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入声字的一种辨析方法。大家看一下‘特’字: </p><p class="ql-block">特:‘tè’在现代汉语中是去声。对吗?‘特’是入声字吗?是入声字。同样,忒、忑、慝、铽都读‘tè’是去声。它们都是入声字。为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在入声字中,有很多象‘特’这样的字。有人把入声字和汉语拼音进行了比较归纳,给出了用汉语拼音辨析入声字的方法,具体的规定有八条: </p><p class="ql-block">(1)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 </p><p class="ql-block">(2)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p><p class="ql-block">(3)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p><p class="ql-block">(4)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 </p><p class="ql-block">(5)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p><p class="ql-block">(6)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 </p><p class="ql-block">(7)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ˊ,「靴」xue三字除外。 </p><p class="ql-block">(8)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p><p class="ql-block">(开尾韵是没有韵尾的韵母,例如ia uo a ua等等) 知道这个常识,遇到特殊字,就不会犯疑了。同学们有兴趣的话,找找类似的字。有关入声字的资料在我发的专帖里都有。</p> <p class="ql-block">《今平古仄字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A:阿凹</p><p class="ql-block">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剥雹薄逼鼻荸骠憋鳖瘪别钵拨饽泊帛舶箔驳钹勃渤脖鹁博搏膊礴</p><p class="ql-block">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p><p class="ql-block">D:哒搭褡答瘩达怛妲打得德蹬滴籴的涤迪笛狄荻敌嫡跌迭叠耋谍喋牒碟蝶督独毒读渎牍犊度咄掇裰夺铎踱</p><p class="ql-block">E:额</p><p class="ql-block">F:发乏罚伐阀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辐福蝠匐服</p><p class="ql-block">G:呷割鸽圪疙胳搁葛革阁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蝈国帼</p><p class="ql-block">H:涸貉合盒劾阂核盍阖黑忽惚鹄斛猾滑混豁劐活</p><p class="ql-block">J:击迹积屐绩缉激圾笈及汲级极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辑 藉籍夹浃荚铗颊嚼角脚缴觉疖结接揭孑节截杰诘洁劫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珏绝噱决诀抉倔掘崛厥蕨獗矍攫谲爵菌</p><p class="ql-block">K:勘棵颗磕瞌壳咳窟诓</p><p class="ql-block">L:拉邋疗溜馏噜捋</p><p class="ql-block">M:妈抹没谜乜摸膜</p><p class="ql-block">N:捏</p><p class="ql-block">O:噢</p><p class="ql-block">P:拍劈霹泼剖仆扑菩璞</p><p class="ql-block">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阙缺</p><p class="ql-block">R:如茹孺</p><p class="ql-block">S:撒塞杀煞勺芍舌什失虱湿十石识实拾食蚀倏抒叔菽淑赎孰塾熟刷摔说俗缩</p><p class="ql-block">T:塌剔踢贴凸秃突脱托橐</p><p class="ql-block">W:挖玩屋喔</p><p class="ql-block">X:吸锡膝夕汐析晰蜥腊昔惜息熄悉蟋习席袭媳檄呷瞎辖黠匣侠狭峡暇削楔歇蝎协胁挟撷戌靴薛穴学</p><p class="ql-block">Y:压押鸭轧噎叶一揖荫滢潆拥壅淤曰约晕</p><p class="ql-block">Z:杂咋咱脏凿则责帻择泽贼闸铡扎札炸摘宅着蜇螫蛰谪折哲辄辙汁织只侄职摭执直值殖植 掷粥妯轴竹竺逐烛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浊酌镯啄琢濯综足卒族昨作怍</p> <p class="ql-block"> 第四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一节,讲了出律和135不论,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了解偶句的内容,以及与偶句类似、或相近的一些概念。我们首先说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偶句”,一个是“对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比于偶句,对仗,是大家更为熟悉的,现代的一些涉及到律诗格律方面内容的书,基本上把律诗中的第3、4、5、6分句,叫做对仗。</p><p class="ql-block">这也是网络很普遍的说法,至于到底什么是对仗?这些说法,除了提供了一些平仄相对、词性一致的内容之外尚有流水对、宽对、窄对等等内容。至于什么样的标准为宽,什么样的标准为窄,那就只好各自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宽与窄的分界线是什么,也无从得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对仗”中的“对”字和“仗”字,究竟是什么含义,也无人释疑,貌似谁都懂,但同时谁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对仗”这个词组,本身从何而来,也未见交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仗的作用与目的各是什么,也没有多少阐述,今天的对仗,更多强调的是平仄和词性。平仄好歹算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概念,词性,则是完全现代的东西。至少,李白、杜甫、王维等都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词性”这个词组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对仗”中的“对”字和“仗”字,究竟是什么含义,也无人释疑,貌似谁都懂,但同时谁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对仗”这个词组,本身从何而来,也未见交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 class="ql-block">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中的“一为”与“万里”, 其中“为”与“里”显然怎么解释,其词性,也是难以解释成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为”,比如,为善,做善事,为政,当官。为首,当头目,为,就是做什么的意思。为别,也就是双方要分别,分别,是双方要做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里”呢,显然其词性无论如何,也是对不上的。这种情况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平时大家读诗的时候自己就很容易发现词性不相符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使用词性去判断唐朝的作品不仅一般人,即使是诗仙、诗圣、诗佛也是不合格的,究竟是李白他们错了,还是今人错了?大家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能力,留待自己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句,最早出自晋朝。在晋朝之前,本叫做藕句。藕句一词,汉朝就有,指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句子。这种写作方式,先秦文献中,大量可以看到,比如“吕不韦、孔子、孟子”等等诸子百家都有,在汉代始命名为藕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藕句与偶句,是有显著区别的,其区别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藕句,正如同莲藕一样,不一定就是两句,可能是三句、四句,甚至更多句子。但偶句就只有两句。在骈体文中,偶句被大量的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晋朝时候,被引入到五言诗中。然后被正式作为这一类诗的特征,固定了下来。</p><p class="ql-block">记载中讲,建安七子时候,也就是三国时候的魏,并没有在诗中采用偶句,西晋开始颇为盛行,在南北朝的梁朝时期,被官方正式确认纳入诗的格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诗,尚未有替、粘、对这些规定。唐诗继承了这点,整个唐朝,只有偶句一说,并没有“对仗”这个词组。</p><p class="ql-block">记载中写道,李义山(李商隐)说他自己得到了一个联句,可以媲美召公,却未得偶句。这说明,在唐朝晚期,李商隐时候,联句与偶句,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朝之前,有个著名的人物,叫颜之推,他所编撰的《颜氏家训》对后世影响颇大,其中,论述诗的内容比较丰富 专门讲到了 对藕,按照他的说法,对就是两个句子,藕就是若干句子(不止两个),事实上,关于诗中这两个句子,有这样那样的叫法,大致有:偶句、排偶、对藕、对偶、队仗等。队仗,很明显,是以现实中,两边排列的仪仗来作的比方,最早这个比方出自南宋,南宋有两个人在说到律诗3、4、5、6句时,使用了“队仗”这个词组,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魏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队,是列队的意思,仗,就是列队后,分两边排列的仪仗。这个用来打比方的词组,很形象,完全可以解释清楚、明白。不象对仗的仗,无法解释。队仗,在元朝、明朝、清朝这三个朝代,与偶句一起被使用。这些使用,属于民间,不带官方性质,比如陈田、沈德潜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一下,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官方使用的是偶句这个说法,如果说对仗的仗,有没有可能是仪仗的仗的含义呢?</p><p class="ql-block">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只是找不到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没有可能是队仗被误写为对仗呢,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无论如何,偶句、排藕、对藕、对仗这些说法,所阐述的,都是同一个含义,这就是,由这种类型的句子,相互组合在一起,缺了谁都不可以,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诗中单个步骤的意思,而不是以一句来表达,这点,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概念,都是对整体进行要求,而不是对句子中的某个字进行要求,这点,与今天对仗的对,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对仗,是对字的平仄,以及该字的词性,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偶句等历史上传承千年以上的概念,都是对两个句子组合而成的整体,进行要求,这个整体,必须体现出其应该担负的功能,完成其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里说的是“语”,而不是“字”, 语,没有疑问,是若干句子,不是句,更不是单指一个字。因为杜甫并没有说“字不惊人死不休”。 字和语,其区别,是相当大的。杜甫所说,完全符合偶句的特征和要求。</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现代律诗”之“对仗”中关于“合掌”的内容:究竟什么才是合掌,这又是一个道不清、说不明的问题。翻看王力先生的原话,是这样写的: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p><p class="ql-block">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罕见的。我们也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王力先生的意思的关键点,在于同义词,那么,什么是同义词呢,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与解释,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同义词并不等于是同义字,因为,词与字,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词是字的组合,找王力先生的话来理解,就是字与字的组合不能使用同义词,同时又说,“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既然例子很难找出,那么,没有例子的情况下,合掌到底是指的什么呢,这就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句说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而后句却指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罕见的,这里,不知道王力先生到底是在说诗文的对偶,还是在说对联。既然王力先生说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注意,是很难,并不是难,难前面,还加了一个“很”字,表示超级困难,</p><p class="ql-block">既然并没有合掌的例子,那么,大谈合掌,有何意义呢?说合掌是大忌,却没有实例来说明这个大忌。到底忌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内容,这也是今天合掌引起这样那样争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没有合掌呢,当然是有的。但历史上的合掌,属于佛教的专用术语,与律诗完全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回到同义词,我们来看看字典上的解释,词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词。这里的完全相同或完全相近,并没有标准,换句话讲,只能是各位自己的判断。比如北京市与首都、河北省与河北,这个就容易判断,就是完全相同。但实际情况却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更多的出现的是争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p><p class="ql-block">前面是杜甫所写,后面是毛主席所作。杜甫,被称为诗圣,不仅杜甫自己,其爷爷杜审言,在唐诗的诗人中,也是著名人物,杜甫的律诗水平,以及其家学,应该不会被怀疑吧,难道杜甫不知道合掌是“大忌”,不仅是忌,并且还加上了一个“大”字,也就是忌讳中性质最严重的。作为诗圣杜甫,会犯大忌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诗词水平,百年来,即使不是第一,名列前茅,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难道毛主席也犯了大忌这样的低级错误吗? </p><p class="ql-block">显然,合掌一说,就实际的诗例来看,前有1300年前的杜甫,后有现代的毛主席,都有作品与合掌这个“大忌”有所冲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合掌(本身就不十分明确)是不是大忌,颇值得商榷。加上历史上,并没有合掌这个概念。因此,忌不忌合掌,大家尽可以自己做出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承转合”正式提出来,是汉朝的一个叫“枚乘”的人第一个提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而没有异议。汉朝有四大文学名人,历史上称为汉四杰,分别是班固、杨雄、左思、枚乘,起承转合由枚乘对诗三百以及先秦诗歌的总结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个概念。枚乘本人在汉朝就是著名的辞赋大家,从汉朝至隋朝,官方没有正式发布,但官方和民间一直在使用,只是官方的使用,在一定特殊的场合下予以明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祭祀时以及一些(不是全部)重要的宴会时,隋朝建立以后,以钦定的名义发布,并由礼部下辖的“清商署”执行,并在科举考试中作为硬性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律”: 律,于5000年前,它出自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这个在《史记》中有清楚的记载。以后的课程中,会详细阐述</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律句的音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仍是以七律为主,讲一下七律的音节划分,七律每句的7个字,1234567是怎么划分音节的呢?正确的划分是:12/34/5/6/7。</p><p class="ql-block">我们看一首七律:</p><p class="ql-block">《赠元秘书》</p><p class="ql-block">旧书/稍稍/出/风/尘,孤客/逢秋/感/此/身。</p><p class="ql-block">秦地/谬为/门/下/客,淮阴/徒笑/市/中/人。</p><p class="ql-block">也闻/阮籍/寻/常/醉,见说/陈平/不/久/贫。</p><p class="ql-block">幸有/故人/茅/屋/在,更将/心事/问/情/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这样断的话很别扭,这样断句不仅吟诵起来顺口,而且,更容易理解句子中的含义。反之,不仅吟诵起来混乱,句子的含义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混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诗三百首》没有一首是违反了音节的,全部都是按照音节来做的。</p><p class="ql-block">根据12/34/5/6/7,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前四个字,分别都只读半个音,也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唱第1、2、3、4位置上四个字的时候,每个字音的长度,等于5位、6位、7位上字的一半,唱12位,34位这四个字的时候,我们只需唱半拍,而唱5位,6位,7位这四个字却要唱满一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根据音节的划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不可以把两个搭配的字,放在23的位置,因为23位上的两个字不在同一个音节里,而两个相互搭配起来的字,必须是在同一个音节,否则的话会让人感觉别扭。比如:“祖国”“长江”你就不能把他们放在23的位置上。为什么只能是:5/6/7,而不可能是:56/7或者5/67?如果有朋友要问:为什么要划分成:12/34/5/6/7,以什么为标准划分的?这不是我们规定的,这是古人就这么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节的划分,出自《乐府》,距今2000多年。总之呢,音节要按照12/34/5/6/7这样来划分。并且,每一首唐诗、宋诗、明诗、清诗,都是证据。如果我们按照网络上“5/67或56/7”的划分方法去划分唐宋诗的话,那么不少唐宋诗就会被推翻了。而《乐府》是汉朝钦定的,至于为什么,没有任何解释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有作品可以印证。所以告诉大家:七律的音节划分是:12/34/5/6/7。毫无疑问,五律的划分,就是把七律的12字拿掉,就可以了,那么大家自然会说知道:12/3/4/5是五律音节的划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课后阅读《唐诗三百首》时,可以注意一下音节。我们看下面两首律诗:《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这两首诗开始讲,有过律诗基础的朋友都知道,律诗分为:起句(1、2两句)----首联承句(3、4两句)----颌联转句(5、6两句)----颈联合句(7、8两句)----尾联这四个部分中,承句、转句必须是偶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合刚才的律诗,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律诗承句、转句偶句的特征:这样大家可以看的更清楚。顺便和大家解释一下:律诗的承句(3、4两句),叫颌联,也叫颔联,正式的说法是:颌联。备注:颌 hé 俗称“下巴” 颔:hàn 下巴)。这个颌联、颈联的说法,见于南宋《诗人玉屑》一书,作者:魏庆之 ,号:“菊庄” ,建安人。在宋代诗话著作中,魏庆之的名气较大,规模也较大,他是宋代诗话方面的代表人物,魏庆之一直就称承句(3、4两句)为“颌联”,至今800多年,并无异议。另外,作为历史上,文学方面更著名的书籍《四库全书》中提到律诗的承句(3、4两句)时,称为:颌联。为什么又叫做颔联,这就不得而知。我们的主张是,无论叫颌联或是颔联,都没有问题,只要大家知道所指的是哪一句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争个面红耳赤,更没有必要为之大打出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两种说法,指向的是同一位置,其解释也是一样的,因此,没必要去争论。互相明白说的是什么就可以。我们说:颌联、颔联都可以。回到我们刚才的诗《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看第一首,有两个偶句,第二首,有三个偶句,《春望》这首五律,起句(1、2两个分句)是偶句。这个就是起句使用偶句。就律诗来讲,第一句,可以是偶句,也可以不是偶句。这里解释一下,偶句起与非偶句起的区别,在我们阅读诗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点:通常内容相对严肃一点的,起句较多采用偶句的形式,反之,内容相对不那么严肃的,较少使用偶句,大家在课后阅读唐诗的时候,不难发现这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看下面的律诗《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图片]我们看起句就是偶句 [图片] 起句不是偶句。这几首律诗已经说明了刚才所讲的。1:相对严肃的作品,偶句起。2:相对不严肃的作品,可以不偶句起。注意:是说“可以”是“非偶句起”,没有说“一定”“不许偶句起”。如果有朋友问,老师是不是五律多偶句,七律多非偶句呢? 那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这与内容有关系。以后具体讲七律与五律的区别时,会详细的讲解。 如果有朋友还是想问,是不是偶句的时候一定首句不押韵呢?必须得有偶句么?我的回答是;就起句而言可以两个分句都入韵,也可以后分句入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句押韵的时候,绝大多数不是偶句,所以使用偶句的时候,首句不押韵。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杜甫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句既是偶句,也押韵了。偶句时,除非是特例,通常情况下,两句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对。两句尾字的平仄,也是必须相对的。另外,我们看到无论什么样的偶句,肯定是偶数句对前一个奇数句,绝对不可以是后一个奇数句对前一个偶数句!!! 首联:首就是头,在以后上课中会说起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直接说首联。颌联:颌:下巴(颔:下巴) 也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承句。颈联:颈:脖子,也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转句;尾联: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合句,即最后一联,尾字就不解释了。尾联,相对自由些,偶句与否,自己决定就可以了,没有硬性的规定。以后的课程我们会直接说合句。简单的讲,必须是偶句的部分:承句:3、4两句,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偶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句:5、6两句,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偶句。下面我们讲一下偶句与对联的区别:首先,大家应该知道,偶句不是对联,偶句与对联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对联,要求上下联,一起表达相对完整,合起来,就是一个短篇,一看就知道你说的故事整个过程是啥。而偶句呢,仅仅是律诗中的一个部分,合起来也不是全部,也就是说一个故事你只是说了其中的某一个步骤的内容,是局部的,不全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拿偶句来给别人说这个是对联,里面的内容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头没尾。注意,我们说的是:偶句,仅仅是律诗的部分,而对联的上下联表达则相对完整,上下联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不是局部。这是对联与偶句的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就作用而言,对联,表达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达的东东,比如我看着今天晚上月色特别美,我就想表达这月色的美丽,那么在对联中就表达了我对这月色的美所吸引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偶句,却属于起承转合中的承或转,只是分属于律诗的两个局部。偶句与对联的功能与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第二个区别。第三个区别:对联,可以全景或者全情。比如说我写月色的美,上下联可以全部都用景色来写,或者我用我对月光之美的一种感怀或者感叹来描述。而上下联可以完全是情,没有景物。而偶句却不能这样写。偶句是景、情分明的。还有一个区别,以后讲课的时候,会涉及到,今天就不多说他们之间的区别了。关于义对:义对:1:义:字义,意义2:对:相对,不相等。合起来,义对: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词或者字意义相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义对:就是偶句或者对联中,字义不能是一样或者是近似。注意:字义相对,义,不能一致或者近似。相对:就如平仄必须相对一样。大家一定要在课后反复的看,仔细想才能读懂到底义对是什么。在今后的写诗对句的实践中错过了,被人指出了才能真的明白。真的懂了,这个只是需要时间的问题,义和对分开来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并非指相反。就如同“左”对“右”、“你”对“我”一样的道理。在意义上,你与我是人称代词,同指人。所以你和我并非是义对,“左”与“右”都是指的方向,花”和“草”都是指的植物,“鸟”和“燕”都是禽类,鱼”和“蛙”都是在水中游的,等等这样的对,都不是义对那么,我们到底怎样来区分义对呢?有什么规律呢?老师给我们义对的条件:1:≠2:不近似3:义对,不是意思对上了;义对,是意思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有朋友问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如果一词一词的对,义对也对不上。比如: [图片]所以才感觉是上下联整体意思相对,老师回答:此≠孤,地≠蓬,一≠万,为≠里,别≠征。这个就是非常完整的、非常正确的义对。义对就是义对,无所谓宽与窄。事实上,宽对或者窄对,我们在网上都看到过,但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偶句,翰林词赋院建议大家采取相对轻松的方式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如: [图片]简单的讲,就按照李白这样对,相对的两个,不等于、不近似就好了。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别整的太复杂了。总之:</p><p class="ql-block">1、不等于。2、不近似。比如李白的:此≠孤,地≠蓬,一≠万,为≠里,别≠征。</p><p class="ql-block">义对,不是反义,就如同大家都熟悉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这两句中,青≠白,山≠水,横≠绕,北≠东,廓≠城,</p><p class="ql-block">浮≠落,云≠日,游≠故,子≠人,意≠情。都是不等于,我们不必去管词性,不等于就可以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律诗中有些不可以的对偶,在对联中是可以的。如宽对窄,胖对瘦等等等后面还有一点内容。</p> <p class="ql-block">第五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大家应该知道,偶句不是对联,偶句与对联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对联,要求上下联意思表达相对完整,合起来是一篇短文。</p><p class="ql-block">而偶句呢,仅仅是律诗的中的一个部分,只有颌联、颈联四个分句,不是律诗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不要用对联的思想去思考律诗的偶句。这是我们要说的偶句与对联的第一个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就作用而言, 对联表达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达的东东。而偶句却属于律诗中起承转合的承与转,承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句的前分句承接起句,承句的后分句为转句做转的准备,转句的作用是转,转向什么呢,当然是转向抒情。 但对联却没这么多,两联就直抒胸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偶句的四个句子间的关系是:平行、递进、互补或相连的关系。这么复杂的关系要在以后的起承转合中细讲,我们不能说哪个更重要,哪个不重要, 其重要程度是一样的,大家不懂不要急,老师们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跟得上,不被淘汰。所以会细细地讲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接着复习偶句与对联的区别的第三点: 对联,可以是全景全情,而偶句却不能这样。</p><p class="ql-block">偶句是景情分明的,写景是为抒情做辅堑,两者还有更多的区别,以后讲课的时候会逐步涉及到,在这里暂时不多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合掌和义对: </p><p class="ql-block">合掌尽管不是忌讳,但实际上,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被引入律诗创作中,尤其在网络上,更是如此,所以,建议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略为注意一下即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掌是不是对联的忌?暂时我们先不管它,咱们说偶句。 合掌的含义,上节课已经讲解,指的是同一步骤中前后分句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或者前后分句所对的词或字是一个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注意,我说的是词和字,也就是说律诗的字也要注意一下。 手,大家都有,细细地看看左手和右手长得一样,五指和手心手背俱全,但是,方向呢?是不是一个向左一个往右啊 不然我们无论如何都合不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如两只手合在一起一样,两手五指相扣,要是一只六指一只五指就不能是合掌,只能叫相似。换句话说就是近义。 因为都是手,都长在人的身上,但却并非能合得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 义对:</p><p class="ql-block">1.义:字义,该字所包含的所有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对:匹配成双(成偶),相对,不相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起来:</p><p class="ql-block">义对=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由字组成的词、由词组成的句子所包含的信息 相匹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吾,虽然写法是不一样,但是义却都是指人,并且都是指自己,没有疑问,这样的就是完全同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义对中的字义不能是一样的或者是近似的。 匹配:相对的字或词组,距离不能过大或离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 不能用人对驴,道理很简单,虽然两个字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但把人和驴放在一起,估计谁也不乐意,这样写,自然是不行的。 这是因为,人和驴,两者所包含的信息,距离实在是过大。 需要注意的是,字义相对,义不能一致或近似,但也不能相抵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对,就如平仄必须相对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义对这个概念对于初学者都是难以突破的大关。同学们需要在课后反复得看,仔细想才能逐渐的懂。 在今后的写诗对句的实践中,我们错过了,被别人指出过了,才能因为脸红而真正懂到底何为义对。 这个需要时间与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我们继续今天的内容,义与对分开来理解,义可以理解为字义,字与字结合为词而形成的新的义,“对”与相同相近相似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对并非指相反。就如左对右,你对我,他对侬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意义上,你与我是人称代词,同指人,所以你和我并非是义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与右,同指方向,此花与彼花,这草与那草,同指植物,鸟与燕也不能成为义对,这是因为,鸟本身就已经包含燕,蝌蚪与青蛙同在水中,虽然长得不一样,但属于同一个东西,只是年龄段不同而导致的外观上的差异,这些,都不是义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拿以上的相近、相似、相同的词来写偶句就有可能失误。那么,我们到底怎么样来区分义对呢?有什么规律不?我们来看看义对的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2、不近似。</p><p class="ql-block">3、义对不是意思对上了。义对是意思不同,不近似,就是义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李白的承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对里,就是义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词性这个东西是新文化运动时从拉丁语引进来的。 无论律诗或是填词的格律,从古至今都没有词性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读到过李白的 </p><p class="ql-block">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 class="ql-block">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的34句,56句是标准的偶句,“为、里”没有问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我在宏宇诗班讲课时,有同学就问,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如果一词一词地对,义对也对不上啊! </p><p class="ql-block">比如,此地对孤蓬,所以,律诗上,这种情况叫做偶句前分句整体意思对后分句整体意思。</p><p class="ql-block">此,指这里。而孤呢,当然不是指众。 而是单独,一个、单个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络上通常会强调数量词相对,我们通过这个实际例子看到 李白并不是用数量词去对“孤”, 所以,义对,与词性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按照词性论,大多数唐诗都符合,这完全是由此语言在发展历史上的传承性 不可能今天的动词,在古代全部就是非动词,同样的道理,今天的名词,也不可能在古代全部都是非名词,本身今天的名词,也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我们不能割裂语言的历史,不能因为某个字今天是名词,在古代也是名词,因此来证明名词对名词就是格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外”和“洲”的词性,显然不同。但唐人就是这样来写偶句的,尽管词性不同,在这里却匹配得天衣无缝。 </p><p class="ql-block">这首凤凰台,一直被称为千古名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 class="ql-block"> 此≠孤,地≠蓬,一≠万,为≠里,别≠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非常完整,非常正确的义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地讲,就是按照李白这样就对了。相对的两个字不等于就OK。很简单的,别往复杂了想,这样我们写诗就好写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吧,义对:</p><p class="ql-block">1、不等于</p><p class="ql-block">2、不近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李白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个分句中,</p><p class="ql-block">青≠白,山≠水,横≠绕,北≠东,廓≠城,</p><p class="ql-block">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浮≠落,云≠日,游≠故,子≠人,意≠情。 </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不等于,我们不必去管词性,不等于就OK。 </p><p class="ql-block">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律诗中有些不可以的东西,在对联中是可以的,大家要注意这一点,如宽对窄,胖对瘦等,在对联中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所以呢,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偶句不是对联。 </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来交流“韵”的内容。 </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写诗就要压韵,那么压韵的话, 压什么样的韵呢,以什么韵书为标准呢?翰林辞赋院的要求是 : 统一压《平水韵》 为什么要求要统一呢,这是因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押甲韵书;B押乙韵书;押韵已经被定义为诗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说的诗,不包括现代诗,因为,不少现代诗作品,根本就不压韵。 </p><p class="ql-block">韵书,历朝历代种类繁多,较早的韵书叫《玉篇》,它的作者顾野王, 是南朝梁陈之间文字训古学家,代表作有《日赋》。 </p><p class="ql-block">其后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然后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切韵》,由陆法言、颜之推等八人共同编撰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切韵》被看作是第一部较完整的韵书,《唐韵》基本上是对《切韵》的继承, 在《切韵》的基础上,音、韵、字数等各个方面都有增删或修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众多的韵书中,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毫无疑问,只有《平水韵》。</p><p class="ql-block">流传的时间最长是指从宋朝到现代,穿越了八百年的历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传范围最广是指,国内国外皆在使用《平水韵》。</p><p class="ql-block">《平水韵》是《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简称,一般都说《平水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简称平水韵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它最早刊行于山西平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它是平水人刘渊撰写的。最早刊行的《平水韵》,共有107个韵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平部里,二冬之后 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江”,而是“三钟”。 后来,三钟分别归入一东二冬,原来的“四江”就成了“三江”。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熟悉的《平水韵》106个韵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水韵中,上平和下平没有区别,因为,韵部多了,才分上下,这样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上下合在一起,平声部的字就远远多于上、去、入任何一部的字,平声韵:共有30部。在这里就不细说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绝大多数押韵都押平水韵,律诗的押韵,无论是律句还是绝句,都必须压平水韵。 也就是必须押《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部分,律诗押韵只能押平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仄韵诗不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律诗的交流范围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具体到律诗中,押韵只可以押同一韵部的字, 比如,押一东韵,就不可以再押别的韵部的字,只能押上平一东。 比如押四支,就不可以再押到五微的韵部。乱押是不许可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要求大家读唐诗,在读的时候,大家就应该发现,未押韵的诗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诗三百首》中,就没有一首是不押韵的。 因此,熟悉平水韵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只要求大家熟悉,不用去背,也没必要去背,《平水韵》是本韵书,属于工具书,既然是工具书,我们会用就O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唐诗所押的韵不是平水韵,如果完全按照平水韵,则李白先生杜甫先生、李商隐的作品都有押错。这是由于,李白他们生活的年代与《平水韵》刊行的时间,已经相距500多年。 500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概念,李白他们不可能去压一部身后500年才诞生的韵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唐诗押韵是按照《唐韵》, 所以,我们看到唐诗中,如果按照《平水韵》去论,有的作品就不符合。 </p><p class="ql-block">无论《切韵》或是《唐韵》,都是以两个地方音为主,分别是,长安音(今天的西安),金陵音(今天的南京),另外,收集了部分各个地方的音(比例比较小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后的历史长河中,这样那样的韵书实在是太多,举不胜举, 就不一一列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在官方正式的韵书颁布之前,比如先秦、汉、魏晋等时期,压韵压的是“叶韵”,也只能读作xie, 叶xie≠叶(枼)ye,在汉朝,“叶”和“枼”是两个不同写法的字,其含义完全不同,“枼”(繁体字))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树叶的叶(简化字)。叶xie和枼ye,今天我们都写作“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我看到咱们群里的作者不少使用新韵,咱们的群名字都注有新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新韵,如未注明所押之韵是新韵,大家都会认为是押的《平水韵》 如果不是用《平水韵》,就得注明是“新韵”或“今音”。</p><p class="ql-block">说明一下,历史上的韵书是由官方发布,具有官方的性质比如《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广韵》《集韵》等等。</p><p class="ql-block">今音也好,新韵也罢,都没有丝毫的官方性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实或网络,实际情况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平水韵》,不用说明,别人就自然按照《平水韵》对待。 而今音,却需要注明使用的是今音,《新华字典》收录的字,是按照拉丁字母的顺序来排列的,只有四声,没有平仄。 大陆所有的学校使用的所有语文课本上,都只有四声,而没有平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方发布的所有信息表明,今音(普通话),是没有平仄的, 大家都知道,平时在各个Q群里,或网上论坛中,在对联或写诗填词的时候,使用最多的是平仄,而不是普通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呢,我们今天就简要介绍一下普通话和《平水韵》,不知大家有多少人知道普通话与俄罗斯有关系的? 我们普通话使用的字母是什么字母呢?这些字母可不是中国的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案是:拉丁字母。汉语拼音的字母来自于拉丁字母,联合国使用的汉语拼音字母是罗马字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30年代末,在苏联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汉字拉丁字母拼音。 苏联这样做的本意是为了解决与当地俄罗斯人的交往,同时解决部分中国人的识字问题,主要是在苏联的远东地区,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 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 首先在苏联远东地区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 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 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期间经历了究竟是采用斯拉夫字母还是拉丁字母的争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苏联与中国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因此苏联人的想法是必须要考虑的,何况我们正在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 苏联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加上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设备都需要从苏联引进等原因,国际关系也是决定汉语拼音采用拉丁方案。 这是决定这个方案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看到,汉语拼音的目的,是为了努力扫除文盲,推广识字。 从一开始,其目的就不是为了压韵,也没有研究压韵的问题。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至今为止,官方都没有关于拼音是压韵的工具书这样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律诗需要压韵,那么,必须有一部韵书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韵,我们选择《平水韵》 正是因为其使用时间长,使用的地域广,今天我们看到的《平水韵》,实际是清朝的 《佩文韵府》(也称《佩文诗韵》),已经不是宋朝时候的《平水韵》,宋朝的《平水韵》已经失传,《佩文诗韵》对宋朝《平水韵》的继承是最多的。了解使用《平水韵》 至少有个好处不必注明“今音”,岂不省了些事。 </p> <p class="ql-block">对联分句格式</p><p class="ql-block">两分句</p><p class="ql-block">平,仄;</p><p class="ql-block">仄,平。</p><p class="ql-block">三分句</p><p class="ql-block">平,平,仄;</p><p class="ql-block">仄,仄,平。</p><p class="ql-block">仄,平,仄;</p><p class="ql-block">平,仄,平。</p><p class="ql-block">四分句</p><p class="ql-block">平,平,平,仄;</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平,仄,平,仄;</p><p class="ql-block">仄,平,仄,平。</p><p class="ql-block">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这种有的评委不认可)</p><p class="ql-block">最常用的是,一平一仄;</p><p class="ql-block">五分句最规范的是:</p><p class="ql-block">马蹄格</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还可以:</p><p class="ql-block">平,平,平,平,仄;</p><p class="ql-block">仄,仄,仄,仄,平。</p><p class="ql-block">联律通则要求只要有规律就可以,所以在多分句长联中,只要不出现三三两两再掺杂一分句的混乱状态,上下不失对就算合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