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朗读者 仓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母亲》作者 雨打芭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朗读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仓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仓盐,自贡广播电视台专职编委,长期为各大电视台配音:《梦回眉州》(央视九套),《最有盐味的中国味》(央视十套),《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四川经视),百集文献纪录片《风雨涅槃路》《阳光路上》(西昌电视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母 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感恩节随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坦白地说,这句话,直到今天才真正在触动我的神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7年2月21日,蛇年的正月初四,父亲与世长辞。那是全家最悲痛的一个春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白天,一家人伤心欲绝地办理丧事,晚上回家还得取下青纱,强忍悲伤面对瘫痪在床的奶奶。父亲生病住院一年多了,差不多十天半月会回家看看奶奶,这次有好久没回家了。奶奶疑惑地看着我们匆忙地进进出出,嘴里喃喃着:“你爸咋样了?” “过几天就出院了哈!” 我们哄着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来,奶奶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她瘫靠在床头上,用浮肿混浊的双眼呆呆地望着我们,不再问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年夏天,奶奶也去世了。她至死都不知道她的昌娃子已经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父亲这颗大树倒了,无疑对曾经其乐融融的幸福大家庭是致命打击。记忆中,母亲那时候身体状况不佳,肠胃不好,经常半夜起来呕吐。还有妇科病,人显得清瘦憔悴,全然没了年轻时“赵胖”的神韵。我是老大,回城进厂工作不到一年,月薪21元。两个妹妹在知青农场劳动,小的三个弟妹在上学,最小的弟弟不满八岁。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追悼会上,母亲带着我们高高低低六个孩子走上商业大礼堂的主席台,面对父亲的遗像三鞠躬,台下粮食系统的上千名与会者顿时哭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父亲在世时,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们多读书。他的骤然离世,让一切化为泡影。为了生计,三个妹妹顶替的顶替,到大集体的到大集体,连不满16岁的四妹也辍学进厂当了学徒。我也只有放弃唾手可得的上大学机会,从企业调到母亲身边,与家人风雨同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生活还得继续。四十七岁、月薪六十来元的母亲,拉扯着六个孩子,从零开始,艰难启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年,十年,二十年,四十年,时光飞逝。老刘家的每个人都在逆水行舟,砥砺前行。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孩子培养成人,在父亲去世二十年后,与成都的张伯结为秦晋之好。六个兄弟姐妹没了父亲的荫庇,变得更加坚强独立,各自打拼出一片天地,并开花结果,让曾经的九口之家变成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感觉至少有二三十年,自己一直在路上。工作、结婚、生子、打拼……每天都在焦灼与紧张中度过,期盼的喘息和安定,始终遥不可及。有时忙得连儿子都忘了,更没有去多想母亲。她一个人的时候在干什么?她孤独吗?她过得还好吗?她需要帮助吗?真心没功夫想。只记得怀孩子的时候,一个人住在市委农工部后院平房里,母亲晚上送来一小碗三七蒸鸡;孩子发高烧的时候,母亲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久了没回家,母亲会打电话来“理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说来也怪,父亲在世时,母亲时常病病殃殃的。父亲一走,母亲就像换了个人似的,除了有一年突发输尿管结石疼痛难忍,住过几天医院外,就没倒过床。小时候问母亲打针疼吗?不疼,一会儿就好了。长大了问母亲生孩子疼吗?不疼,鼓着劲儿用点力气就生出来了。在我眼中,母亲似乎“痛”点很高,没什么能伤着她,击垮她。用举重若轻形容似乎有点夸张,但拿得起放得下,或许正是母亲笑对磨难一路向前的“秘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我的潜意识里,老刘家的家长权威在父亲身上,母亲只是“妈咪”,一个配角,尽管她掌管着财权。我一直敬畏父亲,因为我知道他的威严不可抗拒。我把乖巧展示给了父亲,把任性宣泄给了母亲。记得上小学时,清晨往往会为了母亲的一句“苛责”赌气不吃早饭就冲出家门,然后课间会收到母亲通过班主任老师传递过来的煮鸡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直到父亲去世以后,直到自己懂事以后,直到有时间冷静回望人生以后,才开始细细地打量生我养我的亲娘——一位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与父亲身上耀眼夺目的军功章相比,母亲除了当过七年海军值得称颂外,实在没有太多的光环。转业后做了一辈子科员,工资不高,年轻时爱絮叨,手紧节俭,到老了还爱攒钱。可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女人,在长达二十年的岁月里,独自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一个个立业成家结婚生子。她既能经得起周末一家老少团聚的喧闹,又能耐得住漫漫长夜孤枕独眠的寂寞,还能苦中作乐与一众麻友博弈欢愉,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可母亲就是这样走过来了!一个小小的老办事员,一个退休金微薄的老转业兵,面对一群叽叽喳喳扯皮吵架的孩子,旁人看来苦不堪言的日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过来了!这里面该有多少故事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想到了两个字——“信念”。一个人倘若能不畏艰辛,历久弥坚,乐观豁达,一定心存“信念”。六个孩子,就是母亲的信念与希冀。无论孩子是否在身边,母亲的心始终在牵挂,母亲的眼始终在凝望。孩子努力了,是母亲的骄傲;孩子懂事了,是母亲的自豪;孩子成功了,成熟了,那就是挂在母亲胸前的勋章!一块块的沉甸甸地挂满了母亲的全身,散发着巨大的光环,饱含着全世界对母亲最高的奖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父母于我们,便是“伞”、“港湾”、“信仰”。 小时候,父母是一把伞,为我们遮风避雨,保驾护航,有父母罩着,无忧无虑,无所畏惧。长大了,父亲不在了,母亲成了唯一的港湾。倦了,进去歇歇,苦了,进去诉诉,委屈了,进去哭哭。一生中,父母是一种信仰,是你心中的天,心中的神。无论你是否承认,在你的骨子里,最信任最忠诚最崇敬的莫过于父母。你可以防范任何人,唯独不需要对父母设防,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对你构成伤害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母亲也是人,也会有纠结与迷茫。可到了关键时刻,母亲内心的天平终究会倒向血脉亲情,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倘若有一天,祖先不在了,“信仰”也将随之消失,只留下孤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让我们共同托举这份“信仰”,生生不息,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020、11、26感恩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旬老兵向祖国致敬!</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任海航文化教员的母亲赵玲</p> <p class="ql-block">——新婚时的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62年国庆节父母合影</p> <p class="ql-block">——佩戴海航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用微信与儿孙畅聊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