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3日,恰逢五一假期,央视《沿着高速看中国》连霍高速直播特别节目,聚焦甘肃省,从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区域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示甘肃风貌。沿着高速公路一起穿越古今丝路,感受时代变迁。</p><p class="ql-block"> 其中在嘉峪关市直播了“戈壁种下八棵树、 公路人的拓荒进取”专题版块</p> <p class="ql-block"> 接到去嘉峪关参加全省交通系统“八棵树精神”研讨会的通知之后,和同事匆匆踏上西行的火车。</p> <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嘉峪关“八棵树精神”大约是在2018年,2019年8月“辉煌70年,媒体看交通”系列报道之后对八棵树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直到2020年,甘肃公路“八棵树精神”在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展示活动中成功亮相,同时获得“全国政务事业单位十佳文化品牌”。</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让 “八棵树精神”成为交通人守初心传承“两路”精神的甘肃样本,同时成为嘉峪关市三大城市精神之一,不仅在公路行业、交通系统,以至于在当地成为了一种精神昭示。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路向西,沿着丝绸之路去追寻。</p> <p class="ql-block">从陇南到嘉峪关,基本贯穿甘肃全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甘肃地形狭长辽阔,打开高德地图,从武都出发到达嘉峪关公路里程大约1200公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到河西走廊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上一次去嘉峪关还是2017年10月,和同事们参加交通系统羽毛球比赛。当时是从武都驱车到天水,乘坐火车到兰州换乘动车抵达嘉峪关。在陇南还是秋高气爽,我们穿着短袖单衫到的嘉峪关,第二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我们狼狈不堪。</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次时间较为宽裕,我们预定了从武都到嘉峪关直达列车,虽然需要十五六个小时,但避免了换乘的奔波。同事还专程到火车站窗口预定了硬卧下铺。</p> <p class="ql-block">夜幕中的陇南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车时,华灯初上,这样的出行,最好的方式就是睡觉。</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没有乘坐过卧铺了,卧铺车厢没有太多的变化,还是上中下三层。由于是增开的旅游列车,五一长假刚过,旅客也比想象的要少得多。不知是游客少,还是其他的原因,这次乘坐卧铺不需换票了。可能是睡下的原因,感觉列车有些摇晃,通过有些的轨道时还要颠簸两下,耳朵里塞着耳机隔绝着车厢里的电话声、说笑声和呼噜声。 </p><p class="ql-block"> 列车慢慢跑进了夜色,夜晚像是镜子背面的水银涂漆,把列车的玻璃窗化成一面镜子。晚上10点左右拉上窗帘,卧铺车厢里的灯也随即熄灭,摇篮般的车厢让我很快进入了梦乡。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车厢里渐渐有了动静。睁开眼睛一看时间,凌晨5点,翻开电子地图,已到武威凉州,天地之间有些微亮,微光逐渐吞噬了黑暗。不到半个小时,窗外的一切变得清晰许多。渐渐的车厢里弥漫着香皂、牙膏和方便面的气味,天亮了。</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武威凉州</p> <p class="ql-block">张掖山丹</p> <p class="ql-block">张掖高台戈壁上的骆驼</p>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如期进行,“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先进事迹报告团以“一条路、两地书、三代人”为主题,进行了“八棵树精神”先进事迹宣讲汇报。事迹宣讲形式新颖,沙画视频让人印象深刻。事迹感人,衔接紧凑。会后,全体人员集体参观了嘉峪关公路局职工文化交流园地和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研讨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线上同步直播</p> <p class="ql-block">职工文化交流园地一角</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为了落实毛主席西北要有钢铁基地的讲话精神。前西北地质局645队进山找矿的一次远行,在共和国的地图上添加了一个新的地名——镜铁山。而由于镜铁山矿的发现,丝绸之路上诞生了一座年轻的城市——嘉峪关。而这一时期,正是“八棵树精神”的孕育期和成长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春,以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为代表的新中国养路工人,在戈壁开路、护路、养路之余,在嘉峪关的荒漠戈壁,种下了十几棵杨树。几十年间,杨树顶风冒雪,顽强生长,成活了八棵,成为嘉峪关这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的第一抹绿色。</p><p class="ql-block"> 下午驱车到八棵树公路文化广场。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之侧,八棵杨树一字排开,挺拔高俊,枝干粗壮,人不能合抱。杨树面朝天下雄关,背依祁连山脉,栉比高矮,似城市哨兵,如公路守护者,春去秋来,冬寒夏暑,历经冰雪风雨,树木巍然屹立,枝叶葱郁繁茂</p> <p class="ql-block">筑路情怀,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筑路功业,史册流芳。</p><p class="ql-block">见证和牵动甘肃历史进程的,是路!</p><p class="ql-block">只有铭记走过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为唤起对甘肃公路辉煌历程的回顾,激发甘肃人重振丝绸之路雄风的昂扬斗志,2015年,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筹办之际,省公路管理局精心谋划,在酒泉肃州区修建甘肃公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在甘肃公路博物馆, “八棵树精神”展厅以弘扬“八棵树精神”、唱响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主旋律为主题,分为“两路”精神、“八棵树精神”两部分七个单元展现了甘肃几代交通人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学史明志、担当作为,推动全省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p><p class="ql-block"> “八棵树”精神就是甘肃的“两路”精神,它与两路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55年镜铁山发现铁矿,为打通酒钢和镜铁山矿区的唯一运输通道,要建设嘉峪关连接镜铁山的省道215线。在先期84公里的道路中,海拔从2800米抬高到3200米以上,被称之为“天路”。山上平均气温在零下10℃,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每年冰冻期长达六七个。</p><p class="ql-block"> 经过3个月的苦战,甘肃公路人终于啃下了省道215线这块硬骨头。在这次大会战中,有无数名养路工负伤,几十名养路工因公殉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筑路人居住的地窝子</p> <p class="ql-block">郑占乾给儿子讲述八棵树故事</p> <p class="ql-block"> 馆藏1971年周恩来总理赠送给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道班的东方红75型推土机,是甘肃公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棵树精神”是我们对一代代交通人不怕苦、不怕累,爱岗敬业、敢为人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凝炼和总结;是一代代甘肃交通人履行天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际行动,是一种不怕碾压、不怕艰苦的情怀,是交通人一直以来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的具体体现;是甘肃的“两路”精神,它与两路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是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b></p> <p class="ql-block">甘肃公路博物馆的一些其他展品和翻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根据铁锹的磨损程度来进行绩效考核</p> <p class="ql-block"> 铅盘打字机和无线电台,是90年代我们参加工作时各公路总段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晚饭之后,漫步在干净宽敞的嘉峪关市街头,柳树成荫,第一次见到了红色的杨槐花。和同事们聊天得知,嘉峪关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责任路段,协助开展着垃圾清理和交通秩序维护。可谓“湖光山色”映绿海,“戈壁明珠”草木青。 丝毫见不到古丝绸之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景象。</p><p class="ql-block"> 我想,八棵树精神是老一辈嘉峪关公路人扎根戈壁、艰苦奋斗的缩影,更是嘉峪关人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智慧凝结。</p> <p class="ql-block"> 按图索骥,找到了网红烤肉打卡点。现切现烤,不经过腌制,和家乡的烤羊肉串相比,没有过多的辣椒和花椒,保持着羊肉天然的香味儿。吃完烤肉,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嘉峪关的天依然很亮。</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公路局(公路总段)1996年从酒泉公路局(公路总段)分立,目前在职职工170人,在全省各公路局中职工人数最少。这次承办全省交通系统“八棵树精神”政研会,可谓倾全局之力。会议承办环环相扣,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酒嘉之行,收获颇多,对“八棵树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甘肃公路文化有了更多的期待。研讨会上重逢了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很多的新朋友。</p><p class="ql-block"> 期间还有一插曲,那天中午由于临时调整,错过了前往八棵树文化广场观摩的大巴。在工作人员提醒下,匆忙坐上一辆后续的商务车,驾驶员是一位女同志。后来得知她是嘉峪关公路局的职工,也是上午参加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难怪有些似曾相识。上午参加了演讲,下午又参与到会务当中,甚是感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形成,必定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鲜活载体和典型代表,“八棵树精神”就是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在返程途中我注意到,5月12日上午“中国最美公路”评选和传播活动启动暨“最美公路发现大使”发布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天地科学园区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美有许多种,最通俗的就是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精神之美。从自然入手,提升涵养、提升素质,人文精神之美就会在代际中传承升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最美公路,美在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备注:该文章中部分图片选自网络,部分图片翻拍于甘肃公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为魏雄广作词、王彦武作曲的“八棵树之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