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孺子牛

<p class="ql-block">山西是“国中之国”,懂得山西就懂得中国。我们经常说:到陕西旅游是上坟,可看的景点大多是陵墓,从这个坟墓钻出来,又钻到那个坟墓去看。</p><p class="ql-block">而在山西不是这样,山西地面上的文物占到全国的72%,我们原来学的历史课本最早说到的是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现在晋南芮城县境内西侯渡文化的大量遗存已证明人类在距今180万年前就能人工取火,把世界的文明史整整推前了一百余万年,这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笔。很多故事在山西发生。</p><p class="ql-block">我们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为什么这么说?</p><p class="ql-block">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所以“十年中国看深圳”。</p><p class="ql-block">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只是江苏省松江县的华亭镇,现在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都市,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所以“百年中国看上海”。</p><p class="ql-block">北京真正成为大中国的首都是从辽金时代开始的,距今约850年,所以“千年中国看北京”。</p><p class="ql-block">从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开始,到现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三千年中国看陕西”。</p><p class="ql-block">从尧舜禹时代到现在大约是五千年,所以“五千年中国看山西”。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内称:“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地区,而竟是山西!直到本世纪末,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榆.太.祁.各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女娲补天,精卫添海,愚公移山,还有炎帝,尧舜禹的很多传说和遗迹都在山西,晋文公重耳,赵武灵王也有很多故事在这里发生。唐朝之前李渊父子起兵就在太原唐明镇,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后来太原成了唐朝的夏都,封太原为北京,北都,与长安洛阳并为三都。李世民被称为太原公子。晋祠里立了一块唐碑,是李世民学习王羲之的草书写的,光一个“之”字就有30多种写法。</p><p class="ql-block">国内现存的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70%在山西,为山西营造匠艺发展创下极其良好的基础。整个山西是一个树叶形状,南北相距七八百公里,东西相隔三百多公里。从最北面的大同云冈石窟往南面走,一路上有北岳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太原的晋祠、榆次常家庄园,祁县的乔家大院。像五台山有一个佛光寺,是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1400多年,全国只此一家;应县木塔是900年前的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是世界奇迹,叫做“中国的比萨斜塔”,实际上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要高,是世界现存最古最高的木结构塔。</p><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是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其实规模很小,不过是封闭的财主式小家小院。</p><p class="ql-block">规模最大的是榆次常家庄园,目前开发出五分之一就有12万平方米,整个庄园非常畅亮,与财主们不一样,常家祖辈是做茶业的,从乾隆到宣统历经七朝,沿袭150余年,可谓山西本省茁壮的“资本主义萌芽”,现在只开发出了几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晋中灵石有一个王家大院也非常大,这些大院开创了晋中的商文化,还有未行开发而留传民间的很多富豪门第,象聂店斗福财主,王村郝八财主,西白杜五财主……晋商比徽商厉害得多,清末年间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路过山西没有钱,就是向晋商借的钱。</p><p class="ql-block">山西的农工商富足到什么程度?包头原来是康熙征讨噶尔丹时候的一个兵驿站,山西人在那里为清兵办辎重,逐渐发展成了包头城;辽宁的朝阳是山西一个姓曹的做豆腐的生意人建成的;现在北京的大栅栏、珠市口有70万山西人后裔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山西的人文景观还有永济的莺莺塔和黄河大铁牛、历山的舜墓,可以说整个黄河文明都能在山西找到踪迹。前几十年中央政府一直强调山西是能源、重化工基地,而忽略了开发这些旅游资源。</p><p class="ql-block">现在山西的旅游业已经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了。像平遥云岗五台山等已是世界品牌了。还有邻省羡慕山西跑到山西去搞旅游,然后当成他们自己的。比如云台山本是山西晋城的,但河南开发了,说成是河南的。后来这事闹到国务院,国务院批示云台山是山西的没任何问题,不可能因为你河南开发了就成河南的了。没这道理。</p><p class="ql-block">尧都,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居今已有4700余年的历史,尧丶舜丶禹均在此建都,古称平阳。</p><p class="ql-block">山西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华夏名人出三晋,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曾出过一本《中华名人大辞典》,其中十分之一强的人物是山西人。</p><p class="ql-block">二是华夏文脉在三晋,山西诗人实际支撑了半部全唐诗,像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维、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温庭筠都是晋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是晋人。</p><p class="ql-block">三是华夏财富汇三晋,从宋朝到清朝,晋商纵横中国一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尤其是在清朝,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p><p class="ql-block">四是华夏人气看山西,看中华民族还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山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传说邵原西北黑龙山主峰斗顶,原称“头顶山”。此山即是被水神共工用“头”顶触而折断的“不周山”。“天柱折”后倾西北之“西边天”。斗顶山、黑龙山一带降雨量远大于其它地区,大雨酿发洪水,由东阳河流经黄背角、花园、东阳、逢石后直奔黄河八里胡同。在逢石一带酿成洪灾,天塌西北,水盈东南,“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给女娲子孙带来灭顶之灾。 娲娘心痛如焚,决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便“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淫止水”。随在西边天东侧,鳌背山和待落岭之间的银洞河炼石补天。现峡谷之中,巨石累出,或立或坐,或蹲或卧,各呈异状;其色泽或绿或红,或白或紫,不一而足。内中大者,几与丘山比高耳;卵石似红沙凝固而成,卵形之中又裹五色卵石,仿佛从火炉中出&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女</p> <p class="ql-block">“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中。故事讲述了炎帝神农之女——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精卫鸟,日夜衔石填海的故事。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治理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的列御寇创作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故事讲述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的“愚”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晋祠(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占地面积130余万平方米,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晋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晋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AAAA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文名称Jinci Temple[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表景点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现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AAAA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文名称Yungang Grottoe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表景点昙耀五窟</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中华五岳。自古即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重要的道教发祥地之一,是中华锦绣山河的杰出代表,国家地理重要标志,承载着中化文明符号,孕育出深浓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具有国山地位。恒山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东西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零八峰,呈东北走向,叠嶂拔峙,横亘塞上,1982年即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辖有13处景色独特,功能各异的子景区,其中主景区面积122.38平方公里,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和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009年,北岳恒山被成功列入“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恒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AAAA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文名称Mount Heng</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代表景点悬空寺、恒山庙群、恒山十八景、恒山松</p> <p class="ql-block">应县释迦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木构塔式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1]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2]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释迦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文名称Buddha towe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山西省应县金城镇辽代文化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7:00——18: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p> <p class="ql-block">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又称“五台山”。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五台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文名称Mount Wuta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名清凉山、紫府山、灵鹫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属山系太行山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乔氏“在中堂”,是清朝闻名海内外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全院占地面积10642平方米, 共有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呈双“喜”字型,是一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体。屋与屋衔接,院与院相连, 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是一座集中体现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独特风格的宏伟建筑群体,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被专家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乔家大院馆址设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1986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山西榆次车辋常家,于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由太谷惠安迁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以财取天下之抱负,逐利四海之气概,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拓开万里茶路,经销蒙俄北欧,绵延二百余载,遂成富甲海内的晋商巨贾,中国外贸之第一世家</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国家4A级旅游景点,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都传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商尧陶唐氏诞生、建都之地,古称平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尧、舜、禹时期称平阳,为古唐虞畿内地,属冀州。夏商西周,平阳仍属冀州之域。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迁都于平阳之晋水(平水)旁,改国号为晋,平阳属晋国。春秋时,境内有平阳、羊舍、高梁邑。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共分晋知伯地,平阳属韩。秦,平阳属河东郡。汉刘邦二年(前205)八月,汉灭西魏,平阳属汉河东郡。新莽时县改香平。东汉复称平阳县,为平阳侯国,属司隶校尉部河东郡。魏初仍为平阳县,属河东郡。永嘉三年(309)十月,刘渊定都平阳,称汉皇帝。东晋十六国时,相继属前赵(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后燕。东魏、北齐、北周郡县因之通八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莺莺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的普救寺内。因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天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现在沿当年张生游历过的小径重建了梨花深院、后花园、跳垣处等,并塑造了一组佛像和《西厢记》人物蜡像,依照《西厢记》剧情再现了一幕幕戏剧场面。</p> <p class="ql-block">黄河铁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历山,是中条山脉的一段,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的交界处,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最高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