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贞导师谈“依赖”主题微博

圆满之家

<p class="ql-block">  系统排列导师赵阿贞,二十年以来每周一个城市,带领一期工作坊(家庭/组织),积累大量的个案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过无数的企业和家庭,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分享着,将修行的体悟和心得汇聚成文,以微博形式发布。很多人,已经养成每日跟随微博,一起成长的习惯。以下内容,来自贞师的原创微博。</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从而渐渐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爱好。打破幻像,才是疗愈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是依赖别人是这个世界上,</p><p class="ql-block">最没有安全感又最危险的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改变现状的只有自己,也许有人会出于同情帮助,也不可能照顾一辈子。只有不依赖任何东西,用自己双脚站着,才能获得内心的安稳。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拯救,当把引起同情当成武器的时候,也就会失去了一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依赖成为习惯,惰性就会慢慢滋长,渐渐失去生存所必备的能力。一旦经历变故,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精神的支撑。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就不会有尊严,历经挫折却依旧坚强的力量,是自己给自己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别总是问别人为什么,多问问自己凭什么。相信比依赖重要,用尽心机不如安心做好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从此不见。真正的危机,就是对自己已知的人或事过于依赖。</p> <p class="ql-block">  痛苦的存在,是长期沉沦在虚构的幻象里,无法自拔的结果。问题从来就是痛苦本身,深陷其中对痛苦是即依赖又享受,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如果关系中的人,因此受到了伤害,才会清醒意识到幻想并不真实,才会有所行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孩子都在反映父母的问题,父母婚姻的问题。父母只想疗愈孩子的叛逆,依赖治疗师这个权威。从问题孩子,看到一个问题家庭,站在整体的角度,看系统中的每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才有可能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系中,保持绝对的独立和适度的依赖,有助于关系的和谐。有人觉得自己必须独立,不能也不愿依赖别人,只是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寻求帮助。看似独立聪明,实则却是很傻,永远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连结,内心有着深深的孤独和空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为你」的背后隐藏着傲慢和依赖,认为能够通过回应拯救他人,最该拯救的就是自己,内心实质极度匮乏。习惯伤害他人,实质在苛求自己,常常打着爱的旗号,希望别人去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一旦有了控制,注定会有悲剧发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受,别总想着依赖别人。有时候以为走不通的路,走过之后回头看,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遇到问题,想都不想直接问怎么办,是相当难办的。问题的根源,要么自我不成熟,要么过于依赖想走捷径。如果认知的意识层次不改变,即使拿到答案,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别人给出的答案,而是承担责任的意愿。 </p> <p class="ql-block">  孩子最让人心疼的地方,就是还不知道灾难对自己的悲惨意义,因此需要通过不断的体验,真切到了解生命的意义。母亲的悲哀,就是要接受孩子不在依赖自己,明知会跌跤,也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道路。一不小心母亲的爱,就会成为孩子的牢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所依赖,就必须交出自己相应的力量,交由外在掌控。因此会感到无力,不必评判自己,一切都是体验。经由体验失去,才能体验失去的是什么,而后了解那是什么。而力量的交出与收回,选择权完全在自己,随心而至的自由意志就是无穷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赖并非真的是要依附谁,有时候只是心里的幻想,迷恋自我虚构起来的感觉,与现实存在的人无关。依赖对方时,关系中爱的流动就受到限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弱的,却总能敏锐察觉到生存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和依靠,赢取同情和照顾,示弱其实是巧妙的操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喜欢深存感恩之心的人,知道谢父母,却不盲从。知道谢天地,却不畏惧。知道谢自己,却不自恋。知道谢朋友,却不依赖。知道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也知道要早起播种和随风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进入青春期,是相对依赖又渐渐独立的阶段。必须做个“坏妈妈”,让孩子顺利从原爱中撤离,在不断体验到的挫折中,发展出对现实的感受。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好妈妈,会让孩子活在幻想中,无法完成分离的功课,形成独立的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方相信你,可以陪伴一起解决问题时,才会提出真正的问题,也是人际互动的规律。痛苦、迷茫、愤怒,都不会改变事实,越让人看见内心的软弱和依赖,也就越无法获得对方的信任,甚至连自己都无法信任自己。愿意替你分担,是要有能力承担一切。 </p> <p class="ql-block">  没有依赖就没有伤害,依赖别人时,完全建立在幻想中,把摧毁自己的力量扔给了别人。没有人,能给另一个人一切,自己需要的不奢望别人填补。爱自己,爱的流动才会畅通,即使独处也一样喜乐,也就不需要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旦有了依赖,就变成幼儿园等人接的孩子。摆脱依赖,成就舒服自由的关系,当不需要别人,对人无所求时,依赖就消失了。不在需要别人,就可以分享喜悦,那个分享是很美的,而且越分享越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赖别人的幸福,终归是有限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想要的一切,幸福随时随地。在技能上付出辛苦,有一技之长在身,想要的生活会少一些阻碍。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聊的事情上,不如用来辛苦和努力,上天定不会辜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保持独立坚持爱,也许关系更简单。尽力做最好的自己,接受彼此的瑕疵,与不完美的他人相处。从依赖、到独立、到共赢,好像就是这么简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赖共生(Codependency),本质是一个人无法依赖内在,决定自己的行动,完成"施与受"的交换。扮演"父母"角色的,往往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扮演"孩子"的,常常会使用心理游戏,无法成长与独立。一个助人者,一个成瘾者,秘密地达成共谋,避免分享真实的感受,冷漠的令人窒息。</p> <p class="ql-block">  美剧《吉普赛人》讲述心理治疗师突破专业边界,试图进入病人的生活去帮助,却让自己陷入失控边缘,为过度干预别人生活的人,敲响了警钟。一昧的给予,只能让自己失衡,助长他人的依赖,感同身受和对方建立连结,给予平等的关怀和关爱,才是彼此共同成长的方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有空间,都纳入生活的场域,处理细琐的事务,或摆弄花草,添置一些喜爱之物,把陌生的空间变成家的样子。然后发现,无论置身何地,依旧是那个,曾经的自己。不是依赖什么,而是让心回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要还有期待,成长就不会发生,爱的流动会受到限制。为自己的过去承担起责任,没有自己的参与,一切又怎会发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需要,欠缺的靠自己去努力创造,依赖就会消失,进入分享的喜悦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冷漠,无视,不是没有爱,谁能没有爱。只是不知道如何爱,不认识爱。有时也会把依赖当成爱,依赖是离不开,而爱是不离开。其实爱到尽头,繁华退却依然不离不弃的陪伴,就是最好的承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爱在关系里显现,即是应对的态度,又是性格倾向,决定着与他人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必须克服自身的依赖、自恋、支配、盘剥……对内心的力量,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缺少这些的话,就会害怕付出自己,不敢去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清晨到午后,工作间隙的休息就是喝茶,用自在轻松的方式,没有深刻的学问和繁复的手法。原本简单随缘的事,在匆匆经过的时间里,留下些痕迹。越是在意的,就越会被折磨,把期望值降低,依赖减少,就会快乐一些。 ​</p> <p class="ql-block">  不愿面对的内心情结,刻意的压制回避,往往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中,就是我们看见的世界。逃避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唯有面对、接纳、觉察、感受,才能活得自在自由。成长不依赖经历的挫折,而是依赖应对挫折的资源。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情与期望会有偏差,能让自己舒服的,只有认真和简单。能够安静地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和自己喜欢的在一起。自我价值就是做自己,是获得幸福的基础,首先只有独立,才能找到平等而非依赖的伴侣关系。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妻子和母亲。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内心脆弱的人,其实并不缺爱,相反来自被关照与宠溺。能让内心获取短暂的满足感,也会滋生软弱和依赖,并不断地索取。力量来自内在,自己需要的靠自己供养,才能敢于承认脆弱,继而接纳脆弱,最后转换成自然而然的温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叛逆不仅发生在青春期,也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与父母冲突越厉害,对父母越是依赖,冲突是为了挣脱依赖。叛逆是想做自己,企图与父母不一样,每个生命都忠诚本来的真相。只是父母想要孩子听话,教成自己想象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分依赖一个人,有依赖就会有期待,而有期待就会有失望。生活时常和我们开玩笑,期待什么,什么就会离得越来越远。​</p> <p class="ql-block">  得抑郁症的都是好人,此话不假。好人的防御是:自我攻击和自毁。不懂应对而陷入糟糕的情绪,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攻击性。与父母的关系中,既有依赖又有反抗,能接纳所排拒的,就会轻松很多,没有爱的缺失,只有爱的错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试图通过亲密关系,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努力用别人的能量,填补自己的空虚。是把内在受伤的部分,交给了伴侣,非常危险的游戏。有了依赖和索取,常常会导致斗争和冲突不断,最后会变得更加孤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要还爱着,无论对方是谁,都值得祝福。爱或者被爱,都是美好的,需要觉察在爱里是否掺杂些什么,比如控制,依赖,占有或某种执着。独立的爱,才会让人自由,必须先弄懂自己的生活,才能懂得别人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期望降低,把依赖变少,会过得很好。 ​​​​没有恐慌的改变,不是真改变,想改变时,受点折腾是必然的,也是一种筛选,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承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谁都想依赖,碰到谁都会愤怒,本质是一样的,完全被父母占据的状态。任何人都当成「父母」,投射积压已久的情绪和期待。 ​​一个人轻松自然地生活,也能心生喜悦安静做事,也就不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尽情分享的过程中,依赖渐渐消失。 ​</p> <h1><b>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与转发,转载时请标明文章出处与原创作者。</b></h1><br> 赵阿贞老师有着坚实的心理学背景,专职从事做家族系统排列已经20年,尤其是对精神分裂、自闭症和重症疾病,有着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这里,摘录微博的部分花絮和语录,希望更多人能从老师的言行、智慧中有着满满的收获与感触。<br><br>微信公众号:<br>心理师赵阿贞(Azhenzhao)<br>个人微信:(zhaoazhen002)<br>新浪微博:赵阿贞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圆满之家,欢迎回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