替皇帝写圣旨。这次调职是货真价实的提拔重用,只有文采出众的官员,才能获得这等职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3月,我和同学来江南旅游时,曾游览过湖州的部分风景名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