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碎片—我的知青生涯

潘玲(水玲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2年前我们这帮“知青”,从城市来到偏避贫穷的农村,成了一代有知识的农民,那段往事不堪回首,刻骨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9年12月学校召开“欢送知识青年首批上山下乡大会”,会上,建设兵团和邳县合沟公社都来人介绍情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化管理,兵团战士不仅承担着建设沿海的重任,还肩负着保卫沿海的使命,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合沟公社是鱼米之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当然十分想去兵团,可我顾虑自己出身剥削阶级家庭,属于“黑七类”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和“红五类”站在一起是很自卑的。当不了兵,当一名兵团战士也好啊。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没错,我的去向是去插队,当时多么羡慕那些出身好能当兵或去兵团的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元月7日上午,我们到学校集合启程。奔赴农村插队的近300人,全部到邳县(现新沂市)合沟公社。我们带的行李大都差不多:一床被子,一床褥子捆打成背包;一只装在网兜里的脸盆,脸盆里有吃饭的碗勺,洗脸的毛巾、肥皂,刷牙的缸子牙膏等;我当时带的箱子很特殊,不是知青们用票买来的柳条箱,而是一个漆了绿漆的木箱,里面有一层铁皮是当年爸爸开茶叶店时为防潮装茶叶用的。箱子里装着换洗的衣服被褥。这就是我们去插队的全部家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乘坐的是几辆大巴车,车头扎着一朵纸制的大红花,车两边贴着大红标语:“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坚决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城市越来越远,我们巳经看不到曾经欢歌笑语的校园,龙腾虎跃的运动场。以及亲朋好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带着青葱梦想,带着美好希望,一路风尘,一路颠簸,(晕车狂吐)天黑时终于来到了合沟公社,我们下了车,集中到公社大礼堂开欢迎会。公社书记给我们讲话,然后大队书记把我们十二个同学领到了离公社不远的前八杨大队时已是晚上了,大队部给我们准备好了晚饭,饭后生产队长带我们四个女知青暂时住在了一户贫下中农家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家时,总想离开家,真的离开了,就感到自己像一片随风飘飞的蒲公英没着没落的。我知道当我坐上汽车远离城市我的命运,我的青春便驻定在这里飞扬,我的梦想便在这里启航。毕竟那时我们还年轻,还是羽翼尚未丰满就想翱翔蓝天的年龄,那时的我,虽然年少,但充满朝气,青春就像一阵风吹过,只留下后面的一阵落叶飞扬,我竭力的想留住它,可岁月总是无情。我只能竭尽所思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记录它、回忆它。</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邳县合沟公社地处江苏邳县、新沂县,山东郯城的两省三县交界处。耕地面积4万多亩,大沂河、白马河、穿境而过,形成独有的水利资源,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子、玉米、山芋、大豆、花生等,村里有鱼塘也算得上鱼米之乡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合沟公社交通比较闭塞。距北面的310国道有十六公里,我们插队来时就是走的这条路。我们平时回家,都是步行十多里路到草桥站乘火车,因为没有一条畅通、像样的道路,还要途经长达五百多米长的沂河滚水坝,冬春季节还好,没水,一到夏秋,河水暴涨,水位如果漫坝上三十公分,水流湍急,行人就无法通行。只有绕道铁路桥,不仅要多走五六里路,而且还要沿着铁路边狭窄的小路走四五里,路边就是深沟,火车高速驶过时,人很容易被吸进列车而受伤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小麦和稻子产量都不高,小麦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稻子七八百斤,交公粮基本上是小麦和稻子,山芋亩产可达两千斤左右,一般都是留作社员的口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庄里的房子大都是土墙茅屋。我们刚到农村时,借住在一户农民家里。上级给我们知青每人二百块钱的安家费,生产队在队部大院里盖了一溜四间新的土墙瓦房,这在当时算是好的房子了,公社还组织人来参观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院里还有生产队的仓库,我们吃的粮食大都是存在仓库里,平时用时经保管员领出来。队部有院墙,有大门,这样我们就有了自己的知青家,四间房没有隔墙,就等于我们四人住在一大间房间里,队里为我们打了四张新床,打了草垫子,上面铺上一床褥子,软软的,床边有个简易的小桌,土溜地,这样我的铁皮箱既可以当凳子还防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屋里光线不好,白天进屋不能关门,关上门屋里就黑咕隆咚的,前后墙都开了小小的木格窗,没有玻璃。晚上,我们可以在小桌子上点上煤油灯看书写字。“花木兰队”的姑娘晚上也到我们知青点串门,啦些家常话、纳鞋底、搓麻绳。队里要来小拖拉机耕地或来人需要管饭时,往往会让我们给烙烙馍,他们平时都吃煎饼,烙馍在那里算是稀罕物了,再说,用白面烙馍招待算是高档饭了。</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村里人大多数都是文盲,尤其是年轻姑娘几乎都没上过学,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她们十五六岁就开始说婆家,十八岁就出嫁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提倡晚婚,我们在民兵连里表决心,说要等到30岁再接婚。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不敢相信。(结果我还真是30岁才结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姑娘的媒妁之事,基本都是父母做主,顶多在媒人介绍后看上一眼,在结婚登记的时候见上一面。平时,姑娘们穿的基本上都是大襟褂子,最时尚的是用丝光蓝布料做的大襟褂,门襟和领子都扎一趟白线,很是显眼。鞋子都是自己做的绣花鞋,煞是好看,我就是插队时跟她们学会的做鞋子。每次回家探亲总要把家里不穿的旧衣服撕碎了打成鞋捞子,做成半成品的鞋底带回知青点一针一线的纳鞋底,做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村里姑娘们出嫁前一个月是不用下地干活的,一是在家不用晒太阳出嫁时脸色白净,二是要在家做装箱鞋,据说是给婆家人每人都要做一双,做得尤其精致漂亮,女鞋都是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华丽的纹样,如双蝶恋花、龙飞凤舞、莲生贵子、榴开百子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双绣花鞋,承载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我们插队的年代,苏北农村每个待嫁的姑娘都要准备一筐这样的鞋子。</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段时光是艰难的,却又是难忘的。知晓了农事耕耘的劳作,明白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村生活寂寥,感知农民的质朴,对待生活的淡泊,知青生活对我今后的人生之路,无疑是难得的历练。</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瞬间五十载,青春已不再!回忆知青岁月,那条河,那块田,那村里的人和事。烈日下,秧田中,打谷场里引起了我太多的回忆。那里的农民朴实纯洁善良,他们手把手教我们春天耕田犁地,撒种施肥,夏天松土拔草,洒药浇水,秋天收割码垛,脱粒分粮。知青生活,把我从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大小姐演变成样样都能干,对的起十分工的全劳动力。&nbsp;</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光阴荏苒,碎影流年,而记忆的长河却总也不会干涸。每次忆起蹉跎岁月的知青生活,心里有种苦涩的感觉,但是它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我后来的人生道路积蓄了力量。5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渐渐老了,但那段时光仍时刻牵着我的思念,连着我的思绪,刻进了我的心田。</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已退休的我说是在这里凭吊过去的岁月似乎有些索强,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勾起了我心中的酸甜苦辣,往事因此历历在目。以拙笔写出来的故事,平实粗砺却也沁人心脾。它只是我人生中值得回忆的一段碎片、一段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被抽调参加贫宣队(前排中间的是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队团支部全体支委合影(支部成员只有我一人是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被抽调参加县路线教育工作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出席县知青代表大会(第二排左起第四个是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