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一年的107医疗队。</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从沈阳奔赴辽西的医生们,舍弃一切也要救死扶伤!</p><p class="ql-block">——献给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的支援建昌医务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激情燃烧岁月的故事。近一百名沈阳第七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近四百名家属响应国家号召,离开熟悉的家园,去支援祖国的边远贫困地区,去那里发展地方医疗卫生事业。</p><p class="ql-block">这些人携家带口人,怀着不同的期许,同时踏上了辽西这片土地。迎接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p><p class="ql-block">沈阳第七人民医院支援农村医疗建设的医护人员来到了辽西,用青春热血书写了一段辉煌历史。这段激情燃烧岁月虽然过去了五十年,但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就在眼前:1969年12月30日沈阳第七人民医院支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医疗队的全体成员启程,目的地是四百公里外的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公社。</p><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30日上午八点整,一辆绿皮慢车车缓缓离开沈阳北站。这些投入到边区医疗事业的人们乘坐的是沈阳北到山海关的慢车,所有人员坐在八号车厢里。他们要经停绥中在赶往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公社。在那里建立一支战备医疗归队,“番号”《107战备医疗队》!</p><p class="ql-block">现代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沈阳到绥中一共三百零七公里的路程,那时的列车从早上八点一直运行到晚上六点才到达。医疗队的成员及家属被安排在绥中站前的一个旅店。那个旅店里的土炕,对于这些沈阳来的人来说,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也就是1969年12月31号,全体人员乘坐汽车前往喇嘛洞。途中经过辽西著名的盘山公路白土岭时,大家当时是非常激动。下午两点全体人员到达了喇嘛洞公社。</p><p class="ql-block">喇嘛洞当地的医院领导和地方干部还有很多接待人员,他们在寒风中等待许久。当地百姓也是精神振奋,纷纷来到喇嘛洞医院所在地迎接远方的客人。</p><p class="ql-block">那年是六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那天也是六十年代的最后一天。沈阳医护人员的到来农村,当地到处可以见到激动人心的场面。</p><p class="ql-block">医疗队确定了领导班子,</p><p class="ql-block">教导员,李云江, </p><p class="ql-block">付教导员,吴学成</p><p class="ql-block">队长,张培文,</p><p class="ql-block">副队长, 张景发</p><p class="ql-block">20世纪六十年代,位于辽宁西部边陲的建昌县,经历着浴火重生的重重考验。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建昌县领导领导最挂心的还是尽快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吃饱穿暖、身体健康。然而,当地医疗队伍的整体水平非常低,伤寒、流脑、麻疹,幼儿肺炎等多种流行疾病,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健康和生命。</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p><p class="ql-block">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1969年,毛泽东主席发出“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沈阳当时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医疗卫生水平,很快就落实1969年中央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动员了千余医务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村、组成几个战备医疗队奔赴辽宁最落后的乡村。</p><p class="ql-block">根据当时的政策,于是有千余名医务工作者报名参加医疗队,志愿扎根农村! 所有医护人员的家属,也大都带着户口和工资随迁。这也就是当时所说的“五带”。</p><p class="ql-block">有的迁移的医护人员中,老人也跟着走了,老人偏瘫,没法动,抬着担架上火车。有的孩子也特别小,怀抱着孩子也跟着一起迁移。甚至于很多医护人员的父母为了能和孩子在一起也一起去了农村。正所谓“祖孙三代一锅端,奔赴农村去团圆。”</p><p class="ql-block">车厢里这批沈阳特殊乘客中,有老少三代的家庭,有新婚不久的夫妻,有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辽西是没有涉足的土地,建昌还是一个陌生的地名。但是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建昌将是他们落户扎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作为特定时代的医护工作者,当时谁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觉得好像毛主席一号召他们就应该响应。但真到了火车开动的那一刻,很多人还是留下眼泪。这泪水有的是因为难舍,也有的是因为自豪那种感觉吧。</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医护人员当时也正值人生的豆蔻年华,青春芳华。他们从小在城市长大,对即将踏上的辽西土地,有着自己的憧憬,也有着自己的期待。</p><p class="ql-block">医疗队出发之前,听说医护人员到了农村要穿军装,配战马。还传说当地苹果,白梨非常便宜。大块的煤也是随便烧。就冲这几点,也是吸引了很多人积极报名加入医疗队。</p><p class="ql-block">应该说医疗队的到来很快就感受了辽西人民的热情和淳朴。</p><p class="ql-block">喇嘛洞是辽西建昌县的一个乡镇公社,那里没有自来水,有电灯但是几乎没有电。刚到的沈阳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都被分配到当地农民家中。这真是地地道道地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p><p class="ql-block">去井沿儿挑水,也是这些大城市的人需要学习很很快掌握的技能。冯佳铭的父亲,原来是沈阳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制图教研室教师,第一次去井沿儿打水就被辘辘把子打得乌眼青。那时挑一担水真的非常不容易。</p><p class="ql-block">为了让沈阳医护工作者尽快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关领导多次指示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p><p class="ql-block">为让沈阳医生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省卫生系统领导和建昌县107医疗队的工作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为沈阳医务工作者尽可能地提供好的条件,要在工作上,生活上照顾医疗队的人员。后来医疗队在喇嘛洞医院附件建立的家属宿舍。</p><p class="ql-block">然而,沈阳医生来到偏远的山村,很多人是平生第一次接触到贫困的农民,生活习俗迥异,如何与当地百姓交流,是医疗队人员面对的另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当时沈阳医生刚到的时候,辽西地区的婴儿死亡率还是很高的。主要是当地农民对于婴幼儿肺炎病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孩子患病不及时就医,造成很多患了肺炎的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还有建昌县解放前盛产大烟,很多年纪大的农民或多或少都有过吸食大烟的经历。这些也都是沈阳也是急于面临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种种难以想象的状况,让很多医疗队员认识到在辽西开展医疗和疾病预防工作的紧迫性。</p><p class="ql-block">原来的喇嘛洞当地卫生院就没有手术室,就是门诊有几间房子, 病房有几间房子。后来沈阳医生去了以后才建立了手术室,新病房。</p><p class="ql-block">当时喇嘛洞卫生院里几乎不能做化验,X光。,所以看病的时候就是你估计什么病就是什么病了。更谈不上科学诊断手段和科学救治方法了。</p><p class="ql-block">所有沈阳去的医生什么都做,又做内科医生,又做外科医生,又做儿科医生,又做麻醉科医生,又做检验师,又做接生员。当时人人几乎就是全科医生。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并没有难道沈阳来的医生,反而更坚定了他们农村百姓服务的信念。所有的医生们同当地的医生一道,艰苦创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医疗人才,搭建起当地现代医疗体系,续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逐步改变了辽西山乡的医疗落后状况。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辽西的医疗事业。在扎根农村的过程中,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中创造条件,用智慧和医术逐步改变了辽西山区的医疗落后状况。医护人员常在深夜接到出诊的电话,打着手电筒,背着药箱,骑着毛驴爬山越岭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一走就是三四十里,一出去就是二天三天。那时喇嘛洞地区还经常停电。有时手术进行到一半突然停电,医生们就用几把手电筒代替无影灯继续手术。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没有难道沈阳的医生。在扎根农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中创造条件,用智慧和医术,毫无保留地挥洒青春与热血。</p><p class="ql-block">107医疗队是一个各科室配备齐全,医护人员个个技术过硬的精干队伍。沈阳医生到了以后,当地百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前总是喇嘛洞卫生院的救护车往建昌县医院送急诊,现在县医院的急诊往喇嘛洞医院送。</p><p class="ql-block">在107医疗队到来后,以前的各种疑难病已经不是难题。沈阳去的内科名医胡尔莲,高光德,还有很多内科医生不知道治愈了多少以前喇嘛洞卫生院根本不能治疗的病。外科有王聪,王欣玉,刘作金等名医妙手回春用手术刀切出了多少当地农民的病痛。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外科手术。儿科,五官科,妇科,中医科……-各个科室名医云集,群星荟萃。谁能想到107 医疗队还能自制药品。刘雪桥药剂师能在那个条件简陋的医院自制滴流输液,很了不起。检验科的李维汉利用自己的化学技能为喇嘛洞当地供销社制作汽水。当时以喇嘛洞为中心半径百公里以内的百姓都来107医疗队就医。甚至于邻省河北青龙县的农民也来喇嘛洞107医疗队就医。就连当地的牛,马遇到疾病,摔伤等情况也都送到107医疗队治疗。107 医疗队在当地可是大名鼎鼎,真的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大问题。</p><p class="ql-block">在那里,107医疗队参加过唐山抗震抢险,在那里107 医疗队成立过聋哑治疗中心,在那里107医疗队举办过中医培训班,在那里107医疗队巡诊到过每一个偏僻的村落。</p><p class="ql-block">医疗队的家属也很快和当地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当地百姓的孩子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效仿医疗队的子弟。从另一个方面看,沈阳去的这些人给当地方方面面都带来了生机,如着装,饮食,娱乐-------。</p><p class="ql-block">喇嘛洞第一次想起小提琴声,是107医疗队人演奏的。竞技体育的很多新纪录是107子弟打破并保留的。当地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应该是107 医疗队子弟起了提升作用。甚至于连当地的第一盏日光灯也是107医疗队人带去的。还有照相机,电唱机,自行车,手表-------。应该都是107医疗队人把这些当时的现代化城市的生活方式展示给了喇嘛洞当地人民。</p><p class="ql-block">107 医疗队在辽西山区挽救了无数的生命,给偏远的山区带去了外面的新东西,新思维,新气象。喇嘛洞也因此有了崭新的面貌。喇嘛洞因为107医疗队而在辽西地区闻名遐迩。附近的下放户都愿意来和107医疗队的人员交流。附近驻军的军车每次路过医疗队也都会站一站,和107医疗队短暂接触。107医疗队带给喇嘛洞的影响甚至于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存在。甚至于当地人还是作为佳话流传。时至今日,只要我们这些医疗队的人现在的喇嘛洞卫生院门口稍作停留,就会有人主动询问:你是当年107医疗队的人吧?这是怎样的情感?当年和107医疗队共处的村民很多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能把107医疗队的事情传给后代,半个世纪没有被遗忘。这说明两点:一,医疗队给当地带去的影响深至深,让人铭心刻骨; 二,当地村名是淳朴,有血有肉,不忘旧情。</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尾声,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村巡回医疗工作也陆续结束,当年来到辽西的沈阳医生和家属根据国家政策陆续调回原籍。但是建昌人民没有忘记“沈阳医生”,“沈阳医生”更没有忘记建昌的百姓。时光荏苒,五十年前还是青壮年的“沈阳医生”们,现已多为古稀耄耋老人,有的长眠于辽西的那块土地上。就是在辽西度过少年时期的我们这些子女也已人到中年。所幸当年父辈们及其子女和建昌喇嘛洞当地人民结下了深深地感情,现在交通,信息发达,天涯咫尺,大家能够如促膝谈心一般,经常兴致勃勃地在群里聊着:聊着各自的健康、生活,聊着山乡的建设、发展,聊着当年邻里、同学、朋友的现状……正是:当年汽笛一声响,岁月不居五十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