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长春十大建筑

张文革

<h3>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有人说建筑是无声的历史,今天我们把记忆重回到建国初期长春兴建的“十大建筑”。这些建筑曾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或许今天它已淹没在高楼广厦之中,但“十大建筑”却伴随我们一个时代,成为挥之不去的城市记忆。<br>  建国初期长春的“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后建成的,成为长春当时标志性建筑,也为长春后来的城市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长春的“十大建筑”生动地体现当时的精神及风貌,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年轮,保留下来了这座最有人情味城市的历史风貌。</h3> <h3> 长春地质宫(一)<br><br>  位于新民大街中轴线的北端,利用伪满新帝宫政殿的地基建设起来的地质宫,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的王辅臣主持设计,长春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时称308工地)。建筑于1952年开始动工,1954年竣工。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br>  建筑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口、斗拱和梁枋进行彩绘,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它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1954年建成之后,这里作为长春地质学院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h3> <h3> 长春地质学院鸽子楼(二)<br><br>  1952年,在长春成立了隶属于地质矿产部的全国重点高校,东北地质学院,并开始在伪满西本愿寺别院预留地(今建设街、西民主大街、西中华路、西朝阳路一带)建设教学设施,1952年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刘鸿典,他在大楼的设计上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受限制的特点,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选择了“非对称、积木堆砌”流派设计,尽管不对称,却又感觉很均衡。在施工中,为追求主楼外墙色调的变化,采用了“摔浆法”工艺,以尽可能地使水泥墙面颜色变深,同时,为不使墙面颜色过于深暗和死板,在墙面隔断距离抹光一下,便出现了“之字型花纹,形似鸽子,故称“鸽子楼”。</h3> <h3><br> 长春市体育馆(三)<br><br>  位于人民大街2999号,原为伪满时期满铁旅馆预留地,1956年破土动工兴建,1957年落成交付使用,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是吉林省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公共综合性体育馆。建筑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桩基础,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对称式布局,主入口处正门和突出两翼分别装纹样与五角星图案浮雕,顶部为大跨度网状角钢结构。1988年该建筑作为“世界建馆的成功之作”,载入新修订并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中。</h3> <h3> 吉林省图书馆(四)<br><br>  新民大街1162号的原吉林省图书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卜毅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7年动工建设,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倒“T”字型,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平方米(包括1982年扩建的3000平方米书库建筑),包括门厅、目录室、借阅处、阅览室、研究室和办公室等,原设计方案为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琉璃瓦、双层大屋顶,后因国家推行了“厉行节约”的政策,虽改为单沿屋顶,但建筑采用传统的仿古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对称简洁,尤其是丰富的细部,比例恰当,造型美观,与新民大街相邻的伪满官厅建筑在体量、层高、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基本协调一致,是单体建筑与周围建筑群体环境结合较好的实例。它是建国后,吉林省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工程。</h3> <h3>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五)<br><br>  人民广场东北方向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由长春冶金建筑学校的黄金凯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五层局部框架混合结构,建筑立面造型构图严谨,细部檐口装饰线角明显具有民族建筑的装修特征。使用新建筑材料表现,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较成功的探索。<br>  大剧场内设有1480个座位,另有小型电影放映厅、舞厅、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游艺厅等,可同时容纳4000人进行各种文娱、棋类和观赏演唱等娱乐活动。<br>  这座建筑与吉林省宾馆、吉林省人民银行、长春市电信局、长春市公安局和长春市委大楼等并相耸立在人民广场周围,共同构建气势宏伟的纪念性建筑群。</h3> <h3><br> 吉林省宾馆(六)<br><br>  人民广场西南方向的吉林省宾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高铁汉和卜毅共同设计,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建筑1956年开始动工,1959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平方米,主楼七层,框架结构,两翼各五层,为砖混和部分框架结构,建筑造型简洁,立面对称,比例及尺度均合宜,整体颇显朴素,屋角起翘及檐下部位的仿斗拱的挑出,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br>  吉林省宾馆建成后,一直是省、市人代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的主会场,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h3> <h3><br> 长春光学机械研究所(七)<br><br>  位于工农广场,建筑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陈有耐主持设计,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1958年开始动工,1959年建成使用。建筑主体为五层,局部六层出屋面,建筑面积7443平方米,外嵌深米色瓷砖,建筑造型简洁,细部处理较为精致,并无冗赘的装饰,正面入口上方有混凝土雨蓬,交错的体块形成错角使光影富于变化,可见建筑师深得现代建筑造型的精髓,这在建国初经济困难时期的大背景下愈显可贵,它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h3> <h3> 长春南湖宾馆主楼(八)<br><br>  坐落在南湖湖畔,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卜毅负责设计,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1958年开工建设,1959年投入使用。<br>  整个工程由一栋三层主楼和六栋别墅组成,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建筑设计按照中国传统园林式布局手法,使楼群与水面、树木、亭台等天然与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其中主楼是一座仿明代宫阙式建筑。飞檐微翘、圆柱通顶、宏伟壮观。内设总统套房、大中小型会议室、接待厅、中西式餐厅、宴会厅、以及电影厅、游泳馆等服务设施。六座小楼,包括中式、法式、德式等各具风格,如扇面在院的东南丛林中,秀美的自然景观与东方古典园林及西方特色别墅建筑浑然一体。</h3> <h3> 吉林农业大学教学楼(九)<br><br>  位于新城大街2888号,长春市建筑设计院担任设计,长春建筑公司负责施工,1958年动工建设,1960年落成使用,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对称布局,主体三层,局部四层和六层,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贴米黄色面砖,屋顶铺设绿色琉璃瓦,整体建筑无繁琐的细部装修,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大体量学校建筑工程。该建筑工程是在当时批判了“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后,运用民族古建筑艺术手法设计较成功的一例,曾被称为“少花钱、多办事、标准高的新建筑。</h3> <h3><br>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十)<br><br>  位于人民大街5625号,与伪满时期的大陆科学院本馆相毗邻。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吉林省建一公司负责施工,1962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11590平方米,平面取传统的对称式布局形式,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对称的造型,严谨庄重,屋角起翘和仿斗拱的出挑等细部处理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大型宏伟科研建筑工程。</h3> <h3><br>  长春建国初期的“十大建筑”,仅仅是长春建国初期的代表性建筑,同一时期的重要建筑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集团军军部、吉林省水利厅办公楼、吉林省林业厅办公楼、吉林大学理化楼、吉林工业大学教学楼、吉林省医院大楼、长春市结核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等建筑,都是由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组织施工的。<br>  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符号。在城市发展和延续过程中,留下一些被人们认可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建筑就是城市的“名片”,它维系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打造好这张城市的‘名片’,就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人文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其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显。<br><br>(本文转载自长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城市设计历史名城研究部)<br> 编辑制作张文革<br> 2021年5月</h3> <h3>  以下几幅照片中的建筑物,都是当年我公司承建的。遗憾的是,长春市区还有许多我公司承建的老建筑物,因城市规划建设,相继被拆除了,可惜,也没留有照片可查。</h3> <h3>附:<br> 记忆中的“长建一公司”<br>                          文/张文革<br>        原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简称“长建一公司”。<br>        长建一公司的前身叫做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是在建国前1949年7月1日成立的。<br>         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成立之初,参加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和各工种的工人师傅,大都是在社会上招募的有建筑技能的闲散人员。<br>         当年,我父亲就是作为一名高级木工技师参加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的。<br>        当初,长春市政府负责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长春市第一家建筑施工队伍,其目的,就是要尽快恢复城市建设。<br>         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1950年初,原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被长春市政府纳入国营企业管理,并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br>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作为长建一公司的第一代建设者们,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与汗水,在废墟上,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br>        如今,这些建筑,或许已经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但它们却仿佛像城市年轮一般,生动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成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br>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长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领域佳作迭出,其中由长春市政府评选出的“十大建筑”,更是彰显了当时的城市建设成就,在老长春人心中烙下深深地印记。<br>        当年的长春十大建筑,除长春应化所建筑物是由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外,其它九项:长春地质宫、长春地质学院鸽子楼、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吉林省宾馆、长春南湖宾馆、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市体育馆、原吉林省图书馆等,均由长建一公司承建。<br>  不仅仅是长春市建国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建筑,而在同一时期由我公司承建的重要建筑物还包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652)以及家属楼(代号301)、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集团军军部、吉林省水利厅办公楼、吉林省林业厅办公楼、吉林大学理化楼、吉林工业大学教学楼、原吉林省人民医院、原长春市结核病医院、原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原国营吉林柴油机厂、原长春市儿童医院、长春客车厂、原二二八厂、原七九三厂等建筑物,举不胜数。<br>         在那艰苦的岁月,由于机械化程度低,每座建筑物,都是由挑砖工人师傅们一块砖一块砖挑上去,再由瓦工师傅砌筑的,可见劳动强度之大。<br>        回首当年,纵览长春市区街路两旁的建筑物,大多数是由我公司承建的。那时,在整个长春市区遍及我们老一辈建设者地足迹;而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br>        可以自豪地说,当年长建一公司老一辈建设者们,为长春城市建设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br>       另外,在上个世纪的70至80年代期间,由长建一公司承建的较为有名的建筑物还有: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接楼(1974年建成)、吉林省银贸大厦20层(1988年建成,当年,曾是长春市最高楼层。)、长春解放纪念碑(1988年建成)等。<br>        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各个企业逐步实行以“工资分”来结算工资(也称工分)。即按各个工种及技术等级和贡献大小,分别给每人制定每月所领到的工分数量。<br> 长春市政府则按月测算出工分值与人民币的兑换率,并及时在报纸上公布。<br> 彼时,我公司所属各个工区的后勤部门,会提前把各种粮食和生活用品备足。每月开支日,工人师傅就会拿着劳资部门给出具的工分凭证,前来兑换所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也可用工分直接兑换成工资。<br>        我国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是从1956年7月开始实施,企业给每个技术人员和各个专业工种的工人师傅评定等级。建筑企业实行七级制;安装企业实行八级制。<br>       当年,我公司对具有特殊贡献的六名土建高级木工技师评定为超八级,月工资待遇为102元,而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br>        同一年,国家职工劳保条列也随之付诸实施。<br>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5年我国同蒙古国签订友好《协议》,为支援助蒙古基础建设,国家从各省市自治区抽调近6000多名建筑工人。<br>        为响应国家号召,吉林省有关部门在我公司抽调一支由一千多人组建的施工队伍,前去支援蒙古建设。<br>        1964年,由于中蒙关系彻底破裂,吉林省这支援蒙施工队伍全部返回长春。<br>        据我公司老一辈人回忆,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公司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总人数一度高达上万人。无论是从技术人员配备、技术工种和组织施工能力相当雄厚,在长春市属于大型国营企业。<br>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命名我公司为县团级建筑企业。那时,我公司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内的建筑企业中屈指可数,可谓是建筑领域里的中流砥柱。<br>        记得1971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班里的老师傅每每提及长建一公司的那段光荣历史时,总是滔滔不绝,谈论得津津有味儿,特有一种自豪感。<br>       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公司最鼎盛时期。每当长春市举办大型聚会或游行时,我公司的管乐队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那气派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而每年长春市举办的职工篮球比赛的冠军非我公司莫属,充分显示出当年我公司的实力。<br>       而那时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长春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都还在我公司建设中。<br>        1958年,由我公司自筹资金,在长春市安达街与慈光路交汇处,修建一座以“长建俱乐部”命名的;可容纳1000多人的工人俱乐部。<br>        从那时起,每逢佳节,公司都会在俱乐部里举办各种文艺汇演。每到年末,公司还在俱乐部里召开一年一度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会后必免费放映一部电影。<br>        逢年过节,每个职工还会享受公司工会免费发放的电影票。那时的长建俱乐部,在建筑工人心目中,获得了职工之家的美誉。而长建俱乐部建成的同时,也大大缓解了附近居民看电影难的问题。<br> 我公司成立之初,曾送给职工两项重大福利:<br> 一、建立一座属于职工自己的卫生所(卫生院)。职工在卫生所看病、开药,完全享受免费待遇,即使去大医院看病、住院,也可按本人工作年限比例报销所需的费用。<br>         二、我公司每年都会抽出一部分福利基金修建福利房,以解决职工住房难的问题。<br> 由于两项重大福利举措地推出,大大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br>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省市主管部门,把我公司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及机械设备各分出一部分,组建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我公司变更为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统归吉林省建工局直接领导。<br>         1964年,毛主席做出重大决策,先后在西南、西北、中南建立三个三线建设委员会。<br>        1965年,我公司奉命抽调近一千多名各工种技术骨干工人和管理干部去,支援西北三线基础建设工作。这支施工队伍在西北三线被命名为“五局六公司”,其主要工作地点分布在的陕西省的宝鸡、凤翔、临潼等偏远山区。<br>        支援西北三线的这支施工队伍,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为吉林人民争得了荣誉。并于1971年陆续返回长春后,更名为吉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br>         1965年,由于公司内部技术骨干力量大部被抽调去支援三线建设,大大削弱了我公司的施工力量。<br>      后经国家有关部门特批,从农业、林业、水库三地(简称农、林、水)抽调一千多名基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补充到我公司。<br>        同时,我公司也由原来的省属企业,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降为市属企业,即: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文革期间曾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大队,不到一年,又改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br>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br>        1982年初,长春市政府会同长春市建工局,将我公司第二工程处划分出去,组建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我公司即为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统归长春市建工局管理。  <br>         回顾我公司发展史,不难看出,长建一公司自成立之初,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br>        当年,在长春市建筑领域里,长建一公司是名副其实的母公司,历经时代地发展,不断繁衍生息。例如: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吉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以及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都是从长建一公司分出去的。<br>        为加快长春城市建设步伐,极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省会都市。长建一公司第二代建设者们,在生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在施工质量方面力争精益求精。<br>        几年来,不断努力拼搏,曾经创建出许多省、市乃至东北的全优工程,还曾获得过一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殊荣,为我公司在建筑领域里取得了荣誉!   <br>         随着时代地发展和社会地进步,长建一公司原来的施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建筑市场的需求。老一辈人创建的长建一公司已然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逐步退出长春市基础建设的历史舞台,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br> 长建一公司是我和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两代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我对长建一公司有着深厚无比的感情!<br> 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我始终不渝,依旧怀念那曾经辉煌一时;且赫赫有名的长春市最优秀的县团级建筑企业——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br>        曾经与我们相依相伴、相依为命的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虽已不复存在,但老一辈建设者留给我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勇于拼搏、勇于攀登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br>                                        <br>                             作者: 张文革<br> <br> </h3> <h3>附:<br> 记忆中的“长建一公司”<br>                             文/张文革<br>        原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简称“长建一公司”。<br>       长建一公司的前身叫做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是在建国前1949年7月1日成立的。<br>         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成立之初,参加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和各工种的工人师傅,大都是在社会上招募的有建筑技能的闲散人员。<br>         当年,我父亲就是作为一名高级木工技师参加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的。<br>        当初,长春市政府负责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长春市第一家建筑施工队伍,其目的,就是要尽快恢复城市建设。<br>         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在1950年初,原长春市和顺建筑合作社被长春市政府纳入国营企业管理,并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br>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作为长建一公司的第一代建设者们,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与汗水,在废墟上,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br>        如今,这些建筑,或许已经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但它们却仿佛像城市年轮一般,生动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成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br>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长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领域佳作迭出,其中由长春市政府评选出的“十大建筑”,更是彰显了当时的城市建设成就,在老长春人心中烙下深深地印记。<br>        当年的长春十大建筑,除长春应化所建筑物是由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外,其它九项:长春地质宫、长春地质学院鸽子楼、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吉林省宾馆、长春南湖宾馆、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市体育馆、原吉林省图书馆等,均由长建一公司承建。<br>  不仅仅是长春市建国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建筑,而在同一时期由我公司承建的重要建筑物还包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代号652)以及家属楼(代号301)、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集团军军部、吉林省水利厅办公楼、吉林省林业厅办公楼、吉林大学理化楼、吉林工业大学教学楼、原吉林省人民医院、原长春市结核病医院、原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原国营吉林柴油机厂、原长春市儿童医院、长春客车厂、原二二八厂、原七九三厂等建筑物,举不胜数。<br>         在那艰苦的岁月,由于机械化程度低,每座建筑物,都是由挑砖工人师傅们一块砖一块砖挑上去,再由瓦工师傅砌筑的,可见劳动强度之大。<br>        回首当年,纵览长春市区街路两旁的建筑物,大多数是由我公司承建的。那时,在整个长春市区遍及我们老一辈建设者地足迹;而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br>        可以自豪地说,当年长建一公司老一辈建设者们,为长春城市建设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br>       另外,在上个世纪的70至80年代期间,由长建一公司承建的较为有名的建筑物还有: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接楼(1974年建成)、吉林省银贸大厦20层(1988年建成,当年,曾是长春市最高楼层。)、长春解放纪念碑(1988年建成)等。<br>        从1950年开始,在全国各个企业逐步实行以“工资分”来结算工资(也称工分)。即按各个工种及技术等级和贡献大小,分别给每人制定每月所领到的工分数量。<br> 长春市政府则按月测算出工分值与人民币的兑换率,并及时在报纸上公布。<br> 彼时,我公司所属各个工区的后勤部门,会提前把各种粮食和生活用品备足。每月开支日,工人师傅就会拿着劳资部门给出具的工分凭证,前来兑换所需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也可用工分直接兑换成工资。<br>        我国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是从1956年7月开始实施,企业给每个技术人员和各个专业工种的工人师傅评定等级。建筑企业实行七级制;安装企业实行八级制。<br>       当年,我公司对具有特殊贡献的六名土建高级木工技师评定为超八级,月工资待遇为102元,而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br>        同一年,国家职工劳保条列也随之付诸实施。<br>        据有关资料记载,1955年我国同蒙古国签订友好《协议》,为支援助蒙古基础建设,国家从各省市自治区抽调近6000多名建筑工人。<br>        为响应国家号召,吉林省有关部门在我公司抽调一支由一千多人组建的施工队伍,前去支援蒙古建设。<br>        1964年,由于中蒙关系彻底破裂,吉林省这支援蒙施工队伍全部返回长春。<br>        据我公司老一辈人回忆,在五十年代初期,我公司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总人数一度高达上万人。无论是从技术人员配备、技术工种和组织施工能力相当雄厚,在长春市属于大型国营企业。<br>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命名我公司为县团级建筑企业。那时,我公司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内的建筑企业中屈指可数,可谓是建筑领域里的中流砥柱。<br>        记得1971年我刚刚参加工作时,班里的老师傅每每提及长建一公司的那段光荣历史时,总是滔滔不绝,谈论得津津有味儿,特有一种自豪感。<br>       从他们的口中得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公司最鼎盛时期。每当长春市举办大型聚会或游行时,我公司的管乐队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那气派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而每年长春市举办的职工篮球比赛的冠军非我公司莫属,充分显示出当年我公司的实力。<br>       而那时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长春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都还在我公司建设中。<br>        1958年,由我公司自筹资金,在长春市安达街与慈光路交汇处,修建一座以“长建俱乐部”命名的;可容纳1000多人的工人俱乐部。<br>        从那时起,每逢佳节,公司都会在俱乐部里举办各种文艺汇演。每到年末,公司还在俱乐部里召开一年一度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会后必免费放映一部电影。<br>        逢年过节,每个职工还会享受公司工会免费发放的电影票。那时的长建俱乐部,在建筑工人心目中,获得了职工之家的美誉。而长建俱乐部建成的同时,也大大缓解了附近居民看电影难的问题。<br> 我公司成立之初,曾送给职工两项重大福利:<br> 一、建立一座属于职工自己的卫生所(卫生院)。职工在卫生所看病、开药,完全享受免费待遇,即使去大医院看病、住院,也可按本人工作年限比例报销所需的费用。<br>         二、我公司每年都会抽出一部分福利基金修建福利房,以解决职工住房难的问题。<br> 由于两项重大福利举措地推出,大大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br>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省市主管部门,把我公司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及机械设备各分出一部分,组建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我公司变更为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统归吉林省建工局直接领导。<br>         1964年,毛主席做出重大决策,先后在西南、西北、中南建立三个三线建设委员会。<br>        1965年,我公司奉命抽调近一千多名各工种技术骨干工人和管理干部去,支援西北三线基础建设工作。这支施工队伍在西北三线被命名为“五局六公司”,其主要工作地点分布在的陕西省的宝鸡、凤翔、临潼等偏远山区。<br>        支援西北三线的这支施工队伍,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为吉林人民争得了荣誉。并于1971年陆续返回长春后,更名为吉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br>         1965年,由于公司内部技术骨干力量大部被抽调去支援三线建设,大大削弱了我公司的施工力量。<br>      后经国家有关部门特批,从农业、林业、水库三地(简称农、林、水)抽调一千多名基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补充到我公司。<br>        同时,我公司也由原来的省属企业,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降为市属企业,即: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文革期间曾更名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大队,不到一年,又改为长春市建筑工程公司。<br>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br>        1982年初,长春市政府会同长春市建工局,将我公司第二工程处划分出去,组建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我公司即为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统归长春市建工局管理。  <br>         回顾我公司发展史,不难看出,长建一公司自成立之初,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br>        当年,在长春市建筑领域里,长建一公司是名副其实的母公司,历经时代地发展,不断繁衍生息。例如:吉林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吉林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以及长春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都是从长建一公司分出去的。<br>        为加快长春城市建设步伐,极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省会都市。长建一公司第二代建设者们,在生产实践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在施工质量方面力争精益求精。<br>        几年来,不断努力拼搏,曾经创建出许多省、市乃至东北的全优工程,还曾获得过一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殊荣,为我公司在建筑领域里取得了荣誉!   <br>         随着时代地发展和社会地进步,长建一公司原来的施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建筑市场的需求。老一辈人创建的长建一公司已然完成了历史使命,正在逐步退出长春市基础建设的历史舞台,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br> 长建一公司是我和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两代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我对长建一公司有着深厚无比的感情!<br> 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我始终不渝,依旧怀念那曾经辉煌一时;且赫赫有名的长春市最优秀的县团级建筑企业——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br>        曾经与我们相依相伴、相依为命的长春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虽已不复存在,但老一辈建设者留给我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勇于拼搏、勇于攀登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br>                                        <br>                             作者: 张文革<br> <br> </h3> <h3>附:<br>  除“长春十大建筑”外,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我公司还承建了许多标志性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和长春城市建设规划所致,遗憾的是很多建筑物已经被拆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