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展出地址:上海博物馆</span><br></p><p>拍摄时间:2018年2月22日<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div>美篇制作:2021年5月</div></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p></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致 辞</div><br>我满怀欣喜与激动地欢迎各方朋友和诸位同仁前来参观本次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珍品展。本次展览将为上海带来俄罗斯最知名、最受欢迎的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所藏的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绘画。这批展品将呈现出一种与中国的博物馆藏品完全不同的民族传统和历史,增进两国伟大文化间的交流与联系。<br><br>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欣赏到俄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巡回展览画派”的众多代表作。1870年,这个积极而活跃的创作团体集结了一批年轻大胆、才华横溢且具有独立思想的艺术家。其成员包括“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彼罗夫、萨夫拉索夫、列宾、列维坦、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和科罗温等众多驰名欧洲的杰出画家。透过画家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欢乐与哀伤、游戏与传说,观众得以了解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人们也将从中发现大众礼俗、民族服饰和历史事件等诸多有趣的内容。<br><br>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先生是我馆的创建者,他曾收藏了“巡回展览画派”最优秀的一批作品。特列恰科夫先生的收藏承载着他对俄罗斯民族艺术迈向辉煌的殷切期望。正是由于他高度的艺术敏感性和鉴赏力,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巡回展览画派”藏品才具有如此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而这批藏品也成为了今天我馆的核心典藏。<br><br>希望观展的朋友们能够与上述各位艺术大师及其作品进行愉快的交流。预祝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总馆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泽里菲拉·特列古洛娃</div> 展馆入口 <p class="ql-block">阿克萨科夫肖像</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87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所描绘的伊万·谢尔盖耶维奇·阿克萨科夫(1823-1886)是俄国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和公众人物。在这件作品中,列宾借助主人公的表情、面貌和眼神以及平静的姿态揭示出阿克萨科夫的人格高度。阿克萨科夫始终坚持俄国应该走不同于西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是由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特别向列宾订购的。</p> <p class="ql-block">阿廖努什卡</p><p class="ql-block">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瓦斯涅佐夫(1848-1926)</p><p class="ql-block">188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取材于一则俄国民间传说:《阿廖努什卡与伊万努什卡姐弟》。该传说讲述的是姐弟俩遭遇厄运后被迫分离的悲剧故事。画家在此描绘的并非是传说中的某一幕特定场景,而是在保留原作悲情色调的基础上,对传说故事进行了演绎。</p><p class="ql-block">以风格而论,瓦斯涅佐夫的这幅作品结合了民间传说的抒情意味和俄国自然风光的真切诗意。</p> <p class="ql-block">奥尔加·苏里科娃童年肖像</p><p class="ql-block">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p><p class="ql-block">18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中的奥尔加·苏里科娃(1878-1958)是画家苏里科夫的女儿,后来她嫁给了画家彼得·康查洛夫斯基。早前,这幅肖像曾另有题名:《女孩与玩偶》。画中女孩表现出纯真、专注、单纯和坚忍等特质。</p><p class="ql-block">苏里科夫并不自视为一名肖像画家,他笔下的人物总是与相应的历史背景有所关联。但这幅描绘自己女儿的肖像倒称得上是少数纯粹的肖像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奥卡河上</p><p class="ql-block">阿布拉姆·叶菲莫维奇·阿尔希波夫(1862-1930)</p><p class="ql-block">188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阿布拉姆·叶菲莫维奇·阿尔希波夫是年轻一代“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在《奥卡河上》一作中,阿尔希波夫关注的不再是特定的情节或曲折的故事,而是明媚的阳光、微微泛蓝的河水和天空,以及农民们驶船渡河时的各种姿态。作品以轻松的赋色和灵动的笔触而取胜。时人曾评价:以笔法和光线论,这幅《奥卡河上》很可能是1890年巡回艺术展览上最杰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鹤飞翔</p><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斯捷潘诺维奇·斯捷潘诺夫(1858-1923)</p><p class="ql-block">189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斯捷潘诺维奇·斯捷潘诺夫的风景画主要描绘俄国中部地区的自然风光,并以其强烈的抒情性而闻名于世。他擅长描绘寂静伤感的秋色冬景。</p><p class="ql-block">这幅《白鹤飞翔》堪称画家最杰出的作品之画面充斥着一种令人略带激动又难免感伤的抒情基调。</p> <p class="ql-block">薄暮</p><p class="ql-block">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1900)</p><p class="ql-block">1899年,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19世纪90年代末,列维坦创作了一系列以薄暮或月夜为主题的风景画,它们堪称是一整套独特的“月光组曲”。这些作品风格简率、不涉情节,其特点突出表现为艺术语言的至简。</p><p class="ql-block">这幅《薄暮》是列维坦“月光组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为了恰如其分地表现夜色,画家巧妙地融合了轻薄的敷色和宽柔的笔法,借此构建出景物和谐的造型与色彩。</p> <p class="ql-block">奔离风暴的儿童</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1839-1915)</p><p class="ql-block">187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下半叶时,画家康斯坦丁·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已驰誉海内外。他的艺术风格自成一体,应该说是更接近于学院派的华美绮丽。他的弟弟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是“巡回展览画派”的一名风俗画名家。</p><p class="ql-block">在这幅《奔离风暴的孩童》中,人物双烦红润,可爱而单纯。堆积的云层下,风儿席卷草地,一派风暴即将来袭的景象。惊恐的孩童疾步飞奔,正试图逃离那近在眼前的风暴。马科夫斯基笔法娴熟,他对自然的关注、精谨的刻画和律动的画面,是其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博特金医生肖像</p><p class="ql-block">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188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既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领袖,也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优秀的美术教师。他笔下的这位谢尔盖·彼得罗维奇·博特金(1832-1889)是一名全科医师、医药与外科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临床医学生理学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克拉姆斯柯依的肖像画用色朴实、构图简单,特别注重对人物脸部的刻画。此外,画家还试图捕捉人物的个性,揭示其内在心理和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猎结束</p><p class="ql-block">伊拉里翁·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亚尼什尼科夫(1840-1894)</p><p class="ql-block">188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自孩提时代起,伊拉里翁·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亚尼什尼科夫就热爱打猎。他的作品常常是打猎或捕鱼的场景。这幅《打猎结束》是打猎题材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普里亚尼什尼科夫在此描绘了一次打猎结束后的场面。</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画面中大自然的诗意和清澈透明的林间空气唤起了一种秋日的情调。l</p> <p class="ql-block">大学生</p><p class="ql-block">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雅罗申科(1846-1898)188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雅罗申科的艺术创作涉猎广泛,肖像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皆有所长。</p><p class="ql-block">19世纪80年代时,他创作了一系列融合了肖像画与风俗画特征的特殊单人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这幅《大学生》与另一件作品《女学生》。在此,画家描绘的这个人物属于贫寒的学生群体。雅罗申科在此类作品中将焦点对准了年轻一代的学生。在此,画家满怀深情地用画笔表现出自己所了解的年轻人的内心世界。</p> <p class="ql-block">地方法院</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佐先科(1857-1907)18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世纪晚期,俄国的地方法院是解决农民争议的场所。其中的法官和书记员都是从农民中选举产生的。画面中,一间农家木屋内集结了众多男女老少的村民。木屋内的村民们正在进行一场严肃的会谈,讨论的可能正是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p><p class="ql-block">画家米哈伊尔·佐先科深入地观察了各人的表情,在作品中反映出这场会谈的复杂性和紧张感,令人信服地表现出农民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钓鱼者</p><p class="ql-block">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3/34-1882)</p><p class="ql-block">187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71年,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首届展览在圣彼得堡开幕。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的这幅《钓鱼者》在这届展会上备受公众的瞩目。</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心可见一位憨态可掬的老年男性钓鱼者。他将帽子上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浮标,对周遭环境毫不在意。画家在此运用娴熟的艺术技巧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彼罗夫在作品中曾多次关注此类“安静的嗜好”,力求借此展现出人类超越俗世烦扰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边的牧羊人</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涅斯捷罗夫(1862-1942)</p><p class="ql-block">192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涅斯捷罗夫的作品主要以表现自然和人类世界的抒情性与精神性为特征。他的风景画洞悉自然且又充满思考,体现出画家高度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画家在这幅《伏尔加河边的牧羊人》中将人与自然的交融、悠扬动听的笛声和静谧和谐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码头</p><p class="ql-block">维亚切斯拉夫·帕夫洛维奇·贝奇科夫(1877-1954)</p><p class="ql-block">191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是俄罗斯境内一条伟大的河流,构成了当地的主要水系。两岸的城镇因谷物粮食的交易而逐渐富裕起来。由这幅《伏尔加河码头》可见,河道上充斥着客船、驳船和渡船,一派生机勃勃的繁盛景象。</p><p class="ql-block">画家贝奇科夫在作品中聚焦的是雅罗斯拉夫尔的一处老码头。画面中伏尔加河丰沛的水流和左侧远处的老教堂都吸引着观众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复活节静物</p><p class="ql-block">斯坦尼斯拉夫·尤利亚诺维奇·茹科夫斯基(1873-1944)</p><p class="ql-block">191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复活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长久以来,复活节在俄国总是与随即到来的欢乐春季相联系的。画面中,桌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为复活节特别准备的各种鲜花和食物,透露出人们对节日的满心期待。</p><p class="ql-block">画家是在其莫斯科的画室内完成此作的。根据同时代人的回忆,茹科夫斯基的画室总是装饰丰富且格调高雅。</p> <p class="ql-block">哥萨克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880-1890年,布面油画(习作)</p><p class="ql-block">这件画作反映的是17世纪哥萨克查波罗什人的一段历史。该部族以英勇善战、热爱自由的天性而著称。奥斯曼帝国苏丹王默罕穆德四世来信要求哥萨克人加人他们的队伍,接受他的统治。对此,哥萨克人予以了果断的回绝,并对苏丹王进行了讥讽与嘲弄。</p><p class="ql-block">在列宾的笔下,这群哥萨克人正在拟信回复的场景完美地体现出他们自尊而独立的个性。该画作是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所藏大型油画《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的首版习作。</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p><p class="ql-block">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p><p class="ql-block">189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是杰出的大自然鉴赏家和热爱者,他拥有渊博的植物解剖学知识。为此,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曾将其称作“森林之王”。</p><p class="ql-block">这幅《公园内》是1897年希施金在圣彼得堡的一处郊野内所创作的。这里曾是画家的度夏胜地。在希施金的笔下,观众将真切地感受到炎夏的静谧和风光的美丽,并因此而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贵族的婚礼</p><p class="ql-block">克劳迪·瓦西里耶维奇·列别杰夫(1852-1916)</p><p class="ql-block">188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贵族的婚礼》是列别杰夫首度参加巡回艺术展览时的作品。当时,该作曾引发了观众和媒体的共同关注和热议。</p><p class="ql-block">此作堪称列别杰夫最精彩的历史画之一。画家在此表现了奢华的衣袍、特殊的仪式、精美的内饰和人物的个性等方面的内容。他希望通过现世的眼光来回望过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海外来客</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利赫(1874-1947)</p><p class="ql-block">190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利赫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旅行家、教育家和哲学家。</p><p class="ql-block">深谙历史的列利赫试图借助绘画对俄国历史与过去的独特风景进行艺术化的表现。他对自然与城市生活的对立有着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这幅《海外来客》色彩激荡、笔法挥洒且具有装饰性,整幅作品洋溢着生命的愉悦感。因此,此作也被视为一部经典史诗或一则欢乐的民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黑麦田</p><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康德拉季耶维奇·萨夫拉索夫(1830-1897)</p><p class="ql-block">188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风景画家,阿列克谢·康德拉季耶维奇·萨夫拉索夫善于以抒情的笔调来表现本土自然风光的诗意。与此同时,他也能在画布上呈现出俄国风光中史诗般宏伟的一面。</p><p class="ql-block">《黑麦田》是这位杰出风景画家晚期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虽然画家并未选用大尺幅的画布(萨夫拉索夫一般较少创作大幅作品),但他在此依旧表现出了宏观视野下自然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候诊室</p><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1846-1920)</p><p class="ql-block">18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的绘画史上,弗拉基米尔·马科夫斯基堪称是一位杰出的风俗画大师。他的作品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画家富于探索、擅长观察、洞悉世事,他总是能够透过司空见惯的现象和事件,发现并用艺术的手段来叙述寻常人物的平凡片段。</p><p class="ql-block">马科夫斯基在这幅《候诊室》中采用了一种柔和友善的幽默基调描绘了病人排队候诊的场面,作品充满了真实的现场感。</p> <p class="ql-block">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伊里奇·波恰罗夫(1831-1895)</p><p class="ql-block">185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波恰罗夫的这幅风景画是基于当时风靡的瑞士或奥地利画家的作品创作而成的。此作将山光水色、崖壁湖面、农庄山谷以及其中依稀可见的磨坊、教堂和屋舍融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图中的风景不具备任何具体的国别特征,观众可将其视作奥地利、德国、捷克、瑞士或中欧任何一个地区的某处风景。</p><p class="ql-block">在此,波恰罗夫甚至将自己正在对景写生的形象也画入了作品之中。</p> <p class="ql-block">护林员</p><p class="ql-block">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p><p class="ql-block">187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的所有作品中,农民肖像画占据着特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图中的护林员形象在19世纪70年代中叶的画作中较为常见。如果说前辈画家是在试图通过反映普通民众的疾苦来唤起社会的同情的话,那么克拉姆斯柯依的这幅《护林员》则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强大的品格力量。从护林员的身上,画家感受到了顽强的意志和高贵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画室</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阿列克谢耶维奇·科罗温(1861-1939)</p><p class="ql-block">189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画家与模特”是重要的绘画题材。1892-1894年间,科罗温曾暂住于巴黎,这件《画室》表现的正是他巴黎画室内的环境与氛围。</p><p class="ql-block">1894年,科罗温在“巡回展览画派”的展览上展出了这幅《画室》。它曾被莫斯科最著名的艺术收藏家V·O·格施曼购藏,由此可见该作品卓越的艺术品质。</p> <p class="ql-block">皇后的朝圣春旅</p><p class="ql-block">维亚切斯拉夫·格列高里耶维奇·施瓦茨(1838-1869)</p><p class="ql-block">186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维亚切斯拉夫·格列高里耶维奇·施瓦茨创作的这幅作品以写实而略带诗意的风格将观众带回到了17世纪。画家无意描绘那个时代的动乱与抗争,或是历史人物的张扬个性与命运,而是通过彩绘的马车、精美的贵族服装、守护皇后的同行近卫军,以及诸多精准刻画的细节来重现历史,以此来帮助观众遥想出那个时代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婚嫁前</p><p class="ql-block">菲尔斯·谢尔盖耶维奇·茹拉夫廖夫(1836-1901)</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初,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早在19世纪70年代时,菲尔斯·谢尔盖耶维奇·茹拉夫廖夫的这幅《婚嫁前》就相当知名。画面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与无数陷入痛苦的女性一样,富足的外表下隐藏了她绝望和濒临崩溃的内心。</p><p class="ql-block">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个俄国社会十分流行的主题:即当时文学和艺术所共同关注的女性不平等地位和俄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其中,女性的不平等地位是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媒体各界最热议的话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获释的妇女</p><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1846-1920)</p><p class="ql-block">188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在这幅作品中摄取了一个戏剧化的场面:一名被指控曾参与某次政治活动的年轻女子获得了法庭的释放。</p><p class="ql-block">画家马科夫斯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他十分善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在此,他深刻地表现了年轻母亲在被迫母子分离后,孩子重又回到她怀抱时的喜悦心情。马科夫斯基相当重视表现父母的情感,他用画笔为我们抒写了众多精彩的短篇故事。</p> <p class="ql-block">静谧</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尼卡诺罗维奇·杜波夫斯柯依(1859-1918)</p><p class="ql-block">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静谧》取材于画家从波罗的海海滩带回的一张速写。面对这幅描绘风雨来袭的风景画,人们在煎熬的等待中会逐渐被激动的情绪所吞噬。画面中风雨飘摇的渔船也令人们忧心忡忡,目光再也无法从它身上移开。</p><p class="ql-block">作品的核心主题是人类与拯救。画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曾受到了贝多芬音乐的激情感染。</p> <p class="ql-block">决斗</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89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列宾在进行创作选题时,总是乐于关注人们内心紧张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这种时刻可以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个性。</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两名军官之间的对决。画家在此充分地表现出整个场面气氛和每位人物内心的紧张程度。</p> <p class="ql-block">蓝衣女子</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盖依(1831-1894)</p><p class="ql-block">186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画家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盖依曾在佛罗伦萨生活过若干年,这幅《蓝衣女子》正是那段时期的作品。在意大利期间,盖依不仅建立了他的密友圈,还为众多友人绘制了肖像。</p><p class="ql-block">画中年轻女子的姓名不得而知。作品看似相当简率,但实际上,画家对这位主人公充满了温情与偏爱。女子姿态自然、气质娴静。深邃的双目陷入沉思,又略带严肃。这幅肖像传达出画家对女子丰富且复杂个性的仰慕。</p> <p class="ql-block">列夫·托尔斯泰肖像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p><p class="ql-block">188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在构图上相当保守,色彩也以灰黑调子为主。但这种简率却恰恰反映出列宾的智慧。他力求通过简单的外在形象来彰显出托尔斯泰内在丰富的个性。这位高贵人物脸上的每一处特征都深深地吸引着列宾。</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列宾又在数年间创作了多幅托尔斯泰像。画家试图捕捉到托尔斯泰脸部每一处他所熟悉并钟爱的特点。列宾总计创作了数十幅托尔斯泰的油画和素描肖像,而1887年的这幅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p><p class="ql-block">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同时,他也是名教育家、活动家、宗教思想家和精神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式文学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长篇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p> <p class="ql-block">林边的鲜花</p><p class="ql-block">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p><p class="ql-block">1892年,布面油画(习作)</p><p class="ql-block">在希施金的所有作品中,户外写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年夏游归来,他总会带回数百件写生习作,它们是未来大型作品的创作素材。这幅《林边的鲜花》即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希施金热爱观察那些土生土长的一草一花,并乐于记录它们的每一个自然变化。画家在画布上精准再现植物形态的能力,不仅体现出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也表现了他对人类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尊重与关爱。</p> <p class="ql-block">林中春色</p><p class="ql-block">斯坦尼斯拉夫·尤利亚诺维奇·茹科夫斯基(1873-1944)</p><p class="ql-block">191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观察自然方面,茹科夫斯基继承了萨夫拉索夫、列维坦和波列诺夫等前人和导师的优良传统。他能够敏锐地捕摄到俄国自然景致的各种状态,并以高超的技法表现出一天中不同时刻下光照的效果以及季节转换时的微妙变化。</p><p class="ql-block">这幅《林中春色》充满着动感:林溪水波荡漾,积雪缓缓消融,光下阴影掠过,风中树枝摇曳。在茹科夫斯基的笔下,自然风光倾注着画家的个人情感与感受,即后人所谓的“情绪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流浪者</p><p class="ql-block">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3/1834-1882)</p><p class="ql-block">187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俄国的文学与美术领域,“流浪者”这一流行母题曾得到了广泛且多角度的演绎。在此作中,彼罗夫描绘了一位肩背行囊的老农民行者,他并未表现出博取同情的样子,反而透露出一种尊严感。</p><p class="ql-block">瓦西里·彼罗夫的作品深入刻画民众的生活表达了画家对其命运的关切。这些作品反映出社会民众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愤慨。画家创作时,总是试图去理解农民的个性及其生活的本质。《流浪者》就是此类作品之一,彼罗夫在此深入地剖析了这位普通人物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麦田中的道路</p><p class="ql-block">格里高利·格列高里耶维奇·米沙耶多夫(1834-1911)</p><p class="ql-block">188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米沙耶多夫始终非常关注严峻的社会问题。其19世纪70年代时期的作品多聚焦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普通民众、尤其是俄国农民阶级生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深感意外的是,米沙耶多夫在19世纪80年代时,一改其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而是开始专注于风景画的创作。而这幅《麦田中的道路》无疑是其最杰出的风景画作品。它因其简单的母题和抒情的风格而传递出一种扣动心弦、引人入胜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没落</p><p class="ql-block">瓦西里·马克西莫维奇·马克西莫夫(1844-1911)</p><p class="ql-block">188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鼎革。富有领主与农奴之间以往的附庸关系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画面中这两位正在追忆往昔的老妇人分别是领主和她以前的佣人。对于这两位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老妇人而言,回忆的滋味是不同的。身份差异如此悬殊的两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共同的话题,惟有关于往昔的回忆才是联结当下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客商栈前的嘲弄者</p><p class="ql-block">伊拉里翁·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亚尼什尼科夫(1840-1894)</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取材于俄国著名剧作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864年在《当代》杂志上发表、同年在莫斯科马利剧院上演的戏剧《嘲弄者》。<br></p><p class="ql-block">在此画中,身形肥硕、志得意满的商人正逼迫一位老年公务员取悦于他。后者的舞姿正体现出这位弱势者所遭受的人格侮辱。画面中的人物宛若正在舞台上表演。这件作品在俄国绘画史上获得了相当高的地位,堪称19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俄国风俗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宁静的处所</p><p class="ql-block">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1900)</p><p class="ql-block">189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宁静的处所》宣告了列维坦创作辉煌期的到来。画家由此跃身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一位热议人物。他的名字人人传颂,其画作也自然成为展览上炙手可热的抢手品。</p><p class="ql-block">在这件相当简朴的风景画中,观众能够体会到其中丰沛的诗意和真挚的情感。画家的同时代人认为,其他艺术家都不曾对“俄国大自然微妙之美及其忧郁魅力”有过如此深刻而透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凝视新娘</p><p class="ql-block">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涅夫列夫(1830-1904)</p><p class="ql-block">18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涅夫列夫出生在莫斯科。他的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家庭争吵、求婚、守丧、婚礼等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涅夫列夫尤其擅长叙事性的风俗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凝视新娘》是涅夫列夫最精彩的作品之一。画家在此表现的是新郎及其亲戚与准新娘相互结识时的俄国传统礼仪场面。这件风格自由的风俗画由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从某一届巡回艺术展览上购得。</p> <p class="ql-block">女孩与玩偶</p><p class="ql-block">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利亚普什金(1861-1904)</p><p class="ql-block">19世纪90年代前期,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利亚普什金在这件肖像作品中刻画的是他朋友的女儿,背景采用的则是画家于19世纪90年代时曾暂居过的近圣彼得堡的一处朋友居所。当时,这位朋友前在住宅内为利亚普什金特辟了一方专门供其创作的画室。</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小模特玛莎静静地安坐着,似乎并不在意身旁的玩偶。利亚普什金在此突出表现了孩童全神贯注的精神状态,着力刻画了小模特真诚的凝视和她独特的服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肖像</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90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列宾笔下的特列恰科夫双手交叉于胸前,神情专注。他身处于画廊的某厅,背后陈列着他最钟爱的两位画家列维坦和瓦斯涅佐夫的画。</p><p class="ql-block">特列恰科夫去世后,美术馆尚没有一幅描绘这位创建者的肖像。因此,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委员会向列宾委托订制了这幅肖像。在此作中,列宾表达了他对特列恰科夫的无比尊重,并认为特列恰科夫完成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棚内的排演</p><p class="ql-block">列昂尼德·伊万诺维奇·索罗马特金(1837-1883)</p><p class="ql-block">186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列昂尼德·索罗马特金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具朴实风格的画家之一。他出身于底层的城镇阶级,早年痛失双亲,长期过着流浪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这幅《棚内的排演》描绘的是一群底层小演员们的日常场景。画面充满着诗意与温情,表达了画家对这批参演孩童的尊重。周遭环境虽然简陋肮脏,但临时舞台上的演员们却都沉浸在各自的表演中,台下的观众也专心致志地欣赏。</p> <p class="ql-block">融雪</p><p class="ql-block">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1850-1873)</p><p class="ql-block">187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是最令人称奇的俄国画家之一。他虽然很早离世,但他在5-6年内所达到的艺术造诣是其他画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p><p class="ql-block">在《融雪》一作中,瓦西里耶夫充分展现出了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对普通民众艰苦生活的同情。此处的景物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伤感与同情画家试图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交织着留恋、困乏、伤感、苦痛与希望的复杂心绪。</p> <p class="ql-block">双臂交叉的年轻女子</p><p class="ql-block">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p><p class="ql-block">1885-1886年,布面油画(习作)</p><p class="ql-block">这幅《双臂交叉的年轻女子》是苏里科夫为其历史画巨制《女贵族莫洛佐娃》(1883-1887)所绘的习作。为该巨制所绘的诸多习作均十分完整,堪称独立的佳作。这幅女子像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件史诗性的巨制,《女贵族莫洛佐娃》中出现的女性人物承担着重要的抒情和表态功能。这位年轻女性是苏里科夫《女贵族莫洛佐娃》一作中最动人的人物之一,体现了画家在用色方面的杰出造诣。</p> <p class="ql-block">索科尔尼基的洛西尼岛</p><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康德拉季耶维奇·萨夫拉索夫(1830-1897)</p><p class="ql-block">186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阿列克谢·萨夫拉索夫是俄国最富才情的风景画家之一。其风景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真情流露”。这幅《索科尔尼基的洛西尼岛》表现的是一片风景优美的莫斯科古老郊野。作品具备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非但没有破坏画面的整体感,而且还在充实景象的同时捕捉到了生命之美。</p><p class="ql-block">萨夫拉索夫在首届巡回艺术展览上展出此作时,曾经吸引了公众的极大关注。</p> <p class="ql-block">探望生病的老师</p><p class="ql-block">尼古拉·波格丹诺夫-贝尔斯基(1868-1945)</p><p class="ql-block">189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基于画家的个人印象和记忆而创作的。波格丹诺夫-贝尔斯基是农民的儿子。后来,他前往斯摩棱斯克居住,并于19世纪70年代初在当地开设了一所学校,他的众多学生后来都成了乡村教师。</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优美的风格表现了乡村男孩与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虽然波格丹诺夫-贝尔斯基也创作数量众多的风景画、肖像画和风俗画等,但他还是最钟情于刻画乡村孩童,而此类作品也最能表现其精湛的绘画技艺。</p> <p class="ql-block">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87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和活动家,也是19世纪俄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戏剧和诗歌作品。</p><p class="ql-block">这幅《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肖像》是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向列宾特别订制的。后来,此作儿经辗转,最终于1925年进入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应该说,这幅肖像是屠格涅夫的最佳肖像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为赫尔墨斯柱碑祝圣</p><p class="ql-block">费奥多尔·安德烈耶维奇·布龙尼科夫(1827-1902)</p><p class="ql-block">187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费奥多尔·安德烈耶维奇·布龙尼科夫属于支持沙龙画的官方学院派艺术家阵营。他们往往关注古代神话与历史题材,或与古代希腊罗马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p><p class="ql-block">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赫尔墨斯被视为牧场和牛群的保护神,同时也能庇护行者一路平安。画面中,希腊人正在路旁竖立一根顶部雕有赫尔墨斯头像的柱子。布龙尼科夫精湛的笔法在这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巫师到访农民婚礼</p><p class="ql-block">瓦西里·马克西莫维奇·马克西莫夫(1844-1911)</p><p class="ql-block">187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1875年作品的习作)</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时,瓦西里·马克西莫维奇·马克西莫夫是“巡回展览画派”风俗画领域最具才华的艺术家之一。出生于农民家庭的马克西莫夫一生致力于描绘农民生活。</p><p class="ql-block">《巫师到访农民婚礼》是马克西莫夫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本次展出的是这幅画作的一件习作。作品刻画精谨,不仅完整地反映了事件本身,还描摹出了关键人物的个性气质。</p> <p class="ql-block">无名女郎</p><p class="ql-block">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p><p class="ql-block">188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无名女郎》是19世纪俄国最著名、最受人们珍视的艺术杰作之一。它在世界各地巡展时,所到之处可谓人尽皆知。画面中的这位女郎总是能够激发出观众无尽的兴趣。画家以独特的方式赋予作品以一种难以参透的谜。作品的标题亦充满了神秘色彩,为画面中未尽的故事留下了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克拉姆斯柯依兴致盎然地在画布上表现女郎脸上的温柔光芒以及黑色双眸间的松软睫毛和温柔眼神。借助高超的技艺,画家还细致地刻画出了轻柔的鸵鸟毛、漆木马车和略显粗糙的皮质。</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呈现实主义的风格,画家在钦羡于女郎迷人魅力的同时,也抛出了一个问题,即外在美、心灵美与品德美之间是什么关系?当时在俄国,女性解放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它们已成为文学、哲学和公共观念领域所热议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新绿</p><p class="ql-block">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1860-1900)</p><p class="ql-block">18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为俄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借助画笔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画家继承了老师萨夫拉索夫的风格特点,因此其作品也以抒情性而著称。</p><p class="ql-block">这幅《五月的新绿》画幅精巧、风格隽美,是画家与自然进行直面交流的成果。画家在此再现了绿植在阳光或阴影下的无数种表现与细微差异。该作因优美的画风与和谐的用色在列维坦的所有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午时的远处森林</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克洛特(1832-1902)</p><p class="ql-block">187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午时的远处森林》是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克洛特在19世纪70年代时期最好的作品之一。画作的母题具有相当的表现力,画家借此描绘了俄国中部典型的壮阔景色。</p><p class="ql-block">前景中,一株孤松貌似一名行者,它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空间和高敞的天空。整幕风景看似被层夏日午时的薄霭所蒙盖。克洛特堪称是开创俄国史诗性风景画的先辈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87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纤夫涉水》是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所藏列宾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的变体画。当时,画家曾凭借此作声名鹊起并驰誉全俄与欧洲。作品聚焦于纤夫们艰辛劳作的场景,表现了人物的内在力量、个性气质和人格尊严</p><p class="ql-block">在伏尔加河边进行创作的那段时期是列宾年轻时最为深刻的一段情感经历。在艺术家本人看来,他笔下的纤夫在彰显艺术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充满着人性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相遇</p><p class="ql-block">帕维尔·奥西波维奇·克瓦列夫斯基(1843-1903)</p><p class="ql-block">187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相遇》描绘的是俄国特有的一幕生活场景:某个冬日,训练有素的精良马匹牵运着领主高档的雪橇,与农夫驾驶的驮马雪橇在路上相遇了。农夫为了向身份高贵的领主让路,被迫避让至道路积雪的一侧。画家在此运用娴熟的技艺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场面的诸多细节。</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时,权贵与弱势阶级之间的对立成了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也是画家在这件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新学生</p><p class="ql-block">埃米莉亚·雅克维莱夫纳·尚克斯(1857-1936)</p><p class="ql-block">189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埃米莉亚·雅克维莱夫纳·尚克斯出生于莫斯科。自1891年起,她开始参加巡回展览协会的展览,并于1894年成为该艺术家协会的首位女性会员。</p><p class="ql-block">埃米莉亚·尚克斯擅长在作品中描绘孩童。画家在这幅《新学生》中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女孩与新同学初识时的紧张感。女孩黑色的剪影在蓝纹墙面的衬托下凸显出来,显得孤立而局促。</p> <p class="ql-block">修铁路</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阿波罗诺维奇·萨维茨基(1844-1905)</p><p class="ql-block">187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阿波罗诺维奇·萨维茨基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著名成员之一。早在美院学习期间,他便参加了协会的展览。</p><p class="ql-block">这幅《修铁路》是画家在美院毕业后的首幅作品。它集中体现了“巡回展览画派”在19世纪70年代时对普通人生活和各类社会问题的关注画家聚焦于当时一个正在不断凸显的重要社会现象--即习惯了乡村生活的农民们被迫离开土地后,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p> <p class="ql-block">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p><p class="ql-block">188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女贵族莫洛佐娃》(1883-1887)的习作</p><p class="ql-block">历史画《女贵族莫洛佐娃》(1883-1887)是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在该作问世之前,画家曾创作了大量的草稿和数百张习作。</p><p class="ql-block">苏里科大对画面的核心人物,即女贵族莫洛佐娃这个形象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练习。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其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版。这也是人物动作的最终定格版。莫洛佐娃的脸部表情和深色外衣,垂落雪橇的衣缘和干草等,所有这一切都传递出了雪橇在行进中的动感。</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这幅大型习作《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记录了苏里科夫代表性历史画《女贵族莫洛佐娃》的最后创作阶段。</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德拉·捷利舍车娃像</p><p class="ql-block">伊万·柯兹米克·马卡洛夫(1822-1897)</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伊万·柯兹米克·马卡洛夫的作品在同时代画家中享有盛名,他应上流社会之需所绘制的肖像画常常供不应求。向其订购画作的主要是贵族、大公和皇室显贵。画家在绘制肖像时,通常会对模特稍加美化,以掩盖他们的缺点并凸显其外貌上的优势,这幅《亚历山德拉·捷利舍车娃像》即为此类肖像之一。然而,除了模特的名字之外,我们对这名女子一无所知。因此,作品更增添了一份神秘与低调。</p> <p class="ql-block">摇篮边</p><p class="ql-block">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塔尔霍夫(1871-1930)</p><p class="ql-block">190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塔尔霍夫善于用艺术的手法来赞颂母性。这幅《摇篮边》借助笔法色彩和笔触的融合,以真情实感表现了温柔母亲注视其孩子时的深切爱意。</p><p class="ql-block">这幅《摇篮边》是塔尔霍夫众多家庭主题的作品之一。流畅的笔法、自由的色彩和带有印象主义倾向的风格,绝妙地表现出母亲与婴儿之间奇妙的内在情感纽带。</p> <p class="ql-block">夜</p><p class="ql-block">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 )</p><p class="ql-block">187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曾在首届巡回艺术展上展出。希施金在此再现了一幕俄国典型的仲夏日暮的静谧美景。希施金技法全面,其带有质感的笔触充分地体现出每一种自然物象的形态与特点。而画家本人也似乎相当享受在画面上呈现各类树木花草的过程。</p><p class="ql-block">至19世纪70年代初,希施金已凭借其卓越的绘画才能而声名远播。特列恰科夫先生曾藏有若干幅希施金的一流佳作,表明收藏家充分认识到了这位画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银行危机</p><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1846-1920)</p><p class="ql-block">188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这幅《银行危机》中,弗拉基米尔·耶格罗维奇·马科夫斯基描绘了一幕充满戏剧性的拥挤场面。由于银行倒闭,有人的资产瞬间蒸发了,有人则因这次变故而大赚了一笔。在画家的笔下,人群的不同心理状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画面以灰、棕和蓝色为主调,色彩的统一性赋予画面以和谐的整体感。这幅《银行危机》堪称马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反映出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一面。</p> <p class="ql-block">隐秘的居所</p><p class="ql-block">伊万·戈留什金-索罗科普多夫(1873-1954)</p><p class="ql-block">190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两名年轻女子来到林间深处的一处屋舍祈祷。她们希望自己所爱之人能够得到咒语和神药的护佑。在这个偏僻隐秘的居所内,住着一名睿智的女性。传说,她能够借助草药和咒语治病,也能通过神秘的仪式来帮人重拾旧爱。</p><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民间,众多传说和寓言都与此类人物相关。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充满着古老传说的意味,传达出画中人物对神秘巫术力量的期待和笃信。</p> <p class="ql-block">尤里·伊里奇·列宾童年肖像</p><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188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尤里·伊里奇·列宾(1877-1954)是画家列宾的儿子。在这幅肖像中,列宾在刻画他五岁儿子外貌形象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脆弱敏感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列宾还运用娴熟、自然的艺术技巧刻画了华贵的织纹地毯、黑色羊毛外衣上金光闪烁的纽扣以及孩子丝般柔顺的发质。</p><p class="ql-block">此类倾注着列宾深沉父爱的肖像作品充满着柔情,温馨感人。它们既刻画了孩童的内心,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童真世界。</p> <p class="ql-block">早雪</p><p class="ql-block">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波列诺夫(1844-1927)</p><p class="ql-block">189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0年时,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波列诺夫入住他新购置的距莫斯科百公里远的奥卡河畔贝克霍夫宅邸。在此,波列诺夫杰作迭出,画作以表现他至爱的俄国中部一望无垠的壮美风光为主。这些正是他透过贝克霍夫宅邸的画室窗口所见到的景致</p><p class="ql-block">在此,画家表现出在晴朗的夏日或金秋,蜿蜒的奥卡河畔一派初雪覆盖大地的景象。这幅《早雪》将波列诺夫洞悉自然生机、捕捉季节特征的非凡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走出普斯科夫的教堂</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莫罗佐夫(1835-1904)</p><p class="ql-block">186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走出普斯科夫的教堂》是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莫罗佐夫最著名、最精彩的作品之一。作品描绘的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寻常片段,画面中的各色人物三两成群、类型多样、行为有别,反映了画家对俄国乡镇典型生活场景的深入观察。</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的技法虽然具有“学院派”风格的特征,但其主题体现的则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它也是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最早购藏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春天</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克洛特(1835-1914)</p><p class="ql-block">18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61年,从美术学院毕业的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克洛特凭借这幅《最后的春天》荣获了金质奖章,学院因此资助其前往欧洲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一位年轻的女子躺卧在扶手椅的坐垫上,身旁坐着她的朋友或姐妹。透过窗外,可见一处春花烂漫的花园。但对于画中的女主角而言,眼前的春暖花开很可能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了。作品表达了画家对他人忧伤与苦痛的体会与同情,具备一种引人入胜的感召力。同时,此作也体现了早期“巡回展览画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晚餐</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盖依(1831-1894)</p><p class="ql-block">186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盖依的这幅《最后的晚餐》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绘画中最具深意的作品之一。画家选择了耶稣与门徒进行最后的晚餐这一圣经主题。他通过人物的躁动、疑惑的表情、晃动的灯光和犹大异常的举动表现出场面的紧张感。在此,盖依将这一圣经题材的场面演绎成持有不同或对立观点的人们相互争论的真实场景。观众由此可以目睹一场突然爆发的、难以避免的悲剧性冲突。</p> <p class="ql-block">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肖像</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1850-1929)</p><p class="ql-block">189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这幅肖像是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最精彩的肖像作品之一。它创作于柴可夫斯基生命的末年,即1893年1月底。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柴可夫斯基还在创作他的代表作--《第六交响曲》。在这幅肖像中,柴可夫斯基神情高度专注、极富表现力,似乎是在感受这一悲剧作品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该肖像由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购藏于第二十一届巡回艺术展览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