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去济南南部山区五彩山村采风,被山村中院子里的石碾所吸引,那些镌刻着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会把你拉到了从前农村的记忆中,感受浓浓的乡味。顿时当年推石碾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说起“石碾”,这应该还是童年时的记忆。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以抗战为题材的片子,如:《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画面中有抗日战士用“石碾”碾粮食的场景。1974年,我上山下乡,这期间对碾子有了更直接,更直观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碾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的一个重要生产工具,碾子通常和碾盘一起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主要是指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子、玉米等粮食碾碎加工时使用石碾子,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以前的中国农村很常见,但现在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很少用他了。</p><p class="ql-block"> 石碾,又名碾子。准确的说,应该分碾盘、碾砣或碾滚和碾轮三部分组成。碾盘是用整块石头经过雕凿而成,圆盘中间有大小不一的圆洞,用木棒来固定石磙(石砣)在碾盘上滚动,石磙四周用木头做的木框,用人力或牲口来拉动碾滚,实现粮食的粗加工。</p> <p class="ql-block">推碾、拉磨一般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一个负责驱赶,添加粮食、扫碾、扫磨;一个负责筛箩。箩分粗箩、细箩、好面箩,用木楦、箩床把箩架起来,一箩一箩筛面,筛过再添到碾磨上。推的时候,按照程序,一遍一遍地推,一小簸箕一小簸箕地添;大概需要循环往复十二、三遍,推得只剩糠糠皮皮,才算完工。</p><p class="ql-block">每逢过年的时候,石碾就更忙了,家家办年货,蒸干粮。推碾的人家多了,人们也不争不抢,总是按个先来后到,自觉挨着号。一家挨上一盘碾,一用就是小半天,有推碾的,有箩面的,忙的不亦乐乎。那时麦子少,大多数人家碾的是玉米面、小米面,也捎带碾点麦子面,蒸几个白面馍馍,用来置办红白事用。</p> <p class="ql-block">碾子,不仅为乡亲们碾米、磨面提供了很大方便,还给大家提供了纳凉、开会、歇息的好场所。我下乡时经常看到:春天来了,这是碾子最闲暇的时候。乡亲们上工前都要聚集在这座碾子旁,由生产组长,简单地给大家分配一下任务,各自再按照分工走向田野。夏日来临,天气炎热。从地里干活回来后,人们就在冰凉的碾盘山上休息一会儿,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非常的解乏。有的小学生放学回家路过,就在碾盘上面坐一坐,看看碾桩,摸摸碾磙,有时还会双手摸摸粘在碾盘上的残留的玉米面,还能嗅到碾子上碾压谷物留下的醇香。到了冬季的晚上,一群十来岁的小伙伴,在碾子旁,捉迷藏、撞拐,玩得开心,玩得愉悦!石碾子带给乡亲们的不仅有快乐、有幸福,还给乡亲们分担了劳作后的艰辛,提供了休息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石碾的夏天却别有一番情趣。在夏天的乡村,天刚擦黑,吃过晚饭的人们就在石碾的周围聚集起来,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石碾是他们唯一的消夏场所。男人们坐着马扎,抽着旱烟,谈古论今;女人们纳着鞋底,东家长西家短地拉着家常;老奶奶们摇着打着补丁的破蒲扇,不忘记点上用棒槌艾蒿青草做成的火绳,给淘气的孩子们驱赶着飞来飞去的蚊虫,一边还唠唠叨叨地讲着古今,半大不小的男孩子们完全不管这一套,在石碾上跳上跳下的打着他们自创的醉拳钩拳老虎拳……</p><p class="ql-block">等到一根火绳燃尽,蚊子早就没了踪影,月亮也躲进云层,蟋蟀声息,说明夜已经深了,到了大家散场的时候了。男人们提着马扎,女人们端起针线笸箩,老奶奶用蒲扇轻轻拍醒在碾盘上睡熟的孩子们,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开始,各种各样的机械如粉碎机、压面机、电磨走进千家万户,人推石碾的日子渐行渐远,石碾被岁月的风雨无情剥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孤寂地在风中矗立……</p><p class="ql-block">现在这种农耕时代的“老物件”,包括用石头垒砌的房子,已是越来越少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载体,将与我们渐行渐远,直到成为难忘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如今,别说是城里的孩子,就是问起农村的孩子石碾是什么,他们眼里一片茫然,也说不上有什么印象。曾经繁忙了多少年头的石碾,沦落到如此下场。但无论如何,石碾先前曾对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至少在我们以及老辈人的记忆深处是不会轻易抹去的……</p> <p class="ql-block">石碾,用它厚重的沧桑,一手承载着过去,一手牵起了未来;用那执着的信念,碾出了浓墨重彩的史诗,也碾出了改天换地的长歌。它不仅见证了故乡的贫穷与落后,也见证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见证了故乡发展的历史与变迁! </p><p class="ql-block">纵然岁月老去,纵然物是人非,石碾依旧虔诚地在那里,以淡然出尘的姿态,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巨变;无论风云巨变,无论潮起潮落,石碾依旧笃定地在那里,以默默守望的姿态, 无声的石碾,默然立在村口,站成村庄的符号,书写着海枯石烂的传奇,印证着村庄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星转斗移,碾子和石磨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而这一刻似乎只有一瞬之间,又好像过去了百年千年。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终结,注定是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上了年岁之后,心头时时泛起往昔场景,竟有些怜怜惜惜。 </p><p class="ql-block">碾子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看到的多是把这种流传于民间的习俗作为乡村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了一种乡愁,一种乡村文化的记忆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