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晓故宫金砖美,不知御窑匠心魅

崔新国

<p class="ql-block">  御窑金砖,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么一个响当当名号!但是,你是否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苏州陆慕的砖窑被称为“御窑”?而御窑产出的砖为什么又称之为“金砖”呢?御窑金砖和其他砖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到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一看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家琨主持设计,是全国首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御窑金砖博物馆以主馆为主题,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御窑址,当代艺术中心,附属景观及其配套服务区,占地面积近四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五千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她详细展示了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令人称赞不已,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故称“金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御窑金砖博物馆,坐落在阳澄湖西路与御窑路交叉口处,门牌</span>95号。御窑金砖博物馆是一个花园式的建筑。他没有气势恢宏的大门,只是一个矮矮的围墙门口,进门口就可以看到著名书法家余秋雨题写的“苏州御窑遗址园”七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御窑金砖博物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景观大道。</p> <p class="ql-block">进门口往左拐是一条景观大道,直通陆慕河边。</p> <p class="ql-block">再往右拐,沿着河边往前走150米就可以看到御窑金砖博物馆的长廊了。</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朋友在长廊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博物馆沿河景观。</p> <p class="ql-block">进入主馆之前,需要穿过长长的走廊。长廊由镂空的砖头组成,非常有空间感和错落感。透过一层、两层的镂空的墙面,可以看到御窑内流动的河道、河边的柳树……</p> <p class="ql-block">用镂空砖砌成的的长廊。</p> <p class="ql-block">靓女游客长廊留影。</p> <p class="ql-block">党员服务站标志。</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指引标志。</p> <p class="ql-block">两个小朋友在留影。</p> <p class="ql-block">顺着长廊往前走就到游客服务中心大厅了。</p> <p class="ql-block">靓丽的服务中心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中心的服务员在认真的向游客讲解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中心一角。</p>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中心茶社。</p> <p class="ql-block">服务中心茶社。</p> <p class="ql-block">服务中心的休闲室。</p> <p class="ql-block">游客服务中心旁边的锦鲤池。</p> <p class="ql-block">从服务中心大厅往前走,再经过一段走廊,到尽头就到了御窑金砖博物馆的主馆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主馆是整个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核心建筑,分成“开物”、“成器”、“致用”三个篇章,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科技模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陈手段层层递进,通过“开物——一块砖的修炼”、“成器——一块砖的旅程”、“致用——一块砖的时代”三大展厅,再现了御窑金砖从阳澄湖畔的黄泥粘土到王朝最高殿堂的历炼过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展厅以黄泥铺地,通过一条时间的线索,介绍了从泥土到成砖的一整套流程。</span></p> <p class="ql-block">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达二十九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之美誉。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要求极严。</span>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必是相城陆慕的黄胶泥土)、练泥、制坯、(以三重之罗,筑地以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铁弦,踏以人足”,还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练就可以用来制坯的泥料。从取土到成坯,其周期是八个月)、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从装窑到出窑,仅烘干焙烧程序就有四道,周期是四个月之久。)、打磨,上油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御窑金砖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到明代嘉靖时,金砖烧制进入全盛期。清朝末年以后,因战争连年,金砖的生产时断时续,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复生产。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御窑金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这是陆慕老街的展示图,展示了当时的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带有印章的金砖。</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金砖制作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代工人制作砖坯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反映当时市井繁荣及劳动场面的一组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陈列是古代制砖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金砖制作的模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筛土的竹筛。</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盛土用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担土的簸萁。</p> <p class="ql-block">这是担土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拍打砖坯的木拍板。</p> <p class="ql-block">这是制砖坯时用的木制拍板。</p> <p class="ql-block">这是练泥的铁铲。</p> <p class="ql-block">这是盖砖坯的草帘子。</p> <p class="ql-block">工人在制作砖坯。</p> <p class="ql-block">这是制砖的模具。</p> <p class="ql-block">金砖制作时凉坯时的摆放样式。</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行烧制金砖时的码窑样式。</p> <p class="ql-block">炉火烧制金砖(从砖坯到成品需要长达四个月的烧制过程)。</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天天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展厅,以一艘漕船为核心,展示了金砖从相城运往京城,借由京杭大运河与漕船,完成的一个空间上的转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砖制作完成后要由官员通过京杭大运河做送到北京故宫。这就是一组往京城运送金砖的大船雕塑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的金砖。</p> <p class="ql-block">电子历史记录档案。</p> <p class="ql-block">馆内现存金砖。</p> <p class="ql-block">馆内存放的御窑金砖。</p> <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博物馆各个时期金砖制作的电子档案。</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往京城运送金砖的码头呈现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包装代发的御窑金砖展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展厅,通过一组金砖砖阵,展示馆内的明清皇家御用金砖,以及金砖的使用范围。</span></p> <p class="ql-block">御窑模型展示。</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参观仿古窑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窑体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三楼展厅后门直接顺着台阶下来,就到了御窑遗址园。</p> <p class="ql-block">遗址园包含窑村胜迹、廊桥观景、残窑址、御窑址四部分内容。长廊是串联景观的重要游览线路,长廊连接着接游客中心、交流中心和主馆。残窑址处布置有残窑一号至残窑八号及复制窑。御窑址是一座双孔连体窑,也称“姊妹窑”,为明清古砖窑。</p> <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文物保护标志。</p> <p class="ql-block">这是残窑3号遗址。</p> <p class="ql-block">残窑4号窑址。</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御窑。</p> <p class="ql-block">园林工人在给松树修剪枝条。</p> <p class="ql-block">御窑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美女在窑体内进行拍照。</p> <p class="ql-block">御窑的外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现存的御窑。</p> <p class="ql-block">御窑的外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人们在残窑留影。</p> <p class="ql-block">御窑金砖博物馆艺术品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省市领导经常来博物馆进行调研。</p> <p class="ql-block">小学生在答参观知识卡。</p> <p class="ql-block">少年小朋友来园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生活体验活动。</p> <p class="ql-block">  图片都是原图,没有后期,色调偏暗。 有些文字来于网络 。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p><p class="ql-block"> 摄影:崔 新 国</p><p class="ql-block"> 编辑:崔 新 国</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