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广州之越秀公园

过客

<p class="ql-block">广州,别称羊城、花城,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建筑、艺术、戏剧、文学、绘画、饮食、园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p><p class="ql-block">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公园,广州市内有许多,遗憾的是我都未能仔细、完整的浏览过。近日因办事正好来到越秀公园附近,幸好随身携带有卡片机,于是,绵绵细雨中,它成为我在广州认真浏览的第一个城市公园。</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是广州最早的公园之一,也是广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早在西汉南越国时,越秀山便是古人登临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孙中山提出要把越秀山建成一座大公园,但未能如愿。如今,新建的园道四通八达连接各个景点,让中山先生如愿以偿。</p> 越秀公园是山的公园,东西绵延约3公里,海拔70余米,历史上又名粤秀山、南越山。明代永乐年间,山上曾建观音阁,所以民间又常称之为观音山。 越秀公园东连登峰路、南接应元路、北邻环市路、西临解放北路,可从正门、东门、南门和北门等7个门进园,全园总面积92.8万平方米。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是广州城市中心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绿地,是以混交林和湖泊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园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植物种类多样。</p> ↑↓ 公园内丰富的植物种类,茂密的竹林、树林和大片草地,为动物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也吸引着摄鸟爱好者的前往。 <p class="ql-block">↓ 瞧这架势和装备,专业摄鸟人就是不同。</p> 园内所有景区依山而建,有古迹,也有新景。山上植被郁郁葱葱,空气湿润清新,是市中心难得的天然氧吧。 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屹立在公园的木壳岗上,是广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它建于1959年,由尹积昌、陈本宗、孔丘传3位雕塑家创作完成。整座石像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体积为53立方米,这座雕塑,被视为羊城的标志。 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仙人把谷穗赠与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后仙人飘然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因此,后人又称广州为“羊城”、“五羊城”、“仙城”、“穗城”。 ↑↓ 五只羊大小不一,母羊昂首远望,口衔谷穗,又似回眸微笑,探视人间。其余四羊,环绕其身,亲密依偎、戏耍、吃草,姿态各异,造型优美,情趣横溢。 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碑是为纪念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而建,它位于观音山顶,沿“百步梯”上行即可到达。纪念碑建于1929年,碑身全部用花岗石砌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回旋至顶,第一、第二层四面都可凭栏俯瞰。 ↓ 碑基上层四面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碑体所在平台,周围树木郁郁葱葱。 ↓ 石碑的正面是长约7米、宽约4米的巨型花岗石,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嘱。 ↓ 纪念碑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不仅是中山纪念碑,大家所知道的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同样都是出自吕彦直先生之手。 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当时是一体化的设计,两者都建在广州市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形成了前堂后碑的雄伟气势,是广州近代城市的标志,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古城墙 <p class="ql-block">沿中山纪念碑后向西行,可见一段古城墙,逶迤伸展,隐没在丛林深处。</p> 它东起小北门(今小北花园),西迄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会处),断断续续,横跨越秀山。 <p class="ql-block">它是广州保存的惟一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古老的城墙。明代初年,朱亮祖镇守广州,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 该城墙是在红砂岩石的城基上,用厚大的青灰色城墙砖与灰砂砌筑而成,现仅余越秀公园内1000多米的一段。 这段城墙是广州城垣的历史遗产,与镇海楼、五仙观后面的钟楼一起,被公认是广州三大明初地面古迹之一。它既是广州城垣北扩的历史遗物,也是广州革命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 镇海楼 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的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又称其为“五层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 ↓ 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 清初诗人屈大均曾有诗赞镇海楼“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可观珠江和白云山。 ↓ 楼前对峙一对二米高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 作为广州博物馆的镇海楼,如今陈列着广州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共4000余年的历史文物,可谓一楼容千载,两眼通古今。 <p class="ql-block">↓ 在五楼外廊门上高悬着一块“镇海楼”红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名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名联为清光绪两广总督彭玉麟所作。</p> 回望历史,立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如今,故事已随历史的长河,化作时间的尘埃,唯有镇海楼巍然矗立的身影,见证着历史的篇章,记录着岁月的沉淀。 碑廊 镇海楼西面建有碑廊,有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料。 ↓ 贪泉碑。东晋时(317-420年),广州官吏贪污成风,因而有贪官都是喝了贪泉水所致的说法。后人在贪泉建碑,以警告贪官污吏。此碑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刻的,碑上附有近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 ↓ 图中从左至右:孙中山先生遗嘱石刻、“大新街”石额、广九火车站奠基石。 古炮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4门是佛山所造。 ↓ 这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广东铸造的城防大炮,重二千斤。由明代开始,广州设有铁铸局,铸铁工业有了新的发展。 ↓ 位于镇海楼下方的越秀山体育场,始建于1926年,是广州市首任市长叶剑英元帅号召青年们用自己双手建设的人民体育场。场内拥有两万名观众座位,曾主办过第六届、第九届全运会男、女足球比赛、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足球比赛,在国内拥有良好声誉,可惜闭馆未能入内。 四方炮台遗址 四方炮台遗址原名永宁炮台,位于越秀山蟠龙岗顶,建于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是鸦片战争重要遗迹之一,因炮台平面近似四方形而得名。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1年5月,英军占领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四处侵扰。同年5月31日,三元里一带103乡民众奋起抗击英军,先在牛栏岗歼敌,后包围四方炮台英军司令部。次日,英军逃出四方炮台,撤出广州。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后,四方炮台一带是起义军保卫广州苏维埃政府的重要阵地,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 四方炮台遗址,印证着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的光荣历史,鼓舞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古之楚庭”石牌坊 <p class="ql-block">牌坊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于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为两柱一间一楼的花岗石结构。“楚庭”是人们所知的广州最早使用的名字。</p> “佛山”石牌坊 <p class="ql-block">从“古之楚庭”牌坊顺登山梯步而下,便见佛山石牌坊,这是明代观音阁的遗迹,越秀山另一个名称“观音山”,便得自这观音阁。</p>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一个叫花英的都指挥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岗建造了观音阁,后改名为明德祠。如今,观音阁湮没已久,仅流这座佛山牌坊,以示后人。 牌坊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用花岗岩建造,为四柱三间一楼结构。高约3.5米、宽3.36米,南北两面的坊额上均刻有楷书“佛山”二字,题款是“道光六年孟春之月番邑黄炳敬立”。 坊额上刻有二龙戏珠浮雕。8块饰翔凤卷草纹的抱鼓石夹护着柱脚,柱刻“光绪三年丁丑秋无名氏信士捐资重修”字样,整座牌坊庄重古朴。 城市公园展览馆 除了古迹和新景,越秀公园内还有一处亮点,这就是“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 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围绕“人、园、城”三者的关系,从城市公园的历史溯源、岭南园林艺术的特色展示、广州城市公园的建设历程回顾、岭南园林专家的建设贡献、城市公园对环境和生活的积极作用、广州城市公园的未来规划这六大主题板块展开叙述。 展览意在向世人展现广州既有“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也有“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面向世界”的合作愿望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公园,其数量与质量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和艺术水平,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品质。 城市公园文化展览,为公众全面展示了广州公园的园林历史、园林文化与园林艺术风貌,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广州城市公园在新时代的建设成就。 越秀公园是广州的一张精美名片,这座绿树参天的城市中心公园,历代均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漫步园内,穿梭于古迹与新景的交融中,寻古探幽,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