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辉县市实验学校党支部5月份主题党日活动

默默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span></p> 学习党史 凝心聚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基本着力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全体教师受洗礼、有提升,受教育、得实惠,2021年5月14日下午三点,辉县市实验学校党支部召开关于“ 用心学党史 用情办实事 ”五月份主题党日活动的会议,由副校长王桂香同志主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务实为民的历史。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还是战洪水、抗地震、控疫情,我们党一路攻坚克难,一心为民造福。正因为始终坚持实干为要,始终把落实放在重要位置,不断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同志们领到了新书,都非常高兴,期待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宝贵启示,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树立宗旨意识,保持初心不改、志向不移、本色不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学校党支部高度重视,把握正确导向,极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同志们积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确保党史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学习党史,既是对“初心是什么”的世界观的校准,也是对“如何担使命”的方法论的探寻。回想过去,英雄烈士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展望未来,实验人将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行,以不渝的初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span></p> 不忘初心 一往无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提升教师的党性修养,激发教师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热情,</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2021年5月15日上午,</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辉县市实验学校党支部全体党员和班主任老师在书记元保清同志的带领下前往林州市瞻仰红色圣地,学习红旗渠精神,深入体会老一辈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优秀品质,激励我们汲取精神力量、奋力拼搏进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六点集结!十分出发!红歌嘹亮、群情激越,58位实验人如朝圣般朝着红旗渠进发!习总书记说:“</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唯有不忘初心,方可一往无前。”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让信仰的力量永放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美是红旗渠精神,也是一路好风景。微风徐徐,细雨蒙蒙,槐月的林州是美的,美在万类竞绿。绿,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沉、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绿得照人如濯;承载着春的希望,酝酿着秋的殷实,热情率性的夏天总令人感触到生命最蓬勃、茂盛的时光美颜!美,在枝头娇艳欲滴的花;美,在树上郁郁葱葱的叶;美,在渠中闪闪发光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ackground-color: rgb(250, 251, 252); font-size: 18px;">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红旗渠兴建过程中所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展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助于引导广大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提供精神支持。</span></p> 看纪念馆 赞红资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们首先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她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为了纪念林县(现林州市)人民为了改变缺水旧面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造红旗渠这一伟大创举而建立的。</span></p> 序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展厅由“序厅”“旱魔”“奇迹”“丰碑”“梦想”“精神”六部分组成,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电、视频,立体再现了当年十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景。</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展厅内人流如织,</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当我们再次用心感受和聆听解说员讲红旗渠故事,</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脑海中浮现出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奋斗历程,</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叹不已!不得不让人去追寻那段难忘的岁月!</span></p> 千年旱魔 世代抗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历史上,林县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地方。翻开县志,从1435年到1949年的514年里,有记载的旱情就有104次,其中大旱绝收38次,“人相食”现象更是达到5次之多……缺水是千百年来林州最深、最痛的记忆。“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人庄村而树尽无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如果那些太遥远的过去惊不起我们心中的波澜,在林州,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常常被老人们在茶余饭后讲起:1920年大年三十,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然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这些不堪触碰的记忆,如同黄土地上被太阳暴晒生出的裂痕,埋藏着无穷无尽的苦涩与伤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创业之初,千难万难。“没有工具怎么开凿红旗渠?″“那就自己做工具吧。”因经济条件差,买不起工具。没有镐子,自己造;没有锤子,自己造;没有炸药,还是自己造……无论什么东西没有,全部都是自己造。大家近距离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通过一幅幅珍贵的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工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切感受到</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林县的历史,真的是“一部林县志,满目旱荒史。”</span></p> 红旗引领 创造奇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好在林县人的困苦境地在1954年开始出现转变。这一年,26岁的杨贵来到林州任县委书记。谁都没想到,这位被分配来的退伍小伙会改变林县的命运!时代有幸遇到这样的他们。1957年12月,杨贵在中共林县第二届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期望通过水利建设,五年基本改变,十年彻底改变林县干旱贫瘠的面貌。那是一个群情激昂、百废待兴的年代,人们充满了建设新中国的渴望与热忱。这句带着强烈时代印记的口号也地动山摇般触动了林县人等待已久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宁可苦干,不愿苦熬。杨贵书记经过深入考察,提出引漳入林,十万大军上太行,红旗渠工程开始了。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当年修渠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孕育、形成、发展的过程。大家集中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艰辛、坚持与艰苦以及县委书记杨贵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深切地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生生不息的是精神,感天动地的叫力量。</span></p> 英雄人民 太行丰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60年2月11日,37000多人走进了太行山,他们不是专业工人,而是来自林县不同村镇的农民。父子相随,夫妻相伴,很多年轻人告别父母 背上棉被就独自上路。此刻,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十万大军上太行,遍地都是红旗和红歌。在那段困难的岁月里,这就是力量的源泉。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发挥党员作用,党员干部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人员、工作人员、战斗人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吃苦在前,危险在前,艰巨任务在前,是每个党团员的自觉行动。林县县委领导保持战争时期那股革命精神,带头与群众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党员干部经常背着钢钎镢头,清基出碴,抡锤打钎,吃大锅饭,啃窝窝头,奋战在工地第一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林县县委明确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红旗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凭借一双双勤劳之手就地取“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主动出工出力、自备生产工具,自带口粮、自建营房、自搭炉灶。各级施工组织挖掘潜力,自己制造修理工具,坚持按定额消耗,超用不补。面对重重困难,民工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把草铺在石板上便是“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忆当年撼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场面,那锤声、钎声、炮声、呐喊声仿佛还在耳畔,动人的故事感人至深。任羊成、李改云这样的名字熠熠闪光!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得我们驻足、思考、感叹!陆续到达工地的民工达30000余人,总指挥部将他们根据各自所在的生产大队编为113个营,320个连,各大队支书、队长任连长,连长以下组织生产小组。整个工程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协作区,总指挥部干部也分为三片分工包干,分指挥部包连、包生产组,层层加强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互相比赛,涌现出98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成为完成艰巨任务的骨干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虽然施工人数众多,但得益于合理分工、科学调配、相互补充、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全力服务中心工作。为了协调前方后方问题,各部门不论抽人还是调物资,没有丝毫本位主义,做到了“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前后方互相支持,共同前进。为了协调前方组织指挥问题,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的方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红旗渠施工过程中,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县直和各社直有关部门及各行各业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全力进行支援,成为红旗渠建设的坚强后盾。林县大众煤矿加班加点全力供应,粮食部门成立临时粮管所保证食物供给,商业系统统筹开设小商店,工业部门成立工具修理组,卫生院所派出人员到工地医治伤病人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电影放映队到沿途村庄巡回演出,加油鼓劲。最南部的临淇公社属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临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为大家,与受益地区的民工一起修渠,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千锤百凿,仅这幅山上又何止是千锤百凿呢?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又该有多少人付出青春的热血!在红旗渠修建期间,81名干部群众牺牲了,最小的年仅17岁。在这面刻满名字的墙上,仿佛他们那种无所畏惧的形象就在眼前,旁边“山碑”二字就是对他们无言的敬意。创业维艰,举步维艰!若不是坚定的信仰支撑,那重重险阻又如何打熬得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什么事情,只要站在人的立场、人民的立场、人性的立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一定得到人民的拥护,就一定能够成功。林县县委在决策实施修建红旗渠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修渠、为谁修渠的问题。他们修建红旗渠,绝不是为了好看,更不是为了谋取政绩,而是要解决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期盼解决的吃水问题,是为了人民修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危险中,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李改云的话掷地有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正是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把一生奉献给水利事业的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除险英雄任羊成、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他们都是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span></p> 山河巨变 实现梦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林县的缺水问题。在党的领导下,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background-color: rgb(250, 251, 25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饮水渠道,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老者让儿孙把自己用车推到渠上,一辈子就盼着这一刻!林县的三十万群众共同鉴证了开闸放水这历史性的一刻。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生动地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修建红旗渠这项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工程,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团结协作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平顺县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工程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和配合。平顺县社员不仅让出了近千亩耕地,迁移了祖坟,砍掉了大批树木,而且积极腾民房,找仓库,盘锅筑灶,充分体现了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依靠集体力量,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建成的。修建总干渠和三条干渠所用的资金共4236万多元,其中79.8%是自筹的;劈山开渠需要大量炸药,修渠过程中共使用炸药2740吨,其中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吨;共用水泥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共用石灰14.5万吨,全部由各工地民工自己烧制。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开山凿渠,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县,创造了“愚公移山”的现代奇迹。</span></p> 继往开来 精神永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红旗渠的修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58年11月1日,正在新乡参加县委书记会议的杨贵接到消息:“毛主席要接见你,要你当面汇报林县治水防病的先进事迹。”随后,他就走上了毛主席乘坐的专列。毛主席一见面就对他说:“河南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手的嘛。”毛主席的关心让杨贵十分激动。此后,他更是直接向毛主席汇报了县里修渠治水的做法和经验,并且当面聆听了毛主席对林县此后工作的指导意见。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人们称他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毛主席曾经称赞他“治水很有一套”。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70年代,周总理十分关心支持林县的工作,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7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李先念说:“百闻不如一见啊!看过《红旗渠》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总的印象不错,来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工程雄伟,真是‘人工天河’,不要说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在丰收年份,自力更生修建这条渠,也不可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19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红旗渠建设者等22个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如今,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林州(1994年之后撤县设林州市)“治山山变样、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并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融入每一滴红旗渠水中。这面精神旗帜,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中国人民在追梦路上奋勇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span></p> 游红旗渠 品红立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出了纪念馆,我</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们来到太行山上,红旗渠边,接受精神洗礼。踏着先辈们的足迹,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的三条主干渠、分水闸。</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沫若同志题名的“红旗渠”三个大字,浑然天成,苍劲有力,一如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三股渠水向三个方向蜿蜒流淌,浇灌着林州市60多万亩土地,给林州人民带来丰收和希望。参观途中,几乎每隔一段路程就有一个被开凿的渠洞,并冠以名字:创业洞、团结洞,青年洞,等等。我们想,每个渠洞后面必有一段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面对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林县人民坚定地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他们在贫困面前积极进取,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沸腾的是当年,感染的却是我们现在。书本上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我们一下子就懂了!这样的精神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鹰咀山”、“虎口崖”,这些形象的名字听起来令人胆颤心惊,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虎口崖,向山体外突出10余米,崖势极其险恶:上端高耸入云,下边万丈深渊。修建红旗渠时,山崖上时常有被炸炮震松散的石头滚落下来砸伤民工,为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需要有人腰系大绳,下堑除险。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伙伴们,像腾飞于苍穹的雄鹰,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其为“虎口拔牙”。但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们有时也会被虎咬上一口,除险队长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针窝里,险些送掉性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付艳萍老师一边走一边说:“虽然只是一条渠,但是这里的文化底蕴比一渠水都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李晓燕老师说:“要不是我亲眼所见,我都不相信林州人能建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太不可思议啦!”</span></p> 敬青年洞 立凌云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吃过午饭,一进入青年洞廊桥,便感觉不同凡响。一条长廊以红色为基调,自下而上,直达山腰,仿佛连接现实与往日的通道,</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既像灵动的长流渠水,又如舞动的红色飘带,是红旗渠最美的风景。</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缓缓而上、</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举步惊鸿;扶栏穿行、山风浩荡。人行其上,一如平步青云之间,胸臆顿生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沿石梯拾级而上,便到达了半山腰,一条水渠缘山而建,蜿蜒盘旋开来。沿渠坝外侧修有一条栈道,可供游人行走、参观,我们在闲庭信步之中,欣赏沿途开凿而建的水渠、山洞、断壁,以及再现当年劳动场面的人文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洞中岩石非常坚硬,锤一次钢钎只能留下一个白印。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在巨大的挑战面前,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豪迈地提出,“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正是靠着坚忍不拔、不怕吃苦的劲头,他们苦战17个月,终于凿通了青年洞,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壮美诗篇。在巍巍太行峭壁,看着这一锤一镐一人一扁担、用血肉修建的浩大工程,想象当年一代青年在这里的艰苦奋斗,令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工程建设资金,林县人民在施工过程中总是精打细算,勤俭建设。非生产性费用,一钱不花;自己能制造的,坚决不买;非花不可的,也要算了又算。为了节约资金,工地上把匠人们组织起来,建了炸药加工厂、木工厂、铁匠炉、石灰窑,还组织了木工修缮队和编筐小组;为了节约资金,他们创造了省钱的“明窑烧灰”办法,比买现成的节约资金一半以上。从上到下开展起了“以土代洋,废物利用”的勤俭办水利热潮,将艰苦创业优良传统发挥到了极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随后,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红旗渠主干区的咽喉工程——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在红旗渠的红色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这四句诗充分体现了当年红旗渠青年人的豪迈与乐观,我们再一次被这种艰苦创业、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芦敏老师大声叫道:“漳河穿山来!”张静老师笑了笑,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八个字穿越时代而来,鲜活地流在我们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在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全体党员以集体宣誓的方式,开展了一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全体党员佩戴党徽,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庄严宣誓。在元校长领誓下,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太行山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红旗渠是10万林县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靠人一锤一钎建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样艰巨的工程在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年代能够建成,充分彰显了林县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在参观学习中,每个人所看到的风景都是有限的。但是红色圣地就像望远镜,能让我们欣赏到远方的自然风光,体验到人生不同的悲欢喜乐,感受到生命不同的风景,领略到更精彩的世界,使我们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span></p> 扁担精神 光辉足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离开红旗渠,我们又直奔石板岩。雨里太行,青山叠嶂、 云遮雾掩,宛似人间仙境……扁担精神纪念馆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中心广场,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100平方米,共分一根扁担创家业、一分一厘持家业、一心为着山里人、一心一意谋发展、扁担精神在林州、亲切关怀等六个部分,展出各类珍贵照片480张、实物160件、实景4个,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扁担精神的诞生与传承,真实诠释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供销合作社人的扁担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所谓“扁担精神”,指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凭借一副铁肩膀,挑起了沟通城乡的重担,仗着一双铁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的“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石板岩地处林虑山大峡谷之中,境内群山起伏,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解放前,石板岩一带方圆几十里,连一个小货铺都没有,人们出山赶集仅有两条路,一条是上70个弯,下百个弯的鲁班壑;一条是上5里,下7里的刘家梯。往返一趟,近的几十里,远的近百里,因而人们常常是起早上路,日落才能归山。由于交通极不便利,石板岩的乡亲买卖东西,都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到林县县城或姚村镇去,非常困难。因此,在石板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买难卖难走路难,称盐打醋得爬山,走时不见日,回来星满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解放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板岩连接外界的只有一条条险峻的鸟道,例如“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鬼门关”等令人不寒而栗的道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自发办起了合作社,白手起家,靠一根扁担进行艰苦创业。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4人,拿着当时1821元的冀南票,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那个年代里,没有一条可行车的路与外界相通,只有条条山间羊肠小道连接各个村庄,运送货物唯一的办法是一根扁担肩上挑。扁担就成了供销合作社职工天天都离不开的工具,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涉水过坎就成了供销合作社创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硬功夫。他们头天从山外挑来食盐、煤油、旱烟、火柴等商品,第二天卖出。“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工作的真实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安阳老城历史研究学者齐瑞申说:“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林州石板岩供销社的这些供销社的职工,用这种比较原始的这种手段方式,来解决农村的物资流通问题,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石板岩供销社社员们 “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山区群众的爱戴,石板岩供销社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我们聆听解说员的详细讲解,阅览珍贵的历史资料及实物,亲身感受到了“扁担精神”的强大力量,不仅思想得到了全面升华,而且心灵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克勤克俭办好供销社》,全国总社、省供销社、安阳地委先后发出了“向石板岩供销社学习”的号召,从此“扁担精神”扬名全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安阳老城历史研究学者齐瑞申还说:“它(扁担精神)和林县的红旗渠精神,我觉得是一脉相承的,扁担精神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不但要学红旗渠精神,特别是供销社系统,更应该发扬扁担精神。当然现在我们不用肩挑背扛,但这种精神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下去。”我们还认真阅读了文字说明,了解了“扁担精神”的诞生与传承,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体会到了供销社几代人不怕困难、扎根山区,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心为民着想的思想,领会了扁担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找到了工作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洪晓敏副校长为老师们加油说:“学习石板岩,回家好好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离开石板岩镇,我们乘车沿着最美林石公路返回,但“扁担精神”、石头房和石板岩的自然风光……幕幕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是我们知道,这份远离喧嚣、没有烦恼的古老乡镇,只属于勤劳淳朴的太行山石板岩人。在短暂地感受这份恬静的一切和宁曲不折的“扁担精神”,扁担这种东西它可以有一些弯曲,但是它不会折断,令我们心生敬意,足够让我们一生回味……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红旗渠记载着林州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承载着林州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这种奋斗的精神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历史记忆。红旗渠精神因其群众性而成为全社会每个群体、每个个体的精神镜子和价值坐标,是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人类精神高地,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赵永辉老师即兴赋诗:“烟雨迷蒙访旧踪,实践教育进行中。艰苦奋斗传家宝,永葆本色党旗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  到此,红旗渠学习之旅就结束了,大家不仅诧异这条悬挂在巍峨太行绝壁之上的天河无与伦比的壮丽和伟大,而且感叹一根小小扁担的坚毅与奉献。和林县青年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当我们还沉浸于生活中那些小小的成就感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对于壮阔大海的向往;当我们还回味着人生中那些小小的挫折时,我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当我们还在抱怨工作苦累的时候,我们的付出确实难以想象得微不足道。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使我们明白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应当努力去奋斗、奋斗、再奋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span></p>

红旗渠

林县

精神

人民

修渠

党史

修建

杨贵

我们

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