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沙面东桥出来边上就是文化公园,小时候这地方是常去的地方,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就是在公园内,这个地方是原来十三行旧的所在地原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三行的历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批准外商在粤海关(广州)、闽海关(厦门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松江)四个口岸经商,当时,国内外运到广东海口的商货很多,行商却很少。1686年洋商获准在广州市珠江口的一个街区居住和经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下令锁国,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不得在中国其他地方经商。广州的洋行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街。在广州立洋行的包括花旗国(美国)、红毛国(英国)、双鹰国(奥地利帝国)、单鹰国(普鲁士)、黄旗国(丹麦)、法兰西、瑞典、葡萄牙等国商人。十三洋行区除洋商、十三行外,还有官办的商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直至鸦片战争为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维持了100年的贸易顺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清朝初年始,凡是外商来华贸易或办理其他事务,都必须经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公行”通称“十三行”,位于广州市区西南方的十三行路,南与六二三路、沙面相邻。它是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定出口货价及代中外商人纳税。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粤海关作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成为清政府限定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粤海关税收是清期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据皇家档案记载,皇帝把十三行作为财源滚滚的银库,常亲自审查经费的解交情况,如有出入,便拿粤海关监督试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什么乾隆皇帝明明有4个海关,却偏偏只开放广州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外商要来到广州进行贸易,商船需要先在澳门办理通行证、雇用引水员和买办,之后经过虎门,此时,粤海关的官员会登船检查、验证,并随船跟到黄埔停靠。此时,十三行的行商们会为这些外商办理担保和海关手续,由持有官府牌照的西瓜艇将外商的货物运往十三行的货栈,然后再把出口的货物运至黄埔装船。</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澳门至黄埔这短短的距离,分布有大角炮台、沙角炮台、下横档炮台、上横档炮台、大虎炮台,同时,黄埔长洲岛是第二道防线,分布有长洲炮台和鱼珠炮台。这在当时来说,是唯一能带给清政府安全感的一条航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的十三行街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造就了十三行,十三行也创造了历史。</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十三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极其深远。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内,珍藏着大量有关十三行的文物、档案、文献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不知是好是坏的西医也是通过十三行传到了中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华尔街日报》2001年曾列举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其中包括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六名中国人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怡和行的伍秉鉴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拥有多少家产,能当得起这个名号呢?</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据1834年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当年整个大清国的财政收入才4000万银元,是整个国家的一半有多。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伍秉鉴家的花园一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外船装载出口的货物状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十三行出口的各个朝代的广彩瓷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出口的外商定做的广式酸枝木家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出口的酸枝木屏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出口的象牙制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象牙做成的扇子,广州的象牙雕刻是全国最好的,80年代初在下九路还有个象牙雕刻美术厂,去参观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清朝广州有錢人家妇女的服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世上的事往往盛极必衰,鼎盛之极的十三行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呢?这又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要总结十三行的衰落,人们普遍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行商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官府的贪婪,以各种名目向行商加收税饷,压在行商头上的还有收不回的外商欠款以及欠外商的高利贷。做生意,最重要是有足够的现金流通,行商钱不够的时候,只好去向外商借高利贷,这种恶性借贷如一座山似的最终压得行商进退两难。他们在积欠官府税饷和外商欠款的双重夹制下,不少行商走上了破产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广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间,广州十三洋行先后发生过多次大火。1822年,十三行附近一家饼店失火,波及十三行,大火连续烧了两日,夷馆、洋行多间被烧毁,损失惨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次大火是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名英军士兵在洋行前中国人开的水果店抢水果吃,还用刀将店主划伤,激起了广州民众的愤慨。半夜,广州民众火烧英国商馆,广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群众掷来的密集石头阻截,使之不能前进。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才熄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次大火是南京条约签署后,12月14日深夜,痛恨侵略者的广州民众从被拆毁的铺屋残址上点火,火势舜间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国商馆区。15日凌晨烧及美法商馆,下午2时延至英国商馆,到下午5时,十三行地区除一栋房子幸存外,全部化为灰烬。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在《触藩始末》一书描写:“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英军失去据点,被迫撤回泊于珠江上的军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十三行商馆区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也就有了割让沙面成为殖民地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856年燃烧的广州“十三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0年的海关大楼,江上停着外国和从香港来的定期客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十年代的沙面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十年代沙面望出去的广州城可以看到当年广州城最高的建筑爱群大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民国初期的粤海关署,现在成为海关博物馆,里边内容不多,只是看下内部结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楼内走廊通道</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859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成了外国人收税的地方,“税务司”(海关关长)都是外国人担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粤海关“税务司”(关长)的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粤海关历任税务司的官邱:位于沙面,占地3343平方米,1865年造价15000银元建成花园别墅式两层楼,建设面积1353平方米。广州解放后,华南财经委员会,苏联驻广州商务代表处,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广东省外事办先后使用该院楼。原楼己拆了,现在是海关新盖的办公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越南驻广州总领事馆期间我们家住的院子与它一墙之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如果说,十三行是广州曾经的荣耀,那沙面便是广州曾经的耻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的广州海关办公楼,从它右角能看到我小时候住过的珠江路58号那楼一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2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时局中就提出收回海关权利等的主张,1950年3月7日政务院发布了《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海关政策正式确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4年毛主席在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的陪同下参观文化公园,主席两次参观文化公园里的广东省水产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三行的遗址现建有“广州文化公园”,此地1951年曾作为“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即广州交易会前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1964年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等参观文化公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