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人啊,一生中最难忘的莫过于儿时所经历的岁月,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有太多值得回忆与怀念的事情,令我们终生难忘,难以释怀。</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文革期间,城里武斗成风,两派之间时常在我家所居住房子的后山真枪真炮的实干,不时有几辆拉着受伤或已死去的造反派成员的卡车从马路上呼啸而过。当时我正处在八九岁的年龄,总抑制不住好奇的心理,站在马路旁边观望,有时候还到双方争斗的地方捡拾子弹壳,偶尔一阵枪声响起,立马作鸟兽散。父母出于安全考虑,将我们兄弟俩送到乡下老家祖父母那里继续读书。</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我的老家位于湖南省湘潭县西南,地名花石区留田公社湘南大队仁义生产队,不过现在已经改名了,叫做排头乡湘南村立新组,小地名叫做梽木冲,也叫作猫形冲。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是风景绝佳。从冲口进入后,曲折蜿蜒的一条小路,数户人家散居在小路的两侧。冲内分为上梽木冲和下梽木冲,地势高的地方自然是上梽木冲,位于冲的尽头,我家就住在那里。站在房子的前坪向冲口望去,左侧是虎形山,右侧是猫形山。每当夕阳西下之际,冲内炊烟袅袅,伴随着归鸟的脆鸣,宛若仙境。尤其是在晴朗的夏日夜晚,还可以看见很远的一座山脉上的点点灯火,娭毑告诉我们,那里就是南岳山上的灯火,也不知是真是假?</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猫形冲出产磨刀石,并且很有名,所以住在冲里面的人家基本上都以采石为业。好像除了我家之外,都是石匠,姓韩的则叫做韩石匠,姓刘的当然是刘石匠。据说很久以前,无论是左侧的虎形山还是右边的猫形山都是很有型的,远远望去,一虎一猫护卫着梽木冲。但是随着石材的不断开采,原来的虎头和猫头已不再有型了,当年我们也在远处观察过,怎么也看不出虎和猫的形状。</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回到乡下后,插班到上南小学读三年级,一年后转到南下完小读完高小。上南小学需翻过我家的后山,途经另外一条山冲才能到达,估计有两到三里路。而南下完小距家甚远,从冲里出去后,沿着垅里的小道,越过几条田埂,再翻过两座小山才能到达,大约四五里路。然而,无论是就读于离家较近的上南小学,还是较远的南下完小,上课期间是不能回家吃饭的。也就是说,早饭后到校上课,一直到下午三点钟左右放学,一直呆在学校里,中途老师们大约有一个小时吃饭时间。这样的作息时间一开始不适应,但过了一阵子后,也就习以为常了。</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在三年的乡下就读时间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对我个人的成长反而是一件好事。记得在城里读书的两年时间里,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但当我在乡下读完高小后,重新回到城里读中学时,我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成为了学习的标兵。过后我细想,并不是我进步太快,而是城里的学生受文革的影响退步了,不知对也不对?</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因为这样的作息时间,下午三四点钟就回到了家,并且课业负担也不重,家庭作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当年也不像现在这样有各种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何打发那段空闲时间,就成了一个问题。</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夏日的某一天,住在冲口的人家来了一位城里亲戚度假,带着钓具到猫形水库钓鱼。猫形水库位于冲口右侧的一条山冲里,是用于灌溉的一座小型水库,四周青山耸立,波光粼粼,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放学后,住在冲里的几位小伙伴便相邀去观看,伙伴中有我们兄弟二人,还有秋妹几,月妹几等。在当地被称呼为“妹几”的实际上指的是男孩子,而女孩子反而被称为“伢几”,至于为何这样称呼,我至今也不得其解。</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垂钓者坐在一棵树下,使用的钓具也颇为先进,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垂钓者。我们几个小伙伴站在旁边围观,只见他娴熟的上饵、甩钓和起钓,不一会儿就收获了很多鱼,看得我们目瞪口呆,心里面痒痒的,也想像他一样钓上几条鱼来。</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傍晚回到家后,我们就缠着爷爷,要求给我们买钓具。当年的钓具应该价格不菲,爷爷一开始并不同意,但经不住我们软磨硬泡,爷爷终于在某一次“赶场”的时候,给我们买回了几米“合丝”和几个鱼钩。为什么称鱼线为“合丝”,当时并不知道,后来分析可能是合成的丝线的缘故,也就是尼龙丝,与棉线以示区别,因为在那个年代,的确有用棉线作为鱼线垂钓的小伙伴。</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合丝和鱼钩买回来后,就开始制作钓具。在屋旁边砍一根小竹子,去掉枝叶后大约一米长,剪一小块牙膏皮子包裹在合丝上,当作“沉坨”,从公鸡的翅膀上扯一根粗的翅膀毛绑在合丝上,就成了“泡筒”,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浮标,于是简单的钓具就制作完成。</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工具制作好了,就开始了我们的垂钓体验。某天放学后,首先到屋旁边的菜土里挖蚯蚓,在一大片菜叶子上放置一些松土,将挖出来的蚯蚓包裹在里面,然后约上秋妹几、月妹几等小伙伴,翻过冲右边的猫形山,便到了水库边,开始了平生第一次的垂钓体验。</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由于之前观摩过垂钓者的各种操作,于是选中一处阴凉的地方,将蚯蚓从中掐断套在鱼钩上,甩向水中,因为制作的竹竿和鱼线都不长,因此离岸并不远,然后坐下来静等。风和日丽,四周静谧,唯有鸟唱蝉鸣,好不惬意。不一会儿,泡筒动了,登登登几下,径直被拖向水下,赶紧拿起竹竿往上一扬,一尾鱼儿被带上岸边,原来是一条约为二两重的鲫鱼,当时那个高兴劲啊,难于言表。</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鱼钓上来后,并不像现在这样放置在一个网兜里,好像当时也没有这种网兜。具体方法是用一根较粗的麻线,一头连接一根铁丝,另一端绑一根小木棍,用铁丝连带麻线穿过鱼的鳃口,铁丝插在岸上,鱼放在水中,这样就可保证鱼儿不会挣脱。当然这种办法会让鱼受伤,如果垂钓的时间较长,带回去的鱼基本上没有活的。</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兴致自然上来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共钓上了十几条,有大有小,基本上都是鲫鱼。天色已傍晚,夕阳西下,披着漫天的晚霞,带着满心的喜悦,恋恋不舍的回家了。看到我们第一次钓鱼就有这样的收获,爷爷娭毑自然高兴,也就默认了以后我们去钓鱼的活动了。</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于是,每天放学后,只要天气允许,我们都会相约去钓鱼,并且还带动了冲外的一些小伙伴。钓鱼的地方除了猫形水库之外,还发展到附近的山塘,因为当年的水库山塘属于集体所有,并没有人出面干涉。这样就出现了一道风景,每当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太阳偏西,大山把太阳遮了一大半,阴凉阴凉的。我们常出现在水库边、塘基上,三五几个坐成一排,打着赤膊,光着脚丫,一人一根鱼杆,长长短短的。由于工具简陋,很难钓到大鱼,一般是出现在浅水区的那种四处游荡的小鱼。</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随着垂钓的时间的增加,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对钓具也进行了改进。首先是增加了钓竿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一根长竹竿替代了短竹竿,然后增加了合丝的长度,这样就增大了垂钓的区域。如果碰上有利于钓鱼的天气,就是那种雨后放晴,气温闷热的傍晚时分,鱼儿都会出来觅食,往往收获颇丰。此外,钓上来鱼的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鲫鱼,鲤鱼、财鱼也钓上来过。记得有一次看见泡筒一下窜进水中不见了,于是赶紧往上扯,怎么也扯不动,以为是勾住了水下的某种东西,正在沮丧时,合丝动了,用力往上拉,呵呵,原来是一只斤把重的脚鱼。只不过当年这种野生甲鱼并不稀罕,家里面只有爷爷一人吃,我们都不碰的。</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这种放学后钓鱼的活动持续了两三年,直到我离开乡下回城就读为止。因为那时候物质文化生活单调,这种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时间,至今有时候在梦境中还出现当时的场景。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一群无忧无虑的小伙伴,背着简单的钓具,哼着轻快的歌曲,来到水库边、池塘旁,静静的守候着泡筒,不管钓多钓少,不到天断黑是绝然不会回家的。往往是在娭毑爬上小山,一声声的呼唤下,才依依不舍的离开。</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离开乡下后,重新回到城里求学时,课业负担加重了,然后下放劳动,再次求学到参加工作,已经不具备垂钓的条件了。尤其是后来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也就渐渐地没有了钓鱼的兴趣了。现在偶尔应朋友之约,去郊外钓鱼,虽然每次都小有收获,不过已不再是过去那种野生鱼了,而是渔场老板从外面批量买回来的那种饲料鱼,个头轻重都差不多,并且还要付费,价钱比菜市场还要贵。因此,再也感觉不到儿时钓鱼的那种乐趣了。</font></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就过了将近一甲子的时间。很多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不断地忘却,但儿时的记忆,就像一条河流,时刻在心底流淌;又如一首老歌,常常在耳边唱起;还如一杯酒,随着时间的老去,更醇更香……</font></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童年的生活,已经太遥远,但回忆起来却倍感亲切,距离增添了人生的魅力,空间展现了思念的久远。当我们一遍遍地深情回想,一次次地忘情追忆,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童年的酸甜苦辣,童年的悲欢离合,童年的欢声笑语,童年的轻盈脚步不时在脑海的天空里弥漫。是啊!时光如果能够倒流,岁月如果能够停止,那该有多好啊!这样我们就可以心敞开得像一朵云彩;梦飞翔得像一只蝴蝶;笑绽放得像一串歌声……</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