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站轶事~我在食加站开军车】

秋晨

<p class="ql-block">作者:冯荣成</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我1971年1月从四川邻水应征入伍到勐腊108兵站,分配到第一食加站接待班,负责援老抗美及过往部队战友的食宿、加油接待工作,没多久就抽调我去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担任食加站车辆驾驶员。1976年从食加站调到兵站汽车排一班任班长,负责运送援老抗美的物资和兵站营建所需物资。1978年12月调到后勤23分部第114兵站第一供应站驾驶班任班长。1989年退伍返乡务农。</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在长达近十年的军营生活中有许多难忘的往事,让我记忆犹新,在我刚到勐腊第一食加站时,营区内道路杂草丛生,土路上到处水坑烂泥,行走很不方便。站长陈文镇就组织大家到勐腊县城外的河里捞沙、运石利用业余时间将到路铺成水泥路面。把营区前的一块空地铺成篮球场,为过往战友和干部、战士创造了一个好的生活和休闲环境。也为开展业余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好的场地。当时水泥搅拌铺设等方面的技术很欠缺,兵站领导主动找勐腊县工程队联系,请他们派人来现场指导,由于那个年代资金不足。当时县工程队也没有向部队收钱,食加站领导考虑到军民关系,为感谢工程队的帮助,主动送给了工程队一头肥猪,以此致谢。那时地方肉类供应严重不足,对此工程队也感到很满意。</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勐腊第一食加站每天要接待数百人吃饭或住宿,有时多达一两千人,煮饭所需柴火每年高达60至70车。为此站领导都要亲自带领30多名精兵强将去大山里砍柴。几乎抽调一半人去砍柴,一半人员在家坚守正常工作岗位,在长达30至40天的野外砍柴工作中,干部战士不怕苦和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任劳任怨,努力完成任务。当时车辆很少,要把砍伐的柴禾从山里运回来也成了一大难题,站里在家的领导就每天找各国外部队在食加站的驻站代表联系,凡事有返空回来的车,就请他们帮助将柴禾运回。记得某高炮师的车很高很大,每当车辆上山去装运柴禾时,全部都依靠人力装上车很是艰难,本来砍柴很劳累的战友咬金牙关,拼尽全力努力装满车,看到大车开走,个别体质弱的战友不由自主地倒地休息一会,爬起来又接着干,山里条件很苦,每天晚上晚饭后只能逗树上的猴子消遣时光,但大家仍然坚持到底,直至每年砍柴任务圆满完成。</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勐腊地区昼夜温差大多潮湿,为了安全有效做好援老抗美后勤保障接待工作,站长陈文镇带着文书孟天胜等人,到勐腊县红旗公社附近,寻找查看稻田里收割后,稻草是否干了,然后与当地村干部联系。将农民不要的稻草分摊晒干,组织人力收拢打捆,再装车运回,又组织干部战士用了五天时间,将干稻草装入近800个床垫套内,统一将床垫更换稻草垫子。这样一来,不但防潮湿而且松软,使过往的战友不仅吃好,而且也休息的好。有更充沛的精力去投入战斗,受到过往战友的好评。</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为改善干部、战士和过往战友的生活,在保证正常任务完成前提下,干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种菜,上山种玉米,用玉米烤酒,干部战士劳累时,站里领导就会通知事务处给大家定量发酒,消除疲劳,大家喝着自己种的玉米烤的酒,心中十分高兴愉快。而烤酒所剩余酒糟用来喂猪。为解决猪饲料不足,经常组织大家上山砍野芭蕉杆运回喂猪,每次都由食加站领导干部带队,确保野外劳动与运输安全。</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是在1975年6月的一天,站长陈文镇和管理员周正明带8个战士。由我驾驶车辆到勐腊瑶区公社方向山里砍芭蕉杆,去时空车只拉几个人,一路全是便道,开起走必须小心,快到目的地时,要经过一座木桥,车一上桥,木桥就有点响,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大家砍好芭蕉杆返回到桥边时,我马上把车停下,并向站长和管理员建议;从安全角度出发,人须下车,步行过桥,我一人开车过桥,其他人再上车往回走,两位领导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马上叫全体下车步行过桥,等战友们全都过桥了,我才发动车子,平稳快速的冲过木桥,车子刚离开桥,那旧木桥就塌了,把在场的所有战友都吓了一大跳。我的建议确保了全体人员的安全,受到战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赞扬。</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近十年的军营生活中,由于我较好的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做到了安全运输行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先后受到营团嘉奖6次。在1979年初参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勤保障任务中,我带领全班冒着枪林弹雨运送战时物资,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被兵站荣记三等功一次。虽然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经历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想起来仍然让人终身难忘。</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 冯荣成:汉族,195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邻水县城北镇人。1971年入伍,历任战士,驾驶员、班长。1980年退伍回乡。</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修改补充:孟天胜、编辑@潘成辉</i></p> <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秋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