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北方的瓦剌四路进兵入侵大明,明朝皇帝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大败,损失五十万大军,英宗被瓦剌俘获,史称“<b>土木堡之变”</b>。<br></div>仔细推敲当时历史大背景,推敲蒙古诸部包括瓦剌与明朝的关系,真实的情况应该是——<b>土木堡惨败</b>。<br><b>直接诱因</b>是——瓦剌遣使贡马给明朝,朝廷给予的赏赐不如之前的丰厚,马价也大幅压低,瓦剌太师也先大为不满,随即联合蒙古各部,分别四路进兵入侵大明。 (土木堡之变双方军事图) <b>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b>是夷狄对中原的觊觎。永乐之后,仁宣到正统三朝,长期对蒙古人的防卫松懈,朝廷对这个前朝敌人没有足够的警惕,情报工作近乎完全放弃。<div>而瓦剌首领<b>脱欢</b>统一蒙古,立成吉思汗之后<b>脱脱不花</b>为可汗,明朝竟然还封其为太师,正统四年(1439)<b>脱欢</b>死后他的儿子<b>也先继承太师之位</b>,征服漠南诸部,东胁朝鲜,西略哈密,<b>势力更是强大,自然生出向明朝复仇之心,试图觊觎大明天下</b>,故意制造贡马事态升级,不过就是找个借口入侵明朝罢了。</div> (1450年时中国地图) 1449年二月发生的贡马事件,七月就四路兵马齐备,<b>几个月就联络完成并开始进兵,这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b><div>土木堡之役俘获英宗,明朝大军灰飞烟灭后,也先随即率得胜之兵继续南侵,九月初六,瓦剌进攻宣府、大同,十月初六,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兵临北京城。<b>如此行动迅速,当然是想尽快攻陷北京,更证明了瓦剌此前是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b></div><div>也先俘虏英宗后,一直善待于他,自然是想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试图让明朝俯首听命。他的父亲在蒙古都立了脱脱不花为可汗,是同样的道理,照葫芦画瓢有样学样嘛。</div> (英宗被俘) <b>反观大明朝这边</b>,宣德朝早就放弃了对蒙古人的攻击转为退守,甚至放弃了河套地区,把防线向后大幅度收缩。<div>到英宗皇帝这里,一个热血青年罢了,听说蒙古人竟胆敢入侵,一时激情满满,就想效仿先祖御驾亲征再次打败蒙古人,而深受皇帝宠信的王振也正好想借此机会立大功,扩大自己在朝廷的势力,这俩人<b>前者就只有热血激情</b>,<b>后者只想功名利禄</b>,而根本不了解承平日久的明军已经没有太祖、成祖时的战斗力,部队调集组织混乱,兵马粮草不济,敌情也不完全搞清楚,对敌策略也没有,仓促之下只想拼凑足够的规模和数量,冲出居庸关进入漠南,<b>以为王师一到敌人就会闻风丧胆,这完全是把军国大事当儿戏了。</b></div> (瓦剌太师也先) <b>对于瓦剌和对也先来说</b>,自己父子两代终于基本统一了蒙古草原,一方面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另一方面一直在窥伺着明朝内部有没有可乘之机,正统七年(1442)张皇后死后,<b>王振的专权跋扈再无人可制,这正是也先需要的机会。</b><div>他按捺着内心的喜悦和激动,默默的等待让王振继续膨胀,同时自己加紧解决内部问题,准备兵马粮草谋划择机入侵。<br><b>所以,当瓦剌找好借口四路进兵时,前期情报刺探、间谍安插、整体军事战略和策划,包括先诱敌深入、断其归路,包围消灭明军俘虏皇帝等如意算盘,自然是也先反复策划推演好的。</b></div><div>如此,<b>一面大网已经全面铺好,另一面英宗、王振领着昏昏然的大军自然成为被瓮中捉鳖的猎物</b>,临近攻击御营时还故意穿上明军的服装前往,御营的守卫竟然毫无察觉,以至于敌人直接杀入大帐。</div> (于谦全身像) 【<b>结论</b>】<b>土木堡之役,站在瓦剌的角度看,无疑是军事大师也先的杰作。而对于大明朝无疑是一次惨败,帝国主力部队包括66名国之干臣在内的巨大损失,宣告大明由盛转衰。</b><br>此时,若无人能及时洞悉这一切并及时守住北京,后果不堪设想。所幸在此危难关头,<b>“救市宰相”于谦挺身而出,带领明朝官民,</b>挽狂澜于既倒,拯救了大明朝。<br> (继贤阁公众号,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