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编写:栀子花开</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栀子花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拉萨之行,开启了我对西藏历史宗教文化的了解,日喀则之行,则更让我领略到这个神秘高原的无穷魅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寺,冰川,神山,圣湖,风云变幻的高原,牧草肥沃的草原,</span>无限广阔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为它的色彩而感染,为它的神釆而叹服,为它的魅力而陶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丽的日喀则之行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 珠峰下,羊湖边,古寺中,看山看水,悟佛悟乐。</p> <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指尖轻触经筒,转山转水转佛塔。</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羊卓雍措。碧蓝透明的湖水,倒映着远方的雪峰和天上的白云,目之所及都是美景</p> <p class="ql-block"> 洁白的云朵变化无穷,似堆积到天边的积雪,又像一朵朵巨大的棉花糖,轻风一吹,又飘散成漫天的如烟似雾的薄纱……</p> <p class="ql-block"> 七、八月份,应该是这里水草最肥美的季节。蓝天、白云、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草地,偶尔会有成群的牛羊群横过公路,优哉游哉。谁会想到这是行走在海拔几千的雪域高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17号,我们从拉萨再次出发,前往我们此次旅行的另一个目的地~日喀则。</p><p class="ql-block"> 早晨,天气特别好,就像我们雀跃的心情。刚出拉萨,车子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驰骋,路两旁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神圣而不矢美丽。</p><p class="ql-block"> 更有意思的是,公路上自然形成的奇特的纹路,感觉特别像藏族的文字,真的是好神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日喀则之行,所游览的主要景点,概括起来就是一山、一水、一寺、一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山,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是地球之巅,世界的屋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水,是指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又称羊湖,它似上苍遗落在雪域高原的一块翠玉般璀璨夺目;</span></p><p class="ql-block"> 一寺,自然是后藏最大的寺庙、号称黄教四大寺之一的札什伦布寺,它是日喀则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一湖,就是纳木错湖,西藏第二大圣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喀则之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羊卓雍措</p> <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藏语意为“天鹅池”,据<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这是因为毎到冬季,都有大量的天鹅等鸟类聚集在湖岸,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羊湖也是</span>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岔口较多,像珊瑚枝一样,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天鹅,但羊湖确实让我们感到了惊喜。</p><p class="ql-block"> 羊湖位于拉萨西南约70公里的浪卡子县。 车辆一过浪卡子,从山路再拐入羊湖,还有约四、五十公里。当一片片彩色的湖水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觉得所有的旅途辛苦都是值得的!湖水就像一块浅碧深蓝的宝石一般:白色的是仍在消融的冰水,浅绿的是刚刚化入湖面的雪水,深绿的是已经汇入大湖的湖水,而蓝色的则是大湖中央天空映衬的湖面。我们完全被这蓝绿相间的湖水迷住了。湖面映着蓝天,湖光山色,水天一色。远处可见雪山冰峰,圣湖四周围绕着十余座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湖中又点缀着不少湖心小岛,再加上沿湖一带的牧场农庄,就构成了一幅疑似人间仙境的绝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公路沿湖而修,设置的观景点也多,行走其间,真是仿佛画中行。</p> <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又被称为“碧玉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为三大圣湖。这里的湖水蓝得透明,非常清澈,倒映着远方的雪峰和天上的白云。沿途我们还会看到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特色村落、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行走。一路上还有雪巴拉山、冬古拉山等山景,山上的冰川,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云雾缭绕在山顶,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离开羊湖,车辆又在崇山峻岭间行驶了五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日喀则市。</p><p class="ql-block"> 日喀则距离羊湖大约240公里左右,在我们平原,也不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由于这里地势陡峭,为安全起见,都限速比较严格。</p> <p class="ql-block"> 日喀则,说起来也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的中心,但实际规模并不大,从街道两旁所见楼房来看,倒都是些新式建筑,似乎这个六百多年的古城,近些年才加速发展起来。我们所住宾馆,条件也十分简陋,没有热水供应,好在为了预防感冒,不敢洗澡,也就没觉得太多不便。再加上,一天的奔波劳累,也使得我们倒头便睡。</p> <p class="ql-block"> 一夜的休整,第二天的我们又元气满满地踏上了征途,向第二个目的地~扎什伦布寺出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日喀则之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扎什伦布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最大的寺庙之一,位于西藏日喀则市的尼色日山坡上,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的最大寺院。它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庙。</p><p class="ql-block"> 扎什伦布寺在藏语中意为“须弥福寿”、“吉祥须弥”,是西藏少数几个未受文化大革命破坏的寺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庙建筑群占据着半个山坡,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尤其是那耸立在山腰本身又高达三十多米的晒佛楼,看上去气势夺人,可以想象当巨幅唐卡高悬于楼时的那种盛况。这座寺庙最初是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后来成为达赖一世的根敦主巴创建,以后又经过四世班禅大规模的扩建,并自此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札什伦布寺,恢宏大气,雄伟壮观,随便从日喀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它。可以说,从外观上它毫不逊色于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寺庙总体内容与布达拉宫区别不大,但是突出的有两点:其一,它的弥勒佛大殿是殿大堂高佛像更大,所奉弥勒佛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鎏金铜像坐佛。其二,就是与布宫所供奉达赖灵塔不同,这里供奉着历代班禅的灵塔殿,也是坐坐烁金、塔塔生辉。</p><p class="ql-block"> 鲜为人知的是,实际上达赖和班禅以前都是在一起上班的,同为格鲁派的活佛,只是蒙古人给的封号不同。如果不是后来发生政见不同的事情,也就不会分开过了。其中分歧最主要的有一点:历代班禅始终是比较坚持爱国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藏传佛教活佛,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就是一位爱国的宗教首领。他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为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解放后,曾历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受到党内外、教内外人士的一致喜爱。他不平凡的一生,令人钦佩与敬仰。1989年圆寂后,其灵塔也供奉在扎什伦布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喀则之行</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藏民家中做客,探访藏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藏民及他们宗教信仰的尊重,到藏民家中做客,我们全程没有拍照拍照,只有在远处拍了几张房租建筑的照片。所以只能通过文字,做一些简单的描述,大概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藏族民居建筑,大部分是二或三层的土石木结构的小楼,俗称"碉楼"。</p><p class="ql-block"> 建筑格式为方形平顶, 平面略为错开造成体块搭接,以厚实的矩形块体为基调,界面略作几何处理,高低错落。多数是二到三层。底层多为畜房或用作储存干草,二层为居室和厨房,三层为 宽敞的晒台,设有经堂和晒廊,而且经堂面东或面南,处于最好位置。</p><p class="ql-block"> 藏民的住宅内部布局大同小异,但外形变化多端,不相雷同。建筑色 彩,习惯在大片石墙上,粉白或涂红,嵌上梯形黑框的小窗,楼层之间的楣檐,在出挑墙外的楞木上涂以朱、蓝、黄、绿、青等各色,对比十分强烈,产生极度反差对比的视觉效果。也有的是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头的青色或暗红色,楞木涂以五彩。整个建筑的线条鲜明,节奏齐整,敦实浑厚。</p><p class="ql-block"> 自藏传佛教兴起后,藏族 的民居建筑又习惯在房屋的每个空间块体的四角,树起白色的经幡,整个村寨的周围也竖有一排排高大的经幡,这些和屋檐、门窗上面悬挂的白色的帘布帷幔协调成 趣。另外,许多民居住宅,或在屋顶,或在门前、或在窗台,都摆有青石浮雕佛像和经文刻石。</p><p class="ql-block"> 现在,藏族民居传统风格依然保存着,但那些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品, 已失去宗教意味,而成为一种美化生活的装饰,人们还喜欢在窗台上和天井里摆上花盆,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格桑花最多,还有大丽花,非洲菊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种植花草,增强了生活安定、舒适和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可见,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是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权利和愿望,无论他们贫穷还是富有。</p> <p class="ql-block"> 日喀则所在的后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及信息的闭塞,这里的藏族文化传统保存得极好。至今还沿袭着一妻多夫制婚俗。</p><p class="ql-block"> 一妻多夫制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妻子、多个丈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保持夫妻关系的婚姻制度。几个丈夫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几兄弟娶同一个妻子的目的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避免分家。其实就是为了保护家庭财产不被分割。</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有句俗语:“一家分开,乞丐一堆。”藏族人相信:一个家族的几个儿子如果分别娶妻,就要分家,而分家后会造成家中财产的分割,减弱大家庭的力量。而且也会使家中劳动力缺乏,影响家庭财富的聚集。而采用一妻多夫制,家里原有的土地和财富便不会因为兄弟的分家而被切割成更小的碎片,有利于保持财产的完整。</p><p class="ql-block"> 就像我们探访的那户人家,一位女性同时嫁给一个家庭里的三兄弟。生下的孩子管兄弟中的大哥叫爸爸,管其他兄弟叫叔叔。婚后妻子负责家务、做饭和照顾孩子,大哥在家务农,其他两兄弟在外打工。兄弟们和谐相处,齐心协力维持着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们觉得这种婚姻制度不合理,很难接受,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居然还有这样的婚姻制度。但仔细一想,也许在那个荒寒闭塞、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环境中,这是人们没有选择的选择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