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p><p class="ql-block">从课件、书本、影视、网络等种种学本中重温党史,我的眼前常常浮现,白色恐怖下、峥嵘岁月里,发生的一幕幕历史,想起井冈山,想起湘赣革命根据地、想起长征等风起云涌的战争年代,那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那些为了新中国,为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江西省永新县,地处五百里井冈,是当年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说要“用大力经营永新”。永新后来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第五大将军县。这里是红六军团长征出发地,也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党支部建在连上)发生地。这里走出了贺子珍、李湘(67军军长,抗美援朝牺牲的最高级别志愿军将领)等优秀的英雄儿女,包括王恩茂、李真在内的四十多位开国将军。</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李真,关于一双草鞋、一所学校、一封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真(1918—1999),是从江西永新县走出去的一位将军,十二岁(1930年)加入共青团,少年时代就开展革命工作,他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典影片《</span>闪闪的红星》主角潘冬子的原型;十四岁(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十五岁(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主治医生、卫生队队长……、旅卫生部部长兼政委、师政委、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军政委、军委防化学兵部政委、工程兵政委,总后勤部副政委等。多次受勋,也是将军书画家,将军诗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1985年按大军区正职离休。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第一届常务副会长、代会长。著有《烽火岁月》、《老年人学书法》、《李真诗词选集》、《李真书法选集》等。</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出了一期《我有传家宝》长征专辑,讲述红二代对长征精神的传承。那一天,老红军李真的女儿李晓林带来的传家宝是一双不起眼的草鞋(还有一副眼镜)。</p><p class="ql-block">将军女儿在录制现场讲述,当年父亲与近万乡亲战友一起从永新出发,长征后只剩三千余人,牺牲者高达三分之二。</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重走长征路时,将军特意买了一双草鞋作传家宝始终珍藏着,旨在告诫子女后代要有信仰,要有目标,要克服困难、去努力奋斗,“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任何时候长征精神,包括宝贵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这一两件传家宝(包括戴过的眼镜)见证了带着13处枪伤、患了几个月伤寒(俗称打摆子)的李真将军顽强走完的长征路。以至于节目现场嘉宾,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听完将军女儿的这段讲述,对李真将军肃然起敬,心生感慨,他由衷地赞叹,李真将军是那一辈共产党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典型的代表,穿着草鞋,坚定地走长征路,这种长征文化与精神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诚然,将军的草鞋不复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那双草鞋了。但他不忘初心的宝贵思想,得以赓续……</p> 将军不单言传身教,而且身体力行——<div>1994年春,多次回乡省亲的李真,看到家乡的中小学生在简陋寒冷的教室里读书冻手,想想参加革命60多年,全国胜利后,老区家乡还比较贫困。对此,将军表示心里难过。虽然不能做些大事,但可力所能及做点增砖添瓦的小事。最后他决定为孩子们捐建一所“希望工程”学校。回京后,将想法向党组织作了汇报,也得到家人支持,便将自己收藏的画作拍卖50余万元,悉数捐资改建禾川中学,1995年2月,江西省党政军主要领导在省政府大楼会议室为李真将军举行了捐资建校仪式,学校大楼四月破土动工,十月竣工,集教学、教研、实验为一体。时任省长吴官正欣然为“李真楼”命名题字。<br>当禾中学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高声颂读时,李真将军的音容笑貌仿佛如昨,他们不会忘记已经故去魂归禾山的将军留给他们的温暖与真情。</div> <p class="ql-block">1995年,我在永新老家基层乡镇政府工作时,与素昧平生的李真将军有过书信来往。这封信弥足珍贵,也让我感动,保存了二十六年。</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我因为一篇小文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非常巧合,当日同版显赫位置发表节选了李真将军的作品《烽火岁月》。于是我提笔冒然向将军写了一封信,以表对他的敬仰,一为赞叹革命先辈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二是佩服将军的书法造诣及文集风采,尤其对这位将军倾囊不忘家乡的办学善举点赞。</p><p class="ql-block">因为挚爱文学,我曾经给一些大编辑与名作家写过信,基本上都如泥牛沉海,因此也不抱希望将军的复函。我之所以去信,纯粹是打心底对李真将军表示钦佩。现在记不清当时信是怎么投递出去的,由于不知具体地址及邮箱,可能是直接寄给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或者通过人民日报文艺部收转他?没想到,大约三周后,传达室就递给我一封邮件。这位高官没有对我这个平民百姓置之不理,而是在百忙中拔冗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用漂亮隽永的毛笔行书写到:“钟鸣同志:您好!大札读毕,甚感亲切。我做点区区小事不足挂齿,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也是报答革命老区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我现在有家庭,有儿孙,有粗茶淡饭,而与我们一块参加革命的战友,绝大部分早已离开人世。我虽然老了,对老区人民做不了什么大事了,但在有生之年,仍应是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寄给您我的拙作《烽火岁月》,可抽时间看看,谢谢谢您来信的鼓励。顺祝,夏安!李真 1995年6月28日”。</p> 这封信朴实无华,然而字里行间,透露映照出一个虚怀若谷的老党员老红军高风亮节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党对革命的笃定忠诚。<br>这是一个普通乡党与开国少将的“缘”起。将军还随信寄来他当时刚出版的文集《烽火岁月》,亲笔题赠我。可惜二十余年来,我几经生活与工作地的变迁,这本宝贵的集子,不慎在前几年的一次搬家中遗失,使我顿生遗憾,一度深深自责。好在亲笔信一直珍藏。<br>《烽火岁月》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将军的戎马生涯,“名利无求如粪土,清廉有价重黄金。”字里行间闪烁一个老红军、老党员的高尚情操与磊落襟怀。据李晓林在央视节目现场讲述,良好的家风传承,将军子女家人没一个是赚大钱的,自己则是通过考取军校,努力进取不依靠父亲的。 <p class="ql-block">红一代的精神深深影响了红二代,我曾经的老领导是开国中将旷伏兆(地道战创始人,原67军政委、十九兵团政委、铁道兵政委、中顾委委员)的侄女,即使崇拜将军伯父,公开场合也从未炫耀甚至透露自己的关系;二十年后,在广东顺德的一个饭桌上,我与中将的长女不期而遇,我们聊及乡情,聊起我当年的老领导亦即她堂妹。北大毕业的旷平原儒雅知性,亲和低调,住在普通社区,有空也参加当地老年大学与社区一些活动,混迹于熙来攘往的人群,跟老太太们打成一片,与小老百姓无二。这对我的震撼很大。</p> <p class="ql-block">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长征,转眼胜利走过八十五载。今年,迎来建党百年华诞。国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不少家长试图通过给子孙留下财产来改变他们的生活;其作用往往适得其反。民族英雄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p><p class="ql-block">老一辈共产党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红二代仍然传承父辈的这种宝贵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手中有火种,眼中有群众,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p><p class="ql-block">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亦即为人民的“初心”永远不变。</p><p class="ql-block">这种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初心与思想,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的精神航标。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要走的长征路,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革命路。今天,我们这代人的道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一双草鞋,一所学校,一封信的点滴上,唤起了我对李真将军等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再认识再追忆,重温了长征精神、烽火岁月及革命先辈的事业观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作为卫生系统的一个党员新兵,从党史学习中,我要不断汲取到前进的力量,转化工作的动力,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保持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更好做到学党史,念党情,感党恩,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力发扬红色传统、坚定传承红色基因;不负使命、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大部分图来自央视截图及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