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断有遗址出现,但是我们认同的还是非洲第三次大迁徙,从东非而来的这一支在不断的进化繁衍。终于有了开蒙的一天,他是所有中国人的祖先“夸父”。随着不断的进化,开始观察天空有天象、辨别土地有方位、有繁衍优生的意识,这就是可以标记三块里程碑,即三皇。采摘果子、集体猎杀的过程中,人口繁衍,开始从洞穴转移到树上居住。人类不再依赖天然火种,可以自己取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在族群中有了原始的小家庭。开始用种子栽种。这是五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土地的出现,开始杀伐掠夺,制造工具的进步,出现了这个土地上相对的稳定。华夏的雏形出现,祭祀和杀伐流转在同一个父亲的五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黄帝开始农耕在华夏大地繁衍炎黄子孙。颛顼标志父系氏族的开始,以父亲为主的家庭出现。孩子要明确自己的父亲而母亲出处不再标识,私有财产和社会地位的传承开始。帝喾最牛的是四个老婆生了四个有帝位的子孙。商周尧挚。尧舜是儒家之宗。</b></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代/上古时代</p><p class="ql-block">我国近代史学家喜欢以秦朝为分界线,也就是将先秦之前的年代称为上古,然后将夏朝之前存疑的时代称为远古,总的来说就是我国秦朝之前的年代都是上古时期,而将上古时期进行细分的话,夏商周时期被称为上古时期,而夏朝之前的历史年代被称为远古时期。</p> <p class="ql-block">20世纪末,王大有等一批学者勇敢的投身于远古史的研究,他们结合田野考古从多学科领域对远古史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初步理出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脉络,我们终于看到了恢复中国远古文明历史的一线曙光。</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古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代:</p><p class="ql-block">一是原始初民时代,起自神话中的盘古时期,止于传说中的燧人氏时期,时间跨度约400万年(距今400万年——公元前7700年)。</p><p class="ql-block">二是氏族联盟时代,起自伏羲女娲时期,止于帝舜有虞氏时期,时间跨度5600余年(公元前7724——前2071)。</p><p class="ql-block">三是王族分封时代,起于夏禹,止于西周幽王,时间跨度1230年(公元前2070——前841)。</p><p class="ql-block">四是诸侯争霸时代,起于东周平王,止于秦王赢政(秦始皇),时间跨度为620年(公元前840——前221)。</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中国历史进入皇帝专权的中古时代。</p> <p class="ql-block">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因现今考古学的发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学已经有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现今生物学的发现,发现了遗传基因DNA是进化的,证实了类中性进化论的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猿,是人类和猿的起分支。</p> <p class="ql-block">中华曙猿发现于江苏溧阳市上黄镇水母山。中华曙猿是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它是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林一璞、齐陶等人在江苏溧阳上黄镇发现的,属类人猿亚目曙猿科的曙猿属,也是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中华曙猿的化石材料仅仅是一块带有三颗牙齿的右下颌骨残段以及一些零散的牙齿等,但是,它的时代为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法尤姆的高等灵长类早了将近1000万年;它向人们暗示,高等灵长类的起源地更可能是在东方、在中国。所谓“曙猿”,意思就是“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立人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人类的进化过程被大致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几个阶段。直立人介于能人与早期智人之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大约生活在距今约150万年-20万年之间,占人类全部进化史的99%以上。而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直立人遗址就是北京人遗址,除此之外,还有元谋人、汤山人等都是直立人。</p><p class="ql-block">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元谋盆地位于金沙江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候干燥炎热,是滇中地区著名的"热坝"。1965年5月初,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一行,在元谋大那乌村盆地上那蚌村后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掘出左、右中门齿各一枚,属青年男性,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相似,时代比北京人更早。经地磁仪器科学手段侧定,这两颗牙齿化石为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属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元谋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属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有40余种,<u>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u>这就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中国的直立人化石,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span></p><p class="ql-block">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的山洞里,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p><p class="ql-block">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p><p class="ql-block">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p> <p class="ql-block">直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北京房山周口店直立人居住遗址出土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数以万计的石器、用火的遗迹和采集狩猎的遗物,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 人类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使用打制石器和用它制作的木棒等简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人们利用这些工具同自然进行斗争,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人类从不会用火到会用火,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北京人会用火并能控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兽,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增强了同自然斗争的能力。在北京人遗址内还发现了灰烬、烧石等火的遗迹, 所以,直立人已经能使用火、长期保存火种,但还不会人工取火。由于周口店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的人头骨化石,考古学家据此推断,北京人很可能有吃人的习惯。<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span></p> <p class="ql-block">南京猿人</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南的雷公山上的葫芦洞(奥陶纪灰岩溶洞)中,又称南京直立人。南京猿人化石距今约60万年—35万年。南京猿人洞出土一对男女头盖骨,相隔仅5米,同一化石点发现两个人种,全世界只有南京一处。</p> <p class="ql-block">南京猿人头骨化石,一共发现两具,其中一号头骨(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化石)保存稍完整,有顶骨、额骨、左眼眶及部分面颊、鼻骨和枕骨等,代表一个21岁至35岁之间的成年女性个体。2号颅骨化石保存完整,有额骨、顶骨、枕骨等部分,2号颅骨化石厚重、粗壮,经研究,其代表一个人30岁到4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个体。葫芦洞中还出土一枚猿人牙齿化石及2000余件古脊椎动物化石,代表了15种脊椎动物,其中中国鬣狗、肿骨鹿等绝大部分动物已在远古时灭绝。初步测定,其进代属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5万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蓝田人在1963年中国陕西省在蓝田县陈家窝村附近发现,化石为一30多岁女性的头骨。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调查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p> <p class="ql-block">黄万波研究员不仅是“巫山人”的发现者,也正是当年“蓝田人”的发现者。1954年他从东北地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中国科学院致力于古人类研究。他说,“蓝田人”(距今110-115万年)虽然在陕西蓝田发现,但其故乡却不在西安,而在秦岭以南。因为那里的地质构造是黄土,根本不适合原始人类居住。中国的气候是冰川间隔冰川,蓝田人是某一个时期气候变暖后,从三峡地区迁移过去的。因为在发掘工作中,他们找到的都是南方动物种群,有熊猫等几十种。</p><p class="ql-block">黄万波研究员认为,“巫山人”以及周围的“建始人”、“官渡人”、“河梁人”、“大溪人”、“奉节人”等,都在长江三峡流域,它们体现了人类活动的传承性和完整的演化过程。在龙骨坡除发现了200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外,还发掘出了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以及多个年代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他曾去东非大裂谷考查了半个月。他认为,东非大裂谷是人类的摇篮,其中一支迁移到如今的长江三峡地区后,一直繁衍至今,是我们的祖先。</p><p class="ql-block">黄万波曾提出了“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等学术观点。他说,所谓“大三峡”,是指长江流域,包括长江支流所辐射的地区。经过21年的考古工作证实,长江三峡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人类遗址,这里已成为我国古人类化石分布最为密集和最有连续性的地区。200万年以来,三峡地区一直有人类活动痕迹,长江“大三峡”是中国古人类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非洲直立人与亚洲直立人大概分离了150万年,就是这期间,非洲直立人获得了智人的特征。它们在5万年前至6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3万年前到达亚洲,1.2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不过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期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p> <p class="ql-block">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前,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即属于晚期智人)。</p> <p class="ql-block">现生智人分为四大人种。中国人、东亚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属于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欧洲、北非和南亚是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又称欧罗巴人种);非洲是黑种人(尼格罗人种);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已并入黑种人</p> <p class="ql-block">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已挖完。山顶洞文化的底层直接堆积在“北京人”遗址的第1层上。山顶洞洞口向北,发掘时被拆除,所见向北的口是人工开凿的。山顶洞遗址由四部分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发现有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下窨只发现完整的动物化石。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磨光技术,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生产活动有采集、渔猎,人死后还懂得埋葬,<u>山顶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关系</u>。<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山顶洞文化年代应介于距今2.7万年左右至3.4万年左右之间。人类学家根据新的测定数据推断,早在2.5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缝衣御寒,用穿孔贝壳满足审美要求,并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p> <p class="ql-block">早期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连续演化。形态分析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的一件11万年前的人类下颌骨比较原始,呈现出原始与进步特征镶嵌特点(mosaic),在形态上代表一种古老型智人与早期现代人之间的过渡类型(transitional <span style="font-size: 18px;">type)。</span></p> <p class="ql-block">有关中国倡导的多地区进化说.</p><p class="ql-block">多地区进化说,即:自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他大陆以后分别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大洋洲人和欧洲人,在此期间各地区之间有些许的基因交流。</p><p class="ql-block">对于中国就是说:东非直立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同时附带了少量与境外人群的杂交,即:北京猿人(直立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北京早期智人(基本独立的进化出)→现代人(现代中国人),即:北京猿人是来自非洲的直立人,但之后未被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淘汰取代,而是一直存活下来并独自发展进化,最后演化成为现代中国人。</p><p class="ql-block">一些学者认为,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出现了据今4-10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也就是说,中国的早期智人由于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的存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次火山喷发在约6,7万年前,造成全球进入冰河期),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的生物种类由于恶劣的气候而难以存活。</p><p class="ql-block">但在2007年11月,在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2颗智人人牙和若干哺乳动物化石。2008年5月,又发现一件智人下颌骨的前部断块。经过对出土化石的地层进行的年代测定,下颌骨的年龄距今约11.1万年。</p><p class="ql-block">崇左下颌比较原始,呈现出原始与进步特征镶嵌特点(mosaic),在形态上似乎代表一种古老型智人与早期现代人之间的过渡类型(transitional type)。崇左下颌骨表明早期现代人在东亚地区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连续演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现代智人超过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在头脑中虚构出那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神、法律、国家、典章、货币等等,这些最初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虚构出来的东西,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社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1990年,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发现,不论黑红黄白种人,女性的线粒体DNA相同,这证明了现代人类来自一个共同的智人祖先,根据考古学分子生物学推算确定,是非洲的一个女性;之后,根据对女性线粒体DNA男性Y染色体基因和猿猴DNA研究综合推算,人类共同智人祖先出现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年代大约是5万到10万年前; 繁衍路径:非洲--->亚洲--->欧洲-->美洲.</p><p class="ql-block">注:仅存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的DNA,在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p> <p class="ql-block">遗传学Y染色体研究证明,东亚的现代人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约5万年前,最早的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进入东亚的南部,然后随着东亚的冰河期的逐渐结束,在以后的数万年中逐渐向北迁移,进入东亚大陆,遍及中国大陆,北及西伯利亚。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祖先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南方,而后越过长江进入北方地区。另一批非洲智人从东南亚向东逐渐进入太平洋群岛。随后,</p><p class="ql-block">约8500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萌芽、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早期、中国三皇传说时代。</p><p class="ql-block">约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后期、中国五帝传说时代、埃及金字塔出现。</p><p class="ql-block">约4000年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p><p class="ql-block">注: Y染色体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中的性染色体,男性专有,因此传递方式只能是从父亲到儿子,可用于研究父系遗传,如姓氏的遗传等。</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在整个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捕食小动物始终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集体围猎大动物,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相当于地质史上的晚更新世,也就是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经济活动逐渐活跃了。当时,台湾、日本等岛屿与大陆还有陆桥联接,在亚洲的东北部,白令海峡也有陆地通往北美洲。中国大陆的气候比较干燥寒冷,西北高原及华北大地堆积了厚厚的黄土。这一时期处于间冰期,大陆大部分植被是森林草原或半干旱的草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类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才得到锻炼和发展,最后脱离了动物界,转变为现代人的。地质学家称之为黄土时期,人类学家称之为智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氏族组织已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在各地不同的生产实践中改进工具,发明了摩擦取火,从而促进了原始经济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在各地有了更快的发展。以弓箭的发明为标志,狩猎经济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大约在四、五万年前,当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中国原始社会就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时,在考古学上属于中石器时代或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span>母系氏族公社<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向前迈进了一步,到了距现在大约六七千年时,达到了繁荣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广东曲江马坝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山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辽宁建平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盘古是远古时代神化了的先祖,是中华人种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也是世界上一切黄色人种共同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盘古由来</span><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盘瓠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据说在高辛王当朝的时候,有一年王后娘娘忽然得了耳痛病,整整痛了三年,百般医治没有效果。后来从耳朵里挑出一只金虫,形状像蚕,这一挑出来,耳痛病刹那间就好了。王后觉得奇怪,便用瓠篱盛着这条虫,又用盘子盖着。哪知盘子里的虫忽然变成了一只龙狗,遍体锦纹,五彩斑斓,毫光闪闪。因为是从盘子和瓠篱中变出来的,所以取名叫盘瓠。高辛王见了这狗十分喜欢,行坐随身,寸步不离。</p><p class="ql-block">那时房王作乱,高辛王忧虑国家危亡,便向群臣说:“若有人能斩房王的头来献,愿把公主嫁给他。”君臣见房王兵强马壮,难以获胜,都不敢去冒险。</p><p class="ql-block">话说忽然有天,宫廷里不见了盘瓠,大家都不知道这狗究竟跑到哪里去了,一连找了好几天都无影无踪,高辛王感觉很是奇怪。</p><p class="ql-block">直到后来盘瓠叼着房王的头颅跑回宫中,才知他原来是去了房王军中,趁房王不备,咬下了他的头颅。</p><p class="ql-block">高辛王大喜过望,便叫人多拿些剁得细细的肉来喂他。哪知盘瓠只是把鼻头伸向盆边嗅了一嗅,便走开了,闷恹恹的去睡在屋角,不吃东西,也不活动,高辛王叫他也不起来,就这么过了两三天。高辛王心里难过,想了想,对盘瓠说:“狗啊,你为什么不吃东西,叫你也不应我?莫不是想娶公主为妻,恨我不守诺言吗?非我不践诺言,实在是狗和人不可以结婚呐!”盘瓠忽口吐人言,说道:“王,请不要忧虑,你只要将我放在金钟里面,七天七夜,我就可以变成人了。”高辛王听了,深觉诧异,依言将盘瓠放在了金钟里面,看它怎么变化。一天、两天、三天……到了第六条,公主怕它饿死,悄悄打开了金钟,这时盘瓠全身都变成了人,只留一个狗头没来得及变,从此再也不能变了。</p><p class="ql-block">于是,盘瓠从金钟里跳出来,披上大衣,公主则带了狗头帽,两人就在皇宫里结了婚。婚后,两人生下三男一女。两人带着儿女们回去看外公外婆,并请高辛王赐姓。三个儿子分别赐姓为盘、蓝、雷,女儿嫁个了一个勇敢的士兵,跟着丈夫姓了钟。</p><p class="ql-block">蓝、雷、盘、钟四姓互相婚配,子孙繁衍,成为国族,大家都奉盘瓠为他们共同的老祖宗。</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大同小异的流传在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中。“盘瓠”这两个字,音转为“盘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南方百越族聚居地主要为两广地区,该地为今瑶、汉、苗、壮、黎等族的聚居地,湖南省文联研究员、神话学者龙海清认为:“大量的田野调查发现,凡是有盘古文化遗存的地方,都与苗瑶古代先民曾经活动过或迁徙经过的地方有所关联。” 在专家们看来,被视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应当起源于古代“百越”之地;而岭南,甚或说广东先民,有可能就是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神话之一的创造者。</span></p> <p class="ql-block"><b>盘古的斧头 :开天辟(劈)地</b></p><p class="ql-block">远古历史就从更新世的早期讲起,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始祖盘古就是在这一时期所诞生。</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则认为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创造了人类。</p><p class="ql-block">大约在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以前,太阳系的地球上。而这时地球上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混沌一片,即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盘古便在浑圆体的核心中孕育而成。</p><p class="ql-block">盘古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才有了生命。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的睁开了眼睛。可是周围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急切间,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p><p class="ql-block">浑圆体破裂了,沉浮成两部分:一部分轻而清,一部分重而浊。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盘古就这样头顶天脚踏地的诞生于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盘古在天地间不断长大,他的头在天为神,他的脚在地为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生长两丈。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p><p class="ql-block">盘古想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于是他微笑着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地。在他倒下去的刹那间,他的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希望;他的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两眼中的液体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阳根化为伏羲,他的双乳化为女娲,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清风和云雾;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p><p class="ql-block">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了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了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p><p class="ql-block">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显然是古人对人类始祖的神化,他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谁创造了人类社会,是劳动人民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进化,他们用群体的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留下来许多美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蓋天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討論天地結構的體系。早期的蓋天說認為:天就像一個扣著的大鍋覆蓋著棋盤一樣的大地。這樣的天地形狀很容易讓人們產生疑問:圓形的天怎麼能夠與方形的大地合攏呢?隨後,蓋天家又主張:天像圓形的斗笠,地像扣著的盤子,兩者都是中間高四周低的拱形。這種蓋天說即能克服「天圓地方」說的缺點,也能解釋很多天象。</p> <p class="ql-block">張衡在《渾天儀注》一文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天就像一個雞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黃,天包著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一樣。這是對渾天說的經典論述之一。</p> <p class="ql-block">盘古庙地处河北沧州北的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大盘古位于黑龙港河(古黄河故道)两岸,其南有小盘古,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据青县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漫游天下,至青县时,看到这里草肥水美、木秀花香,就选这里定居下来,造房建屋。一日在取土时,正巧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被后人称为盘古潭。盘古的后裔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盘古墓、盘古村,还修建了盘古沟、盘古港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盘古为什么选择此处定居呢?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开始漫游天下,这一天漫游到青县,见天悬日月星辰,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盘古氏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一日在挖坑取土时,不料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称的“盘古潭”。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潭内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故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span></p> <p class="ql-block">在距今一百八十万年时,全球气候开始转暖,雪原融化,冰川消逝,原来生命稀少的寒冷地带又恢复生机。东方人因人口繁殖过剩,食物短缺而出现生存危。气候转暖给处于危机中的‘东方人’开辟新生路,他们化整为零,分裂成十几个部落,由各自族长率领,分别往东西南北各方开发新领地。这是冰川消融时期中华人种的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分裂使中华人种向更广阔的地域推进,从而奠定了中华人种在世界史上的主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皇氏。 在上古时代,“天”指高无上;“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氏,用来称呼帝王贵族等。“天皇氏”的意思就是: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至高无上的首领。<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古越族是生活在上古时代的一个古老民族,说古越语。古越族的首领叫“天皇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五龙之首。姓望,名获,字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在西域昆仑山即位,共有兄弟十二人(一说十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其治所在浙江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2607 BC-2575 BC。</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盘古开辟天地之后,有在昆仑山出现天皇氏的统治是从寅年(摄提格)开始的(岁纪摄提),当时遭遇大火高温劫难,为解天下大旱,天皇氏领导了造天降雨工程,为人类造了一个既能滤除日毒、又能下及时雨的大气层天体 。天皇氏出入,像风一样迅速;当时人很少,民风淳朴;天皇氏崇尚木德之运,清静淡泊,并没有过多干涉造作,无为而治(</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 15, 15);">那时的人类头脑都很简单,思想也很单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其它哺乳类动物没多大差别,一切顺其自然而己</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文献均称天皇氏始制干支。</span></p><p class="ql-block">天皇氏认为自然气候的转变是由于阴阳五运轮转运动、往来不息、周而复始的结果。他创造了天干地支,始制易书《连山》。从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等五运来概括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知晓阴阳观念。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论干支源流中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天皇氏看见四季更替,万物变换的自然变化,就有所思考:人民虽然相安无事,但是生活在寒来暑往之中,却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盘古虽开了天地,但纪年之法,却未告诉世人。于是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说十三兄弟)商量,制天干地支的历法,用以定岁时节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用以阐述天地人事之运。从文献记载来看,天皇时代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六十甲子),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用于纪日、纪月、纪年、纪时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五龙分治天下五方,天皇氏为五龙之首。以“龙”为图腾。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span></p><p class="ql-block">”天干地支的历法制定以后,百姓方才知道时间,暑往寒来四季之后,人人都知道是一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在天皇氏十二兄弟(一说十三兄弟)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年(当时的万,是今时的千;当时的千,是今时的百。在今是一千八百年)之后,有地皇氏一姓十一人出现,天皇氏兄弟明白,天下应该由地皇氏来治理,于是也隐退起来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地皇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共有兄弟十一人(一说十二人),传说姓岳,名鉴(一说名铿),字子元,号文悦,古越族人。这十一个兄弟都长着女人的面容、高大的额头、马的脚掌、蛇的身体。他们以火德王天下,继天皇氏之后成为部落首领。前7884——前6084年在位,定都于良渚古城;同时设陪都于龙门熊耳之山岳(今河南洛阳龙门山、熊耳山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龙门之岳。」(《路史》引《遁甲开山图》)。地皇时期,给三光正式命名为日、月、星。地皇根据三辰发明了历法。「地铿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语出《历代神仙通鉴》)给三光命名为日月星之后,继续把日照时间命名为昼,把月照时间命名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以十二地支为计算十二月为一岁。就这样地皇发明了最早的历法。三辰历法的发明是极其伟大的,后世历法基本沿用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定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洛书灵准听》:“地皇,十一君,皆女面、龙颡、马踶、蛇身。”《说文》:“蛮:南蛮,蛇种。”又曰:“闽:东南越,蛇种。”上博简《容成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曰:“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即地皇出治之所在黄河中游地区的熊耳山、龙门山,地属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此地当为地皇时代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传说治所在今黄河中游的龙门山、熊耳山一带,共在位一千八百年。现代学者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中华大地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城的建造,且已明显具有古国性质。其‘方国’林立而又互为连属,呈东(今山东及江苏北部地区)、南(今湖北、湖南交界)、西(今四川盆地)、北(今河套地区)、中(今河南、山西地区)五方分布之势,正与三皇五帝时代在局部联合的基础上形成中华共同体的史实相应。</span></p> <p class="ql-block">传说人皇氏是地皇氏之子,提挺氏之父,古代中国部落首领,古越族,前6084——前4724年在位,据说定都在良渚古城(今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人皇氏传位于其儿子提挺氏,期间经历了神话时代最早的一次乱世。提挺氏以武力治国,擅长武器制造。通常认为从提挺氏是一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氏族首领,他等位于乱世之中,以自己的统治方式结束了乱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人皇氏,姓恺,名胡洮,字文生;别号居方氏;地皇氏之子;是中国上古神话时期的君主,三皇之三,地皇之后,人皇兴起,兄弟九人,分管九州,经历一百五十世,共在位一万五千六百年。有人说人皇氏即泰皇。以土德王天下。人皇氏没,矩神次之,出于长淮。——罗泌,《路史》</span></p><p class="ql-block">《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从田野考古角度看,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烟稀少,在山东良渚文化(前6084----前4724年)初期,突然出现繁荣景象,那里的人们过的是“饭稻鱼羹”的生活,因此判断人皇之位在古东海之滨,山东沿海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两城镇遗址很可能是人皇居住地兼治所。</p> <p class="ql-block"><b>九州,神州</b></p><p class="ql-block">人皇之时,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语出《淮南子·地形训》)「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初学记》引《河图括地象》)今中国曰赤县神州,神州仅是大九州中东南一州,而赤县靠近昆仑墟。</p> <p class="ql-block">从动态角度看,即从天地人的起源、演化过程来看,存在着先有太极,次生天地,天地交而生人物的世界生成次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传说,远古时代有盘古氏,开天辟地,生十七人,长子为赫天氏,即天皇氏。天皇氏,生十三人,长子为天灵氏,即地皇氏。地皇氏,生十一人,长子为地铿氏,即人皇氏。人皇氏,名天英,其后传九人,即传说中的九皇氏治世,称九头纪。</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 color: rgb(64, 64, 64);">九头纪始于人皇氏,人皇氏即姓九氏,自人皇氏至叙命纪,凡八十三君,历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自循蜚纪而后,二十二氏治世。之后又有因提纪十三氏,皆有世系可记。之后为禅通(祥)纪,该纪终于炎帝神农氏。再后由黄帝击败炎帝,以疏讫纪迄于姬周。以上史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三皇时期是处于上古早期原始初民时代,而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氏族联盟时代,怎么可以替代?诚如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皇’与‘帝’有着本质的区别。‘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并非是指具体某个人;而‘帝’则是某个政权最高统治者,是实有其人。</p> <p class="ql-block">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p> <p class="ql-block">氏族联盟时代起于前7800年前后的燧人氏晚期文明时代,讫于前2071年帝舜有虞氏政权结束,历时五千七百余年。</p><p class="ql-block">氏族联盟时代从伏羲女娲政权开始,共收入较有影响的十二个氏族联盟政权。</p><p class="ql-block">这十二个氏族联盟政权是:</p><p class="ql-block">一、伏羲女娲氏政权 传七十八帝,立国虚记约两千七百一十七年(前7724——前5008年)。</p><p class="ql-block">二、炎帝魁隗氏政权 传六帝,立国虚记约二百四十三年(前5008——前4766年)。</p><p class="ql-block">三、炎帝神农氏政权 传八帝,立国虚记约二百五十四年(前4766——前4513年)。</p><p class="ql-block">四、史皇仓颉氏政权 传五帝,立国虚记约一百一十年(前4637——前4596年)。</p><p class="ql-block">五、九黎蚩尤氏政权 传七帝,立国虚记约一百八十年(前4584——前4405年)。六、黄帝轩辕氏政权 传十五帝,立国虚记约四百六十一年(前4513——前4053年)。</p><p class="ql-block">七、少昊金天氏政权 传七帝,立国虚记约二百六十四年(前4053——前3790)。</p><p class="ql-block">八、 颛顼高阳氏政权 传十二帝,立国虚记约四百一十一年(前3790——前3380)。</p><p class="ql-block">九、帝喾高辛氏政权 传二十一帝,立国虚记约五百八十二年(前3380——前2799)。</p><p class="ql-block">十、 帝挚青阳氏政权 传十七帝,立国虚记约四百四十三年(前2799——前2357)。</p><p class="ql-block">十一、帝尧陶唐氏政权 传六帝,立国虚记约二百三十年(前2357——前2128)。</p><p class="ql-block">十二、帝舜有虞氏政权 传二帝,立国虚记约五十七年(前2127——前2071)。</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0年,治水英雄姒禹建立夏王朝,氏族联盟时代结束。</p><p class="ql-block">历史进入王族分封时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单从生产生活方式上来说,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家庭即后世所谓以婚姻为纽带,共财共爨,也就是以夫妻为主体,有私有财产,一个锅里吃饭的家庭还没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呢,据后世人类学家研究表明:</p><p class="ql-block">在采捕经济条件下,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天然食物资源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约在0.1到1人之间,并且由于能量收支的关系,一个原始人群的采捕活动空间不能太大,大约能有多少呢?</p><p class="ql-block">现代采捕生产者的活动半径,以营地为中心 ,活动范围通常在七公里左右,最多不超过十公里,否则,采捕获得食物补充的能量就会低于奔跑活动所消耗的能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土地上的资源是有数的,活动范围又只能那么大,导致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密度不会太高,简而言之,人少,勉强收支平衡,才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既然要生存,人群的繁衍自 不能少,当时没有文明,人们跟飞禽走兽差不多,于是呢,出于本能,一种后世看似非常荒诞的“婚姻”方式便应运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之所以给“婚姻”二字加引号,是因为将当时的那种方式称之为婚姻,不过是后人 美化之后的说法,其实它根本不是婚姻,而是一种本能以及延续族群,保证大家都能活下来的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这种方式,最早是</span><b style="color: rgb(18, 18, 18);">“杂乱婚”,</b><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没有上下之别,一切为了生存;到三皇时期,采猎经济有了一点发展,人口增多,羞耻心出现,这种杂乱婚便逐步过渡到</span><b style="color: rgb(18, 18, 18);">“血缘群婚”,</b><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还是在血缘关系内部,与杂乱婚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了行辈的讲究,所以也称为</span><b style="color: rgb(18, 18, 18);">“行辈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对这一现象,《尔雅·释亲》说的很有意思,曰:</span><b style="color: rgb(18, 18, 18);">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昆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8, 18, 18);">只要是 姑的儿子,就必然是舅的儿子,也就必然是妻的兄弟,还必然是姐妹的丈夫。后来有很多人理不清这种关系,感到非常混乱,然而,了解一下当时所谓的“婚姻制度”,也就很明白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有巢氏</b></p><p class="ql-block">有巢氏开创巢居文明的伟大功绩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建造理念来自于有巢氏巢居文明内涵。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建造理念即效仿有巢氏“巢居”的古老智慧。鸟巢和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建造,表明了当今社会对“有巢氏构木为巢”人类源文化的景仰。昭示巢居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华夏族人,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建立古巢国。出生在安徽省巢湖流域,后迁徙至山西省石楼山一带,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在苍梧,立都河南舞阳。有巢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创了巢居文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人类历史”;</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有巢氏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b></p> <p class="ql-block">相传,有巢氏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这便是族外通婚。这种族外通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进步。有巢氏的功德,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燧人氏</p><p class="ql-block">燧人氏钻木取火,成为中国古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火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燧人氏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创了史前火文明。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商丘<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因此被誉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span>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用火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发现火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钻木取火</p><p class="ql-block">燧明国里有一种树叫做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有一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而取出火种,,并推举燧人氏为王。</p> <p class="ql-block">结绳记事</p><p class="ql-block">距今约三万年时燧人氏发明搓绳技术,创造“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p> <p class="ql-block">百兽命名</p><p class="ql-block">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故里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span>女娲<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的母亲,炎帝和</span>黄帝<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华胥外出,在雷泽湖边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好奇的用脚踩了一下雷神的脚印,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再后华胥怀孕又生女娲,伏羲、女娲氏族东迁,华胥年迈,遂安居于华胥之渚,去世后葬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流传的“龙抬头”的日子,华胥陵的祭祀活动延绵成俗,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之一。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徙,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学界普遍认为,处于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华山方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华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与“华”同)之外,还因为华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因此,中华民族之“华”源于华胥之“华”。</p><p class="ql-block">华胥为东方伏羲之旧族,散居泗水一带,泗水、曲阜接壤,并在一方。雷泽即伏羲出生地,古谓在鲁西南,今考位于泰山南麓泗水与新泰交界。</p><p class="ql-block">华胥氏族在一次洪荒大水中,遭受了灭顶之灾。</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时期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第四纪的全新世。考古年代为中石器时代。其代表文化有: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南舞阳贾湖等地的磁山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6000年),陕西大荔的沙苑遗址(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8000——前6000年),湖南城头山文化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等。</p><p class="ql-block">中石器时代的人类,仍以渔猎采集为主。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十分精巧的细石器和弓箭。由于婚姻制度的改变,已经开始出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对偶婚家庭。每个家庭都建有自己的房屋,众多房屋组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人们在没有战争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快快乐乐地生活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为母系氏族公社。分配原则为原始共产制——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婚姻形式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对偶婚。这一时期的人类,大多数都是只知道母亲和舅舅,而不知道父亲是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村庄的出现,使人类由原来的流浪生活变成了定居生活。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生活资料。人类已经从渔猎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他们不仅能够种植一些简单的粮食作物,而且还学会了饲养家畜。人们的经济生活形成了多元化,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同时还出现了早期的畜牧业和手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人们所居住的房屋,北方所见都是草泥木石结构的房舍,南方所见多为干栏建筑的房舍。纺织、缝纫和编织已经成为当时妇女的重要职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手工业的发展,此时期已经出现了许多生活日用品,如鼎、甑、釜、罐、碗、钵、铛、盘、盆、杯、瓮、壶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国的考古学者在仰韶遗址中曾发现大量的陶器,其中已经有了彩陶。另外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石器、骨器和木器,也已经很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生活的稳定使各部落的人口快速增加,人类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危机。人们靠捕捉动物和采集野生植物已经很难维持生活。面对此种状况,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部族,采取了分割部落的策略,使部分身体强健的族人迁徙远方,开辟新的家园。而一些思想保守的部族,他们不愿意分割部落,也不愿离开故土;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他们被迫施行计划生育,采取堕胎、停止为幼儿哺乳和杀死新生儿等野蛮方法,使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平衡和稳定状态,杜绝因人口过剩而产生的饥饿危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伏羲女娲氏政权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创始阶段。伏羲女娲氏政权为创建中华文明大厦铺好了牢固的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根据陇西天水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得知伏羲女娲至今已有8000余年,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而根据相关考据,伏羲女蜗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伏羲女娲政权起于公元前7724年,讫于公元前5008年。共传七十八任帝,立国两千七百一十七年。伏羲女娲政权的七十八任帝是由两大主体构成,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直系传人,称作纯血缘伏羲氏族;一大主体是伏羲女娲部族的同盟部落,称作大伏羲氏族。其中纯血缘伏羲氏族二十四帝,执政八百四十一年。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个家族参与执政,共五十四帝,执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元前5008炎帝魁隗氏强大起来,取代了伏羲女娲政权。</span></p> <p class="ql-block">伏羲的先祖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古羌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距今约三万年时,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燧人氏族团因雪线下移,被迫分两路转移。一路由南往东,进入长江以南,发展成为燧人氏苗蛮集团。一路由北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太行山以东,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苗蛮集团即燧人氏的黑虎支;伏羲集团即燧人氏的白虎支和牛羊支。</p><p class="ql-block">伏羲为风姓,其先祖继承了燧人氏的原始文明,最先发明了饲养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术,把原始的农业实施于陇西的黄土高原。因此名其族为伏羲。伏羲即是人名,又是氏族名,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国家”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47, 47, 47);">伏羲氏于公元前7724年取代燧人氏政权,成为各地氏族联盟公认的领袖。女娲氏与伏羲氏同属于伏羲族团,为两个世代联姻的族系。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形成了</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47, 47, 47);">伏羲女娲氏</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47, 47, 47);">政权</span></p> <p class="ql-block">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教渔猎排在画八卦之前</span></p><p class="ql-block">模仿自然界中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伏羲生而聪明,又有圣德。他求学于燧人弇兹门下,因聪敏好学深得老师青睐。便把燧人氏的首领祖创的《河图》、《洛书》传授给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刻苦钻研,深有所悟。于是他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探天地运行的法则,观鸟兽活动的变化,以自身和自然界万物的形体做象征,创立出“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伏羲用八卦来与神明之德相通,概括出世间万事万物的情状。</p> <p class="ql-block">九针:《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p><p class="ql-block">《乐书》引《世本》:“庖牺作瑟”。庖羲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伏羲作瑟。五十弦。瑟。洁也。使人清洁于心。淳一于行也。</p><p class="ql-block">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礼记月令疏。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俪。鹿皮也。白虎通作离。云双皮也。婚聘荐皮为裘服。俪皮玄纁。取其顺天地也。鹿皮所以重古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伏羲,男,风姓。名伏羲,又称伏羲氏。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是伏羲女娲氏的首任帝,在位时间公元前7724-7707年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公元前7724年,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数百个部落联合罢免了燧人氏的最后一位大酋长,推举伏羲为帝。从此正式建立了伏羲女娲氏政权。</span></p><p class="ql-block">伏羲以木德王天下,帝号罗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伏羲在位年表</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24(丁丑)罗奉元年,伏羲在榆中接替天齐建木的祭天权;公元前7723(戊寅)罗奉二年,伏羲在榆中不周山重建天齐表木,名此山为方山;公元前7722(己卯)罗奉三年,伏羲以木星为主观测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公元前7721(庚辰)罗奉四年,伏羲首设柱下史,以管理历法和天象;公元前7720(辛巳)罗奉五年伏羲以共工氏为上相;公元前7719(壬午)罗奉六年,女娲所居住的凤州被洪水淹没;公元前7718(癸未)罗奉七年,伏羲族人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重建女娲故居凤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17(甲申)罗奉八年,伏羲迁都陈仓;公元前7716(乙酉)罗奉九年;伏羲在枣香河畔建都,称帝王村;公元前7715(丙戌)罗奉十年,女娲迁居于焦村原西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13(戊子)罗奉十二年,伏羲女娲迁居于王屋山;公元前7712(己丑)罗奉十三年,伏羲获白龟于白龟山;公元前7711(庚寅)罗奉十四年,葛天氏作歌八阕,歌颂伏羲氏族东迁创业的史迹;公元前7710(辛卯)罗奉十五年,伏羲移居宝丰;公元前7709(壬辰)罗奉十六年,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7(甲午)十八年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p> <p class="ql-block">龙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p><p class="ql-block">《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关于龙鱼的记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这种龙鱼长着一支角,似狸而陵居,还能够乘云直上。</p><p class="ql-block">这种龙鱼究竟为何物呢?对于龙鱼的解释《尔雅》中说:鲵之大者谓之。鲵鱼又名人鱼,俗称娃娃鱼。</p><p class="ql-block">鲵鱼属两栖科,一般身长60厘米—70厘米,大者达到180厘米,栖息在山谷溪流中,以鱼、蛙、虾为食,叫声和小孩啼哭相似。</p><p class="ql-block">生活在此地的伏羲部族遂以鲵为图腾。</p><p class="ql-block">天水出土的鲵鱼纹瓶,从一个侧面证明,龙的原始形象就是鲵鱼,它们正是原始的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部族的图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鲵鱼纹彩陶瓶,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出土于武山县马力镇傅家门村种谷台遗址。国家一级甲等文物,通高18.7厘米。细泥红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深斜腹、平底,两侧肩下各有一耳。红陶黑彩,绘有一条胖大黑色鲵鱼,鲵鱼纹脸部为人面,有四足,足端各有四爪,尾部上翘,身上绘有网格状鳞片,纹饰线条流利而灵动,变化丰富。这件彩陶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图案具有原始龙的雏形,被学界认为是中华龙的起源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古代传说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社稷福德之正神。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女娲氏风姓,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乐器鼻祖之一。<span style="color: rgb(50, 62, 50);">女娲的主要功绩为抟土造人,以及炼石补天。其他的功绩包括发明笙簧和规矩,以及创设婚姻。后世女娲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被作为人类始祖和婚姻之神来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娲,凤姓,又称灵娲、仓娲、女娲氏、女希氏、女皇氏,中华远古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氏娲氏政权的二任帝。女娲是大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出生在凤州。</p><p class="ql-block">女娲是女娲氏的第一世,她十六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帛书称,伏羲女娲是“四方”之“四神”之父母,。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这四个人后来形成了四个新的部落,分别以他们的名子为族号。</p> <p class="ql-block">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不周山乃撑天之柱,被共工一撞,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响。不周山崩裂,山体崩塌,天柱折断,大地向东南倾斜,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海水向陆地上倒灌,洪水从地下喷涌出,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兽类的领地,它们受到侵扰后十分愤怒,向人类发起疯狂的攻击。毒虫猛兽不断的残害、吞食人类。人类遭遇到了空前的灾难,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凶猛的野兽和大鸟吞食,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p><p class="ql-block">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千年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女娲在最初是一个有削骨祭习俗的部落里,是个受人尊敬的首领。</span></p><p class="ql-block">①某种文化出于需要,需要保存历代首领大巫的尸骸但出于保存和疾病预防的考虑,而被迫选择了这么一种有别于其他祭祀习俗的举动;</p><p class="ql-block">②因部族处于不定时迁徙当中,处于祭祀需要和运输考虑,而采取了枭首削骨的习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如果是后者,那么它表示的就是一种从胃葬演化出来的祭祀活动,即:剔骨分肉,让部族里有威望或者影响力的族人吃掉他们的身体,而只保留已经剃干净肉的死者的颅骨用于祭祀。</span></p> <p class="ql-block">“女娲作笙簧”是植根于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文化土壤中。盖“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有繁衍滋生人类之意,与女娲造人制婚姻之说应。《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p><p class="ql-block">苗族芦笙</p><p class="ql-block">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不仅是乐器,也是节日祭祀的“圣器”。每逢年过节,他们都将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在欢快的节日氛围中吹起芦笙跳起舞蹈,沉浸在欢度喜庆的海洋里。</p><p class="ql-block">芦笙是集祖先崇拜、母性崇拜等于一身的多文化复合体,已成为苗族的一种代表符号。《世本》记载:“女娲作笙簧”,《华阳国志·南中志》则将葫芦喻为成年妇女。闻一多先生也在《神话与诗》中写道:“至于为什么以始祖葫芦的化身,我想是因为瓜内多子,是子孙繁殖的最初象征,故取以相比拟。”《苗族古歌》中的“兄妹结婚歌”中唱到:洪水滔天以后,“寨上断人烟,只剩哥相两,只剩妹相芒”,哥妹俩因坐于葫芦里而得免于难。后来,兄妹俩通过滚石相合而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这一对葫芦兄妹,苗族人民是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始祖来崇拜的,而那个把他们从洪水中救出性命的葫芦,在苗族人民的祭祖仪式中当然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汉文献中也有记载,如陆次云《洞溪纤志》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马缟《中华古今注》:“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何云?答曰:女娲伏羲姝……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p><p class="ql-block">芦笙这一承载了多种文化现象的神圣之物,最初只允许公开出现在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中,苗族先民也只能在各类祭祀活动中才能吹奏、舞弄芦笙这一神器,伴随芦笙乐曲娱乐诸神。石寨山古墓出土了一具青铜葫芦笙斗,有七管插口,同墓出土的铜鼓纹饰中有奏葫芦笙的图像,奏者有水牛弯角状头饰,手按笙管,口吹天然葫芦共鸣体之颈后部。中立者扬双手,如念咒语妆,估计是部落的巫师,他身后下披兽皮,兽尾拖地。此外,同墓出土的铜饰中有芦笙舞的形象,为首者奏葫芦笙,另一人则以双手抚其肩起舞。这些珍贵的古物所表现的正是苗族先民在祭祀活动中的芦笙乐舞!</p> <p class="ql-block">古代将最高的祭祀用酒称作“女酒”。据《山海经·风俗传》记载:“女娲即抟黄土为人,日耕夜织,劳顿无已时。女娲悯之,化甘露为醇醪,广赐凡间。百姓饮之,劳乏即解,筋血复舒。独酌乐,同饮则愈乐,身心俱泰,众谢女娲,以缶盛酒以敬之。后遂成礼俗,世代流传,以至于今,竟不能改。赐醪宫即是传说中女娲化甘露为醇醪、广赐凡间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辽宁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断代在公元前六千年(距今八千年)左右的龙形堆塑,其龙躯体绵长,显然取蛇的成分多,故有“蛇型原龙”或“蛇龙”之称。而同遗址出土两件龙纹陶片,一为蜷曲的尾部,一为一段盘旋的躯体,其鳞状纹饰亦如蛇纹。</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夏的三大原始文明,它们分别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但若从文化角度论,与仰韶文化一起并称为四大文化的是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p><p class="ql-block">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p><p class="ql-block">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p><p class="ql-block">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p><p class="ql-block">5、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它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湖北西北部。年代为前5000~前3000,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时的农业经济发达,除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外,还种植蔬菜。家畜仍限于猪、狗两种,也发现有鸡。定居生活相当稳固。</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在黄土高原的遗存,可分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4个类型,史家可归入半坡类型;黄土高原的东南边缘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即洛阳以东的豫中地区,划分为庙底沟和大河村两个类型;沿太行山东麓的华北平原,即豫北、冀南一带,可划分为后冈、大司空村两个类型。</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的记事性图案(包括人、龟、鸟、蜥蜴、鹿以及它们的塑像)是研究中国远古神话起源的珍贵资料。此外郑州西山遗址还发现了夯土城址。 仰韶文化已经进入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p><p class="ql-block">继仰韶文化而兴起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和江苏的淮河北岸,在皖北、豫东和辽东半岛一带也有零星发现。年代为前4300~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到了晚期,它还深入豫中地区,如在平顶山寺冈、偃师滑城等地都有发现。辽东半岛旅顺郭家村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向北波及的证据。山东龙山文化,它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它的分布以山东为主,也包括江苏、河北和辽东半岛等部分地区。以两城镇、城子崖、岳石为代表。年代为前2500~前1600年。它曾与河南龙山文化并存,下限则较晚,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商代之后,山东龙山文化还延续了一个时期。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原的青铜文明有某些联系。</p><p class="ql-block">长江中下游为连续的冲积平原,地势坦荡,湖泽较多。属于中亚热带温热潮湿的气候,大致与今两广和云南地区的气候接近。这里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都以稻作农业为主。在几个区域内,各自形成了不同序列的几支新石器文化。</p><p class="ql-block">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以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 还包括北阴阳营的文化遗存。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有相似之处,但这里彩陶和角形把手较多,为马家浜文化所罕见。如果将宁镇山脉和秦淮河连接成的丘陵地带,以及相邻的安徽境内的长江南北等地作为一个文化区,或可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第三期文化,与北阴阳营在文化因素和地域上都比较接近,是否属于同一文化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薛家岗三期文化的年代为前3200~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限于杭州湾和舟山群岛,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发现的成堆稻壳,为亚洲最古老的稻作遗存。河姆渡遗址3、4层的年代为前5000~前4000年。 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不包括罗家角4层),分布在太湖流域,时间为前4300~前3300年。 继马家浜文化发展起来的是良渚文化,年代为前3300~前2200年,在文化特征上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p> <p class="ql-block">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共计520年。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转入农耕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伏羲氏与女娲氏之孙,母亲名叫女登,是有娲氏之女,嫁与少典氏为妃。感应于神龙而生下炎帝。炎帝有人的身子和牛的头,在姜水长大,于是用姜为姓。在五行中属火性,因而称炎帝,用火作官号。他把木头截断做成耜[sì],把木头折弯做成耒[lěi],教人们用耒耜这些农具来耕田锄草,所以被称为神农氏。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span></p> <p class="ql-block"><b>阪泉之战</b></p><p class="ql-block">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增多,给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氏族制度的习惯法对于调节社会矛盾已显得无能为力了。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战争,旨先是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结成联盟,进而又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武力强大的黄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顺从者,根据“以力为雄”的原则,成为享有很高威信的“酋豪”,很多较弱小的部落纷纷投靠,以求得保护。然而活动地区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讨,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样想占有雄者的地位,为此,两强相遇,黄帝、炎帝间终于发生了阪泉之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这是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的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炎帝后来所以和神农氏合并,是因为这一古族的经济生活中农业占较大比重,必生活在适宜农耕的地区,黄帝族不仅从事原始农业,而且为了进行阪泉之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为了增强武力,将强悍的熊罴等六氏族有战斗力的人员编成氏族武装,精心教练,更进一步争取同盟者,作了充分准备后才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经“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b>涿鹿之战</b></p><p class="ql-block">涿(zhuō)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远古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败,疆土全无,转向黄帝求助,引起黄帝、蚩尤的涿鹿之战。</p><p class="ql-block">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p><p class="ql-block">“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炎黄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东夷部落联盟,并使东夷集团同自己的炎黄集团互结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p><p class="ql-block">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其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这一地区史前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从距今6000多年前开始获得迅速发展,到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不仅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家畜饲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手工业部门一无论是石器还是骨角牙器制作,其工艺水平都日渐超过了同期的中原,制陶业更逐步走向中华史前制陶的顶峰。在此基础上铸铜工艺萌芽,开始只能铸造小型铜工具,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并逐渐取代了制陶业的尖端手工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一支支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居地去拓展新的生存空间,据研究得知,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繁荣昌盛、有81个氏族的九黎诸部落在蚩尤率领下西向进入华夏集团分布地区,目标也可能是豫中,因为首当其冲的是居于豫东的炎帝,相传他都于陈。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集团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在蚩尤大军的扫荡下,居地全失,连一个角落也没留下,本着同一联合体应互相救助的原则,炎帝求救于黄帝,引发了涿鹿之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在两个部族集团之间, 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反映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女妭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而胜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难,不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风雨后神力大减,“不得复上”,应龙参战以后,也“不得复上”,天上“无复作雨者”,使地上连续大旱数年。</p><p class="ql-block">近代环境考古告诉我们,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环境又一次大变化时期,不断升高的气温,持续不断的冰川融化与降雨均骤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遗迹,以后,距今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涿鹿之战中,那些被巫术呼唤来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气候由平稳到发生波动的情况相合,可见这些神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它确实浓缩了对过去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涿鹿之战以黄炎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传说黄帝进入东夷活动地区“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清角”是古代一支悲凉激越的乐曲。黄帝胜利了,原来的敌人一一蚩尤、风伯、雨师和东方的神灵都降服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势均力敌,黄帝一方打败蚩尤,回到自己的原居地后,两大部族集团尽释前嫌,重又相安相处,甚至解仇结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据文献记载,周秦间蚩尤已和黄帝齐名并列为战神,四时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举行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其神盖蚩尤,或曰黄帝”。秦祀东方八神将,“三曰兵主,祭蚩尤”,后来汉高祖刘邦起兵也在沛庭“祠蚩尤,秦鼓旗”,类似习俗一直行于宋代,出师祭旗的典礼中,仍要祭蚩尤,由此也可见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各诸侯都愿归顺,一致拥戴他为天子。涿鹿战争之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动的地域便相对固定下来。活动地域的相对固定,使得氏族成员由游猎为生逐步转向稼穑为生,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涿鹿之战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时期兴亡绝续之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汉族本由华族发展而来,而华族是由</span><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E%E8%83%A5%E6%B0%8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华胥氏</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华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在华夏族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span></p> <p class="ql-block">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之后,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则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族以炎黄族和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炎黄两部族最初居住在陕西,融合后逐渐东迁。黄帝族顺北洛水南下,又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黄帝族方国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较多炎帝族方国。他们在东进过程中,和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p> <p class="ql-block">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p><p class="ql-block">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p><p class="ql-block">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p><p class="ql-block">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p><p class="ql-block">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神农与断肠草</p><p class="ql-block">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有一天,神农氏吃下了一根藤条上的叶子,顿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烧火燎,于是他马上服下万能解药——茶,但还是无济于事,他腹痛不止,肠子变黑粘连,最后断成了数节而丧命。让神农氏失去性命的就是断肠草的叶子。《本草纲目》曾记载:“断肠草,人误食其叶者死。”世上真的有断肠草这味夺命药吗?它真的能让人肠道寸断吗?</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那些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芹叶铁线莲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不同地区的断肠草各有不同。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p><p class="ql-block"> 钩吻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省,别名大茶药、胡蔓藤。由于误食了钩吻而家庭中毒的事件屡见报端。这是因为钩吻中含有一种叫“钩吻素”的生物碱,是一类效力极强的神经抑制剂,中枢神经才是它们瞄准的目标。中毒后,人的心跳和呼吸会逐渐放缓,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终因呼吸系统麻痹而死亡。因此,中毒初期表现出的口咽灼烧、呕吐、感觉肠子像是被斩断了一样,不过是神经系统受到干扰的外在表现罢了,有些心脏病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说白了,“断肠草”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把人的肠子弄断,而是让人无法呼吸。关于“叶片断肠”的传说有些戏剧化,如果不是吃下锋利刀片或者强酸强碱,我们的肠道是不至于在瞬间断成数节的。</p><p class="ql-block"> 人们可能会好奇,如果神农尝断肠草的情节发生在今天,他还会死吗?</p><p class="ql-block"> 钩吻中的生物碱有剧毒,茶远远不能解其毒性。在现代,一般的解毒方法是通过洗胃尽可能地将胃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同时使用阿托品等抗钩吻毒素药物。在症状严重时,配合胸外按压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维持中毒者的心跳和呼吸。民间有用新鲜羊血趁热灌服的解毒方法,被证实有效。</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夸父国位于聂耳国的东面,这个国家里面的人都是巨人。各个身体高大,赤身光脚穿着短裤 ,左手握着一条青蛇,右手握着一条黄蛇。夸父追日时,其手杖化的邓林就在夸父国的东面,这片邓林其实只有两棵树木。但其树冠非常大,所以二木成林,整整覆盖了方圆300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远古时期夸父族一直追随炎帝,后来炎帝一族没落,蚩尤族一枝独秀与黄帝抗衡,夸父也追随了蚩尤,最后随着蚩尤族的败落,夸父族落也遭到了黄帝的绞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大荒东北的一个角落里面,有一座名叫凶犁土丘的山,应龙生活在这座山的最南边,因为它杀了夸父和蚩尤,所以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也正因为这样,民间常常会发生旱灾,每每遇到旱灾的时候,百姓们就扮成应龙的模样求雨,然后就会开始下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夸父部落首领在上古干旱时期为寻找水源甚至兴修水利带领族群辗转迁徙、劳作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遇到这个问题时的决定是:向西,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span><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夸父族人沿途迁徙及最终停驻繁衍之处,为干旱少雨地区。这与桃树喜阳耐旱而怕水淹的习性相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在远古时期,任何一个部族在一个地方定居了相当长时间,其原始的,破坏性的劳动,必定会使那里的资源受到破坏并趋于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盐碱化,狩猎和捕鱼范围增大而获得的数量却减少,诸如此类都是不可避免的,能获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资只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选择,部族必须迁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夸父逐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长距离的部族迁徙,是一次很有胆略的探险。但是,由于他们对太阳的运行和我国西北部地理状况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悲壮地失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中国毕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度,人们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在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和互动中,逐渐认识到对天地自然显然不能靠一味征服,而是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这就是他们反复调试并最终掌握了的智慧和生存法则。唯有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持续性的发展,才有可能“诗意地栖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span></p> <p class="ql-block">夸父逐日。从故事中“河渭不足”的记载来看,这个神话发生在陕西河、渭平原一带,该地原是周人的发祥地,郝懿行注《山海经》时说,夸父山又叫秦山,在今河南灵宝县,和陕西的太华山相连,山的北边有一片几百里的桃林,正是古代有名的桃林塞。相传,周公姬旦曾在东南约一百里的阳城树立圭表测量冬至与夏至的日影,“夸父逐日”的神话很可能是周的先民所创造的。观测日影更可能是通过高大的树木,从而创造出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把树和历法的制订及时间联系到一起,这在神话中是屡见不鲜的。彝族神话中也有类似的“历树”或“年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00, 100, 100);">原始先民通过观测特定的大树的生长、大树的阴影来观测太阳、掌握季节、制定历法。就全年说,夏天的中午,太阳位置高,影子也短;冬天的太阳较低,中午的影子则较长。中午影子最长的那天是冬至,最短的那天即夏至,古代分别称为“日南至”和“日北至”,春分、秋分日的投影则介乎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金石并用时代:</p><p class="ql-block">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由于红铜质地柔软,不适合制造工具,无法取代生产和生活中仍占优势的石器,所以仍以石器为主,故将人类历史上的石器与铜器并存时期称之为“金石并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p><p class="ql-block">从距今6600年至距今4600年,在中国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彩陶为重要内涵的原始文化中,开始出现零星的铜器和冶铸铜器遗物,包括仰韶文化的黄铜片、铜笄和红铜炼渣,红山文化的钩形饰物的陶质双合范,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青铜刀,大汶口文化的一件骨凿上附着有铜绿。</p><p class="ql-block">到距今约4500~3900年的龙山时代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原始粟作农业、稻作农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聚落外,开始出现大小城址,其中有的具有地区性中心地位。这时已学会烧制石灰和制造土坯,建筑材料和技术有新的提高。快轮制陶已很普遍,玉雕工艺十分发达,出现专用的玉质礼器。特别是冶铜业明显进步。在黄河流域的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中,有至少20处以上的遗址,出土了铜器或炼铜遗物。铜器的质料可分3类:以红铜器最多,是采用天然铜加工制成的;其次是青铜器,分为锡青铜和铅青铜,或兼有锡、铅和其他杂质;还有少量是黄铜,为铜锌合金,含有多种杂质。其中的黄铜器和部分青铜器,可能是直接采用共生矿石冶炼产生的;有些青铜器也许已是人工合金产品。制造铜器的方法有锻造和铸造两种。铸造一般用单范,极少数使用合范。</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铜冶炼技术的文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甘肃</span>马家窑文化<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冶炼青铜器,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经碳14鉴定为公元前3000年。此刀长12.5厘米,为单范铸成。没有血档及缳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龙山文化晚期或龙山时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年代约当公元前3000年或稍晚。因用铜遗存仅有零星的发现,并不符合上述青铜时代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一般把成批出土青铜礼容器、兵器、工具、饰物等的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由于1980年代当时二里头文化碳素测年的数据落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所以一般认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五帝:中国上古时期的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span></p> <p class="ql-block">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p><p class="ql-block">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span></p> <p class="ql-block">黄帝,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8] [19] [20] 后来,在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就出现了一个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传说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为后稷。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黄帝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规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独特的中华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黄帝的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鼎被铸造出来时,天上突然飞下来一条龙,那条龙有着威武的眼睛和长长的、闪着银光的龙须,整个龙身透着金光,降临时好像带来万匹的金缎,笼罩了整个天空。黄帝跨上龙背,大臣们一涌而上,希望爬上龙背,随黄帝一起走。可是那只龙却扭动身躯,把那些人都摔了下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金龙带着黄帝快速飞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云雾中了。</span>黄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龙去鼎湖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嫘祖,又名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出生于西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一说玄嚣生母为方雷氏女节)。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嫘祖是实现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5px;">嫘祖和黄帝的另一位妃子“嫫母”一起,帮助黄帝治理天下,嫘祖在和黄帝巡视天下时,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史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依次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少昊、颛顼、帝喾、唐尧、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这些后裔在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大都已经脱离黄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国或部落,有了独立的姓和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来,周武王(姬发)从陕西东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于是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span></p> <p class="ql-block">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姬姓,高阳氏,一名乾荒,又曰干荒,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神话传说中被神化为北方天帝,又称黑帝或玄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濮阳县城出土仰韶时期的墓葬。躺在贝壳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之间,疑为颛顼。龙为“中华第一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少昊死后,</span>共工氏<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span>句芒<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为木正、</span>祝融<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为火正、勾龙为土正。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span></p> <p class="ql-block">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践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颛顼帝号为高阳氏,“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列为五帝之一,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记载下的颛顼帝,天生就与玛瑙有着不解情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颛顼是黄帝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玛瑙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最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span></p> <p class="ql-block">制历法,颛顼历;开拓中华四域疆土的拓荒者,创制九州;作曲《承云》;定婚姻制度,主张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定伦理纲常,强调“妇女避男于路”,使人口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从此诞生了家庭,分化了阶级,形成了国家,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p> <p class="ql-block">颛顼的子孙很多,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相传颛顼有传世之子二十四人。<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不过颛顼的儿子中有很多都不成器,干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据说他有三个儿子都是刚出生不久就死掉了,一个居住在江水,变做疟鬼,在人间散布疟疾病菌;一个居住在若水,变做魍魉,形同三岁小孩,红眼长耳,黑里透红的身子,头发乌黑,最喜欢学人的声音来迷惑人们;还有一个变作小儿鬼,居住在人家的屋角,专门教人生疮害病以及惊吓小孩。除此之外,颛顼还有一个叫梼杌的儿子,更是凶顽无比。他又叫傲狠、难训。据说后来梼杌到西部变成一只怪兽,身如老虎,尾长两丈,毛长两尺,人面獠牙,在荒野中肆无忌惮地横行,胡作非为,没有人敢制止他。在颛顼的子孙中,还有一个十分出名的人物,他就是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玄孙。</span></p> <p class="ql-block">帝鸿氏有不才子混沌,少昊有不才子穷奇,缙云氏有不才子饕餮,而颛顼的诸多“不才子”中最有名的是“梼杌”。</p><p class="ql-block">这四个不才子放在一起被称为四大凶兽,在古代都是能够让小孩半夜止啼的存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除了梼杌外,神话中还有一些知名的凶神是颛顼的后裔,比如说江水中的水鬼,若水中的魍魉鬼,也就是所谓的魑魅魍魉,宫室中惊吓小孩的小儿鬼,这三个“疫鬼”也是颛顼的后裔。</span></p> <p class="ql-block">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高辛镇〕。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帝喾部落是夷人的一个分支,与颛顼部落有近亲关系,帝喾后来继承颛顼为东夷部落集团的首领。</span></p> <p class="ql-block">传说帝喾有四妃,长妃叫姜原,是有邰国(今陕西武功县)君的女儿。相传姜原在娘家时,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鸟保护不死,所以起名叫“弃”,后来长大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尊为后稷,成为周民族的祖先。次妃简狄,是有松国(今甘肃高台县)君的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庆都,相传她是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后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现濮阳有庆祖,原名叫庆都,力有庆都庙,此地名是否与庆都来濮阳有关,未见史书记载。四妃常仪,聪明美丽就,发长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挚。挚与尧都继承了王位,作了帝王。</p> <p class="ql-block">迁都于亳</p><p class="ql-block">迁都于亳(今河南商丘),民生上使得人民免于洪水之患,政治上便于彻底解决不安分的共工氏余部。共工氏余部一直从黄河中上游跑到长江中上游发展。建都于亳,便于将军队迅速投放到前线。击退外敌游牧民族——犬戎之后 ,并没有趁机穷追猛打,为的是将风险最小化,后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p> <h3>凤凰来朝</h3><p class="ql-block">帝喾非常喜欢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p> <p class="ql-block">帝尧(yao),帝喾之子,位居五帝第四。尧(约前2447—前2307年),复姓伊祁,名放勋,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与庆都之子。庆都,她是伊耆侯(《史记》作“陈锋氏女”)的女儿。她的儿子叫放勋,即帝尧,又称陶唐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帝喾是黄帝曾孙,颛顼亲侄子,至少有两个妃子,一是娵訾氏,生子名为挚,一是陈锋氏,生子名为放勋。</p><p class="ql-block">帝喾在位七十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去世之后“挚”继承了王位,但“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于是弟弟放勋得到王位,放勋即为帝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p><p class="ql-block">帝尧如何得到王位,古今不少学者认为是“禅让”,认为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禅让制案例。</p> <p class="ql-block">出生传说</p><p class="ql-block">传说古帝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名叫庆都,她是伊耆侯(《史记》作“陈锋氏女”)的女儿。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庆都与父母坐上小船于三河之上游览,正午时出现了一条飞舞的赤龙。第二天又出现了形体小些的赤龙,晚上,庆都睡不着,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嘴发笑。朦胧中,阴风四合,赤龙扑上她身,醒来时身上还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画上写着:亦受天佑。之后,她就怀孕了。过了十四个月,她生下一个儿子,竟生得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孝子帝喾的母亲却在这时候去世了,帝喾为母亲的去世哭得成了泪人儿,之后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完全顾不上庆都和儿子的事。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直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所以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p> <p class="ql-block">十三岁,尧受封于陶,辅佐帝挚。十五岁,尧改封于唐国(今山西临汾市)。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制定历法。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以授民时,名为“四岳”。是时洪水横流,泛滥四方,毁坏山陵,冲坏田土,人民不堪其苦。尧欲使治洪水,“四岳”荐举鲧治水,九年不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6, 246, 246); 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8px;">《神人畅》:古琴曲名,相传为帝尧所作。</span></p> <p class="ql-block">获得许由</p><p class="ql-block">《庄子》中记载: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于蒲谷山,尧亲往拜访,拜之为老师。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衣子的故事。传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以为耻辱不堪入耳,到河里去洗耳朵,后有洗耳河之名。巢父牵牛去河里饮水,碰见许由洗耳,问明原因之后,便说:“你洗了耳朵把这里的水弄脏了,我不想让我的牛喝这污水。”就牵着牛到河的上游去饮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儒墨之宗</p><p class="ql-block">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发明造酒</p><p class="ql-block">传说尧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p> <p class="ql-block">创造围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帝尧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起初是教习打猎本领,丹朱不喜,尧叹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说着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p><p class="ql-block">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帝尧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异常,大病一场而逝。帝尧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p> <p class="ql-block">尧王牧马坡</p><p class="ql-block">《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唐尧初都太原,在太原筑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国”的古名。古称“唐”的地名至少有三处,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晋南之“唐”,都是因唐尧多次迁徙,曾经定居那里而得名。尧和尧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有关学者认为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或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临汾盆地———平阳。</p><h3><br></h3><h3>迁都之谜</h3><p class="ql-block">对于尧迁都临汾,<b>躲避水患说,</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躲避侵扰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p> <p class="ql-block">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p><p class="ql-block">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距离平阳(今临汾)仅十余公里的地方,考古专家挖出一座上古遗址,就是大名鼎鼎的“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帝尧故都”,以及“最初的中国”。陶寺遗址中出土了众多文物,其中之一就与陶器有关。</p> <p class="ql-block">刘</p><p class="ql-block">帝舜继位之后,封给丹朱疆土,祭祀先祖宗庙。据说,丹朱最初受封于浮山(今山西浮山),后遭到贬谪被封于丹水(今河南淅川),最后被封于刘国,即今河北定州唐县。</p><p class="ql-block">丹朱的刘国,是夏朝方国之一,其子孙以国为姓,姓刘氏,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因此,丹朱成了刘姓始祖,又被称为刘源明。</p> <p class="ql-block">帝尧一共有九子,除了丹朱之外其他八子,正史上却并未谈及,因此关于帝尧后人话题,如今比较明确的就是丹朱一脉。</p><p class="ql-block">其他八子为何没有记载,东晋盗墓贼挖出的《竹书纪年》中有一段残酷而血腥的记载:</p><p class="ql-block">“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p><p class="ql-block">或许,这不仅揭开了帝尧为何没有传位丹朱的真相,还暗示了帝舜杀了帝尧其他八子,只留下了一个丹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所谓丹朱,姓伊祁,名源明,号丹朱,即帝尧嫡长子,母亲叫女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说,丹朱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丹朱开通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缺和顺与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是以帝尧之子丹朱为核心的集团,这是最为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当然也是帝尧本人所希望的局面。支持丹朱继位的主要是放齐部落。丹朱的劣势在于其自身素质在各路竞争者中的相对薄弱,他的性格比较刚直,缺乏冷静的政治智慧,政治斗争的才能和经验都很稚嫩。二是以共工为核心的集团,其主要支持者是讙兜。共工因主导上古时期地位颇重的水利工程而在联盟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在水利工程中能够制衡共工地位,并进而进一步觊觎联盟首领之位的,便是崇伯鲧。鲧的最大优势在于获得了联盟行政团队中具有较高威望的四岳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帝尧对策的出发点,是为丹朱集团选择一位没有浓厚的势力和背景色彩的较为强力的平民部落代言人,以辅佐丹朱顺利继位。最终,他选择了重华。重华凭借其处理家庭关系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行以及部落联盟治理过程中的卓越才能和德行而获誉。经由四岳的举荐,重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span></p> <p class="ql-block">帝尧对重华开始了全面而细致的拔擢与考察。为拉近相互间关系,巩固双方政治同盟基础,帝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下嫁重华,结下翁婿关系,同时通过两个女儿对其进行观察和了解。初步的道德考察结论与民间舆论相吻合,帝尧开始赋予重华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重华出色的完成了各方面任务,获得了多方面的好评。在此过程中,重华自身及其围绕在其周围的利益方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在他们看来,重华完全能够自己继承帝尧的位置,成为全联盟的首领。重华开始利用接待四方部落首领的机会,结交各方部落,培植和经营自己的一方势力,同时在舆论上攻击丹朱,并挑拨帝尧与丹朱父子间关系,甚至于阻碍他们父子相见。经过一段时间,帝尧逐渐察觉了这一倾向,他深知这一过程显然已经不可逆转,于是只能在此局面下尽可能的予以应对。重华曾被委派前往各种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但都凭借其自身突出的生存素质化险为夷。帝尧还利用重华家中后母及其同父异母弟同他间的天然隔阂,以加害重华,但仍然没能成功。</p><p class="ql-block">经历诸多险象的重华意识到了局面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把握局势主动。重华实施突然的行动,将帝尧软禁起来,并放逐到异地,使其远离联盟政治中心。对外宣称受帝尧之禅摄行当政,演绎了一幕庄重的禅位仪式。丹朱眼见得局势已然失去控制,索性公然自立。然而,其能量显得非常有限,没能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二十八年后,帝尧在软禁中去世。重华在一幕避让丹朱的政治表演之后,正式继位为华夏联盟部落首领,是为帝舜。</p> <p class="ql-block">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轩辕黄帝九世孙,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其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都嫁给了舜。</p><p class="ql-block">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p><p class="ql-block">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p> <p class="ql-block">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span>八元<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等治理民事,放逐“</span>四凶<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span>苍梧<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span></p> <p class="ql-block">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胡公被认为是陈姓的始祖,因陈、胡、田、姚、虞五姓,同源于虞舜,故后人有『妫纳五姓』同宗联谊之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舜帝一系主支,历经姚——妫——陈——田——陈,多次变迁,并分脉出许多支姓。《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发展和演变:陈胡公是陈姓的主要来源。虞舜一系主脉在周代为陈氏。舜为平民时,以德行获帝尧的信任,尧后将权力禅让与舜。舜之后禹获得帝位。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封舜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虞姓源于此。这以后舜的后裔爵位时断时续,一直到商朝后期,舜的后代阏父(又作遏父)投附于周文王,任陶正之官,有功。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武王将长女大姬嫁与阏父之子妫满,封妫满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妫满称陈胡公,他的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胡公妫满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等姓的一世先祖。淮阳今存胡公墓,在城湖东南,每年祭拜者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禹成为天子之后,丹朱、商均各有封地,用以祭祀祖先,大禹允许他们穿着家族服饰,用自家礼乐仪式。在大禹治下,丹朱、商均是以宾客身份拜见天子,而非大禹臣子。这一礼仪,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二王三恪制”。</p> <p class="ql-block">“尧幽囚,舜野死”</p><p class="ql-block">《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及《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p> <p class="ql-block">华夏族的形成</p><p class="ql-block">原始汉语部族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由于此时禽兽多而人少,于是原始汉人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这时的首领被称为有巢氏。</p><p class="ql-block">之后原始汉人发明钻燧取火,这时的首领称为燧人氏。这个时期,突厥群和蒙古群(被称为戎狄)都臣服于原汉族,自动向北撤离,突厥退缩到黄土高原北部并开始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退缩到北京并开始迁移到大兴安岭森林,没有退缩的突厥和蒙古,与原始汉人融合,操带阿尔泰特征的汉语。</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由通古斯和百越混合而成的原始东夷强大起来,挡住了原始汉人继续东进的道路,东夷的首领华胥氏居住在今天的曲阜。</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征战和文化交融,华胥氏的后裔在中原地区逐渐与原始汉人混同。华胥氏后裔一支后来移居汉人故里甘肃天水成纪(今秦安县),与当地汉人某男交婚,生下太昊,由于母系氏族社会不知父亲在何处,太昊率领族人奔向母系故里,到达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发现该地适合居住,于是定都于此。</p><p class="ql-block">在宛丘太昊创建了八卦、结网捕鱼,由于他特殊的出身,被华北平原西部的原始汉族和华北平原东部的东夷尊为共同的首领。</p><p class="ql-block">太昊娶西华县的氏族首领女娲为妻,开创了一夫一妻\近亲不通婚的先河,摈弃了原始的群婚制。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与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为黄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认同的人文始祖。太昊时代由于发展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取代了以往的渔猎生产,所以首领太昊又被称为伏牺氏(伏羲氏)。</p><p class="ql-block">伏牺氏之后,公元前30世纪,原始汉人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生产的阶段,首领称神农氏。</p><p class="ql-block">神农氏定都宛丘,并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神农氏为开拓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东夷部落斧燧氏发生冲突。神农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附近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此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作战行动。神农氏文化也是原始汉人与东夷文化的融合。</p><p class="ql-block">神农氏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p><p class="ql-block">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他们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p><p class="ql-block">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p><p class="ql-block">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p><p class="ql-block">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p><p class="ql-block">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正式出现。</p><p class="ql-block">黄帝之子计25人,因母不同而有12姓:姬、西、祁、纪(己)、滕、任(妊)、苟、僖、姞、儇、衣,但仅有姬、祁、任、己、姞的后裔有封国。今晋南及晋豫陕接壤地区,春秋初仍颇多姬姓小国,其中,虞、虢、霍、韩为周所封,焦、滑、杨、魏、芮、荀、贾、狐、耿是夏商旧国入周仍列诸侯。</p><p class="ql-block">祁姓祖帝尧,有唐、杜、房等国;己姓有苏、温、顾、昆吾等国;姞姓有南燕、巢、密须诸国;任姓祖奚仲,有薛、铸、挚、畴等国。这些姬姓以外的小国,除极少数在今山东与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陕豫晋接壤区及太行山东麓。黄帝的苗裔,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王室原本华夏人,因当上了阿尔泰人的首领而被之同化)活动于晋陕之间,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有祁姓的白狄鼓国,姬姓的白狄鲜虞,鲜虞之后建中山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p><p class="ql-block">黄帝大儿子玄嚣,二儿子昌意。昌意后裔高阳(帝颛顼);玄嚣后裔高辛(帝喾)。</p><p class="ql-block">前2500年,颛顼在位,颛顼是一位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的古帝,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p><p class="ql-block">前2400年,帝喾在位,他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姜女原生弃,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p><p class="ql-block">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p><p class="ql-block">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鲧被帝尧封于崇(嵩山),后因治水失败被杀。</p><p class="ql-block">四岳为姜姓的祖神,其后裔在西周的有申、吕、齐、许等国。姜子牙以前,已有逢伯陵(姜姓)在齐;吕原在陕西,后迁今南阳市境与申共居;许即今许昌市境。</p><p class="ql-block">四岳一支继承了炎帝称号,都陈(河南淮阳县),由于神农氏先前也在此建都,所以后人常常把炎帝和神农混淆。 四岳另一支与黄帝系颛顼婚姻,发展出祝融八姓 (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于河汉之间。祝融八姓的长支为昆吾,己姓,为黄帝集团十二姓中的旧姓;楚出自芈姓。氐羌入藏缅族群成为其首领,控制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藏缅族群后来逐渐东进南进,沿长江东进到云梦大泽(洞庭湖),同化或驱逐当地的扬越与苗瑶,三者融合为楚人的先祖;藏缅族群南下,驱逐同化当地百越,融合为彝族、白族、缅甸族的祖先。</p><p class="ql-block">综合以上所述,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洛阳地区-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一是印度教中纳迦是“天龙八部”中佛祖的守护神之一。图二图三是苏美尔神话的智慧之神恩基和生育女神宁玛,他们是“人首蛇身”的兄妹,生育女神宁玛主导了造人的工程。图四是希腊神话中的伊希斯和她的丈夫塞拉匹斯,伊希斯掌管生命婚姻和生育的女神。</p> <p class="ql-block">1.人类进化 - 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2、陈相元:《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与华夏族的形成》</p><p class="ql-block">3、中国史前文化—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4、庶民临风:《三皇时期的远古帝王天皇》</p><p class="ql-block">5、历史文武君:《真正的伏羲大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韩玉《神农与断肠草》</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