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故乡的富春江边

郑延根

<p class="ql-block">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代吴桓赞诗句简单而明了地 概括出我的家乡——杭州富阳大美景色。它也是黄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每当我想起富春江,便会自作主张的想象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这是因为,富春江美不胜收,在我青少年时期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江水日夜平缓而默默地流淌,感慨世事沧桑变迁,多少故事演绎或消亡。富阳,我的故乡。富春江,那一头连着秀丽的黄山,一头系着美丽的西湖,百多里的江水,横贯富阳全境,最终归入大海的壮丽史诗般篇章,影响着我对家乡山水的依恋、留恋,也常常难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我是从富阳城关镇的人武部操场集合出发应征入伍的。安居他乡的自己也不常回乡,当我每次回家时总要来江边逛一逛、看一看,思一思、想一想。似乎有太多的往事记忆推送,脑子浮想联翩。这次也是同样,起个早,沿着杭富路从公望街往市区江边一路小跑。</p> <p class="ql-block">最先进入眼帘的是近二十条渔船紧靠在一起,在内河边静静的系泊。我定想一定是休渔期间,渔船的集中管理停泊。由此让我记忆起70年代,那些以水上渔业为生、以瘦小狭窄的斗蓬渔船为家,岸上无居所的渔民了,他们常年飘泊在江上,打渔为业,以船为家,清理得一尘不染。日常生活全围绕船与渔而劳作,其艰辛与困苦可想而知。后来听说,由政府出资在岸上造房居住才得以生息。</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点,我猜想应是大浦闸了。70年代末,同年参战负伤战友张洪泉,因负伤安排工作在此单位,后因车祸英年早逝令人惋惜。</p> 大浦闸晨景 <p class="ql-block">第三站点,是恩波桥,从小听着母亲讲述的神话故事长大。老街还在时,是民众必经桥梁。现在东西向多条马路才使它成为辅桥,也成为了人们日常行人穿梭和休息旅游的景点去处了。</p> 恩波桥全景 桥的侧影 往西拍摄,磨平了的桥面石,见证着千百来的世事变迁。 往东拍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定是时间长轴上的见证人。 恩波桥边晨练的老人 <p class="ql-block">第四站点,是内河景致,告别了当年狭窄污黑的臭水沟,现在内河水如同江水一般清沏见底,没有一丝污染。生态建设美如画卷。</p> 行走在江岸街边的老人 <p class="ql-block">第五站点,见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富春江了。说对它熟悉,是因为,我从小就曾在江边玩耍,捉小虾摸螺丝。第一次学划船,不着边的划着,船头总是打圈回到原地,后来才知道手腕的灵活运用在浆绳的着力点上的重要性。也在对面中沙岛亲戚家后面的沙滩上捉鱼,并将会起鼓的有毒鱼(后来听说是河豚),那五彩斑烂的外皮,有趣的鼓泡装死模样,回想起来甚是可笑好玩。童年的时光,就是以这样的片段让我记忆着家乡的富春江。</p> 江边漫步 亭,赋予人们更好地休闲娱乐。 休闲生活歇休在江边的老人 垂钓的人何其多 <p class="ql-block">说对它陌生那是近五年来的事了,似乎让高高在上的石坎(当时的设计建造者为的是防洪保城市平安),增加了亲水游步道,道路一边是防浪抛石,并种植了浅绿白色的芦苇,将水的温顺柔润与人一下子亲近了起来。不要再为洗衣、渔业等特意下水了,行走在游道上两岸风光尽收在眼,江的水声浪声丝丝入耳。江风拂过,像是母亲亲扶你的面颊,将火辣的阳光一扫而光,生活的疲惫与工作的辛苦会在此抛且云外。雨后的江面也似风烟俱净,天下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倘若是遇上点雾,江的氤氲,轻柔而缥缈,似雾似幻的云烟渐隐渐消逝在这不太遥远的水岸山边。江面渔帆忽明忽现,对岸绿植形成的影荫,倒像是一幅现成的《富春江水图》水墨画卷了。难怪唐朝韦庄称富春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我不禁被它感染,留下一张自拍的影像照留作纪念倒也是十分自然的事。</p> 时日,农历廿九的月亮极其相似。 第六站点,鹳[音:guàn]山。小时候,富阳似乎没有公园这个概念,鹳山算是一个景致。我们也很少理解它的含义,因为“鹳”在富阳话里读“桂”(音[guì] ),可能有了后来的新马路叫“桂花路”。就知道那儿好玩,因为有山、有岩石临水,山上又有良好的植被和人文景观。后来上了高中才知道,这个地名的正确读音。 现在通俗地解读(以下是链接)鹳山截江而立,岩壁突兀,因其山势如临江俯立的鹳鸟,故名鹳山。山上古木葱茏,楼阁错落。有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春江第一楼”、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长法学家郁曼陀奉养其母的“松筠别墅”、东汉高士严子陵垂钓处、“龟川秋月”、“董公祠”等古迹而扬名于世。<br>  鹳山是华东文化名山,古今中外不少文化名人慕名而至。如唐朝李白、白居易,宋代苏东坡,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郭沫若、沙孟海等都游览过鹳山,留下了踪迹和墨宝。鹳山是富春山水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富阳的标志。<br>鹳山海拔42.9米,面积3.46公顷,三面环山,因山上多生天然岩石,最早叫石头山。唐时,此山属道观管辖,曾叫“观山”。宋时属官府,并被辟为游览之处,文人墨客因名而来,因其形如迎江俯瞰的鹳鸟,因此命名为鹳山。站在山上朝南俯江边,那块伸入江中的石矶就是鹳鸟的脖子,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林可以看做鹳鸟的羽毛,鹳山由此得名(链接完)。 熟悉是一回事,全面认识和了解鹳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也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鹳山,到这里最多的是在鹳山脚下游玩一会拍个照算了事,最多往山上走一走算是锻练身体。随着旅游的开发,富阳人民政府更加重视了鹳山公园作为富阳的一张文化名片的价值,只会如数家珍地倍加呵护,不会以逐利过度开发。<div>  当然,作为凡人的我,也会在突兀岩壁礁石了留个影,了却到此一游的夙愿。<br></div> 5月9日,母亲节,“放生”的人们 5月9日,母亲节,“放生”的人们 去新沙岛的轮渡班轮 沿鹳山西麓拾级而上,迎面有几仗高的平台临江屹立。台中的百年古樟,枝叶繁茂,宛如一把巨伞遮掩住整座平台,凡游客都爱在这里小憩和眺望。平台左上便是“春江第一楼”,门上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的手笔“春江第一楼。前门两边门联蒃书“烟嶂万重天外绕,云帆千片望中来”。后门楹“江上青峰江下水,远山风影小楼灯”写景抒情成千古绝唱。记得一段时间改作为“毛主席纪念堂”什么的,才有了楼后平台上这个高叠的碑石,上书“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碑文。往右前,是“双郁亭”和“郁曼陀烈士的血衣塚”。进阶往前行,便是“双烈亭”立碑记述了郁达夫与其哥郁华(曼陀)的生平事迹。亭子正檐悬挂矛盾题写的匾额“双松挺秀”;四根亭柱上对称挂着赵朴初、俞平伯题写的楹联:“劫后湖山谁作主,俊豪子弟满江东;莫忘祖巡中流揖,同领山亭一钵茶。”双烈亭正中立郭沫若1961年为郁曼陀遗画题诗石碑:“双松挺秀意如何?仿佛眉山有二苏。况复埙篪同殉国,天涯海角听相呼。”首次见此,读来肃然起敬也令人感伤。 揽胜亭,有人曾说过只要站在揽胜亭,所有的景象就能尽收眼底。在我看来,江水消涨,树木也葱笼,长高的树木,揽胜亭不再揽胜。倒是春江第一楼,临江而立,视线良好,文人墨客在此总能够才思泉涌,也在鹳山留下了众多文学印记。 回望一眼,美丽的江水,这里永远是我留恋的故乡。 家乡的山钟灵毓秀,家乡的水清澈见底。美丽的山和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富阳人,见证着富阳的飞速发展,见证着富阳人民走上幸福生活。行色匆匆,所见所思,实在浅见,就当游志吧。倘若沉下心来,赋予时间细细考研,定不负所内心所望。作为故乡的一员,我深信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富阳,一定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谱写出更加华美的篇章!<br>  “灩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也给自己一个预期吧,家乡富阳,我会常来看您。<br><div> </div><div> 2021年5月9日拍摄,15日完成发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