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卜南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卜南国:男,汉族,1953年1月生,中共党员。1971年1月从邻水县应征入伍,在原昆明军区后勤108兵站机关电台任报务员,台长。22分部通信连任连长。汽车51团司令部任通信股长。任连长期间,该连连续3年被分部直工科评为先进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7年12月,在22分部开展的通信工作竞赛活动中,取得了抄收电报万组无差错的好成绩,受到分部表彰。在部队服役期间,获得各级嘉奖,通令嘉奖8次。参加了兵站第二次和22分部第四次党的代表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7年2月转业,安排在邻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任就业局副局长。2013年2月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是我国十年(1968年一1978年)援老抗美的前哨站。原昆明军区后勤108兵站及下辖的混合库,油料库,军械库,食加站,勤务连等单位,都布署在勐腊县城北约3公里左右的郊区。营区大部分都是依山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营区周围都有较多的荒坡草地,稍加改造,就可利用。兵站党委看到这些地理优势后。号召各单位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空余时间(含星期天,晚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开荒造地,养猪养魚,种植瓜果蔬菜等。遵照兵站党委的号召精神,各单位争先恐后的在各自的营区周围行动了起来,官兵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开恳出了一块又一块形状各异的菜地。还在营区前后种植了大量的木瓜,香蕉,柚子〈泡果)等果树。因地制宜地种上了玉米,土豆,红苕,齐瓜,南瓜,莴笋,白菜,菠萝,甘蔗等农作物。课余时间(晚饭后),从勤务连经兵站机关,到油库,混合库公路两旁,时常会有干部战士拔草松土,浇水施肥的身影。夕日杂草丛生的荒山草地,演变成了官兵们的花果山,农家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兵站机关,不愧是后勤保障部队的指挥机关。他们在勐腊县范围内多处找平地,选好址,终于在离勐腊县城南约50多公里的勐满公社附近找到了一块又大又平的荒芜之地。经过逐年改造扩大,最终改造成了163亩的沃土良田。勐腊县人口稀少,土地面积辽阔,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县约8万左右的人口。荒坡草地较多,稍加改造,便可利用。兵站机关将这163亩良田用来全部种植稻谷。每年的农忙季节,兵站机关除了留足值班的人员外,司,政,后的领导都要到生产基地参加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参加劳动的人员较多,除了一供应站营区里能安排部分人员住宿外,还有一部分人员被安排到了傣家的竹楼里住宿。一般都要住上半月左右才能把秧苗栽完。为了做好农田的中后期的管理工作,兵站机关还要再留下几个懂农活的人员,协助生产基地的人员管理农田和做好收割稻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兵站机关除了在勐满有生产基地外,又在兵站家属院的山脚下〈球场边)开挖了一个大鱼塘,喂了很多的花鲢,白鲢和罗非鱼。夏季气候炎热,经常会出现鱼缺氧漂浮在水面上的情况,为了减少鱼的死亡,根据气候变化,管理科就会组织人员拿脸盘在鱼塘里舀水翻动,从而增加鱼的氧气。记得在鱼塘边还建盖了一大排猪舍,最多时存栏猪上百头。猪食与鱼饲料搭配使用,而猪粪经过发酵又成了菜园里的农家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兵站的连排单位也不示弱,勤务连把营区公路对面的一座小山坡占为己有,开恳出了很多的肥沃土地,种植了大面积的玉米,高粱,土豆,红苕(喂猪最好)等农作物。他们又在小山坡的角下,因地制宜的建盖了2至3个猪舍,存栏猪常年都在50一60头左右。小猪十分逗人喜爱,大猪条条膘肥体壮。其中有两头猪,饲养员说有500多斤重,要站起来吃食都十分困难。但勤务连舍不得杀掉,因为它已成为兵站其它单位学习的榜样,已成为了战士们的参观品。我们有时逛路到勤务连附近,都要去看一看那两头猪是否有变化,是否还在喂养。我们还专门带上剪刀,在别的猪身上剪下猪毛自做鞋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曾经在机关电一台,电五台工作过,赵开元,吴啟俊是1965年入伍的台长。在开荒的过程中,他们那种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从农村〈1971年)入伍的战士,在农村也干了1至2年的农活,按说干农活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新开恳荒地,跟着他们的节奏走,我会感到非常吃力,每次都会被他们那种使不完的劲,拖得疲惫不堪,精疲力尽。在台长的带领下,我们电台也开恳出了一块块形状各异的菜地,我们因地制宜地种上了各种蔬莱及玉米,菠萝,甘蔗等农作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管理科为了鼓励机关各单位种菜的积极性,按市场价的60%(4一5分钱1斤)收购蔬菜。在机关小单位中,电台种的蔬菜品种多,数量多,经常会受到管理科的表扬。电台卖菜的钱专人保存,重点有一项开支,就是老兵退伍时买点瓜子,糖果,开个座谈会,买回来的纪念品,电台人员人人有份。电台还在后山找到了一处低洼地,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挖了一个小鱼塘,进水出水自如,特别适合养鲫鱼,我们喂养的鲫鱼,鲤鱼,卖给炊事班,要提前跟炊事班联系,待炊事班通知后我们再打捞送去。鱼是一角钱一斤。大伙也会经常捞上几条鱼改善生活,众人其乐融融,无比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兵站招待所在他们侧面的山坡上栽满了甘蔗,孔所长的目的,就是用它来招待国外回来参加会议或办事的战友们。只要是在招待所住过的人员,都誇招待所的甘蔗很甜,有战友风趣幽默的说,招待所的甘蔗不光是甜,它的特点是又大又长水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兵站加油站种植的香蕉全兵站数第一好吃,我每次从勐腊县城返回兵站机关,都要到加油站去歇一会,站长邱兴友定会把最好吃的香蕉给我吃,因为邱兴友既是我的同乡,又曾经在电台工作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年,勐腊108兵站机关和直属队地处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长期以来,官兵们自觉爱护自然保护区的一草一木,还积极绿化美化军营,各单位种了很多的热带植物,如扶桑花,油棕树等,在营区门前都种上了木瓜树,刚入伍的新兵最爱在木瓜树下拍照留影纪念,给家人朋友显摆。木瓜树的特点是一片叶子结一个瓜,吃木瓜吃到人厌。由于不具备存储条件,”瓜熟蒂落”几成常态,不时就会有自然熟透了的木瓜掉落在营区周围,以致树下经常会见到木瓜摔落下的一滩黄色的瓜瓤印迹,大家也说不上可惜。还有的战友探亲,想带些木瓜回家让家人和朋友看看这种热带水果,因勐腊离战士们的老家路程太远,五天才走到昆明,只好半途扔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原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查玉升到兵站检查工作时,还在兵站机关鱼塘钓了约半个小时的鱼,每杆下去都是百发百中,在钓鱼的过程中,天空突然下起了几颗零星小雨,警卫员迅速跟查副司令员撑起了雨伞。查副司令员不高兴的说:我不需要你跟我撑伞,你跟我把伞拿开。查副司令员对兵站发扬”南泥湾”精神,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兵站党委再接再厉,把我军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8年3月,我到云南旅游,最后一站是西双版纳小勐仑植物园,从西双版纳景洪市区出发,只有我们一家人到小勐仑植物园,旅游公司就安排了一辆小轿车送我们到小勐仓。参观完最后一个景点,我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要到我曾经的军营去看一看。在与驾驶员协商交了300元后,(小勐仑到勐腊县城大约80公里左右)。驾驶员开车送我到勐腊走老公路,是我的心愿,我非常高兴。让我重走38年前的(1971年入伍到勐腊108兵站)从军路,一样的路,但心里有不一样的想法,别有一番风味。2008年3月,昆勐高速公路基本修好,但还未正式通车。所以驾驶员只能开车走老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勐腊县,虽然是边疆县城,但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街道,楼房,环境及人们富裕的生活,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座繁华的,现代化的小都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勐腊县城大约逛了两个小时,在县城吃了中午后就到了我曾经的军营,勐腊108兵站旧址。陈旧的兵站礼堂仍然耸立在显耀的位置,兵站司,正,后的四合院,兵站家属院的房子已破旧不堪了。兵站机关的食堂没有了,我曾经工作了十年的电台房子也没有了。此情此景,我心里还是有一些失落,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必竟援老抗美任务已经结束了30年,兵站也撤编了24年。眼前看到的是一条新修的公路从兵站穿过,朝混合库方向的远方延伸。看到的虽然又是杂草丛生,虽然又是荒山野岭。但它曾经辉煌过,曾经繁华过,曾经是108兵站十年援老抗美后勤保障部队的指挥机关原址。啊!美丽富饶的勐腊县,是我最亲爱的第二故乡。英雄的108兵站,是我一生的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4月于四川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制作@秋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