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说中国文学,先秦以《诗经》、《楚辞》为正宗,如《九阴真经》和《九阳神功》对于武林之重要一般。文学之士无有不习之人,二者乃中华文化基因之双螺旋也。</p><p class="ql-block"> 屈原如神一般的存在,刘勰《文心雕龙》赞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诗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清代女诗人吴藻有词:“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阙。”可见,屈原的影响,时至今日,非几只粽子能说得清楚的,两千多年来,衣被词人,此其人矣!</p><p class="ql-block"> 孔子删《诗经》,谓其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重要性,他老人家可谓一语中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语言发展变迁,汉以来佛教的传播,梵语对汉语的渗透,五言诗逐渐发展起来,而四言诗逐渐衰微,至曹孟德,复能四言,余者渐止,而孟德力倡文学,乃有“建安七子“……中华第一个文学团体的诞生,建安七子出道即巅峰,如北斗七星一般,日夜划过苍穹,其光芒照耀宇内。</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天团:建安七子。</p><p class="ql-block"> 要说好建安七子,必须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建安七子的赞助人:三曹,明白了他们就理解了七子。当然,由于《三国演义》的功劳,基本社会现状大众已经耳熟能详,但文学创作方面,也许您还不太了解,我也只是分析一二,不一定合您的意。</p><p class="ql-block"> 所谓秦砖汉瓦,大秦建立起统一的中央王朝,但享国不久,大厦最终由汉朝添上了最后一片瓦。汉文化不同于先秦文化,我们欲探寻汉文化的起源,到刘邦汉王的封地汉中去找,那是找不着北的。刘邦乃楚国人,汉文化其实是楚文化的延续,是楚文化杂糅了中原文化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汉朝是历史上非常富强的朝代之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喜欢煌煌大赋,所谓“千金难买相如赋"者也。汉赋的特点就是词藻和意象的堆砌,基本可以当辞海来用,我们现在读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美感,可在当时,只有这样的大制作才能彰显时代的脉搏,因为富有,所以文学也要富有,每一部大制作都掷地有声,而能够进行这样创作的人才,是很少的,司马相如、扬雄是可以当文学博士来看待的。</p><p class="ql-block"> 在汉赋这床大被之下,诗歌艰难地发展,五言诗滥觞于此。古诗十九首破空而出,如一道闪电划过天际。我们现在说《大风吹》抄袭了谁谁谁,郭老四于老六抄袭了谁谁谁,可整个诗坛,历时来看,古诗十九首的词藻、意象不断地被致敬,诗人们只要运用了一语半语,立马高大上起来,不信请看,“努力加餐饭"、“衣带日已缓”、"游子寒无衣"、"泪下沾裳衣"、"荣名以为宝",哪些诗人在用?你知我知。</p><p class="ql-block"> 赋难赋,诗却不然,很多诗作者是佚名,可见不太出名,可见诗来源民间。而与此同时,皇家音乐机构却一直延续,留下了很多乐府诗。曹操父亲的养父曹腾,曾做过小黄门,黄门就是管理乐府官署,曹操从小就和这些音乐人士接触,精通音律,善于填词,填着填着,就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话说曹操从小耳濡目染,沉浸在音乐之中,要不是国家动乱,可能他以音乐和诗歌铭世也不可知,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举一个例子就可管窥全貌。</p><p class="ql-block"> 曹操委任杜夔当任军谋祭酒,参太乐事,令其制作雅乐,杜夔手下有一个铸钟的工匠柴玉,自己很有想法,铸钟过程进行技术创新,杜夔听了他新铸的乐钟,觉得声音清浊不合法度,数次捣毁柴玉铸的钟。柴玉非常不高兴,两人就顶了起来,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古时匠人地位并不低,还比较自信,亦或自负。两人最终找曹操评理,曹操也没有批评谁,把各种乐钟拿来杂错试听,认为杜夔听力好,柴玉改得不对。可见,曹操音律甚精,才能公平决断。三国时期,名将都精通音律,很奇怪,周瑜也通音律,每次和人谈事,总有乐工于身后奏乐,音乐出错了,他会回头看一下,所谓"曲有误周郎顾",唐诗有云:"为博周郎顾,时时误拂弦。"</p><p class="ql-block"> 曹操的父亲官至太尉,对曹操的教育没少花功夫,然而,曹家并不是经学世家,这一点很重要,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文化逐渐僵化,其实武帝本意是内法外儒,可他的儿子孙子辈继位都太小,哪懂这些,最后强大的惯性使得儒家思想统治方方面面,帝国也从蒸蒸日上变成江河日下。曹操对儒家那一套不是太遵从,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前人以"通脱"二字给他贴了一个标签,通脱指行为无所拘束而又不偏执。</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曹操身上就可以看出"建安七子"所处的一个时代文学背景,我说的不是时代背景啊!时代背景是天下大乱,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时代背景,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我所说的时代文学背景,在当时是大文学家垄断、汉赋一家独大,即使是当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也是一个汉赋的能手。</p><p class="ql-block"> 时代需要突破,语言又在变迁,而古诗十九首以及汉乐府诸诗,又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诗人,虽然李陵、苏武貌似做了很多诗,但一直怀疑是后世伪托而作,蔡文姬也写过一些诗,但流传不广。包括制作地动仪的张衡也写过一些七言诗。但总体而言,没有形成文人的自觉行为,大规模的文人介入这一领域,就是"建安七子",所以各位明白我梳理这一脉络的目的了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代人都喜欢讲成功学,用郭德纲老师的话说,不成功你的才华一文不值。在文学上就是讲成就,可建安七子哪知道自己的成就?又没有一个评判的机构,也没有各种奖项,比如矛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些奖真能代表成就吗?即使后世杜甫,他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文学成就,他那一套方法,五十年后才被人高高祭起。</p><p class="ql-block"> 其实,文学的价值,就在于不流俗,建安七子每一个人都能写出很好的赋,如《登楼赋》等,但他们更可贵的是开启了五言诗、七言诗的大门。就拿我们现在来说,诗坛乱象纷纷,我们也没有必要逞口舌之快而大骂"浅诗",我们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只管自己认真去做就可以,至于成就不成就,那是后人去评说的。</p><p class="ql-block"> 联系现实,点到为止,继续我们的文学天团之旅。</p><p class="ql-block">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编撰的《中国文学史新著》说到建安文学的特点云:"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觉阶段的开始,就其特点来说,一方面是个人意识的初步觉醒,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的自觉的追求。"这句话有点拗口,其实有个小语病,现代汉语一句话最好只用一个"的"字,但并不影响理解,但您真的理解这两句话了吗?</p><p class="ql-block"> 读完我梳理的两汉文学特点,建安文学的这两个特点是不是很好理解了。简而言之,就是唐诗的大门准备开启了,建安文人集团找到了钥密,诗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走入了文学的殿堂,璀璨了天空。说白了就是个性化,或者组团个性化。</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以我惯用的手法,从诗人生平入手,讲解一些我对其作品的理解,不周之处,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曹操的生平,按理不需要我叨叨了,但蜻蜓遇水还是需要点一下。</p><p class="ql-block"> 却说汉末天下大乱,曹操募集兵将,艰难创业,后破青州黄巾军,实力壮大起来,打败来抢地盘的吕布,吕布遁走依徐州刘备。此时,汉献帝回到洛阳,生存艰难,发诏书向荆州刘表要粮,刘表还算仁义,迅速接济汉帝。但帝室衰微,需要强人保护,朝廷想到屡建功勋的吕布,发诏书招吕布到洛阳护驾,可惜,吕布新敗,而谋士陈宫也就是个县级干部的水平,二人领军投靠刘备。</p><p class="ql-block"> 汉帝无奈向曹操发出诏书,曹操的谋士荀彧可是国士级别的,立马劝曹操迎汉帝以令诸侯。如果当初刘表纳粮进京以扶汉室,或者吕布依汉帝而制天下,情况还不好说,毕竟曹操屠徐州,改编黄巾,哪一条都可以作为被征讨的理由。历史给了曹操一个好机会,随之,曹操扫平北方,局面逐渐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但在统一的道路上,曹操犯了几个错误。</p><p class="ql-block"> 征张秀时志得意满,犯淫犯浑,损兵折将,大儿子也死在战场。当时快刀斩乱麻,升张秀官职而调离宛城,派大将驻守宛城以威慑刘表。至于什么夫人,回许昌再考虑不迟。可惜!</p><p class="ql-block"> 南下荆州之时,刘琮望风而降,刘备溃败长板,荆州重镇江陵已得手。此时只要围着刘备打,安抚孙权加封官职即可,非要写信威胁孙权"会猎江夏",没有搞明白自己的主要敌人是谁?</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机会是征汉中张鲁,天赐良机,曹军阴差阳错占领阳平关,此时可顺势拿下西蜀,刘备得西蜀不正,民心不稳,一夕数惊,而曹操不想得陇望蜀,错过了一统华夏的最后一次机会。</p><p class="ql-block"> 纵观曹操一生,戎马赋诗,可谓一世英雄,连主席赋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都看不太上眼,唯独曹操: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当然,文学的一个魅力就是惜人惜物,不见得就是抑前扬后。</p><p class="ql-block"> 曹操生逢乱世,戎马一生,他的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曾经有一个抖音博主说他的诗,向前碾压五百年,向后碾压五百年,可谓独步千年。但是,成书较早的《诗品》,却把他列入下品,有点儿不公。</p><p class="ql-block"> 我们借钟嵘之口,列出建安七子:上品:王粲、刘祯,中品:缺,下品:徐幹、阮瑀、应玚。这个排名是从词彩华茂方面来说的,还有没排进来的陈琳、孔融。</p><p class="ql-block"> 等等,没曹操什么事?对的,七子的提法是曹丕的文章里提到的,曹丕作为帝王,肯定不会把父亲以及自己列入的,曹植?一来是皇家人物,二来自己老防范人家,自然不便列入。而曹操、曹丕、曹植,被后世列为三曹,同为邺下文人集团。而当世之人,也不敢称他们三曹,三曹是后世的说法。但三曹的文学成就,应该说是建安文学集团里最高的。搞清楚了三曹做了什么,而历史星空中的建安七子,也就一目了然了。</p><p class="ql-block"> 还是看曹丕怎么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价:“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𫘧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