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八)雪山草地

老哲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为了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不惜一切代价,先后突破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两道天塹,来到了大雪山夹金山的脚下。当时向北走的中央红军,他们朝思慕想的红四方面军就在大雪山的那边,因此要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翻越这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夹金山被人们称为“鬼门关”,当地有一句话,“要过夹金山性命交给天”。面对气候恶劣环境多变的夹金山,刚刚突破两道天塹,体耗殆尽的中央红军官兵,将如何征服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生死考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1935年3月的时候,也就是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还在四渡赤水的时候,远在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为了向甘肃、四川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于三月底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取得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红四方面军由此打乱了敌人的川陕会剿的计划,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纵横二三百里地的广大新区,部队也发展到了八万多人,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但是张国焘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把原定留守川陕根据的部队地方武装和一切后方机关,都转移到嘉陵江以西,他采取这一行动,是由于对川陕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和整个革命形势做了一个悲观的估计。他认为尾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嫡系军队很快就进入四川,四方面军将招架不住,不如主动撤退,张国涛这种“右倾”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在战略行动方向上与中央发生严重分歧。这个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先后突破金沙江和大渡河天塹,向四方面军所集结地域慢慢的靠近。这个时候就包括蒋介石在内,他都得承认这样一个现实,两支红军的主力,现在已经同在中国的一个省份之内。这两支主力的会合,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对于中央红军来讲,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要翻越夹金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开始向大雪山进发,但是此时历经数月行军,精疲力尽的中央红军官兵,怎样才能翻越这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 。据党史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中央红军翻越雪山,虽然没有遭遇大的战斗,但是险恶的环境,却给中央红军造成了重大伤亡。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终于渡过了大渡河。红军官兵盼望着和红四方面军会合这种心情更加急迫了,前边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只不过前面耸立的一座叫做夹金山的大雪山,主峰海拔4260多公尺,山上终年积雪,由于海拔很高,非常寒冷,根本就不能在上山过夜,因此翻越主峰必须一天翻过去。翻越夹金山,给中央红军官兵造成很大的损失,其中的原因是。第一,我们今天登上雪线以上海拔很高的山峰的时候,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体力,海拔越高,空气的含氧量越低,雪线以上甚至降到了平原的含氧量的一半,在这个高度上的呼吸困难、嘴唇发紫、浑身无力、意识模糊。如果说你还在呼吸系统上有一些小小的疾病,比如说感冒,很容易有转变成了高山病,而且很快就死亡了。这一切取决于什么?体力!你要有良好的体力,你才能去登山啊,但是此刻的中央红军官兵缺乏的恰恰就是体力,长途跋涉如此遥远的路程,而且不停的在作战,刚刚结束了大渡河之战。刚刚结束那么强度很大的急行军,体力已经消耗殆尽了。第二,海拔越高越寒冷。前面我说过,在渡大渡河的时候,就是在闷热的峡谷之中,在很多红军当事者的回忆当中都用到了这个词汇,他们在云贵高原行军的时候,虽然那时候是五六月份,还算凉爽,但是下到了峡谷之中。大渡河的岸边的时候,非常闷热,汗流浃背。所以说红军官兵纷纷就脱得只剩一个单衣服,而且还大汗淋漓,紧接着就是强渡天堑,紧张的战斗,战斗过程当中,把多余的衣服都扔掉了,到了雪山脚下,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个条件迅速地给几万官兵装备上棉衣。那是个不毛之地,所以说,在很多回忆录当中,官兵们都在写恐怕要穿的单衣翻越雪山了。穿的单衣翻过白雪皑皑的高海拔的雪山,它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第三, 还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红军官兵大部分是南方人。一,根本就不知道高海拔是怎么一回事,二,甚至不知道极度的寒冷是怎么回事,绝大部分官兵连雪是什么样子没见过。所以说从福建参军的小红军就问当时的少共国际师的师长萧华,”说师长,雪是什么样子?萧华说“跟面粉差不多吧,但是比面粉白一点”,旁边一个江西籍的小战士插话了,“师长,雪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云啊”?萧华说,“哟,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文化啊”。只能从当地的老乡嘴里,得到一些翻越雪山的常识。老乡告诉他们,由于气候非常恶劣,早上九点钟之前不能上山,九点钟你赶紧出发,在下午三点钟之前最好能下山,绝对不能再上停留,而且最好是穿得厚厚的,带着烈酒,带着辣椒面儿,拄着棍子。1935年6月12日上午九点中央红军官兵终于向家金山大雪山出发,尽管事先做了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准备,尽管事先有了那么多的思想准备,但是爬向雪山的红军官兵还是无法估计雪山对人体的消耗是如此的残酷无情。穿着单衣的红军官兵爬的时候,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在高海拔缺氧的情况之下,常常眼前一黑就栽倒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几乎所有的回忆录中都有这样的情景,身边的战友坐下来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所以在翻越雪山的时候,各级指挥员下了一道死命令,谁也不许坐下来。因为你坐下来,就站不起来了,就死在那里了。牺牲最多的是担架员和炊事员,因为他们的负重最重,担架员再苦再累也不想把担架上的伤员丢掉,炊事员再苦再累也不想把挑的粮食和炊具丢掉。 所以说他们大量的在雪山上耗尽了生命当中的最后一一点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中央红军为了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他们冒着生死考验,翻越了千年积雪的夹金山。那么,翻越大雪山后的中央红军能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整个翻越雪山的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是红一军团的四团,他们先于主力部队出发,他们翻过了雪山,当天就翻下去,迅速地下山了,下到北麓的山脚的时候,有一条很深的沟挡住了去路,正在沟旁边儿寻找过沟的道路的时候,对面传来枪声,赶紧隐蔽。在望远镜里看,对面是一个藏族的小村庄。村庄旁边有一些人影和部队晃来晃去,但是在望远镜里无论如何也判断不出来那些人是谁,因为军装和川军不一样,肯定不是川军,但是谁呢?从来没见过。吹号联系,这边吹号,对面也用号声来回应,但是由于号谱不一样,双方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只有派出三名侦查员往前走,然后部队慢慢的跟进,对面的在喊话,喊什么听不清楚,等走得很近的时候,突然听清了,对面在喊,“我们是红军”。四团说不可能我们是红军的前锋,前锋前怎么还有红军,这不可能的嘛,因为事先并没有告诉他红四方面军就近在眼前,并没有这个信息。正在疑惑的时候,派出三个侦察员飞奔而来往回跑,一边跑一边喊,“是红四方面军,是红四方面军”。这时候对面的喊声已经能听清楚了,我们是红四方面军,这一刻令红军官兵永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就是愣了片刻,两个先头部队相视而奔,很快就拥抱一块儿了,兄弟般的拥抱一块儿,这个时刻是中国革命一个重要时刻。这个时刻的到来,令所有的红军官兵认为以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就是为这一刻。六天以后中央红军和中央纵队一起到达了雪山北边的一个小城,小城叫懋功,雪域小城立即热闹起来了,荒凉的小城变成了一个红军之城。但是在这欢乐当中,毛泽东心里有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在向红四方面军靠近以后。两军的电台联络,开始逐渐地通畅起来了。但是在来往电报当中,毛泽东红四方军的领导人张国焘之间就红军会合以后的军事行动产生分歧,毛泽东建议会合之后要么向东,打回川陕根据地,要嘛向北,在川陕甘三省交界,建立新的苏区。一句话,这个地方不能停留,但是张国焘的意见居然是建议红军由此向西,首先去占领青海和新疆,就是今天你来想张国焘这个建议,也是没有道理的。翻开地图看一看,从懋功一带如果再往西走,那是绝对的没有人烟的地方,数万大军进去,有什么前途可言,你连生存都生存不下来。电报当中已经显示出来分歧,这是矛盾的开始,为了赶紧统一思想,中央给张国焘发电报,希望他过来一趟,见见面,坐下来统一思想商谈一下。当时张国焘的位置是距离毛泽东到达的位置,起码要三天的路程,那个地方叫茂县。张国焘接着电报从茂县出发了,骑着一匹马,张国焘出发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率领着中央红军也往北走,最后到达了两河口附近的一个叫做抚边的一个小村庄,决定在那里迎候张国焘。为了迎候张国焘,中央领导同志包括毛泽东在内从这个小村庄走出了三里地,来到一个路口,在这等着他,周恩来身体不好,咳嗽很严重坚持来迎接,他的身后带着一支红军队伍,拿着锣鼓。天下小雨,谁也没动,就这样等候着,过了很长时间,有人喊,“来了”。雨雾之中冲出来三十多匹高头大马,三十匹马上全是英武的红军士兵,簇拥着中间一匹白马,白马是魁梧的张国焘。毛泽东看见了,抻了抻被雨水淋湿了军装,缓步走了上去,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握手的一刹那,后边官兵们猛烈地敲起锣鼓,在他们心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时刻。这不就是标志着革命将要走的胜利吗。这标志着我们长途跋涉已经胜利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两支红军队伍,终于在雪山脚下懋功胜利会师了。会师对于两大主力红军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它预示着红军将要峰回路转,苦尽甘来。1935年6月26日,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人关于北上的意见,张国涛也表示同意。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会议精神,确定《关于一、四方面局会合后的战略方针》。指出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中革军委根据两河口会议所确定的战略方针,制定松潘战略计划。决定占领松潘地区,打开红军进入甘南的通道。于是整编后的近十万大军开始向北进发,但是在北上的路上,红军官兵不知道前方还有更为惊险的事情在等着他们,两河口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自懋功一带北上,翻越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7月16日,先头部队抵达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张国焘惧怕战斗力较强的胡宗南作战,不执行军委计划,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界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有待解决”,故意延宕。他还鼓动一部分人,向中央提出,由他担任中国军委主席,给以“独断决行”的大权。中共中央坚决拒绝张国焘等人的无理要求。但为了红军的团结,于1935年7月18日,在川北芦花镇,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合黑水县城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部委员。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扩大,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同时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业绩。会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向毛儿盖集中,七月下旬红军发起对松潘的进攻。但是由于胡宗南的部队先于红军占领了松潘一线。国民党三十万大军挡住了红军由川北进入甘南的道路,这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要想北上只有穿越人烟罕至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八月初,红一、红四方面混编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面对一个死寂的世界,忍受着疾病严寒和饥饿的红军官兵是怎样穿过的布满陷阱的大沼泽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5年8月21日,毛泽东所在的右路军陆续进入了松潘大草地,无论是对于中央红军官兵来讲,还是红四方面军,这个大草地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是战略转移以来之最。在没有遇上比这更为艰险的地方,松潘大草地是位于今天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的一片大草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片高原湿地,它的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最粗略的估计它的东西至少宽一百公里,南北宽两百多公里。也就是说从南边穿越北边去,用最快的速度也得七天时间。大草地没有人烟,连鸟都很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遍地都泥沼,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甚至常年浸泡浮草的水,都是不能喝的。一个一个的草墩子,人马踏上去,不小心就掉下去了,掉下去是千年的烂泥,越陷越深,谁也拉不上来,而且草地里的气候十分的恶劣,一会儿是烈日高照,一会儿很可能就是风雨交加,一会儿可能就下冰雹了。所以在穿越大草地的时候,红军的牺牲很大,首先是病,我们刚才说过,红军官兵的体力是非常虚弱的。在这个不毛之地穿行,腹中饥饿的情况之下,你哪怕生一点点的病,或者是一个小伤口,遇到了那个腐烂的水溃烂了,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情况之下,都可能导致死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刚才说的红四团也是先锋团,其中有个小战士,叫郑金煜,十七岁,从江西石城入伍的,大眼睛,大家都很喜欢他,他作战很勇敢,而且他是宣传队员。平时进了草地以后,自己扛着枪,自己扛着行李,还扛了很多准备在草地里烧火的干柴火,草地是干的柴火都没有,背着,而且还要跑前跑后的去宣传,大家永远熟悉喜爱他那张笑脸,不知困苦的笑脸,但是过了草地几天之后,杨成武发现在队伍的周围、身边没有他了。就问,“小郑,去哪去了”一打听说他掉队了。说现在在卫生队呢,赶紧到卫生队一看,已经不行了,生病了,什么病也不知道。杨成武赶紧把自己的马送给了这个小红军,但是这时候是17岁的小郑,连得马上坐着的力气都没有,没办法,战士用绳子把他捆在马背上,杨成武专门交代了一个战士,牵着这匹马护送着郑金煜,继续往前走,又走了一天,有一天被绑在马背上的小郑说,“你让前边儿政委停一下,我有话要说”。杨成武又返回来,郑金煜这样跟政委说,我在政治上是一块钢铁,但是现在我腿不行了,我要死了,我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了。政委说,“小郑,我们无论如何要让你活着走出草地,让你看见胜利,你要坚强起来”,结果就在四团离草地还有一天路程的时候,人们发现小战士郑金煜,就死在马背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郑金煜红四团宣传干事,江西人,在红四团走完草地的前天死在马背上,牺牲时年仅1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威胁最大的还是饥饿,缺粮,本来在过草地之前,我们刚才说过筹粮就非常的艰苦和不容易,进草地的时候,尽管让大家多带粮食,可没有粮食可带呀。分配给你的也就是一手心的青稞粒。就这样进了草地,所以很多死亡和饥饿有关。红三军团有一个炊事班,九个炊事员,这个班长姓钱也是个小个子,平时性格内向,不怎么能开玩笑,官兵们对他很敬佩,因为他打仗非常勇敢,政治上很坚定。他进草地的时候受批评了,为什么?他们班挑的东西超重,为了让你活着走出草地,红军甚至制定了你要背多少重的东西。重了不行,东西都扔掉,但是炊事班舍不得扔啊,他说,我们哪怕多挑一点儿粮食,在最关键的时候就可能给战士稍微分一点儿,就不至于饿死,我们多挑一点柴火,在里边儿我们就生一堆火,就可以烧点儿开水。特别是他们这个班有一口著名的大铜锅。铜做的锅,很沉。进入草地的时候,上级说”把这个锅甩掉,钱班长不甩,我甩掉锅,叫什么炊事班啊?所以一定挑着,进入草地之后,没过几天,早上起来出发的时候,一个炊事员挑起铜锅继续往前走,没走一步连锅带人就栽在那儿了,栽在那儿就没起来。另外一个战士挑着锅继续往前走,到了一个地方,用挑的柴火,用这锅烧了一点可以喝的水,这个炊事员捧着这碗水,想给一个伤员送去,走着走着他也栽在地上,他也没有起来,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背着一些粮食的九名炊事员入草地以来,谁也没有动过一粒粮食,全分给伤员了。他们是活生生饿死了。又过了两天,到一个地方宿营,半夜钱班长自己起来了,心里难过,想喝水。到锅边上看锅里已经没水,地下泥水不敢喝,他就坐在锅边。天亮起来的时候大家出发了,发现班长还在坐着,叫他班长咱们出发了,但是突然发现班长不动了,这个钱班长就坐在那死了。战士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接受这个现实。摇着他、温暖着他。但是他已经凉了,这时候战士们才遗憾的发现,他们敬爱的这个钱班长,他们竟然不知道这个班长他的故乡在哪里?也不知道钱班长还有什么亲人?只知道一个事实,就是在部队在江西境内行军的时候,这个钱班长跟着部队走了很长的时间才被允许批准加入红军。有史料证实,红三军团的这一个小小的炊事班,九名官兵没有一个人活着走出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彭德怀,刘少奇红三军团殿后,伤员最多,最为艰苦,没了一点粮食,彭军团长杀了心爱的战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歌曲;《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所以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之后,毛泽东所在的右路军终于走出了大草地。接着红军官兵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之下,打开了一个重要的据点,包座。从此打开了北进甘肃南部的大门。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张国涛打来电报给毛泽东。他说,草地走到一半儿,遇上一条河叫嘎曲河,河水在上涨,他们走不过来了。说他已经命令所有的部队南下,同时他也让毛泽东率领整个这支部队重新回头,再走草地跟他南下去,这是一个违反中央决议的决定。毛泽东一封电报一封电报苦口婆心的做工作,一再劝告,催足左路军北上,但是张国焘不听中央劝告,坚持南下。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前敌指挥部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于是9月10号这一天,在万般无奈情况紧急的情况之下,毛泽东率领身边的红三军团和红军大学一部分学员。以及中央的机关北上。不久他们在和已经前出到甘肃南部俄界的红一军团会合,会合之后。红军官兵们悲喜交加,喜的是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终于会合在一起了,而且毛主席也和我们在一块儿 ,悲的是即使两个军团合在一起也仅剩了七千多人。9月12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的俄界(今高洁)召开了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并决定将北上红军改称为陕甘支队。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领的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向甘肃的腊子口前进,此刻人们更为担心的是,中国革命到底要往哪里走呢?红军要往哪里走呢?,张国焘率领的八、九万红军南下了,他们要南下到哪里去呢,我们七千多红军要北上,北上要到哪里去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红军长征到达毛儿盖时,周恩来病了。一发病就高烧不退,直到昏迷。顾玉平说,当时,由于得疟疾的人很多,一开始时是按疟疾治疗的,但症状始终不消。直到后来经过被红军俘虏的两名原国民党军医的进一步诊断,才确诊为肝脓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但是,在长征中,做穿刺、开刀都不具备条件,只好用冰敷。陈庚和战士们到60里外的雪山上取来了冰块,敷在他的肝区上方,控制炎症不往上发展。为了防止溃疡部位化脓穿孔引起腹膜炎,就用口服药停止肠蠕动,3天中粒米未进,排了半盆绿色的脓,才慢慢地好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正好邓颖超也病了。但是,她坚决要守护周恩来。顾玉平回忆说,当时,3天3夜,邓大姐一直守护在总理身边,我们谁劝她休息都不管用。有天晚上,她把周恩来脱下的灰毛背心拿过来,在油灯下抓虱子,整整掐死173只,血把她的两个指甲都染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总理病好后,邓大姐非常高兴,告诉我们,根据医学书籍记载,这种病死亡率极高,只有极个别患者在肝化脓部位与肠接触的地方穿孔,脓液经过肠子排出体外,而得以活命。恩来同志就是这种极少见的病例之一。”顾玉平说,自己当时却觉得,像周恩来这样伟大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草地时,周恩来还是不能动,坐担架走。邓颖超就骑马跟在他后面。7天7夜中,周恩来又发过一次高烧,当时仅有一支退烧针,给他注射后,烧也奇迹般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实际上,顾玉平说,过草地时,邓颖超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过草地的第一天,邓颖超的挑夫因为又冷又饿,滑倒在了河里。顾玉平他们赶紧把他救起来,邓颖超指挥大家在树林里烧起火,想让他暖和过来,但是这位同志最终不幸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邓颖超本人,也在过草地的第一天遇险。因为骑的马惊了,她掉进了沼泽地。当时,周恩来的担架已经走过去了,大家都不在身边,她一个人躺在沼泽地里,不敢动。幸好后边来了人把她拉了出来。当时只剩下一针退烧针了,是邓颖超坚持自己不用,留给了周恩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时,天正下雨,她全身连泥带水,湿透了。第二天就发高烧,拉肚子。过草地的7天7夜,几乎没吃一粒米。”顾玉平说,就是这样,第三天,在过一条河时,邓颖超还坚持自己走过冰冷刺骨的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河水很深,水流也急,下面又有淤泥,开始时人都没法徒涉。后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动员大家解下绑带,连接起来,派人牵着先过河去,系在对岸的树上,然后大家扶着绑带绳过河。”顾玉平说,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过去了,但干部休养连的老同志和许多伤病员,身体虚弱,就是扶着绳子也经不起水流的冲击。后来,警卫营的同志们跳下水去,站在激流中筑成一道水中的人墙,让老同志、大姐们和伤病员从他们身边通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战士们要把患病的邓颖超抬过去,但她坚决拒绝了,咬着牙,扶着战士们的肩膀,走过了对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草地的最后一站巴西时,邓颖超已经拖得不成人样了。终于见到了房子,大家都很兴奋。那种房子是上下两层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牛羊。邓大姐身体虚弱得连房子都上不去,躺在地上休息了两个多小时。当时,蔡大姐(指蔡畅)和其他同志来看她,看见她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以为她活不成了,都掉泪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毛主席非常担心,多次叮嘱彭德怀照顾好周恩来,说道:“别让他骑马了,多派点人抬着他先过草地,不能有任何闪失。”彭德怀自然是立即就组织起来了,把原先运送迫击炮的担架队调过来,他跟担架队说:“把抬不了的迫击炮就地掩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宁可损失100门大炮,也要把周副主席抬出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还是团长的陈赓主动承担起了这个任务,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也表示愿意加入,说:“保证把周副主席安全送出草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