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文》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学,觉悟也。”</p><p class="ql-block"> 学是觉悟,这说明学不是外在灌输 不仅是掌握各种知识,而是要通过学来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智慧、道德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基于创建和谐,安全的课堂环境理念。我们四年级组全体语文老师在研讨中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p> <p class="ql-block"> 3月底,吕子媛老师执教的《囊萤夜读》第一轮示范课。</p><p class="ql-block"> 在吕老师的课堂上,文字是有温度的,教师的语气是有温度的,教师的情感是有温度的,学生的朗读是有温度的,所以,课堂亦是有温度的。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困难且枯燥的。吕老师首先通过极具魅力的范读,带领学生仿佛走近了车胤的家里,贴近了学生的心灵。又通过生动的图片,以及与书中的车胤对话,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车胤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吕老师指导通过充满温情的朗读指导学生发挥想象,从感受到理解再到创生,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言文中所描写的场景和内容进行再现和表达。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文言文翻译空间,得到另一番心灵的感受、有温度地表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月上旬,孙丽娜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轮示范课。</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在对作者以及古诗的背景资料上,有着自己的理解,表达氛围浓厚。这种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这种充分的课前预习,也极大地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宽度,并激发其表达欲望。</p> <p class="ql-block"> 4月底,王平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三轮示范课。</p><p class="ql-block">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抓住了如何理解表达古诗诗意这一重点难点,从学习单入手,让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疑问。再从破解疑问入手,进行小组合作,并通过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打破疑问,从而产生理解,充分表达。</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在思考中,使每个学生生成自己独有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通过人的反思与传承,不断地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推动时代的发展、推动人类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在这次“三教三研三反”中,通过不断地研讨,反思,实践,深刻地体悟到:“教”与“学”的本质目的都在于“生命的自我觉醒”。而这有温度,有对话,有理解的开放性课堂,便如同阳光,使教学真正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