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兴化是江苏苏中地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出过《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 八怪之首的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兴化同时还是一个“鱼米之乡”,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垛田星罗棋布,形态各异。丰富的水系,使其境内菱藕芬芳,鱼虾满塘,形成了“田青水碧,鱼米之乡”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兴化是江淮地区的一颗水乡明珠,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水乡美景。近年来大红大紫“兴化千岛油菜花”景区就位于该市的缸顾乡内,它以千岛样式形成的垛田景观享誉全国。据考证,750年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土堆田,整齐如垛,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才演变成现今的生态景致。每年的清明前后,在辽阔的水面上,千姿百态的垛田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小岛,岛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金黄色“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 </p> 垛田花海 <p class="ql-block"> 垛田花海位于兴化的缸顾乡内,这里河港纵横,菱藕飘香,块块隔垛宛如漂浮于水面岛屿,有“万岛之国”的美誉。每年春季,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面。泛舟其中,如入迷宫,浓郁花香让人迷醉,旖旎风光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兴化垛田是当年泰州知州岳飞大战金兵摆设的八卦阵。放眼垛田,奇妙壮观,河港纵横,块块隔垛宛如漂浮于水面的岛屿,有“万岛之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每当枯水季节,百姓们就将低洼地区水中泥土挖上来,堆积到较高的地方,造成一块块水中小岛式的垛田。清明前后,油菜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奇丽画面。↓</p> <p> 与别处不一样的是,兴化的水网丰富,河港纵横,蜿蜒的河流伸曲于广袤的田野之中,形成了许多湖中小岛。而聪明的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将油菜花种植在湖中小岛上。每到4月,小岛处处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构织出一片片“金色的岛屿”。↓</p> <p class="ql-block"> 网状的水系,把油菜花田,分割成一块块独立的方形。千块金黄色的小岛星罗棋布,非常壮观。游客,可以乘船穿梭在各块油菜花田中尽情游览,也可以上岸近距离接触油菜花。↓</p> <p> 垛田素有 “千岛之乡”之称,境内河沟纵横交错,如水网平铺,垛岸星罗棋布,似千万小岛荡漾于水面之上,千岛之镇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人们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千垛菜花间,感受随风而来的醉人菜花香,有心旷神怡之感、美不胜收之慨。↓</p> <p> 水面上形成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游客坐着当地船娘划着的农家小木船,会领略到“船在水中行,人在花中走”的独特感受。↓</p> <p> 垛田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互不相连,非船不能行。置身其中,如同走进古人摆设的水中龙门阵。↓</p> <p> 兴化油菜花田,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能把油菜花与水景结合得如此到位了。在这里,乘木船的优雅不输贡多拉,花垛田的情调不输威尼斯水系的复杂……每一处的转角,都是迷途在花田里的自说自话。↓</p> <p> 连绵不断的菜花,吸引全国各地近2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一向僻静的兴化西北片车流如织,人来人往,惊叹声、赞美声不绝于耳。在人民网举办的“全国最美油菜花海”评选活动中,兴化千岛菜花获得第二名。↓</p> <p> 每到春季油菜花开,'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旖旎景色令许多中外游客和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诗人王心鉴游览兴化后有《观油菜花》一诗,言到:竹径春光心无羁,垛田青青翠欲滴。彩蝶飞入黄华里,或有幽香起涟漪。↓</p> <p> 三月里的水乡烟雨空濛,路边村舍溪水环抱,田野里油菜花、桃花盛开,春色无边,直面而来,最是迷人。↓</p> 水上森林 <p class="ql-block">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森林似乎是陆地的“专属品”,然而在美丽的兴化,有一片神奇的水上森林,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李中水上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位于兴化市西北部,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荒滩资源,将这里的荒滩开发成一条条垛格,并栽种了10万余株池杉、水杉等树木品种,林中间种艿芋、油菜等经济作物,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人工生态园林。</p> <p class="ql-block"> 水上森林公园总面积38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种10万余株水杉、池杉等树木品种,几十年的成长形成了园中“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p> <p class="ql-block"> 水上森林的池杉等树木种植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的农民为合理开发利用荒滩资源,将这里的荒滩开发成一条条垛格,与缸顾村的垛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这里种植的水杉,池杉不同于平常的树木栽种方式,而是采用了特殊的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p> <p class="ql-block"> 园内水系丰富,河道纵横,形成“河流回环,水杉林立”的景观。被誉为“苏中九寨沟,华东鸟天堂。”是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暖春里的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更是如梦幻般的存在。郁郁葱葱的水上森林与盛开的二月兰相依相伴,俨然添加了一层梦幻滤镜,犹如绿野仙踪一般。</p> 板桥故居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故居,位于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粉墙黛瓦,兰竹萧萧,庭院清幽。整个故居建筑简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生前所写的“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板桥故居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板桥在书房里便可透过窗纸,欣赏竹影,就像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处处栽种有郁郁葱葱的竹子,置身其中,给人一种来到了田园之中的感觉,依稀可见其旧居风貌。↓</p> <p class="ql-block"> 拥绿园,历史上的郑板桥家里有一座后花园,即拥绿园,比较可惜的是拥绿园毁于兵火,如今在原来的神貌基础上重建了一座拥绿园,与故居一门之隔。走进拥绿园,园林规模不大极为安静,除了一座凉亭、楼阁外还种植了许多的竹子。↓</p> 八字桥广场 <p class="ql-block"> 八字桥文化广场因“古八字桥”而命名,也因“古八字桥”而备受市民关注。依托“古八字桥”的历史渊源而设计的八字桥文化广场呈开放式扇状,格局颇为大气。其中建有独具兴化风格的荷花池喷泉,池中设有一组木蓬船及孩童戏水雕塑。↓</p> <p class="ql-block"> 八字桥位于兴化老城区中心地段,是横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单孔花岗岩石桥。据《成丰重修兴化县志》载:“一名登瀛,东来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两桥跨之,参差如八字,曰八字桥”。↓</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兴化四牌楼在明代称做“四攒坊”,清代以后叫四牌楼。四牌楼为四柱四门的亭阁式。它两层重檐,八角飞翘,顶上“五岳朝天”,显得十分庄重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 兴化县署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县署规模并不大,小巧精致如同一座江南园林。↓</p> <p class="ql-block"> 宋天圣三年(1025),37岁的范仲淹在兴化担任县令,就是在这里办公的。范仲淹在兴化的功绩,是修建了捍海堰,阻挡了海水淹没农田,范仲淹至今仍被兴化人民所铭记。↓</p> 东门老街 <p class="ql-block"> 东门老街:金东门老街位于兴化古城东侧,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明清以来,由于商业发达、日进斗金,街区因此得名“金东门”。现存的老街巷肌理清晰,以东城门外大街为主轴,拥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传统风格特色。金东门老街内有上池斋、赵海仙洋楼、状元坊等多个历史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金东门老街历史非常悠久,迄今已有千年历史,自明清以来,金东门老街商业格外的繁荣,可日进斗金,因此而得名“金东门”。↓</p> <p class="ql-block"> 金东门老街贯穿东西,全长约500米,沿街两侧基本保持了较为原始的商业街风貌,街巷周围至今保存着数量颇多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兴化最大的历史风貌街区之一,素有“苏中明清第一街”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兴化的芋头非常有名,在多年的培育实践中已经打造出口感一流的优质品种,老街上说随处可见的芋头。↓</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曾经到过东门老街,那时街上的店铺以出售捕鱼工具为主,如今生产方式的变化,街上已不见了鱼网、鱼篓等,只剩下了铁匠铺、制铁生活用品等。↓</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竖立着一座造型格外高大的石牌坊,为兴化历史名人李春芳所立,他于嘉靖二十六年考取进士,成为鼎甲第一中状元,后来成为宰相。这个状元坊始建于中状元那年,为双柱单门式牌坊,是兴化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 <h3>图片:宋老头</h3><h3>编辑:宋老头</h3><h3>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文字摘自于网络,谢谢网络作者!)</h3>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