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0年前的今天1951年5月16日,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发起之日,之后的20多天是所有参加过五次战役的志愿军战士惊心动魄、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也是第五次战役最有争议的时段,网络上还有人别有用心的抨击第五次战役,更有人无限放大局部的战斗失利|。2020年央视隆重推出的40集《跨过鸭绿江》电视剧与20集的《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记录片,两部影片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抗美援朝从最初决策到最后签订停战协议的整个过程,热情讴歌了几十万英雄儿女。在40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用约20集(8-27集)剧目描述了第一到第四次战役,而第五次战役 仅仅不到三集(28-30集),其中28集讲述了第五次战役的发起以及第一第二阶段的进攻,29集开始讲述第二阶段的转移阶段,然而也就只是提到60军180师的重大失误损失,然后几乎一集都是讲述铁原阻击战,30集仅用十分钟就结束了第五次战役,对此次战役中的其他战斗没有提及。在《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勇挫敌锋》中,也是仅仅描述了15军的芝浦里阻击战与63军的铁原阻击战。作为参加过第五次战役与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老兵后代,曾经比较认真全面的查阅学习了一些史料与回忆录,今天铭记于此!</p> <p class="ql-block"> 父母都是志愿军老兵,1951年3月21日随志愿军3兵团12军入朝参战,不到30天参加的第一场战斗,就是第五次战役。父母当时在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老父亲是抗战时的老兵,母亲则是刚刚入伍几个月的新兵,他们相识在重庆,相爱结婚在朝鲜战场,在朝鲜战斗生活了55个月,对他们影响最大最让他们刻骨铭心的就是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战役,老父亲的抗美援朝第一枚军功章也来自此战。</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淘气对荣誉没什么概念,经常会翻出父母的军功章玩,但是却很少听父母谈及抗美援朝的事情,后来上学工作离家,跟父母聚少离多(内心特别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他们的过去了解的就更少了。直到他们退休后,逐渐有一些他们当年的战友聚会撰写回忆录,才渐渐增多了一些了解。</p><p class="ql-block"> 在2020年的庆祝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活动中,从上甘岭战役入手,帮老母亲接待记者,整理资料,也用理工科思维用“数字解密”上甘岭与金城战役。根据老母亲的讲述以及翻看了父辈们的回忆录,又利用几个月的时间,查阅了一些方便找到的中外史料,重点认认真真的较为全面的研究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战史,这里特地整理了一个学习随笔。</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母都是原志愿军3兵团12军的,所以基本上是围绕12军参与的相关战斗为主。除了一般资料介绍第五次战役时提及的第一第二阶段以及转移阶段的180师受损、15军芝浦里阻击战、63军铁原阻击战以外,特别增加12军华川北汉江阻击战、27军昭阳江阻击战、20军华川阻击战。</p> <p class="ql-block">一不小心写的长了一点,为查找方便特列个目录:</p><p class="ql-block"><b>1,第五次战役的发起</b></p><p class="ql-block"><b>2,1951年4月22日—4月29日:五次战役第一阶段</b></p><p class="ql-block"><b>3,1951年5月16日—5月21日;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东线战斗</b></p><p class="ql-block"><b>4,1951年5月23日—6月10日:五次战役转移阶段</b></p><p class="ql-block"><b>5,1951年5月23日—5月29日: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12军与3兵团</b></p><p class="ql-block"><b>6,1951年5月23日—5月28日:转移阶段的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b></p><p class="ql-block"><b>7,1951年5月24日—5月28日:27军昭阳江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b>8,1951年5月26日—5月27日:12军35师北汉江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b>9,1951年5月27日—6月8日:20军主动出击的华川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b>10,1951年5月28日—6月7日:15军芝浦里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b>11,1951年5月28日—6月12日:63军铁原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b>12</b>,<b>后记</b></p> <h1><b>1,第五次战役的发起</b></h1> <p class="ql-block"><b>简单纵观一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33个月:</b></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b>志愿军主动进攻,以伏击奇袭战为主,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中国人民将10月25日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b>志愿军主动进攻,以运动穿插反击战为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所有地区,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扭转了朝鲜战局。</p><p class="ql-block"><b>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b>志愿军主动进攻,以进攻追击战为主,一举突破敌人在三八线的设防,占领了汉城,迫使“联合国军”后撤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p><p class="ql-block"><b>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b>“联合国军”主动进攻,志愿军以西线阻击东线反击+运动防御战为主,采取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把运动战与阵地战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予敌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离汉城,在向北转移中继续抗击敌人。</p><p class="ql-block"><b>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b>,志愿军主动进攻,以运动反击+运动防御阻击战为主,以战役反击开始,贯穿运动迂回、穿插反击、运动防御、战役阻击方式,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之后朝鲜战场上没有再发生大规模运动战,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攻防战。</p><p class="ql-block"><b>阵地攻防战:1951年6月-1953年7月,</b>基本都是阵地攻防战,用两年1个月的时间,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长的正面战线,建成具有20~30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其中贯穿秋夏防御战、冷枪冷炮杀敌战、反细菌战以及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p><p class="ql-block"><b>金城反击战:1953年7月13日至27日</b>的金城反击战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p><p class="ql-block"><b>抗美援朝停战:1953年7月27日</b>上午10时签字,晚上22时抗美援朝停战!然而真正的朝鲜战争没有结束。</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下旬第四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地区。这时,美、英、法等国对是否再次越过"三八线",以及用何种方式结束朝鲜战争,发生了争论。美国政府在与英、法等国磋商后,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决定在不扩大战争范围的前提下,继续稳步北进,待军事上占据有利地位后,以实力政策为基础,或与中朝方面进行谈判,或继续其军事行动。据此,"联合国军"于4月初再次越过"三八线",并计划从中朝人民军队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一线。4月1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因与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销一切职务,由M.B.李奇微继任"联合国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志愿军第3、第19兵团已经入朝,并分别在伊川、铁原、平康地区和南川店、市边里、兔山地区完成集结,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也在平康、洗浦、淮阳地区完成集结。</p><p class="ql-block"> 李奇微发觉志愿军后续兵团到达,加上其连续作战部队损伤严重,因此除在铁原、金化地区继续保持进攻外,在其他地区基本上停止了进攻,暂时转入防御休整。此时,"联合国军"的地面作战部队为6个军(军团)共17个师又3个旅、1个团,计34万余人。第一线兵力为12个师另2个旅,第二线和后方兵力为5个师又1个旅及1个团。其部署:美军第1军位于临津江两岸及涟川以西地区,第9军位于涟川以东至华川地区,第10军和***军第3、第1军团分别位于杨口、元通里、杆城地区。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空降第187团及***军第2师为预备队,分别配置于春川、水原、原州地区。***军第2军团第8师位于大田休整。另外还将本来就占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进一步加强,飞机数量从1000架增至3000架,对我后方基地和运输线,上演了残酷的绞杀战。</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中的第五次战役,是我中朝军队动用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胜是胜了,却是惨胜,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拼死奋战50天,最终以牺牲8.5万余人的惨烈代价,歼敌8.2万余人,可以说是伤亡惨重,志愿军的损失过于巨大。尽管这是抗美援朝中杀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但是彭德怀自己认为(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是他戎马一生的四大败笔之一。为什么如此?后面让我们按时间段仔细分析研习后会发现,并不是彭德怀的军事水平不及李奇微和范弗里特,而是两军的硬实力实在相差太远了。</p> <p class="ql-block"> 原本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彭老总计划于五月中上旬再组织新的战役。由于麦克阿瑟离任前曾说李奇微“磁性战术”(第三次战役美军已经使用)像手风琴一样拉来拉去的作战永远无法获胜,他要利用海空军优势在志愿军后方登陆,以此形成对志愿军的南北夹击。而李奇微上任后决定执行麦克阿瑟这一计划,停止休整,维持现有阵地和志愿军形成僵持,以等待在中朝军队后方登陆的美军来配合作战。</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两面作战,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4月22日,提前发起了第五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的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中朝军队共投入11个军和4个军团的兵力,“联合国军”与**军队投入了几乎所有地面部队,并有大量航空兵部队的支援。交战双方兵力在百万左右。</p> 我方第一线作战部队集结了志愿军第3兵团(第12、15、60军)、第19兵团(第63、64、65军)、第9兵团(第20、26、27军)以及第39、40军,共11个军33个师,54.8万人,连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共计近70万人。而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地面作战部队总数为34万人,从人数上中朝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新入朝的19兵团、3兵团虽然士气不低,可没有与美韩军作战的经验;尤其第3兵团是专为抗美援朝志愿军刚刚组建的,其配属的3个军是来自两个野战军(2野/1野)三个兵团(3兵团/4兵团/18兵团)的五个军,12军是原属两个师(34师/35师)加11军一个师(31师),15军(44师/45师)是原属两个师加10军一个师(29师),60军(179/180/181师)原配。然而这三个军好像从没有一起联合作战过! <h1><b>1951年4月22日—4月29日,五次战役第一阶段</b></h1> 志愿军为打破“联合国军”的企图,决定在“联合国军”实施登陆之前发起第五次战役。在战役指导上,实行战役分割与战术分割相结合、战役包围迂回与战术包围迂回相结合。具体部署是:以西线为重点,集中志愿军三个兵团,第19兵团(第63、第64、第65军)为右翼,第3兵团(第12、第15、第60军)为中翼,第9兵团(第20、第26、第27、第39、第40军)为左翼,合计11个军另加3个炮兵师一个高炮师及人民军1个军团的兵力,组成左、中、右3个突击集团,在汶山里至春川间实施主要突击。在东线,以人民军两个军团牵制美军,使其不能西援。 1951年4月22日晚17时,200公里长的战线上,中朝军队大规模反击作战的炮声骤然轰鸣起来,无数颗炮弹将“联合国军”的前沿阵地打得粉碎,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称为:春季第一次攻防战斗)开始了!西线志愿军和人民军采取多路突破,钳形攻击战法,迅速突破并向纵深推进。 右翼第19兵团由司令员杨得志指挥第63、64、65军,歼灭临津江西岸之敌后,23日突破临津江。第63军攻占江南要点绀岳山,位于绀岳山西北雪马里地区的“皇家格罗斯特营”是英军29旅的王牌部队,有150多年的历史,参加过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曾被英皇授予刻有“皇家陆军”字样帽徽,因此该营官兵均佩戴两枚帽徽,又被称作“皇家陆军双徽营”。25日12时结束的雪马里围歼战,志愿军第187师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英军第29旅“皇家格罗斯特营”及其配属部队(比利时营),缴获各种火炮26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及大批作战物资,造成“联合国军”内部的极大恐慌。韩《朝鲜战争》中披露:“向南突围的A、B、C三个连没有一人到达友军阵地,在突围过程中全部丧生。D连的39人是格罗斯特营622名中仅有的幸存者”。24日作为第二梯队的65军的两个师过江冲了上来,任务是配合63军消灭英29旅。然而之前就过江执行直插议政府任务的64军却没有突破前方敌阵,受阻于临津江南岸与弥陀寺以北地区,只有19兵团侦察支队和64军569团3营,在20个小时穿插60公里占领了议政府附近的制高点道峰山,并血战四天。由于主力部队没能突破跟上,造成64、65两个军5个师的兵力大部拥挤在临津江南岸约20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遭敌空军与地面炮火的猛烈轰炸,损伤较大,影响了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和全歼英军第29旅任务的按时完成。25日下午,19兵团调整部署,63军主力攻打广积面、葛谷里;65军主力攻打法院里;64军攻打议政府;人民军第1军团攻打汶山,四管齐下,至25日24时,经3昼夜连续作战,第19兵团占领了汶山里、法院里、七峰山一线。至28日,第19兵团攻占国祀峰、梧琴里、白云台地区,一直打到离汉城只有12公里的沙器洞。 担任中线中央突击的第3兵团,在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指挥下,以12军居中,15军右翼60军左翼同时发起攻击。1951年4月22日17时30分,在半小时炮火准备之后,12军35师103团和34师106团一举突破了土耳其旅防线法化洞和500高地,仅20分钟就结束战斗。103团毙伤敌600多人,俘敌47名,缴获枪支300多支。106团毙伤敌400多人,俘敌40余名。土耳其旅丢失部分车辆火炮,向杜岩洞、栗隅方向溃退。我两个先头团,踏破汉滩川的薄冰,22日晚强渡汉滩川,向南继续追赶。 这两个冲锋在前的先头团,一个是攻打襄樊的特功团,一个是创造王克勤运动的模范团。23日到达涟川地区继续向南攻击前进,在涟川以北受到美第3师和土耳其旅的顽强抵抗,进展速度不理想, 24日晨3兵团进至花锋村、炭洞、板巨里一线,并包围了美3师35团,该敌在大量航空兵、炮兵、坦克掩护下突围南逃;之后3兵团在哨城里、宝藏山、永平地区于敌军形成对峙。4月25日,12军已经突破美军三八线的防御阵地,进到三八线以南地区。在追击前进中12军判断抱川地区之美第25师和土耳其旅尚未后撤完毕,遂决定向抱川西南地区出击,切断抱川至议政府公路,伺机歼敌。27日清晨,34师第106团发现竹叶山以南寺谷松岘间有美军约300余辆汽车装载步兵准备南撤,立即组织攻击。美军遭受攻击后,即展开反扑,并出动约2个团的援军,在几个炮兵营和40余架次飞机支援下,对第106团阵地狂轰滥炸。106团在连续作战四昼夜,并断粮2天,且无工事依托,无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与敌展开激战,在子弹打光后,以石块、刺刀与敌实施白刃肉搏。当军主力赶到准备围歼该敌时,被困美军已在援军的接应下,绕道南撤。12军继续追击南进,于28日夜,12军进抵汉江北岸议政府、富坪里一线。103团追赶到汉江北岸的南上里,106团也抵达石室。这里离汉城不到10公里,残破的城廓楼宇尽收眼底。汉江南岸,到处是敌人苦心孤诣精心准备的防预工事,正严阵以待我军。 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七天推进近几十公里,如风卷残云,可是斩获不多。 左翼第9兵团由宋时轮司令员指挥5个军,迅速突破“联合国军”的防御阵地。至23日夜,第20、27、26军前出15至20公里,进占龙华洞、外药寺洞、白云山地区,歼美军第24师、***第6师各一部;第40军突入30余公里,前出到加平东北沐洞里地区,完成战役割裂任务;第39军前出到华川以南原川里地区,进击到“三八线”以南加平以北地区,迅速达成了东西割裂之目的,将美军陆战第1师隔于北汉江以东不得西援。 1951年4月28日,第19兵团攻占国祀峰、白云台地区,一直打到离汉城只有12公里的沙器洞。人民军第1军团在梧琴里歼***军第1师1个营大部。第3兵团进占自逸里、富坪里地区。第9兵团攻占祝灵山、清平川、加平、春川地区。整个三八线上的战场,志愿军第一阶段的穿插迂回基本结束,“联合国军”部署在临津江一线的第一道防线自西向东被中国军队全线攻破。遗憾的是,尽管此时我军已经比前三次战役拥有更多、更好的装备和炮火支援,但由于美方早已有防备,修筑了比较完善的工事,炮火杀伤率对美军并不高,而且由于后勤的无力,导致我方的炮火在进攻的时候,无法快速跟进攻击的步兵,步炮协同出现问题,不能提供继续炮火支援,常常在攻坚战上使得我方的攻击虎头蛇尾。尽管如此,志愿军左中右3个突击集团仍像三把尖刀,全线突破了范弗里特的防线! “联合国军”在连遭打击的情况下,节节后退。在撤退中采取齐头靠紧,组织抵抗等战法,阻止中朝军队向纵深插入,战斗形成平推,至28日,“联合国军”依靠机械化装备和设备、美军迅速撤退到以汉城和汉江北岸、北汉江、昭阳江以南地区的防线重新组织防御。美军骑兵第1师西调汉城,并于汉城周围组成绵密的火制地带。中朝军队鉴于在汉城以北歼敌机会已失,同时战士自身携带粮食弹药基本用光,遂于29日停止进攻,结束了第一阶段作战。整整一个星期,正是李奇微说的“礼拜攻势”。战役从1951年4月22日始,到4月29日止,历时整整七天,在为时7天的第一阶段攻势中,全线推进了70至80公里。 在第一阶段中,联合国军在汉城的正面共有三道防线,第一条防线就是被我方突破的临津江防线(堪萨斯线),后面还设置了两道防线:一条是穿过议政府的Delta防线,但联合国军在这条防线几乎没有办法停留,这道防线距前面的临津江防线仅平均15公里;因为我军队的紧紧追击,使得美军根本无法顺利完成防守。第三条防线是在汉城外围的Golden防线,这条防线修筑了一个多月,布有大量的铁丝网、地雷、爆炸物、汽油燃烧桶,修筑了壕沟、地堡等掩体,坦克卡在要道上,后方则布置了大批已设定好射击诸元的大炮。这条防线距Delta防线约20公里。联合国军曾期待我军攻击这条防线,从而给予我方以大规模的杀伤,但我方最后因为后勤跟不上的原因并未对这条战线发起攻击。 <p class="ql-block"> 经过我军第一阶段进攻作战,迫使敌退守汉城及汉江、昭阳江南岸,整个战线呈西南向东北斜线态势,东南部地区形成一块战线洼地。战线形态为:西线逼近汉城,前出至汉城近郊北岳山;中线逼近汉江,占领退溪院、九陵山、金谷里、磨石隅里一线地区;东线渡过昭阳江,占领春川以东之九峰山、坪村里地区,与敌保持接触,掩护主力在高阳、议政府、抱川、华川及春川以北地区整补,准备新的作战。第40、第26军则北调沙里院、平康以北地区,准备对付敌人可能的登陆。</p> <h1><b>1951年5月16日—5月22日,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东线战斗</b></h1> <p class="ql-block"> 彭德怀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的指示精神,根据战场出现的新态势,于4月28日决定,3兵团、9兵团秘密东移,在第一阶段形成的战线洼地区域,以歼灭东线***军为主要目标,适机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p> <p class="ql-block"> 对于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战役,国外有的评述将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称之为第六次战役, 因为它是在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的第三个星期才发动的,与第二次战役(50年11月底到12月初)和第三次战役(51年1月1日到7日)战役间的间隔差不多。至于为何要把间隔近20天的战役称之为"第二阶段",而不是"第六次战役",还真是查不到任何资料说明,但无论如何称呼,这次战役都是一次异常惨烈的战役,某些方面而对于我方都是一次惨痛的教训。</p> <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主要战斗大都集中在东线,当然跟中线西线的配合密不可分。因为我主要研究学习的材料基于3兵团12军的较多,为避免篇幅过大,只能简述一下中线与西线,重点还是放在东线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此时东线的宋时轮第9兵团辖属之第26军,被志司调出,奉命去朝鲜东海岸驻守,防范“联合国军”可能发动的登陆作战企图; 为加强东线的战斗力,又将原属第3兵团的第12军,调出加强给第9兵团战斗序列,后又增配了60军181师加入到12军。</p><p class="ql-block"> 第九兵团的作战计划为三层迂回战术,命令12军以一个加强师向束沙里方向进行战役迂回,与人民军第二军团一部形成最外层的合击圈;另一部兵力截断洪杨公路(美韩军称为24号公路),阻援截逃;军主力与27军一部协同歼灭韩军第5师团。</p><p class="ql-block"> 即正面突破、两翼迂回、层层包围、多路钳击。</p><p class="ql-block"> 而第3兵团原属的15军,60军(后调181师给12军)不变,增加39军到3兵团。</p> <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16日17时22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二阶段(***称为:春季第二次攻防战斗)正式打响。西线19兵团三个军摆出佯攻汉城架势吸住美军主力,63军位于清平川桥头堡上泉里,64军位于磨石隅里悟山洞外访里,65军位于议政府东南水落山国赐峰一线,配合东线作战。其19兵团最靠南的战斗应该是65军194师580团在议政府东南15公里的五龙洞地区的防御战;中线3兵团令15军,60军为第一梯队,39军为预备队,(但是60军的181师配属12军作战,179师配属15军作战,这时候的60军其实就是军部和180师。)再次中央突破后,又将东西线敌人切成了两片。</p> <p class="ql-block"> 东线担任主攻的9兵团携12军、27军、20军和人民军3个军团,一字排开,对县里地区的**军队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傍晚突破,夜间穿插,天明合围。20军于16日24时由九万里以东宽15公里的地段上,以60、58师为前,第二梯队59 师紧跟,强渡昭阳江,多路突破敌军防线,迅速攻占富坪里一线***第7师第8团地,打开了突破口,并立即向敌纵深发展进攻。60师负责迂回穿插的先头178团边打边冲,迅速向敌纵深勇猛穿插,沿途击溃和歼灭多股敌人,于17日7时,突入纵深25公里,抢占了后坪里、五马峙、美山里地区。在韩7师背后的五马峙要地,不仅是韩7师后撤的必经之地,也是韩军第3兵团3师、9师后撤的必经之地,位置极其重要。如果60师能够抢先占领该高地,那么志愿军就有望全歼**3师、7师、9师。60师主力随后跟进,于17日按时进至后坪里、美山里、旺盛谷地区,切断了县里地区**第3、9师南逃(砧桥)退路,为战役的胜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p> 20军右翼的27军于16日23时由九万里、苍幕洞突破,于17日3时进占桃水庵、美也洞、院巨里一线,一部攻占了于论里附近地区。该军第81师担任迂回穿插任务,师长兼政治委员孙瑞夫亲自指挥穿插营第242团第2营作战。该营不惜伤亡,不为小敌所诱,不停息地交互攻击前进,经大小战斗18次,9个小时前进60多公里,于17日5时突入敌纵深28公里,提前40分钟抢占岩达洞公路两侧高地和砧桥、坊内里诸要点,切断了县里之敌西南退路。志愿军第242团第2营刚刚进入阵地,**第9师30团南撤部队即已到达,志愿军该营突然对敌展开攻击,将敌车队打乱,迫使敌狼狈缩回县里。随后师主力赶到,全部控制后坪里、砧桥、镇东里、旺盛谷诸要点。而79师强渡昭阳江后,首先攻占玉山洞,随即向南攻击前进,先后在甲屯里、直洞、所峙里、金富里等地歼敌多部,并在所峙里击溃***军一部,在金富里东南歼灭南撤之***第7师第8团第3营,于18日进至所峙里、后坪里、直洞地区。27军预备队第80师也进至于论里附近地区,准备协同第79师歼灭于论里地区之敌。 迅速占据***第3军团撤退的必经之地五马峙,切断了***军第3、第9师南逃退路。***军全线后撤,第5、第7师被击溃,第3、第9师被压缩于县里地区。韩《朝鲜战争》中这样描述五马峙的围歼之战:“从昭阳江到五马峙在地图上的距离为18公里(实际距离为29公里),敌人在23时至0时之间突破第7师防线,怎能在夜间3至4小时之内及地形不熟的情况下冲到五马峙?” <p class="ql-block"> 5月18日晨,被紧紧包围在县里地区的**第3军团的3、9师开始突围,志愿军20军在人民军第5军团配合下,向被围于县里地区的第3、第9师展开猛烈突击,经两日激战,将其大部歼灭,缴获全部重装备。敌人大部被歼,残敌丢弃了重装备,溃退进深山丛林中。这个**第3军团被**政府寄予厚望的主力军团,曾经离开本土,专门在日本接受过美式训练,配备了全套先进的美械,美军也希望这支经过特训的韩国部队能顶住志愿军的进攻。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志愿军第3兵团在中线阻隔,敌人无法向东线快速增兵,**这第3军团面临被吊打的局面。其刘载兴少将指挥的**第3军团被我志愿军打得全线崩溃,一口气向南跑出100多公里,连收容都收容不起来。副军团长等人带头化整为零,分散逃入大山,许多人在向南逃亡的过程中饿死,几个师的美械装备全部扔给了志愿军。其所属三个师除了第7师有两个团已配属给美军第2师还能继续作战外,其余第3,9两师和第7师另一个团都不得不在战役之后“加紧整顿”。韩《朝鲜战争》总结:“17时(19日),集结到束沙里的各师兵力如下:第3师:师部及直属队149人,第18团400人,第22团94人,第23团69人,第11炮兵营15人,合计727人。第9师:师部及直属队236人,第28团181人,第29团426人,第30团500人,第30炮兵营80人,合计1323人”。愤怒的李奇威一面下令美军第10军团匆匆顶上去挡住这个大缺口,一面在5月23日恼羞成怒地下令将刘载兴少将撤职,二话不说撤掉了***第3军团的番号(5月26日),勒令其限期解散,就此撤销建制。其第3师残部调韩第1军团,第9师残部配属给美第10军团第3师,变成真正的伪军。此事对于**伪军来讲,他们也认为真是一个奇耻大辱。</p> <p class="ql-block"> 韩国国防部编撰的《朝鲜战争》一书,在几十年后对此依然愤愤不平,“由于美第10军团引起的破绽,却遇到了如同5月残雪般的悲剧”,委屈之间竟然还在冒出一句《孙子兵法》的质问:“请问,听了孙子兵法中‘兵乃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格言,不觉得惭愧吗?”看来朝鲜学习中国文化还挺深入,就不知道美国人是否能听懂?不过,前来助战帮助解放的 “联合国军”,名义上是到朝鲜半岛支援**军队作战的,怎么可能会有解散东道国军团一级军队的权力呢?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头一次的奇闻。无论韩国人怎样愤怒,败仗总是抹不掉了。</p> <p class="ql-block">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东线战场的最右翼是调归9兵团的第12军,12军军长曾绍山按照第9兵团命令,决定以31师加强100团,炮兵28、32团各一个营执行战役迂回任务;35师加强炮兵28团一个营、32团两个营,首先攻取加里山,而后切断洪杨公路,以一部兵力阻援截逃,主力攻歼韩军第5师团;34师在31师之后跟进,由西向东攻歼韩军第5师团。</p><p class="ql-block"> 根据第9兵团的战前通报,12军以为自己当面之敌是韩军。如果仅是韩军,那么宋时轮改变作战计划,把双层合击圈改成三层合击圈,想要一口吃掉韩军6个师团,即第5、第7、第3、第9、第11、首都师团,是有可能的。而且12军按照计划突破韩军第5师团以形成最外层的合击圈,也是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实际上12军的当面敌军为美军第2师,配属了法国营、荷兰营,韩军第36联队3营以及韩军一个游骑兵连和一个临时连。总兵力2万3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此时12军正面之敌是美军第2师及法国营和荷兰营。</p><p class="ql-block"> 美2师所属38团、9团、23团分别位于加里山、孔洞、自隐里地区,韩5师所属35、36、27团分别位于洪川岘、釜峰、于论里地区。12军由东向西一字排开31师、34师和35师发起了进攻。 </p><p class="ql-block"> 5月16日24时许,31师91团攻到自隐里以北的三巨里附近时,遭遇了美军炮火和坦克集群的顽强狙击,31师当机立断,马上以91团部分兵力监视三巨里的敌人,92团为前卫,91、93、100团依次跟进,迅速向东北绕道越过洪杨公路,翻越釜峰,沿自隐里东侧继续向预定目标穿插;</p><p class="ql-block"> 而35师以103团为前卫,104团紧跟,105预备,如一把利斧直劈加里山。加里山横列于寒溪以北、自隐里以南15公里。此时防守加里山主峰1051高地的是美军第2师的“斑马特遣队”,它由美军第23团2营、法国营、第二游骑兵连、第72坦克营C连和D连组成;在1051高地东侧是荷兰营和38团C连;在1051高地前方则是韩第36联队3营和一个韩军游骑兵连。</p><p class="ql-block"> 在这15公里(直线距离10公里,道路距离15公里)的警戒阵地上,沿途到处都是地雷、铁丝网、鹿砦、美军警戒阵地、甚至还有监听设备。103团团长王西军在《战斗在加里山和自隐里》中回忆:“我们的勇士开始向加里山挺进了,敌人集中炮火向我运动道路发射,几乎每6秒钟就有一发炮弹落地,硝烟气息令人难以呼吸。敌机一秒钟也没有离开我们的上空,一阵怪叫之后就是一连串炸弹……”。为了通过这15公里死亡地带,英勇无畏的战士用血肉之躯去趟地雷、用血肉之躯去炸铁丝网、用血肉之躯冒着敌军强大的地空火力发起冲锋。以伤亡了600多人的代价冲到加里山主峰下。</p><p class="ql-block"> 等35师主力终于赶到加里山(即1051高地)时,炮兵却没有跟上。加强的三个炮兵营只有一个到位,打了20分钟,炮弹即告打完。炮兵的作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述:给步兵开辟通路,让步兵得以前进;破坏敌军工事、压制敌军火力,保障步兵生存、让步兵得以进行阵内战斗;阻拦敌军援兵,让步兵得以歼敌,巩固阵地。在没有炮火支援下,103团3营也毅然决然的发起对加里山主峰1051高地的进攻,没有炮火的掩护牺牲巨大,很快换上1营,然而伤亡越来越大,两个营仅仅剩下150余人。仗不能这么再打了,得从不可能的地方入手。经过考察发现,1051高地后方西侧是一条笔直的悬崖,美军战史中用到了“cliffy and straight”这个词。于是副团长张孝烈命令2营6连从西侧悬崖攀岩而上,自己带着一个排从正面佯攻。在攀登的过程中,又有多名战士不幸坠崖牺牲,但6连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悬崖上爬了上去。上到悬崖后,正是法国营(美军第38团1营C连)的防守位置,敌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人能从天险上来,所以压根来不及防守,顷刻间就崩溃了,5月17日3时10分,6连攻占了加里山主峰。</p> <p class="ql-block"> 在103团攻占加里山主峰时,104团也从右侧向488.7高地发起进攻。担任主攻的2营长段招群、参谋长贾德富相继牺牲,4连长接着指挥,经过一番浴血拼杀,相继占领488.7高地及东南9个要点。于17日8时,又占领790高地,彻底摧毁了美军的防线,切断了洪杨公路,阻断了美23团和法国营的退路。然而此战也付出惨痛代价,副师长蔡启荣、105副团长赵切源等壮烈牺牲。在毛老谷的35师野战医院收治伤员2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占领加里山主峰和488.7等高地后,在加里山之后的荷兰营看到了让他们恐惧的一幕,数不清的志愿军从加里山和914高地之间鞍部形成突破,向美2师阵内发起突击。美军第23团预备队法国营被103团轻松打垮,瞬间被击退1英里,被撵到洪扬公路东江边,直接出卖了“斑马特攻队”(法国营、第23团2营、游骑兵连、第72坦克营)的左翼。战机一下子出现了,志愿军通往洪杨公路的阻碍被打开了,得到了截断洪杨公路撕裂美军第2师阵型的机会,也得到了分割包围歼灭美军第23团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此时,35师105团已控制毛老谷及其以北高地,与103团如两把铁钳遏制住了自隐里的美23团和法国营的退路;31师正在自隐里以东地区向敌纵深迂回穿插;而34师主力也已经突击到自隐里西北的三巨里地区洪川一带。美23团的两个营和法国营已经在我三面包围中!<b>12军面前出现歼灭美军一个整团的绝好战机</b>。也行是继长津湖消灭美“北极团”的再一次围歼美整团建制。</p><p class="ql-block"> 但是,此时35师伤亡较大,34师仅有两个团,军部向9兵团建议:留下穿插的31师,合力围歼美23团跟法国营。但上级仅仅同意留下100团,31师继续执行穿插任务。可是100团没有及时接到命令,因而没有对敌人形成四面包围。</p><p class="ql-block"> 曾绍山依然决定以34师两个团的兵力向自隐里的敌人发起进攻。18日上午,34师101团106团发起攻击,由于是白天作战,敌人炮火太猛烈,尽管攻击结果不理想,也造成美23团的极大混乱,在其空军和远程炮兵的掩护下,弃车向东南方向猖狂逃窜。前有35师103团105团的狙击,后有34师两个团的穷追猛打,时值下午(16:30),在这段3-4公里长的洪杨公路上,美军的机械化装备构成了一幅淋漓尽致的现代战争场景:被炸翻的坦克冒着黑烟,失去主人的大炮仍直愣愣地张着口,形形色色的枪支散落在地上,被炸的底朝天的汽车,由于发动机未关闭,车轮还在旋转着,呜呜作响……。此战历经6个多小时,歼灭美23团2、3营和法国营大部,俘敌副团长以下200余人,除击毁了大量敌坦克汽车外,还缴获了200多辆汽车和M1型坦克,可惜没人会开美军坦克,会开汽车的人也太少,仅仅开走几十辆汽车,其余都被敌空军炸毁。当时美2师23团有个“斑马特攻队”,它由23团2营、第一空降连和72坦克营一个排,并配属了法国营组成;此战打的“<b>斑马部队也因丧其机能,于17时被解散”</b>(韩《朝鲜战争》)。</p> <p class="ql-block"> 韩国防部编撰的《朝鲜战争》一书中这样描述加里山的突破:“中共军把它作为突破口,为了扩大前进道路,以决堤奔流的气势横冲直撞。因而位于该师(韩7师)左侧的军团中右翼韩第5师也无法继续支撑,只好撤出阵地。其冲击气势,一直波及到自隐里(洪川东北22公里)的美第2师的右翼阵地”。</p> <p class="ql-block"> 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围歼县里地区**3、9师时,***第5、7师残部已于18日逃至洪川东北之城山里和横城东北之柳洞里地区;靠东海岸的***首都师、第11师亦畏歼南撤,退至注文津、江陵地区。打垮了***3军团后,东线部队继续向南猛插。战至19日,12军主力已经打至踏枫里、新村地区。34师主力抵达自隐里东南塔洞、白羽山地区,100团进至上下莲洞;35师进至踏枫里、道宽里地区。继续对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之敌展开围歼作战。为增强右翼突击力量,志愿军总部决定以第60军181师在松谷台方向投入战斗,并归第12军指挥,也进至上下莲洞地区。担负迂回任务的第12军第31师主力于20日黄昏前全部进至束沙里以北地区,其第91团于20日晨前出到束沙里南之三巨里、兄弟峰,92团在方哥岱地区;34师主力在塔洞白羽山地区,100团位于上下莲洞地区,与朝伦寺**第5师对峙的100团1营、3营将敌一个营压在一个山沟里,晚上准备发起进攻。突然接尤太忠命令:让部队继续穿插数十公里去消灭美3师15团。接到命令,34师100团、101团取道麻田洞向下松峙开进,路遇敌军阻击,后改变路线,绕道新村。在新村504高地遇**军顽强阻击,101团臧克力政委牺牲。20日是100团最惨烈的一天,三面受敌,被敌军轰击了一整天,伤亡惨重。101团也遭遇敌军十几架飞机的轰炸,106团(上甘岭战役后改为102团)参谋长牺牲。20日晚,部队接上级命令,转移到武将峰东侧。而担负迁回穿插任务的12军31师主力已于20日黄昏前攻击至束沙里以北地区,位置最前,属于刀尖,21日31师与93团在束沙里以北的三巨里地区(小都峙里),92团跟34师一起转移到道宽里地区,而91团更勇猛于20日晨已经打到下珍富里兄弟峰一线,这里已经是三七线了。91团孤军深入近150公里,这也是整个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到的最靠南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 东线作战使韩国4个师全部被击溃,美2师受重创。20日东线韩军撤至九城浦里、丰岩里、下珍富里地区。范弗里特的防线被砸出一个窟窿,志愿军又取得大胜。</p> 第二阶段的攻击作战,虽然对***军队造成了沉重的、可以说歼灭性的打击,但对美军并非伤筋动骨,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军有着极高的摩托化水平和空中优势,事实上,我军已在东线歼灭和重创了***4个师,在战线上已经打开了缺口,然而,美军将预备队美3师使用卡车和火车进行摩托化行军,22小时机动近千公里,从西线紧急调往东线;同时遭受中朝军队连续打击下的东线美军也于5月20日撤到九城浦里、铁甲岭一线布防;美军第10军也向洪川、清凉里逐次东靠,并以美军第3师为主力进到清凉里、长坪里地区,堵住了战役缺口;韩军第8师北调平昌、堤川,建立了纵深防线。于是,美军又构成了东西连接的完整防线,堵住了战役缺口,制止了志愿军的进一步攻势。 由于朝鲜中部山脉的走向大都是纵向,地形狭长,东西两面临海,河流纵横,由北向南只有几条公路,而中国军队的投入很多,兵力密集,于是山脉走向严重影响了中国军队的横向机动,所有的中国军队都只能沿着纵向几条有限的公路南下追击,也就是南下插入很远的因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军队互相交叉,形成的合围不多,所以歼敌有限。另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军武器装备太差,又无制空能力,敌机终日空袭,道路桥梁随修随被炸,大批车辆损坏于途,后勤供应发生严重困难。每次进攻,战士主要依靠自携的粮弹作战,最长只能持续一个星期(这次战役第一阶段自4月22日至28日;第二阶段自5月16日至21日均未超过一礼拜)。在这样的连续作战情况下,伤亡巨大,官兵疲劳,粮弹已尽,已无再持续作战的能力。 5月21日,志愿军司令部指令,第五次战役到此完毕,主力撤到三八线以北休整。几十万大军的转移撤退,如果没有极其严密的组织和控制,一旦敌情变化,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导致大规模的溃败。彭德怀放心不下,第二天(22日)又急电各军叮嘱:此次虽给美军打击,仍未消灭其建制。根据敌人以前习惯,利用高度现代化进行所谓“磁性战术”,企图消耗疲劳我军。我主力北移休整时,敌尾随我北犯是肯定的,但敌进攻速度的快慢情况,则以我军实施机动防御打得好坏而定。此次北撤时,我军最后抵抗线,亦即原第五次战役反攻发起时的阵地线为限。然而,中国军队各级指挥员,包括兵团一级的高级指挥员,对美军反击的速度、规模和凶猛程度严重估计不足,撤退计划制定得不周密,对志愿军总部的撤退计划落实得不坚决,有的兵团甚至没有按照总部的撤退计划执行。在军事指挥上,撤退中没有严密控制公路要点,遭敌阻击时战术单调,加上各部队之间的协同松散,于是造成很多致命的空隙,计划不完整,指挥的混乱,使灾难的发生已经不可避免。 <h1><b>1951年5月23日—6月10日,五次战役转移阶段</b></h1> <p class="ql-block"> 目前几乎所有记录五次战役的文献都仅仅以北撤转移来描述5月23日到6月10日这20天。其实这20天是由北撤、突围、阻击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组成,他们的激烈残酷程度是空前的,绝不亚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任何战斗。</p> 第一阶段7天加上第二阶段6天的两次作战,志愿军在一个月内连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作战,作战部队已经十分疲惫,而且部队补给及弹药消耗殆尽,已经不可能再继续进行攻击。于是志愿军司令部下达命令春季攻势到此结束,各兵团除留一个师或是一个军的兵力负责殿后,其余主力部队向北转移进行修正。虽然志愿军已经料到联合国军会进行追击,并做了相应的部署。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联合国军队的反应会如此快速,而且投入兵力之多全部出乎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预料。三十年血战的经验让彭德怀嗅到了极端的危险。他坚信美军正在酝酿一个等待中国军队给养断绝后予以全军歼灭的阴谋。彭德怀是对的。但是,李奇威比他的动作还要快。就在志愿军下令后撤的前一天,“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威已经下达了反攻的命令。这个老谋深算的美国将军准确地在志愿军前线给养用光之时全线反击。5月22日,志愿军进攻刚停止,主力的北移行动尚未开始,部署调整也未完成,战场形势就突然发生变化——美军利用中朝联军补给困难的弱点,全线展开大规模的凶猛反扑。 两眼发红的范弗里特豁出去了,他冒险将守备后方的兵力抽调一空,5月22日集中了四个军(十三个师):美第1军以汉城、铁原为主要反攻方向;美第9军向春川、华川进攻;美第10军向杨口的纵深突击;韩第1军沿东海岸向北推进。4路人马都有一个以摩托化步兵、坦克、炮兵组成的快速反应和机动的“特遣队”,在空军和远程炮兵的支援下,凶猛地向正在撤退的志愿军后方插去,一直养精蓄锐的美军十三个师尾随其后。 东线,美第10军在洪川北侧至下珍富里的70公里的战线上,由西向东并列配置着美第1陆战师、187空降团、美第2师和美第3师,与东海岸的韩国第1军团策应,美10军“纽曼尖兵”特遣队沿洪川至麟蹄公路突进,企图捕捉由于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所形成凸部里的志愿军第20军、第27军和第12军。并协同中线美军第9军右翼部队向麟蹄、杨口方向发起进攻。从兵力上来说,东线敌军数量最多,美军和***军大量集中于此,这是因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这里的战线遭到中朝联军洞穿,险象环生所致。在这条战线上,志愿军部署着12、20、27共3个军,并有朝鲜人民军主力第2、第3、第5三个军团配合作战。尽管美军最负盛名的纽曼尖兵突进较快,但由于地理原因,这条战线主要是山区,正是志愿军最擅长的山地作战地域,面对在山地灵活出入的志愿军,美军始终无法打出歼灭战来。战至5月底,敌军攻击动能基本耗尽,志愿军甚至还能够从这里抽调20军向中部战线移动,增援中线部队。 <p class="ql-block"> 中线,美第9军从西向东配置韩国第2师、美第24师、韩国第6师和美第7师,“德尔温装甲支队”沿春川至华川公路突进;其正面是志愿军3兵团的第60军和第15军,进攻方向是金化、华川,63军位于结合部。其中在中线和美军对峙的志愿军主力为3兵团(王近山)的15军和60军,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战役中线志愿军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不但常胜将军王近山走了麦城,也导致彭总在其《彭德怀自述》之中,将其视为军事生涯的四大败仗之一,教训非常深刻。</p> 西线,汉城正面的美第1军向东并列配置韩国第1师、美骑兵1师、美第25师、英28旅(由27旅改编而成)和加拿大旅,骑1师7团特遣队沿着汉城至涟川公路突进;其正面是志愿军19兵团的第65、第64军,63军位于中线结合部,进攻方向是涟川、铁原。并负责保障中线美军第9军的左翼。这条战线上我志愿军兵力远远少于美韩军。<div> 最大的威胁来自西线,这里的美军蓄势已久,而且地形多为平原丘陵,对装备较差,机动性不强的志愿军来说是最危险的作战地域。李奇威曾经写道:“敌人在如下一类地区的抵抗是很顽强的--那就是地形对他们有利的地区;道路狭窄或者无路可行的地区;以及我们的补给品不得不依靠肩扛手提运上山岭的地区。”西线战线位于汉城西北一带,这里是日本殖民朝鲜时道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朝鲜少有的平川地带。当然,并不是没有低矮的小山,但这些小山看起来仿佛美军的坦克都可以直接将它们碾平。对志愿军来说危险的地方,正是美军最适合的作战区域,他们的坦克和重炮,在这里如鱼得水,密集的弹幕给试图重组防线的志愿军64军65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后来首当其冲担负铁原阻击战的是从中线撤下来的63军。</div> <h1><b>5,1951年5月23日—5月29日:五次战役转移阶段的12军与第3兵团</b></h1> 5月23日12军接到北撤命令:归建第3兵团,主力转移到金化、山阳里、华川以东地区修整。但是此时志愿大军在东线已普遍向南推进了50-60公里,12军配合9兵团独自穿插了近百公里已到达三七线附近,已经如同一把细长的尖刀(以31师-34师-35师一字排开),直向东南方向插去深入敌军阵地!尤其31师91团穿插的里最远,穿插150公里,到达三七线以南地区的下珍富里兄弟峰。这也是整个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到的最靠南的一次。由于东线正面没有全面突破,穿插部队犹如孤军深入。 24日上午,东线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企图先派特遣队 (盖尔哈特特遣队:1个步兵营2个坦克连一个炮队1个工兵连1个搜索排组成)突击到昭阳江,并让一直养精蓄锐的美军各师尾随其后,以求切断中朝联军的退路。但是他短期却无机动兵力组成特遣队,只好命令兵力不足1个连(仅有4辆坦克、1个排工兵和11个人的情报侦察分队)的“纽曼尖兵”以小纵队形式(2辆坦克、1辆吉普车、2辆坦克、1辆吉普车、2辆卡车、1辆吉普车的顺序)先行出发,沿寒溪、阴阳里轴线前进,在阴阳里附近占领昭阳江桥头堡。就是这样的一支小规模的坦克突击队竟然十分嚣张地于13:30从寒溪东北6公里处出发,尽然在三个小时内,从寒溪沿洪杨公路(洪川-麟蹄-杨口)向志愿军腹部纵深横冲直撞的猛插了20余公里,于5月24日下午16:30到达青邱洞(阴阳里东北1公里)南山,俯视昭阳江。两个多小时之后(18:30)其后续盖尔哈特特遣队才与“纽曼尖兵”会合,渡过昭阳江占领了北岸桥头堡。这次美军所用的穿插战术,有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是立体的,先派上几架侦察机在“纽曼尖兵”前方侦察,一旦发现有志愿军在前方,马上召来大量的飞机轰炸。而“纽曼尖兵”则什么也不顾、也不停下作战,凭借它们坚厚的装甲不管不顾的一路往前冲,拼命穿插。虽然由于朝鲜的山地地形,美军的坦克只能沿道路行进,但由于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美军坦克缺少天敌,依然可以横行无忌。尤其是当时实际战斗中,志愿军为了减少损失,“不直接把守敌之坦克可以攻击的道路,而是在道路旁的高地设防。”更使得美军“特遣队”可以很轻易地沿道路长驱直入,能让美军这么一只小部队学我们的穿插战术长驱直入,纠其原因,除了志愿军缺乏反坦克武器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多数的志愿军都带着得胜归朝的心理,一路没有防备、没有秩序的撤退。再加通讯设备缺乏,前方已经开始撤退,后方根本不知道,还有部队在不断陆续向南进发!我志愿军根本就没有料到敌人会一下子就到打到我军后方,临时组织起来的阻击来不及构筑任何工事,而且也根本没有可以克制敌军重装甲的武器。可想而知,没有防御工事和重武器的阻击,对敌人的坦克突击队根本构不成威胁,因为没有工事,志愿军也完全承受不起美军飞机的轰炸……这也显露出撤退掩护中的疏漏和间隙是多么地大。 从地图上看“纽曼尖兵”进攻的洪川到磷蹄这条蜿蜒的公路,它就像是把钢刀一样从美军的防线上斜插至昭阳江边,这个中国军队最需要重点防范的地段,竟让美军这个小部队轻易地沿着洪川至磷蹄的公路斜插进来,美军后续跟进的大部队美2师如果控制了这条公路,然后再沿着昭阳江天险布防,那么来不急撤过昭阳江的所有志愿军都要被包围在东线的那一小块突出部里了,不但使还远在三七线附近没有来得及撤退的12军军部和下属2个师(31和34师)、27军全军都被美军截断在三八线以南腹背受敌了,而且中线的第60军180师的形势更为严重,左右翼都也已完全暴露成为孤军。 <h3><b><i>XX百科是这样描述当时的志愿军180师:</i></b></h3> <h5>5月21日,志司的撤退命令:各兵团(3,9,19)准备23日晚即开始向涟川、铁原、金化、华川一带转移……。</h5><h5>三兵团的撤退命令:决以60军担任本兵团之阻击任务,该军置于白逸里、白积山以南,东起与9兵团分界线,西起与19兵团分界线……,利用华川西南山区节节阻击敌人,于22日晚开始向指定地区转移……。</h5><h5>5月22日夜,60军发出撤退命令:……180师附炮2师两个连,以一个步兵团北移汉江以北构筑阻击阵地,师主力置北汉江以南掩护兵团主力北移及伤员转移,师作战地域为新延江、芝岩里、白积山、上海峰以南地区,并注意和右邻的63军的联系。</h5><h5>5月23日凌晨,180师收到撤退命令。。。。60军军长韦杰电令:注意派出部队掩护右翼,并准备于23日晚将北汉江以南部队移至春川以西地区继续防御。</h5><h5>180师派出两个连,占领原63军的防区。师主力开始北渡北汉江,向春川转移。</h5><h5>60军五次电令180师:停止北撤,继续在北汉江以南掩护全兵团的伤员转运。……(180师的)江南部队应争取坚守5天时间。</h5><h5>是夜,180师的左右友邻部队全线后撤,180师孤军滞后。</h5><h5><b>狡猾的美军抓住了这一“战机”,于第二天(24日),以***第6师正面强攻,并突破了180师前沿主要阵地;美24师坦克、摩托化部队乘势进至了180师右侧翼;美7师一部进至180师左翼。180师陷入三面被围的不利态势。</b></h5><h5>5月25日下午5时,60军军长韦杰发现了势态极不利于180师,立即电令郑其贵:180师以两个团迅速向北沿公路进至马坪里北侧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一个团沿山路到驾德山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退。</h5><h5>5月26日拂晓,538团反身南下,<b>重新占领驾德山阵地</b>。下午4时30分,军长韦杰口述命令:立即向180师发报,他们决心突围是正确的,批准他们的突围计划,向西北方向突围到鹰峰集合。立即给181师发报,命令他们从华川附近出发……,策应180师突围!直接给179师536团发报,命令他们迅速占领马坪里向芝岩里出击,接应180师!</h5><h5>5月27日拂晓,经过惨烈的浴血战斗,180师的两路突围队伍,以伤亡2/3的代价,突出包围,越过公路,抵达鹰峰山下。全师指战员已不到2000人。然而在鹰峰主峰上等着他们的不是179师和181师的接应部队,而是美24师的部队,180师再次陷入包围。</h5><h5>5月28日,<span style="color:inherit;">在彻夜苦战中,180师最后的400指战员编成三个突击连,在师长的亲自指挥下,向西北突围。在突破三个阵地后,这支不断突围不断拼杀了整整十天并断粮了三天的部队,在最后一个阵地--128.6高地前,耗尽了最后的力气。</span></h5><h5>至此,为了坚定不移地执行掩护任务的180师,建制基本打没了。师长郑其贵命令分散突围。</h5><h5>根据战后《180师突围战斗减员统计表》,180师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为7644人,其中师级干部1人,团级干部9人,营级干部49人,连级干部201人,排级干部394人,班以下6990人。</h5> 从作战地图上看:志司的命令是令各部于23日晚统一北移,只让担任第3兵团预备队的第39军于22日晚提前北移,结果其左翼与西线结合部的63军(隶属19兵团)因为沟通不畅提前撤离(但是正是它的提前,后面阴错阳差的担负了铁原阻击战)。而右翼的15军在3兵团命令下也于22日晚提前北移,结果15军非常迅速地于当晚立即脱离了阵地(也是它的提前,后面掉头返回担负了芝浦里阻击战);第二天,第3兵团又改令各部暂不撤离,原地阻敌,但已来不及了。这样阻击敌人的60军,不但实际执行任务的是仅剩1个师可指挥的60军180师(所属179师配属15军,22日在60军军部70公里之外;181师随12军配属给了第9兵团,22日距60军军部120公里),而且还是左右暴露。接到归建命令时,配属12军作战的181师,配属15军作战的179师,均被美7师、美陆战1师,重兵分割并阻挡在春川地区一线的以东地区,无法及时接应180师,也无法冲破敌人的封锁和阻挡援救180师,所以180师只得孤军奋战自行撤退。但是,也正是由于180师的顽强抵抗,吸引了美军在这条战线上的主力,客观上迟滞了美军的攻击进程。当美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结束了对180师的进攻,整顿好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时,从东线赶来增援的9兵团20军已经到达加平和春川背后的华川,堵住了战线的缺口。如此而言,180师对整体还是有功的!烈士们的血没有白流! <p class="ql-block">我比较认可王正兴的说法:如果没有60军179师和180师,美军第9军的第7师和韩军第6师团可以在一天之内赶到华川,也就是5月24日。在真实的历史中,181师走的路和12军近似,在26日傍晚赶到华川;12军跟随在181师之后,军部和35师通过华川,34师还在之后;在12军经过华川的同时,20军59师通过华川。27日,58师经过华川,发现华川已被美军占领,遂主动停下来阻击。如果5月24日华川被敌占领,第9兵团的12军、20军、27军,第3兵团的181师以及人民军“金”集团将被美军包围,基本上会全军覆灭。</p> 有谣传此战180师“全军覆没”、军旗被美军缴获?纯属胡说八道!咱们用事实说话:当时志愿军入朝作战没有任何中国官方标志,那有什么军旗?只有红旗(见:《从授旗引发抗美援朝军旗说》)!另外,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战中,1953年7月13日,已经归属20兵团的60军180师(此时60军副政委是原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首日21时10时,539团攻占949.2高地;21时15分,538团攻占870高地;21时19分,540团攻占无名高地。全师连续几天猛打猛冲攻进敌人纵深18公里,打垮了韩军第3师,把我军阵地向前推了十多公里,一马当先,南渡金城川背水进攻,成为金城反击战中,反击进展最快、打得最远的一支部队,金城战役180师一雪前耻! <b>五次战役转移阶段开始时12军三个师的位置:</b> 22日,35师沿洪川公路东北飞仙洞,九屯峙,踏枫里向北转移。34师92团在丰岩里。同日34师与92团由长水院到白羽山一线展开掩护军主力转移。101团在东起道宽里,西至凤凰台,以白羽山为中心的15公里战线阻击防御。100团2连坚守879.2高地。<div>23日,34师在白羽山一线阻击战,白羽山与凤凰台之间的鹰峰阵地被美2师占领。101团坚守白羽山,101团3营坚守紧挨洪杨公路的凤凰台。35师主力越过洪杨公路,向华川进发。104团在于论里阻击敌军一天。<br>24日,敌军进到于论里地区,而此时31师、34师和35师105团还在洪杨公路以东地区。34师、35师105团继续往洪杨公路以西华川方向转移。31师在县里,继续向西北方向撤。25日拂晓在麟蹄以北5-6公里处,31师师直93团与92团汇合。没有向西北杨口方向,直接向北,转移。两夜行军27日到文登里。91团孤悬敌后40-50公里,转移路线被敌重重阻隔,在敌情不明地形不熟缺粮少弹通讯失联的恶劣情况下,该团沉着冷静先东南过南汉江,绕道北撤,翻越雪岳山,经县里于29日到达文登里,与34师主力汇合。<br>25日,100团2连连续坚守3天后,夜间转移杨口。<br></div> 有必要重点看看31师91团。这个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八路军虎团,129师769团(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院长孙瑞发37年参军的部队),其首任团长陈锡联,3兵团代理司令王近山是第二任团长,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是第六任团长,35师师长李德生是第七任团长,抗美援朝改番号为12军31师91团,团长李长林。接到北撤命令时,位于束沙里附近的31师师部,赵兰田师长也正在指挥所里犯愁。部队自从打过三八线后,与军部失去了联络,幸好遇上了撤下来的27军,从他们口中得知全军已接到撤退的命令。可31师不仅与军部的电台联络中断,与自己所属91团的联络也已中断。91团已深入敌人腹地,一旦退路被切断,全团就将遭受灭顶之灾。若此时不撤,整个31师恐怕随时都会被敌包围。说什么也不能放弃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虎团!赵兰田师长命令作战科副科长枫亭带着两个警卫员人肉传递命令,告知敌情和师里的决定。路上两个警卫员都牺牲了,但是枫亭最后还是把命令带到。接到命令的李长林发现,这时的91团实际上已经被合围于下珍富里以北的地区,全团已经孤悬于敌后,如果在撤退途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91团随即后撤路线是反其道而行向东南挺近,东渡南汉江进入东部的丛林里,敌人也没有想到91团竟敢进入他们的老巢。由于91团这条诡异的突围路线实在是出人意料,使得一些**军在夜里曾和91团一度平行开进,竟然也不曾产生丝毫怀疑。就这样,他们几乎擦着**军首都师和韩11师阵地的边沿,前进了百余公里,翻越了海拔1000多米的铁甲山后,在五台山遇到了朝鲜人民军,他们将110多名俘虏交给了人民军,继续顽强前进。向北向西翻越了雪岳山,又经麟蹄、杨口转移。六天后,29日,1000多名军衣破烂、精疲力竭的中国官兵终于到达了文登里,与一直在等待着他们的师主力胜利会师。战后,这支部队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表彰,师长赵兰田升任副军长,91团团长李长林被火线提拔为副师长。 <h1><b>6,1951年5月23日—5月28日:转移阶段的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b></h1>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母当时都是12军后勤部野战医院二分院的,所以这里也介绍一下当时二分院的北撤转移伤员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美国有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录片《The Korean War in Color (2001)》,这部记录片中专门用一节来描述MASH<b>机动野战医院</b>(Mobile Army Surgical Hospitals,MASH)。MASH雏形源二战,定性于朝鲜战争,每个MASH单位都是独立的医疗体系,以救治伤员为首要,既能近前线,又可以快速转移与机动!在伤员复苏、外伤处理、伤员转运、分诊、后送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而当时的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就是这样一个MASH“机动野战医院”(后来归属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就直接改名为“3205机动医院”)。当时志愿军采用的是阶梯救治体系:<b>连设卫生员</b>,负责火线抢救,战士发有急救包战场是自救互救;<b>营设辅助包扎所</b>,负责补充包扎,掌握担架力量,及时接回前线伤员;<b>团设卫生队</b>,负责分类,轻伤/重伤、后送、掩埋等紧急救治;<b>师野战医院</b>就比较齐全了,不但有分类、重/轻伤、后送、掩埋、健康等,还负责战地初步观察、治疗、后送任务;<b>军设有野战医院</b>,有设备检查、化验、外科、内科、后送等部门,更有机动和后送任务,也负责紧急救治较大的手术等早期治疗。<b>后方兵站医院</b>负责专科治疗康复疗养,转送回国。由于二分院具有机动性质,所以战役中都要与前线部队最大限度的靠近,并还要分出一些医疗分队。还真的类似MASH,但当时我们没有战地医疗车,更没有直升机(停战以后才仅仅较为齐全的基本医疗设备),有的是我们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一腔热血。</p> <p class="ql-block">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中,12军归属9兵团东线作战,其时作战区域在自隐里东南,尽管这里距离杨口较近,但是杨口没有设置兵站,原物资供给与后勤保障仍是由华川兵站提供,两地相差20多公里。所以伤员的后送不是到杨口,而是要去远20多公里的华川。在没有机械化没有制空权的战场上,这20多公里将如同天堑啊!</p><p class="ql-block"> 转移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仗打得艰苦,伤员较多,由于事前准备不足,没能将伤员及后送,许多伤员没撤下来,这是一个很沉痛的教训。另外部队转移本来就仓卒,加之志愿军通信能力较差,各部队间的协同出现很多问题,很多独立战斗的基层部队根本就不知道北撤的命令。尤其是后勤部门,在已经下达北撤命令后的几天,华川兵站的汽车还源源不断的往前线运送粮食弹药,医疗系统还在不紧不慢的转送伤员。</p><p class="ql-block"> 开战时候12军隶属9兵团,接到北撤命令时候,同时也命令12军马上归建3兵团,所以12军想当然的是要经由华川3兵团总部北撤,而不是就近从东线9兵团直接北撤(只有31师是从杨口的东北方向撤离的)。</p> <p class="ql-block"> 自5月16日战役战役第二阶段打响后,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紧紧跟随攻击部队,开到自隐里西北加里山以北洪杨公路以西的山谷中。前方战斗异常激烈,伤员数量空前之多,昼夜不断潮水般从前线送来。防空洞、掩体和草棚住满伤员,只得将不断涌来的伤员安置在树荫下,轻伤员自寻地方,倚山坡、靠树干、蹲石后,沉静空旷的大山,处处都成了住伤员的病房。我们的医疗资源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一个仅有一百多人的医院,要抢救治疗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己的伤员。</p><p class="ql-block"> 仅仅几天,二分院收容伤员已过千余人。每天夜里,转运组同志都要将重伤员用担架抬下山,有的背下山,轻伤员则搀扶着跟队伍行进,出山沟到公路上,找到运载伤员的卡车装上伤员载回后方(华川兵站再接续后送)。天一亮敌机要来袭击,若还有未转运完的伤员,还需将已运下山而没有转运的伤员重新带回山上。晚上再重复继续,接治前线转来的伤员,紧急处理后,再转送到公路由北返的汽车往华川的后方转送。</p><p class="ql-block"> 当各军师接到总部撤退命令时,12军还有5000多伤员需要转运(仅<b>二分院就还有1000多伤员</b>;另还有15军2000多伤员,60军1000余名伤员未转运)。</p> <p class="ql-block"> 从5月23日起,公路上北返的卡车数量锐减,二分院还有近千名伤员还在按部就班的救治转运,由于敌机封锁轰炸非常猛烈,有一些非指定运送伤员的车,宁愿空车跑也不愿意承担责任的装运伤员,急的院长孙瑞发也跑到公路上亲自参加转运伤员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5月24日(此时昭阳江阴阳里渡口已经被美军纽曼尖兵封锁)孙瑞发在公路上撞见34师师长尤太忠从前线方向急匆匆路过,尤师长一见面就大喊:“小鬼(孙瑞发1937年参加129师,八年抗战没有离开过129师,1945年到北方大学上学,1947年从北方大学毕业就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16旅,在尤太忠旅长手下由军医晋升正连级主治军医,1949年离开34师到军大,1951年到军野战医院二分院),你们怎么还在这里”?他焦急地大声说:“3兵团和我12军失联,12军31师又穿插得太远,我们回撤的洪杨公路已被敌人先遣队封锁。敌人大部队也正向我军追来,想阻断我军后撤,大部队已撤退,现在我命令你迅速北撤!”孙瑞发立即向尤师长汇报到:“我们现在还不能撤!医院现留在山上的伤员仍很多,但是回来的汽车越来越少,有的汽车都急着赶路怕但责任不肯载伤员。”尤师长马上回道:“继续拦截汽车,就说我尤太忠的命令:必须配合载伤员,不许空车回!”听闻尤师长这般答复,孙院长明白战况的严峻,要利用一切手段,“一个伤员也不能留下”!当即下令:战士持枪在公路上拦截汽车,不管是否空载,能拉几个算几个!</p><p class="ql-block"> 二分院全院除留几名后勤在山上照顾没下山伤员保证吃喝,其余人员全部参加转运伤员。为稳定部队情绪,孙瑞发仅说这是部队战略转移,上级令我们后撤休整,我们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将伤员全部快速后转。全院战士们立即行动起来,快步往返于坡陡崎岖、潮湿路滑的山间小路上。轻伤员主动步行下山,有的互相搀扶,有的拄着树枝自己行走;重伤员被担架抬或医护工作人员背着向山下奔走。全院进行第一次轻装,部分人员先行撤离到华川地区。</p> <p class="ql-block"> 时至25日夜(正是有27军80师239团的昭阳江阻击战,才给了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多了转移完伤员的宝贵一天时间,后面单述),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还剩下80多伤员没能转运,而且重伤员居多。此时由南向北回来的车辆越来越少了,偶尔开来的卡车却反常地飞快驶过,不肯停车载运伤员。隆隆炮声远远传来,情况十分危急,孙瑞发用最坏的情况做出了部署:挑选出七位勇敢、精干的男同志组成小分队,每人发一支枪、若干发子弹及一包干粮,他们是护士长郝权武、护士何昌信、杜文屏、原修本、熊国范、李学高及担架班长。孙瑞发自己除手枪外,肩上又多挎了一支冲锋枪,并命令战士在公路上用树木设路障阻拦汽车,严阵以待!并且简单明了地向留下的同志布置任务:“敌人要阻截我们回撤之路,我们已和上级失掉联系,必须将伤员全部安全后转,一个也不能丢下!万一敌人追来我们伤员没转完,你们跟我带着伤员一起上山打游击,并继续寻找部队;想办法冲过敌人封锁线,听明白了吗!”“明白!”</p><p class="ql-block"> 黑夜来临,敌人的照明弹将山间公路照的如同白天,敌机轮番飞来,炮弹轰炸、机枪扫射。终于远远看到,远处又有两辆大卡车开来,“来了,有车来了!”大家欣喜若狂。却没想到两辆大卡车没有丝毫停下的意思,反而想加速冲越路障,哪能让他随便通过?不能让他通过!<b>鸣枪</b>!前面一辆汽车为躲避堵截,不小心前轮陷到了沟里,不得不停车。上前经过解释,司机战士还是比较理解,同意伤员上车。二分院战友们赶紧冲上前共同帮司机把车推出沟,用最快的速度把80多伤员全都装上车(肯定超载)。伤员们的受伤部位被挤撞,但他们没有一丝的抱怨和不满,十分配合地被塞进车厢。</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两辆车只能运走伤员,医护人员还需另想办法步行回撤。在《12军史话》中这样描述截车:“谈起‘920(12军的代号)’友邻部队颇有微词。说920部队是带钩子的,气大!什么人的汽车,什么样的汽车都敢拦。”“为抢救战友,归队心切,<b>拦过首长指挥车辆</b>。”(我还真知道是谁干的!)</p> <p class="ql-block"> “一个伤员也不能留下”转运伤员的任务终于完成。这时候根本不知道后面还是否会有回撤的开车,即使有车,为回撤伤员可以鸣枪,自己回撤那可不行!必须要保证医务人员也要能安全回撤,孙瑞发果断下令,医院剩余人员立即轻装北撤。将剩余粮食炒面分发下去(此时已经所剩不多),除急救包和急救药品带上,其余设备、马车全部推下悬崖。此时回撤的公路桥梁已被敌人封锁,敌人的远程炮弹已经不断的落在公路上,以孙瑞发十几年的战斗经验,他认为按我们医院步行速度在公路上回撤,很容易被敌人的坦克突击队追上,果断命令全体上山,以山林作掩护,绕道北行,迅速向北汉江撤退。</p><p class="ql-block"> 袁素芬、廖文君、何昌信三人在回忆录这样说:路上“还有死马,缺腿的、背腹受伤的马,被毁的卡车、马车,狼藉遍野。一辆位卡车司机鲜血覆盖头面,双手仍然握在方向盘像活着一样,十分凄楚悲壮。”冲过北汉江时,“不断飞来的炮弹炸入江中激起数层楼高的水柱,我们顾不得多看多想,就一个心思,跟上部队,冲出去就是胜利”。过江后发现“敌人凭借现代化装备抢先赶到我们前面”,于是孙瑞发命令,马上绕道山高路险的山阳里大山。日夜兼程,翻越崇山峻岭,夜间在“陡峭山头上走,偶尔能听到山下公路上敌人坦克行驶声和叽哩哇啦说话声”,历经几天几夜未损一兵一卒,二分院后卫官兵终于冲过了封锁线,回到集结地。最后经金城稍作休息、增补供给,后到谷山郡三角洞休整。</p> <h1><b>7,1951年5月24日—5月28日:27军昭阳江阻击战</b></h1> <p class="ql-block"> 24日开始北撤的第二天,美军精锐第187空降团突然在昭阳江以北的九万里实施了空降,同时,美2师从洪川公路迅速突破寒溪,自隐里,于论里,向富坪里/九万里和麟蹄方向猛扑。**5师主力也急速向县里地区挺进。由于敌军的迅速插入,使27军无法进入预定防御北撤地域。距离麟蹄最近的27军迅速调整作战方案:命令79师237团在桃水庵一带阻击从九万里袭来之敌,235团占领鹫峰山所峙里一带阵地,向西组织防御,同时派出部分兵力控制加路里要隘,防止敌人沿九万里至麟蹄公路向北进犯。236团占领车逾/城隍峙一线阵地,负责防御已切入纵深的美2师、空降187团及韩5师等部,保证军主力及物资、伤员向麟蹄方向转移,北渡昭阳江;80师继续西进,向南执行阻击美军陆1师截断公路等任务,掩护兄弟部队转移及保障军主力左翼安全,阻止盖尔哈特装甲“先遣突击队”进一步向纵深穿插的企图; 81师则继续在县里地区阻美3师的北进。</p> <p class="ql-block"> 24日下午16:30时,尽管美军“纽曼尖兵”已穿插到昭阳江,但其主力特遣队并没有及时跟进,2个多小时之后将近晚7点,盖尔哈特装甲特遣队才到达。此时位于12军左翼西侧的是27军,这是一只在长津湖重创了美陆战1师的虎贲之师(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一场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极其惨烈的一场战役),同时被阻隔于昭阳江南的富坪里以南、洪川至麟蹄公路东西两侧地区。而就在24日下午,27军80师在前往指定位置布防,尚未越过洪麟公路时,就已发现美军特遣队已沿公路从自隐里沿公路气势汹汹北进而来。这一突然情况的出现,已使80师无法按原部署执行。根据已变化的情形80师当机立断,即令239团于自隐里以北的于村口一带占领并截断公路,以求阻击后续的北犯之敌(正是有27军80师239团的阻击,才给了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多了转移完伤员的宝贵一天时间);又令238团在于村口稍北的于论里一线占领阵地,阻击可能南返的敌人(当日,238团就在于论里截获敌人4辆南返的汽车,俘敌10余名)。</p> <p class="ql-block"> 25日晨,80师239团7连副排长谭炳云正在从自隐里到洪麟公路旁的一座小山上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转移。谭炳云看到390高地下的公路一边是岩壁、一边是小河,道路又极为细长,两辆坦克不能一起通过。如此一来,只要报销了队伍前方的一、两辆坦克,整个后续坦克部队便不能通过这条防线。于是他将阻击阵地建在390高地,敌军攻上来时,他在20分钟内连续炸毁敌坦克3辆、汽车1辆,毙敌多人,使后面浩浩荡荡开来的美军坦克部队,到了390高地愣是被堵得死死的,整整8个小时后,这堵路的3辆坦克才被敌军推下路面,而这也为我军赢得了充足的撤退时间,为部队人员物资的安全转移起了重大作用。谭炳云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也因此,当部队顺利撤离后,27军军长孙德清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谭炳云呀谭炳云,你是天下最大的救命菩萨,你把美军1个师堵了整整8个小时,才使我们安全撤过了北汉江”。谭炳云荣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p> <p class="ql-block"> 同日(25日),美第187空降团在阴阳里、富坪里地区继续实施空降,增大兵力,企图由南北两面夹击位于昭阳江以南地区的我第79师主力和第9兵团后方机关。然而志愿军第79师在粮弹缺乏的情况下,在(桃水庵/所峙里/城隍堂一带)昭阳江一线顽强抗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过江。战至5月27日晚,美第2师主力到达,麟蹄失陷。鉴于麟蹄已经被敌占领,昭阳江以南部队面临退路被断的危险,志愿军第27军再次调整部署,令第81师部队坚决扼守松亭里/西湖里一带高地的各要点阵地,确保麟蹄以东渡口安全,同时令昭阳江南岸各部队迅速撤过昭阳江。79师立刻撤出阵地向麟蹄以东绕道渡江。</p> <p class="ql-block"> 26日,27军80师238、239团在师长邬兰亭带领下,奉命由大同里北上,在水口洞、小雄津洞地区部署防御,控制杨口以南公路,掩护主力转移。当晚利用黑夜北移,通过一小块敌人尚未合拢的空隙,率部转进至杨口以北的德巨里地区。240团在师政委张英勃带领下,也在于论里附近,原准备乘夜穿越公路西进,后因洪麟公路被敌封锁而无法西进,即分兵两路绕道麟蹄以东实施北撤。</p> 28日,美军地面部队在飞机、坦克、大炮密集火力的支援下,猛攻志愿军第81师第241团阵地。志愿军第241团首先击毁敌军坦克,堵塞公路,然后集中火力杀伤敌军步兵,胜利完成了掩护江南部队转移的任务。第27军在向北转移道路被截断、粮弹奇缺的险恶情况下,三个师沉着应战,交替掩护,英勇抗击敌军的疯狂进攻,将敌阻于昭阳江南北地区,为兵团主力转移和伤员后送赢得了时间,并于28口摆脱了敌军的反扑,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区。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对27军此战的评价:“被阻隔在于论里以东之第27军,在敌于九万里(华川东南)实施空降企图切断该军退路的情况下,在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敌人进攻,将敌阻于昭阳江南北地区,有力地掩护了该兵团伤员的后送。尔后适时改变转移路线,顺利地向华川、杨口地区转移。”需补充一句的是:27军是在失去友邻掩护的情况下,不但自我掩护安全撤出,还有力地掩护了9兵团和12军的转移。 美军于27日其第2师主力到达之后才占领麟蹄,而此时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团也已安全转移,美军切断朝鲜人民军退路的企图,捕捉志愿军第9兵团和12军的企图均告失败。 <h1><b>8,1951年5月26日—5月27日:12军35师北汉江阻击战:</b></h1> 此阻击战可以说是较小的一战,但由于是12军中的一战,所以简单列出。 <p class="ql-block"> 5月26日,12军军直和35师较为顺利在美10军的围追堵截之中跳出包围圈,突击到洪杨公路以西向华川方向转移。当35师进至华川西南之新村、场巨里、九云里一带时,第12军主力尚在华川东南地区。这时,美军的“特遣队”在20余辆坦克引导下,沿公路向华川疾进,企图占领华川,封锁北汉江渡口,截击第12军主力。</p><p class="ql-block"> 26日35师103团,在华川抢占北汉江渡口,在场巨里阻击敌军美军特遣队的攻击。而34师却被压缩在华川东南、华川水库西侧的狭小区域内,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6师团对34师形成分割包围之势。为了掩护第12军主力安全转移,35师103团于华川城西场巨里南北诸高地阻击敌人。下午2时许,美“特遣队”进至场巨里附近。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轮番轰击下,以1个连至2个营的兵力,向第103团发动10余次攻击。我第103团指战员在每日仅以少许黄豆、玉米维持半饱的情况下,奋起与敌激战。在这次战斗中,尤其是第6连全体指战员更是打得英勇顽强。他们坚守的438.3高地,正是12军撤退华川的咽喉,也是敌人攻击的重点,连队30余人连续击退敌3个连兵力的多次轮番攻击。子弹打完了,用刺刀、枪托与敌格斗;刺刀捅弯了,枪托打断了,就用石头砸、拳头打,伤员也坚持战斗,敌人以很大代价曾两度占领第6连阵地,均被我勇士夺回来。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张永德、张路山、康福堂、吴同书4名战士。这几个不同班排的4个战士,自动选举张永德为组长,发出了“誓死坚守阵地”的誓言。他们利用战斗间隙,从敌尸体中搜集了武器、弹药,构筑了简单的工事,以机智和勇敢,打退了敌人最后一次攻击,留下了“华川四勇士”的美名。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掩护第12军主力安全转移。</p> <p class="ql-block"> 同日,34师主力转移到杨口,迅速过江,部分人员涉水过江。5月27日,华川北汉江桥已经被敌军炮火封锁,12军军直和35师主力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过华川北汉江桥,过桥时候103团押送的200多美军俘虏几乎被他们自己的炮火全部炸死。同日美2师已进至华川,而34师主力还在华川东南的榆林里以东。27日夜,34师在35师的掩护下,绕道通过北汉江,再向西。后与12军汇合。</p> <h1><b>9,1951年5月27日—6月8日:20军主动出击的华川阻击战:</b></h1> <p class="ql-block"> 华川阻击战的惨烈程度应该不亚于63军的铁原阻击战和15军的芝浦里阻击战,不知道为什么现存的资料都很少介绍。所以必须较细致的说说。</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到5-26日12军35师103团在华川西南的场巨里阻击敌军,掩护12军主力过北汉江时候,其右翼(东侧)正是志愿军第20军,其从23日晚开始北撤转移,于24日从麟蹄过昭阳江向杨口、华川行进。</p><p class="ql-block"> 华川郡位于韩国江源道北部,是半岛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北有连接金华金城铁原铁三角地区的公路,南接春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志愿军东线一个重要的枢纽。而且还有华川水库的水电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后,9兵团3兵团指挥部都设置在华川附近,同时华川还设有大量兵站和野战医院,并囤积了一些军用物资。</p> <p class="ql-block"> 但是在26日晚转移到华川附近时发现有美军的部队已经从侧翼插到了20军侧后,并用炮兵封锁北汉江各渡口和桥梁。20军当时感觉非常奇怪,自己身后、侧翼都应该有兄弟部队,怎么美军跑上来了?20军不知道的是,他们左翼(按北撤方向)的15军并没有跟他们齐头并进,此时他们的侧翼已经暴露。而美军利用这个露出的空隙,沿春川至华川公路,洪川至麟蹄公路正急速北上。其沿春川至华川的敌军已经跟35师103团激战;而沿洪杨/洪麟公路前进的美军在25日、26日已分别和20军60师及右翼的27军79师交火。</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7日清晨,20军的先头部队59师已由华川大桥到北汉江以北,58师也已到达华川附近的北汉江以南。就在58师要通过华川大桥时,师长黄朝天接到报告,殿后的173团2营与敌军先头部队发生接触,敌兵力番号不明。黄朝天一听之下,大惊失色,后面还有60师和27军以及人民军第五军团,这敌人是从何而来?</p> <p class="ql-block"> 58师师长黄朝天、政委朱启祥这时发现情况有变,和58师的殿后部队交火的美军企图抢占汉江大桥和汉江以北的华川地区,以分割志愿军东线兵团和中线兵团的联系。情况十分危急!华川地区是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在东线的后勤中心,有大量的兵站和医院,这时都还没有来得及转移。而且华川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旦被美军占领就可以迅速利用公路向纵深的金城地区快速推进。此时摆在20军58师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执行原命令,继续向北转移到指定地域,任由敌军达成占领华川分割我军的企图,这样对大局而言,后果十分严重,但58师不需要承担责任;二是在没有接到新命令的情况下,从大局出发,主动转为就地阻击,稳定战局,掩护兵团主力转移。但是就地阻击,没有防御工事,没有炮火支援,没有友邻侧翼掩护,仓促间从行进转为阻击,必然要付出极大代价,而且没有上级命令,要是部队因此遭到严重损失,这个责任谁负?这时候真正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顾全大局的本色!58师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没有工事、没有炮火支援、没有友邻、粮弹不足,置自己于死地,掩护其他部队,全局利益大于天,毅然决然地投入阻击作战。打!立即展开部队,就地阻击,掩护后方主力行进。当务之急是确保北汉江上的华川大桥和上大利里浮桥。于是黄朝天毅然决定,不走了,立即占领阵地,停下来坚决地打!黄朝天掷地有声:“敌人都打上门了,能不打吗?美国佬想冲过去,除非58师全部死光!”</p> 5月27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天。黄朝天其实并不知道,他所听到的炮声,不仅有美军封锁北汉江渡口的,在他们侧后的是美7师的一个炮兵营;还有落在12军华川北汉江场巨里阻击阵地上的炮火。而华川水库的东侧,60师的180团已在此展开阻击,同时27军的80师(79、81师在80师东侧)且战且退,也转移至水库东侧,身后是穷追不舍的美军第10军,西侧也已与韩军第6师团先头部队交火。如果58师没有留下来阻击,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6师团得以继续东进的话,至少34师、60师和80师在27日当天就可能陷入绝境,特别是12军34师。 <p class="ql-block"> 当机立断,58师迅速组织172团和173团回头抢占有利地形,阻止敌军先头部队继续北移。至12时,20军副军长廖政国来到58师,廖政国也非常清楚一旦美军在华川站稳脚跟,并继续突破北进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没有接到兵团命令的情况下,主动命令58师立即在华川以北地区展开防御,稳定战局。随后58师开始派遣部队抢占有利地形:第173团组织小分队向场巨里、原川里西山沟出击,抢救了友邻部队伤员300余名及一部分物资。第174团亦向华川实施反击,迫使美军退出华川。随后该师开始基本阵地建设,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在<b>华川至山阳里公路两侧</b>,成两个梯次兵力配置,构成三道防御阵地,继续抗击敌人的进攻。</p> 此时,58师并不知道自己当面的敌军是沿春川至华川公路向金城方向进攻的“先遣突击队”,(美25师“德尔温装甲支队”(中线)沿春川至华川公路)有美军第7师、第24师,韩军第2师、第3师、第6师大约10个团2.8万兵力。他们在270余辆坦克,550门火炮及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企图通过华川全速攻占铁原、金化等地。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阻击战。为阻击美军的“先遣突击队”,58师就地展开先敌抢占控制要点,阻敌北进。58师刚刚经过第五次战役前期作战,减员超过20%,全师仅7000余人,以第173团和174团为先头部队强行通过华川,抢占公路两侧的重要高地。后续部队第172团向西插入甫罗洞一线,进入预备阵地。同时组织反坦克小组,梯次配置于公路两侧,坚决阻止美军坦克的突人。27日夜,174团1营以1个加强连的兵力向进占华川的美军第7师先头特遣队发起反击,一举收复华川,遏制了美军猖狂冒进的势头。而12军野战医院的大部分伤员就是在27日夜间冲过的北汉江。 28日白天,58师先是接到第9兵团陶勇副司令员打来的电话,口头命令任何部队到达华川都要就地转入防御,不惜任何代价,抗击美军进攻。紧接着又接到了兵团和志愿军总部的正式命令,要求58师在华川展开阻击,坚决阻敌北犯粉碎敌军的闪击战。宋时轮正式下令58师担任阻击任务,在东自华川湖,西到史仓里,北到山阳里,纵深40里,正面120里的地段上坚决阻击敌军,掩护我军主力北移。 在得到正式阻击命令之前,58师的阻击战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天。对于整个中东线兵团来说,这一天是生死攸关的一天。假如没有58师独立自主展开阻击,后果不堪设想。毋庸置疑,5月27日这一天绝对是生死悠关命悬一线的一天。能够在没有上级命令,一切以大局为重,主动承担重任,而且是在刚刚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极度疲惫,粮食弹药奇缺,敌情不明地形不熟悉,炮兵和侧翼友邻都没有到位的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这种担当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20军58师能这样,因为这支英雄的部队有着铁军的血脉。根据志司命令,20军58师掉头先敌抢占了启星里、城山、战场洞等地区,坚决阻敌北进。 <p class="ql-block"> 28日,美军2个团以及韩军一部分在60多辆坦克的配合下大举进攻,再次占领华川,并继而北上。58师当晚组织反击,夺回白天失去的部分阵地。</p> <p class="ql-block"> 29日,58师第二梯队172团加人战斗,继续抗击美军的进攻。30日晚,58师主力转移至基本阵地。此时,经过三天激战,美军的进攻势头受阻,至5月31日,我58师已经完成掩护后续部队背上到达指定地区,掩护当地迟滞伤员,物资北移的任务。故31日后,58师收缩到基本阵地进行防御,扼守将军山,论味里。从6月1日起,美军调整部署之后,集中韩2师,韩6师,美7师向173团、第172团再次展开进攻,第58师广大指战员忍受疲劳饥渴,顽强战斗,在每一个阵地上与美军展开了激烈反复的争夺,在每一个阵地上与敌反复争夺,顽强抗击美军的攻势,使拥有空中支援和强大火力的美军在7天里只前进了4公里,原先猖狂北进的气焰受到重挫。</p> 8日晚12时,60师接替58师阵地,58师圆满完成阻击任务。战至6月8日,58师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奉命撤出战斗。此战,58师抗击了包括美24师、美7师、韩2师、韩6师在内的优势敌军10个团的攻击,连续苦战13天,毙伤俘敌军7400余人,毁伤坦克8辆,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顽强战斗,使得敌军7天时间里只前进了4公里。掩护了友邻部队变更部署和后方伤员、物资的转移,对于稳定东线战局起到了力挽狂澜的重要意义。 这个华川阻击战是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退回三八线以南的三大铁血阻击战之一!一般人都知道63军的铁原阻击战和15军的芝浦里阻击战,但是没几个人知道几乎同时进行的华川阻击战。华川阻击战远比铁原阻击战重要和艰苦,63军在铁原阻击战中涌现出1名一级战斗英雄和3名二级战斗英雄;15军在芝浦里阻击战中有2名二级英雄;而20军在华川阻击战中涌现了6名一级战斗英雄和17名二级战斗英雄,到底哪里艰苦一看就知道。何况铁原阻击战/芝浦里阻击战是在志愿军总部严令下进行的,华川阻击战是20军为了掩护主力转移,自己主动作为的,二者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至今58师华川阻击战的英勇事迹至今还是少有人提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h1><b>10,1951年5月28日—6月7日:15军芝浦里阻击战</b><br></h1> 5月26日,第60军为接援第180师,已不能执行在芝岩里、国旺峰、马坪里、史仓里部署阻击的任务。因而,志司改令第15军负责该线防御,并令其将防御地区向西延至自逸里。5月27日志司命令15军:在金化以南、芝浦里地区的角屹蜂、鸣城山、朴达峰一线建立防线,阻敌北进,以掩护东线主力调整、部署,时间是7-10天。当时15军已经北撤过芝浦里数十公里。接到命令,15军的将士们回转身来,用两条腿开始与汽车轮子赛跑,急行军30多公里,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在28日的拂晓到达了芝浦里以南,29师的86团,45师的134团作为先头部队先敌抢占了芝浦里战斗要地角屹峰、朴达峰,29师为右翼,于角屹峰一线构筑阵地;第45师为左翼,于朴达峰一线组织防御,以此构筑了15军的一线阵地; 29日下午两点钟,敌人的先头部队赶到,企图以奇袭手段突破我军防御阵地,夺取朴达峰、角峙峰、410.2高地,然后沿公路大举北进。敌军凶猛的向我军阵地发动了攻击,但一直到29日的夜里,他们也没有攻上阵地。此时,135团也占领了朴达峰799.6高地阻击敌人,133团作为二梯队在长明里一线。所有的部队都按时到达,占领了阵地,在芝浦里、广德山地区构筑了二线阵地;44师为军预备队,在初里洞、大德峰地区构筑三线阵地。这样,我军主力部署基本完毕。29师作为15军的第一梯队在芝浦里角峙峰、45师在朴达峰,构筑了宽9公里、纵深长19公里的防御阵地。15军在金化以南地区呈三线配置展开防御,并向各师发出紧急动员令,号召部队忍受艰苦、克服困难、誓死与阵地共存亡,坚决顶住敌人的进攻,一场恶战就在芝浦里地区展开了。 5月30日拂晓,敌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加拿大25旅向角峙峰的29师阵地和朴达峰的45师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朴达峰位于芝浦里东南,与西面的角峙峰相对,金化至都坪公路从其间通过,是敌人北犯的必经要口。芝浦里阻击战打得非常激烈,美3师、美25师也先后加入。美25师和美3师轮番上阵,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炮火轮番轰炸,坦克轮番冲击,飞机狂轰滥炸,志愿军阵地几度易手,又几度失而复得。6月4日,美3师一部在坦克的掩护下,突入角圪峰主阵地。得知这一消息后,彭德怀立即打电话到15军,接电话的是15军谷政委,彭德怀对谷景生吼道:“守不住角圪峰,我撤销你们军的番号!”部队凭着无私无畏、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几乎所有阵地打到最后都成了白刃战,涌现出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 6月4日清晨,美第25师以1个团的兵力,向我45师的朴达峰阵地轮番进攻,几个主阵地先后丢失,一线防御阵地岌岌可危。由师警卫连补充到第8连的7班长柴云振带领全班13个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反冲击,连取4个山头,全部恢复失去的阵地。不过溃逃的敌人没有走远,反而在另一个山头上构筑工事。这个时候,柴云振身边只剩下了3个人,但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朝敌人冲去。美军猝不及防,柴云振射出的第一排子弹就击毙了敌人的营长,可3个战士陆续负了伤,最后只剩下柴云振一人。他利用敌人留下的一支卡宾枪、4箱子弹和20多枚手榴弹打退了敌人数次反扑。当冲上来的8连占领这个山头时,看见的是漫山遍野的敌人尸体,和负伤24处的柴云振。在朴达峰阻击战中,45师134团8连7班班长柴云振最后被志司记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1951年6月4日,朴达峰阻击战已经打了整整六个昼夜,134团完成了预定的阻击任务,于当夜奉命转到二线阵地。 打到这时,美军已经是精疲力尽,进攻成了强弩之末,被15军将士们死死地挡在二线阵地前,不能再向前迈进一步。至7日夜,15军以1200多人的伤亡代价,歼敌5700余人,击落击伤飞机4架,击毁坦克13辆,粉碎了敌人攻占铁原、金化,截断志愿军东线主力退路的企图。 此战配属给15军的炮兵绝对是功不可没,先后有炮兵402团、炮兵9团两个营、炮兵29团三个连、炮兵30团一个连及师山炮连,他们跟29师密切配合,采用兵器机动、火力机动相结合,集中炮火,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攻防战斗。 6月7日,15军接到了志司发出的撤退命令,与26军在平康谷地、西方山方向建立起防线。 <h1><b>11,1951年5月28日—6月10日:63军铁原阻击战</b><br></h1> 五次战役转移阶段,汉城正面的美军联合国军部队,以美第1军向东并列配置**1师、美骑兵1师、美第25师、英28旅(由27旅改编而成)和加拿大旅,而由美骑1师7团武装到牙齿的特遣队一马当先,在飞机掩护下,沿着汉城至涟川公路迅速向北反扑,直插志愿军后勤大仓库“铁原”。铁原也是我大军后撤的咽喉之路,李奇微算定,只要拿下铁原,三八线以南几十万志愿军弹尽粮绝,就会被美军消灭,美军在朝鲜战场就可能取得全胜。在西线敌军面前的是志愿军第19兵团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19兵团的65军、64军和63军,在议政府以北,由西向东一线排开。 下达转移命令时,是将65军置于美军进攻正面的议政府方向,在那里先建立一条阻击线,随后63、64军向右后方撤退,65军向左后方撤,交替掩护中由64军接替65军打阻击,而原来在最前面的63军则撤到铁原前沿,作最后的阻击梯队。可事实上,当时还是低估了美军在平川地带的攻击力,以及一点突破后阵地防御的难度。美军迅猛的攻击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破,使他们冲到了中国军队一线部队的后方,而65军在议政府没能完成任务,使无险可守的议政府很快门户大开。在65军背后的64军又难以迅速组织起防线,只能经过汶山继续向右后方撤退,在开城和人民军1军团联手建立一道防线,阻止美军向战场侧面开城方面攻击(但这个方向不是美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这里敌军的主力只有***第1师)。仅仅几天,5月26日美军就已经打过了三八线。到27日,美军离铁原仅仅只剩20多公里。而此时铁原内外的机关、物资、伤员都还在撤离的忙碌中。 仅仅数日就连破志愿军几道防线,美军穿插的胜利让李奇威喜形于色,在他所著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曾这样阐述了自己此时的战斗设想:“由于如预期计划地攻抵了临津江,我甚至试图继续向前,攻入临津江与礼成江之间宽阔的冲积平原。故此,我打算改变原计划,以第1军和第9军组成的左翼兵团朝铁原方向攻击前进。”从战局中可以看出,如果被美军迅速占领铁原这个枢纽,在铁原以南的志愿军三个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就会成为美军的口中之食。而志愿军在开城-平壤方向上,既没有足够的机动兵力,也没有预设防御工事,人民军主力尚在东线远端,如果美军向前推进,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的了。这和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时的战局简直如出一辙,都是将对方主力机动兵团拦截在南方,而后面对北方形同虚设的防线。唯一不同的是,麦克阿瑟是通过从海上登陆,占领仁川卡住人民军的咽喉的,而李奇威,是要通过陆地上的疾进,攻占志愿军主力必经的铁原,来封死中国人的退路。 我军对李奇微实施穿插战术,事先是没有预料到,而铁原是我军后方,也没有重兵把守,一旦铁原失守,美军将掐住了我几十万大军的咽喉,铁原是坚决不能丢的,可守铁原的部队在哪呢?保卫铁原的部队在哪?危急时刻,副司令员邓华联系到了一只部队,19兵团63军,这支部队是在前线打完硬仗,撤离下来距离铁原最近的一支疲惫之军。彭老总下达了命令,就算把63军打光了,也要坚守铁原十五天。没有上级命令不许撤退,这样的命令是前所未有的,19兵团司令杨得志,63军军长傅崇碧同时接到了命令,63军马上开进阵地。保卫铁原的最后希望,只能寄托在63军的身上。也就是说:从5月22日志愿军开始撤退的时候,战线在南汉江,距离铁原约75公里,到5月27日美军用只用了短短的6天,就吞噬了从前线到铁原差不多四分之三的路程。28日,美军第1军、加拿大旅、***第9师、***陆战第1团突出冒进,占领了金谷里、汉南川一线,直逼铁原、涟川。铁原以北的志愿军后方基地危在旦夕。而63军的任务,要在剩下的四分之一路程上阻击敌军整整两个星期! 应该说,此时在铁原前线阻击美军的部队,左(东侧)有后来在上甘岭打出虎威的15军,右(西侧)有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和64军,正南面涟川还有65军。尽管前几天65军没有阻挡住美军向涟川、铁原方向的反攻,一路退到涟川以北,可这时他们却成为了事实上离敌军最近的部队。65军集中兵力向猛扑过来的美军骑一师和英军一部发动了一次反击。在涟川以北地区,193师和194师分别占领了有利地形后,5月28日与美骑一师五团的先头部队展开激烈的战斗(应该是铁原阻击战真正开始的时间)。其中,(579团坚守南峰岘和)577团坚守233.2高地的战斗最为惨烈。双方你争我夺,直到四天后的6月1日,65军才撤出战斗。战后,表现出色的577团2营5连被兵团授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锦旗一面。尽管涟川阻击战的规模不大,可他们确确实实为63军多争取了四天的时间。这次反击略微迟滞了美军的攻击速度,但也让65军耗尽了最后的弹药和机动兵力,19兵团不得不命令65军各部转向后方朔宁一带休整。另外,几乎与65军在西线战斗同时打响的还有15军芝浦里阻击战和20军华川阻击战,建立了一条完整的阻击线,有力的支撑了铁原阻击战。但是,提到铁原之战,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毫无疑问仍然是傅崇碧的63军。 <p class="ql-block"> 铁原——一个不能忘记的名字。这个英语叫做Cheorwon的小城,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是朝鲜南北之间的铁路枢纽和著名的稻米产地,有三条铁路在此交汇,分别通向南方的汉城,北方的元山和东方的金刚山。它与金化、平康构成朝鲜战争中著名的“铁三角”地区,这是朝鲜半岛北部罕见的平原地带,是连接南北公路的交通枢钮,是当时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也是遏制“联合国军”进攻态势的战略要地。当时志愿军的物资和后方机关正在从这里后撤,从前线陆续退下来的部队,都在向铁原靠拢,有的在穿插中已经失去建制,他们需要在那里获得补给,然后在其后方整理队伍并建立一条新的战略性防线。更重要的是,铁原以北一马平川,是朝鲜难得的平原地带,也正是最适合美军机械化部队行动的地区。李奇威的胃口好大,骑1师赶来了,陆战第1师赶来了,美25师赶来了,加拿大25旅赶来了,韩国首都师赶来了。这一战,美军集中了4个师的兵力,并配属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其他国家的部队,以重凌寡,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如果被美军抢先进占铁原,那时这些弹尽粮绝的中国志愿军部队将很难停下来抵抗,没有坚固工事的掩护,没有弹药,我们的战术将无法施展,饿着肚子的志愿军将成为机械化“联合国军”围猎的猎物。一旦铁原被占领,几十万志愿军将十万危急,李奇威也许真要要扭转朝鲜战局!</p> <p class="ql-block"> 在铁原前方的丘陵地带,一支临危受命的中国军队死死挡住了“联合国军”的去路,这一挡,就把包括几乎所有世界主要军事国家最精锐部队的“联合国军”死死挡了整整十四天,中国第63军军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在铁原翻开。摆在63军面前的局势相当严峻。“联合国军”在63军准备防御的正面集中了4个师共47000人,备有1300门火炮,400辆坦克,又有空军的支援。而63军仅有包括60炮在内以240门火炮,部队已连续作战一个多月未得到补充,粮弹供应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装备精良、又多于63军3倍以上的敌人阻击在阵地前面,而且阻击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至十五天,任务的艰巨程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面对强敌,63军的防御阵地宽度25公里,纵深20公里,根据防御正面宽、坚守时间长的特点,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决定以玉女峰、种子山、德岘洞、仙人峰地域为主要防御地带,从南到北构筑三道防御阵地。摆出“倒品字形”防御阵势,以187师为右翼,担任玉女峰以东,涟川至铁原铁路、公路以西地域的防御;以189师为左翼,担任涟铁公路以东、汉滩川以西地域;以配属的65军194师在玉女峰、内洞、朔宁、下浦地域组织防御;以188师为预备队,在铁原以西灵洞、驿谷川、揪屯里地域集结待命,并以1个营为反空降预备队,准备歼灭可能的空降之敌。</p> 6月1日,“联合国军”进攻矛头首先指向了187师防守的涟川山口,企图夺取涟川两侧有利地形,掩护主力从中间平原地带突破,直插铁原。在不足3公里的防御正面上,就投入了2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下,整连、整营、整团逐次增加兵力轮番猛攻。187师在师长徐信指挥下,依托连夜构筑的简易工事,展开了顽强的阻击,多处阵地都是要经过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187师第561团3营坚守阵地4天3夜,顶住了数倍于己的敌人10余次进攻,与敌反复争夺,毙、伤敌1300余人,为稳定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第187师主力撒退到链川北15里的瓦草里、道新里,布置新防御阵地争取了时间。战后,志愿军第187师第561团3营被63军授予“守如泰山”锦旗一面。 <p class="ql-block"> 6月2日,美军又将主攻矛头转向了189师的防御阵地。除以部分兵力继续进攻187师阵地,集中4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189师坚守的第233.2高地和种子山阵地发动轮番攻击。要想死守15天,抵挡住美军的钢铁洪流,只有一个办法,构筑强大的野战工事,但是,工事构筑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到那时,美军早已经打上门了。于是傅崇碧给189师师长蔡长元下达死命令,拖住美军三天,为全军构筑工事赢取时间,而留给189师构筑工事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根本来不及构筑工事,还要面对强大于自己十几倍的美军,好像怎么算都是全师覆灭得结果,根本不可能拖住美军三天。根据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绝不在侧翼暴露或是后路被断的情况下继续进攻。蔡长元抓住美军的这个作战习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蔡长元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189师原地解散,以连甚至排为单位编成200多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30人左右,撒在了宽25公里纵深达20公里的范围的防御阵地上,整个阵地覆盖了从龙潭洞、沙子洞、凫村到新浦洞、釜谷里。两百多个单位,分别坚守两百多个要点,每个点上的兵力火力,都足以使这个要点变成一块难啃的骨头。这种防御战术,对志愿军来说丢失某一个阵地不会造成全局的崩溃,但拿不下任何一个阵地,美军的前进路线就可能暴露在志愿军其他阵地的火力之下,在这种情况下,美军不得不一个一个拔除志愿军的阵地,对于丢失的阵地,志愿军一般是不需要夺回的。但种子山就不同了,海拔665米的种子山位于189师防御地带的前沿中部,对于整个防御正面意义重大。所以当美军在经过一天的激战占领种子山之后,蔡长元师长一反常态,严令566团团长朱彪必须组织兵力坚决反击夺回种子山。当晚,566团在团长朱彪亲自指挥下,以1连、3连各抽出一个排组成敢死队,在团直属炮火支援下,于3日凌晨发起反击,利用一条废弃的坑道作为突击道路,一举夺回了种子山阵地。在这种必死无疑的战场环境下,一般军队早已经崩溃了,但是他们碰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每一个阵地都如同一根插在美军身后的钉子,使其坐立不安。这一仗打得很惨烈,很多部队打光了,阵地失守时,不断有战士跳崖或与敌军同归于尽。连续一百多个阵地被摧毁,全师一半多人牺牲,而部队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这种冒了兵家大忌防御的志愿军,却成功地在这里挡住了美军前进的车轮。189师在这样的阵地上,一直坚守到6月4日,挡住了美军整个进攻兵团的疯狂攻击,为后方部队构筑工事赢得了时间。</p> 6月4日佛晓,军预备队188师接替了189师阵地,189师只剩下2800人,缩编成一个团,作为军预备队,另有2000多人的伤病员转运到后方治疗。188师接替189师进入阵地,6月4日上午,美军在强大的地空火力掩护下,兵分多路向188师阵地展开了波浪式攻击。坚守一天后,63军188师将坚守防御改为机动防御,天黑后一线部队开始有计划地且战且退,向细柳洞、207高地、北台、古南山二线阵地转移。师长张英辉曾发现铁原城中有原**军留下的许多战壕和防炮洞,于是这位地道战专家有了用武之地,他充分发挥当年在华北地道战的经验,把韩军的战壕和防炮洞进行改造成了纵横交错的堑壕防御网,这些堑壕成了美军装甲部队的噩梦,美军的坦克装甲车时不时的便一头栽进堑壕中,屁股朝天动弹不得,被志愿军用简易的反装甲武器一顿暴轰,前后共有100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在堑壕防御战的同时,张英辉师长组织大量神枪手,分成众多狙击小组,对美军重要目标和军官展开狙击战。著名的神枪手连长郭恩志带领563团8连的40多人,采用坚守与反击相结合的战术,打退了美骑1师一个加强团的13次冲锋,顽强坚守到6月6日天黑,以伤亡16人的代价,毙敌800多人,在弹药仅剩13发子弹和1枚反坦克手雷,而且和后方联系也被切断的情况下,成功突围。战后,十九兵团给8连记集体一等功,连长郭恩志荣立特等功,并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当阵地到了63军最后的预备队187师手上的时候,187师能投入作战的全部兵力也只有一个团。当师长徐信赶到预定地点接防时才发现,经过多日的鏖战,志愿军现在甚至连一块完整的阵地都没有了。战斗进行到这个阶段,志愿军已经没有办法组织起一条完整的防线,再想进行常规式的防御作战已经没有可能性。估计当年的范弗里特那时那刻,可能都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没有阻碍了,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了。在前一段时间的战斗中,63军仅剩的200多门火炮一直没有使用。一是因为弹药量和威力都不够,不敢多用;二是因为没有防空力量,一使用火炮,便会导致美军呼叫飞机空袭将火炮炸毁。铁原阻击战以来我军几乎没有火炮的支援,因此美军误以为志愿军已经没有火炮了,基本不予防御。每到晚上,美军就会收缩阵地组织夜间防御。在面对志愿军的一面,会摆出一个非常特别的“防御阵型”,用装甲部队的战车围成环形,外边放上蛇腹铁丝网,将炮兵和探照灯部队放在中间,形成一座钢铁的“移动城堡”。整夜美军还会不间断地放出照明弹照亮周围。徐信认为美军的“移动堡垒”是把自己栓死了,大大影响移动能力,一旦受到大规模的炮击,定会乱成一锅粥。最关键的是,原先志愿军炮兵很难接近美军阵地,而如今铁原城下的美军,完全进入我军火炮射程之内。在这个时刻,徐信对军长傅崇碧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将所有的火炮集中起来,对美军阵地进行一次集中炮击,将美军打乱,给志愿军缓冲时间。傅崇碧听了,狠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赌了!把所有的各类火炮以及镇军之宝喀秋莎火箭炮营全部交给了徐信。187师的炮兵悄无声息的进入阵地,一线部署迫击炮,二线部署喀秋莎火箭炮,6月10日凌晨两点,所有火炮一起开火,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炮弹都倾泻到美军的营地,美军狼奔豕突,一片混乱,围在外面的装甲车和坦克此时此刻却成了逃离炮火的障碍。炮击并打中了美军营地的储备弹药,引起的爆炸比志愿军的炮火更加猛烈。炮击之后,187师的突击队乘机发动突袭,突击队员把手榴弹丢进美军营帐之中,一时间美军人仰马翻,死伤惨重。大部分美军狼狈逃离,将物资和车辆全都留给了志愿军。直到第二天,仍有一大部分美军不敢回到自己的营地。美军也就此停止了攻击,等待物资和装备的补充。战斗英雄唐满洋亲眼目睹了这场战斗,他回忆:<b>美国人的阵地上那不是一般的爆炸,是整个一片在燃烧,那是一种红的、黄的、白的掺杂的火,是铁在烧。</b> 63军靠顽强的意志、靠血肉之躯,拼死抗击着,3天、5天、8天、10天……,临危受命的63军,死死地顶住了美军最凶猛的攻击,而且一顶,就是两个星期。这是63军军史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此战“联合国军”15100多具尸体倒在了63军面前,但是自身也伤亡了两万多人,部队总兵力从入朝前的三万人打的就剩下一万人,军长傅崇碧在战斗中整整瘦了25斤。正是这两个星期,给了志愿军主力调整防线的时间,使我军后方基地物资和伤员全部安全转移,主力在纵深形成了坚强防御。当6月13日美军终于“爬”进一片废墟的铁原城时,李奇微发现等在美军前面的,是大批已经得到了充分补给,正在坚固的工事中严阵以待的中国战士。美国人的进攻之链,终于在这里断开了。敌人黔驴技穷,停止了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态势。 从***编撰的《朝鲜战争》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竟然没有找到它对铁原阻击战的描述?仔细分析整书发现,它早在铁原之战前的5月28日就把63军基本“消灭”了。若再说63军在没有飞机大炮重武器的情况下,仅仅用5000步兵就把4万多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阻击了13天,那真是有点说不过去了,只能“装聋作哑”舍弃这一部分。 至此,中朝人民军队将“联合国军”阻于三八线附近之汶山、高浪浦里、铁原、金化、杨口、明波里一线,第五次战役遂告结束。 <h1><b>后记</b></h1> 任何战场都是瞬息万变的,都必须以天时地利而随机应变,也是智力、勇气、经验、能力、装备、责任、素质等全方位的博弈,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比拼。回看第五次战役的方方面面,纵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仔细推演全盘过程,不难看出,尽管先有60军180师的失利,但是也正是有180师的顽强抗争,给后面的一系列战斗赢得了时间,才使后面20军的无令主动阻击,15军奉命回杀阻击,63军的铁血阻击,27军的阻击回撤,12军的灵活突围等战斗能切实可行,以使大局转危为安。在这次战役中,这些惨痛的教训成为后来我军的宝贵财富,在后来的战争发展中,我军开始理性,不再大规模出击,主要利用地形优势开始防御,在防御中积极杀伤敌人。让美军最后不得不坐回谈判桌前,从这些地方上看,这次战役后期的失利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五次战役发起时的中朝指挥部,准备采取的作战计划是:实行战术分割和战役分割相结合、战术包围迂回和战役包围迂回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战术策略的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把强大的敌军切割、包围,逐渐分解敌军的战力,速战速决地完成歼灭敌军大部的任务。但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战术,这个主动出击的战术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来说有着致命的缺陷。想要达成这种战略目的需要有三个前提条件:首先,要有强大的火力支援,每一次发射都要有足够的伤害性;其次,部队的机械化水平要达到一定程度,士兵们能够在敌军增援之前就位;最后,后勤补给一定要充足到位,武器炮弹能够源源不断地送到士兵手里。这三个前提,恰恰就是我们志愿军最缺少的。此战后,我方也终于开始彻底意识到双方实力的差距,后勤的脆弱,对方完全的制空权,没有尽头的炮火压制,对手机械化部队的快速优势等等,这些都让我军明白了现代化战争和过去战争的区别,这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靠战斗意志和步兵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就能横扫一切的时代了。<br> 中国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歼灭联合国军8万2千多人,为五次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我方战斗减员是8万5千多人,尤其是后期的撤退行动中,伤亡达1万6千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第180师,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字为7644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人民军损失1万多人。 彭总后来总结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围歼装备优势之敌不宜贪多;打现代化装备之敌要敢于大胆穿插;现代作战必须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战役志愿军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以致彭总在其《彭德怀自述》之中,将其视为军事生涯的四大败仗之一,教训非常深刻。 第五次战役之后朝鲜战场上没有再发生大规模运动战,双方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攻防战,并把”联合国军“打到谈判桌前,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启动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直到两年后的1953年7月27日才正式签订。 其后跨时两年的1951年7月-1953年7月基本都是阵地防御战,上甘岭战役是其中一次残酷的“绞肉机”之战。 李奇微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以及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被许多难题所困扰:没有预警就爆发了如此大的冲突,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是我们的决策者中有人太无能,还是我们的情报机关不得力?蒋介石和李承晚,他们一个企图入侵中国大陆,另一个企图以武力重新统一朝鲜半岛,我们是不是成了这两个人阴谋的牺牲品?为什么战争的爆发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br><br>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换得了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赢来了和平发展难得的国际条件,使得中华民族以威武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br><br> 在2020年全国大张旗鼓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70周年之际,几个媒体采访老母亲时候,几乎所有的记者导演都是特别关心上甘岭战役,对第五次战役不但不关注,而且还非常陌生。其实上甘岭战役仅仅是15军跟12军两个军(还有炮兵跟后勤部队)的战斗,就是一个在2.5x1.5约3.7平方公里地域的一个“逐块添肉的绞肉机”之战。而前五次的战役和后面的金城战役都比上甘岭战役打的激烈的多,尤其是第五次战役中朝军队达14个军,在几百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一场生死激战,其战斗的激烈程度与残酷场面远超上甘岭战役! 此随笔仅仅是一个粗略的学习笔记,若有出入或差错,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div> 2021年5月1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