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立春過後,儘管春寒料峭,甚至還會來一、兩場飄雪,但氣溫終歸是一天一天地往上爬。到了3月底的時候,日落推遲,大地回暖,黃昏在花園勞作,不用抬頭也能聽到大雁在天空歡快拍打落日的鳴叫聲。此時我多會想起趙忠祥那個名句:「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雁的南飛和北回對於加拿大人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每年的4、5月,一隊隊「加拿大鵝」(Canada Geese)從美國南部的越冬地飛回加拿大。它們在水邊享受著繁殖、換毛、補充體能的幸福「鵝」生。到了9、10月入秋後,它們開始在太陽落山後成群結隊地往南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兩天我就曾在一個有月色的夜晚,看見一群成「人」字的「加拿大鵝」穿過圓月自南邊飛來,此時我剛看過奧斯卡獲獎影片《Nomadland》。Nomads這個詞兒原義是遊牧民族,即在某一特定疆土內居無定所隨季節遷徙四處遊蕩的人。如今與時俱進,多形容「漂泊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在天地間遊蕩,電影《Nomadland》所詮釋的漂泊者是自帶悲情的宿命。而在自然界看,一生守著「我們路上見」(See you down the road)的「加拿大鵝」卻是自帶喜感地享受它們天高任飛翔的生命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只願一生愛一次,因你獨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準確地說,Canada Geese的翻譯應該是「加拿大雁」,是鴨科黑雁屬的鳥類,正式學名叫「加拿大黑雁」。也許早年居住在加拿大的華人多為廣東人,南方人少見雁,所以翻譯時就誤為「加拿大鵝」,這無心之作還帶動了一個品牌,令國人只知「鵝」,不知「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年「加拿大鵝」的體長約為30到45英吋,翼展在50到75英吋之間,體重在5到14磅。相對而言,雌鵝的體重略小於雄鵝。不過,一隻巨型的「加拿大鵝」重量可超過20磅。像其他雁一樣,它們的脖子很長,腳上也有蹼,這兩種體態特徵使它們在水中捕食時非常靈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主要生活在濕地、草田和糧田等有水源的地方。春夏兩季,它們以濕地草和雜草果腹;到了秋冬季節會轉向尋找漿果、種子和穀物。其中藍莓是它們的最愛,它們也能很熟練地從乾燥的玉米芯中剝下顆粒就餐。當然,一些昆蟲,以及水下的魚和小蝦之類,也是「加拿大鵝」增加脂肪的佳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加拿大鵝」特別喜愛草坪。顯然綠草是它們的主要食糧,經過修剪後的草坪,空氣中散髮著青鮮的草漿味道,吸引著鵝爸鵝媽帶著小鵝到來享受「免費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喜歡在公園、辦公樓前草坪或者高爾夫球場寄居的另一個原因是鵝們知道越靠近城市就越安全。在槍支監管的城市,它們不用憂心捕獵者的獵槍,一覽無余的草地也可以令它們及時發現任何企圖接近它們的食肉動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動物專家稱對「加拿大鵝」威脅最大的是土狼、狐狸、浣熊、烏鴉、狼、貓頭鷹、熊和鷹等,顯然這些鵝的獵殺者不被城市人所歡迎,這也是近十多年來居住在城鎮的「加拿大鵝」越來越多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的「離婚率」較低,且全年、一生都在交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鵝」的愛情世界里多是從青梅竹馬中情竇初開的,它們在2至3歲時就開始尋找伴侶,而且目標明確,小鵝找小鵝,極少老少配,或者老鵝吃嫩草的,一對上眼就廝守終生。多數的「加拿大鵝」會守著貞潔到第四年開始繁殖。當然,也有一歲就偷吃禁果的,但繁殖率不到10%。大多數成對的鵝會至少兩到三歲後才穩定。如果在「漫長鵝生」中配偶走了,這只鵝就會去尋找另一個交配夥伴共度餘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何家小鵝何家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加拿大鵝」喜歡在靠近湖泊、小溪和池塘的隱秘高處築巢。具體分工是雌雁先用乾草、松針、樹皮、苔蘚和其他植物材料造出一個鳥巢的雛形,鵝媽媽下了第一枚蛋後,就從自己胸前拔下若干羽絨,配合植物為即將出生的孩子營造一個安穩、溫暖的窩,之後每天都會下一個蛋,蛋的長度約為8.3釐米,寬5.5釐米。一直到下完4到8枚蛋左右,就進入孵化狀態,時間大概在24到28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母雞孵蛋所不同的,鵝媽媽進入孵育狀態時,每隔一小時就會站起來,把散開的鵝蛋再重新收攏一下,或者翻動一下蛋,保證均勻的溫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鵝媽媽每天也會有一個短暫的休息,大約只有10分鐘,她會用草和樹枝蓋住鵝蛋,除了保持溫度外,還有就是不被其他生物發現。鵝媽媽完成堅壁清野工作後就離巢去飲水、吃東西、伸展翅膀、以及與伴侶嬉鬧活動活動,在體力得以補充後再回巢繼續孵育小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鵝媽媽每年只孵育一窩小鵝,一生大概有80多個孩子。在孵育孩子期間,恰好是成年鵝的換毛期,時間大概是6周時間。此時它們並不能飛行,多依在水一方,危險時可借水逃遁,保衛工作則交由在附近位置監視鵝巢的雄雁負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胎教」對於「加拿大鵝」來說並非新鮮事兒。居住在溫哥華、曾著有《我的野鳥朋友》一書的張伯權先生(Paul Chang )在《賞鳥看熱鬧也要看門道》之五「野鳥的故事從一粒鳥蛋開始」中稱:「加拿大大雁的孩子,在破殼出世前一天就開始呼吸,蛋如果意外上下顛倒了,蛋內小雁立刻發出「警報」,大雁媽媽聽到了,通常就會趕緊將蛋翻正過來。」所以,小鵝在破殼前已經與母親有互動,也熟悉媽媽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得主、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羅倫茲(Konrad Lorenz, 1903-1989)在1935年發表了有關雪雁的研究,其中提到的銘印(Imprinting)現象表明:剛出生的雁在睜開眼睛時,憑聽覺和視覺認定了它的父母、兄弟姐妹後,就會植入記憶,歸屬成群,一生一世不會認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出生3、4小時就能自己走路,並跟隨父母學習尋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領。頭2周小鵝每走路15分鐘就要回到母鵝的翅膀下溫暖一下,以此保持體溫。小鵝天生會游泳,第一天能下潛到水下30至40英尺尋食,這個育雛期大概在42至50天,此時小鵝羽毛已豐,開始學習飛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加拿大鵝」透過不同的聲音以及身體語言,向家庭成員傳遞各種信息。鵝司令用洪亮的聲音發出「離開這裡……到水里去……襲擊危險……」等信號,如果小鵝在草坪或者湖上覓食時,鵝爸鵝媽就會輪流拉長脖子警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鵝爸鵝媽將畢生的武功悉數傳授後,小鵝們會聚集在一起出行,嘗試獨立於父母。但在它們生命的第一年里,依然會和父母待在一起,直到跟隨父母完成第一次遷徙後,才與其他年輕的鵝群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加拿大鵝」主要在北美北部繁殖,即加拿大和美國的北部。像大多數候鳥類一樣,「加拿大鵝」 每年遷徙兩次,遷徙的目的是它們需要躲開冰凍的湖面,到溫暖氣候的南方開闊水域躲避陸地的捕食者,且在換毛期利用水中豐富的食物繁殖和哺育後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9月或10月,「加拿大鵝」會飛向美國南方的「非繁殖地」 (Nonbreeding)以躲避寒冷,直到寒冬過後的暮春季節,也就是每年的4、5月前後,鵝群會離開非繁殖地向北遷徙到加拿大甚至更北的「繁殖地」(Breeding),那裡對它們的後代來說是最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據說「加拿大鵝」的大腦里有一個時鐘,用來測量每天有多少陽光。夏末秋初,白天變得越來越短,這就是為什麼鵝知道是時候準備南下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遷徙的「加拿大鵝」實際上都會準確地抵達築巢和越冬地點,但也有一些「加拿大鵝」會飛到更北的地方繁殖——包括阿拉斯加北部或低北極。當然,它們在遷徙過程中會使用不同的中途停歇點,這些停歇點基本上保持不變。每年春天或秋天你看到的鵝,很可能就是前年在你家附近看到的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溫帶地區,如果氣候溫暖到足以讓「加拿大鵝」一年四季都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生活,它們也可能選擇不遷徙。有些加拿大鵝群甚至在一些似乎不適合全年居住的地區定居下來,如北部的艾斯奎麥特(Escalante)、加拿大的卑詩省和南部的佛羅里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總體而言,大部分「加拿大鵝」依舊遵守秋去夏來的生活規程。至於「加拿大鵝」如何找到遷徙的方向,至今還沒有人能完全準確瞭解鳥類遷徙導航的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有幾種相互矛盾的理論。一些理論家認為鳥類有一種嗅覺「地圖」,可以幫助它們嗅出回家的路;另一些人則認為鳥類是利用地球磁場來定位自己的方向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在秋天遷徙,加拿大鵝在仲夏就開始準備。春天出生的嬰兒到那時大多已經長大了,成年鵝在脫落舊羽毛後會長出一套新的羽毛——這個過程叫做換羽,目的是為未來的長途飛行保持良好的狀態,並使它們的身體免受冬天的寒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鵝們整個夏天都在狼吞虎嚥地吃穀物和青草,或者下水尋找水下食物,目的是為了長胖,為旅行囤積足夠的脂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幼鵝學會了飛行,而鵝媽鵝爸完成換毛又能重新飛翔時,整個家族將從它們的築巢地起飛。但第一階段的飛行只是尋找更豐富的覓食區,這種是沒有任何方向的,它們的目的是尋食,並且在飛行中穩定彼此的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夏末秋至,大陸氣溫開始下降,樹葉枯黃,草地乾涸,湖面開始結冰,食物越來越難以獲得時,找不到足夠食物的鵝們知道要走了,此時,雁族拉開了大規模南遷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另一種南飛的鳥類,例如燕子、黃鸝和鶯選擇夜晚單獨飛行所不同的,「加拿大鵝」的遷徙是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行為。燕子、黃鸝等不知道自己將去哪裡,如何去那裡,也沒有父母或其他鳥類的指導,它們不斷地遷徙,在途中吃著昆蟲、水果或種子補充體能。但「加拿大鵝」起飛前會發出大聲鳴叫的信號,它們會成群選擇在黃昏出發,夜晚飛行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天氣條件或月亮亮度等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鵝們根據經驗導航,一方面可能會用河流、海岸線和山脈等地標;另方面它們也可能利用天體線索,如太陽和星星。有更多的科學家相信鵝的腦里有一個物理羅盤,它們可以籍此通過探測地球磁場來辨別南北,而第一次飛行的幼鵝則在父母的指導下認准遷徙飛行路線和坐標,來年就要自己靠自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日行千里 瀟灑走一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加拿大鵝」遷徙時的平均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40英里,但如果遇上強勁的順風,它們的速度可能會提高到每小時70英里。遷徙距離可達2,000到3,000英里,如果天氣好的話,群鵝一天能飛1,500英里。在它們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鵝群通常在2,000至8,000英尺的高空飛行,曾經也有飛行員報告在高達9,000英尺的高空看到加拿大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里大雁是重禽,它們不像鷹或禿鷹那樣滑翔,而是依靠有力的翅膀拍動,以時速超過50公里的速度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一隻重鳥來說,在飛行時扇動翅膀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加拿大鵝」在遷徙飛行中非常辛苦,為了省力,它們多選擇空氣比較平靜的夜間飛行,或者在白天有順風的時候;他們一般避免逆風飛行,因為逆風會把他們吹回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種牽引力的形式,也被稱為渦流衝浪,可以節省很多能量。它的原理是當一隻雁跟隨另一隻雁保持正確的距離時可以阻止任何逆風。前邊的雁扇動翅膀,產生一種向前的空氣運動,稱為滑流,它有助於拖著後面的雁向前。小股旋轉的空氣,稱為渦流,能產生升力,幫助尾隨的雁在空中飛行。同樣的物理原理也解釋了為什麼噴氣式飛機以V字隊形飛行是為了節省燃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V字形領頭的雁,由於沒有從牽伸中獲得優勢,所以它的飛行得比其他的雁要努力得多。當領頭雁太累的時候,它會在飛行中通過鳴笛交流,然後變換位置退回去,把位置讓給另一隻雁,這樣群雁可以輪流換氣和減少疲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鳥類學家後來發現,當一個「鵝」家庭形成一個群體遷移時,父母往往在V字形的頂端輪流移動。年輕的鵝,不那麼強壯,則排在領頭母鵝後面的V字形,體現了母子情深和關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V型組合的另一個好處是更便於它們之間的交流,飛行中大家都能互相看得見在精神上也是一種鼓舞。科學證明25只鵝組成V隊形飛行的鵝群,比單飛者能多飛70%的距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儘管飛行技術了得,但鵝群並不是一次到位的。它們會根據環境氣候分階段遷徙,飛行過程中會選擇在傳統的中途站停留、休息並恢復失去的脂肪。而且從北方飛來的鵝很講究規矩,它們不會搶佔南方鵝的地盤,而是一次次地越過當地鵝的領地繼續向南飛,直到飛過了南方的鳥類為止,這種遷徙被稱為「蛙跳遷移」。它們選擇性地避免與南方的鵝競爭食物,因為南方的鵝已經在離它們夏季家園更近的地方找到了良好的過冬條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然,也有一些鵝在飛行時改變遷徙路線,它們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靈活地調整它們要去的地方。例如由於耕作方式的改變、草地和高爾夫球場的可用性以及土地使用的其他變化吸引了它們,它們最終有可能留在中途地不再遷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以及生存環境的改變,部分「加拿大鵝」放棄了遷徙,留在繁殖地生長。它們發現在城市地區天敵愈來愈少,那裡有人造水體,可以被加熱以防止結冰,比如有噴泉的湖泊、小區的水景等為它們提供了終年游泳的地方,它們因此成了城市的永久居民,這也是我們常常在冬天也能看到成群成群的鵝。但不管你身邊的鵝是否遷徙,氣候決定了它們的家庭生活和生命週期。春天,鵝繁殖、生小鵝;秋天,它們會遷徙,或者蹲下身子為寒冷作準備。即使它們根本不會飛走,但它們的行為方式依舊隨著季節而變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和你在一起 共住地球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為遷徙鳥,「加拿大鵝」每年從我們頭頂飛去飛來時,巨大的「鳴笛」聲不單只標誌著季節的變化,還意味著有數百萬的大軍南下,這是北美一個獨特的自然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在歐洲殖民之前,「加拿大鵝」的築巢地僅限於安省西南部和南部草原。歐洲人抵達北美後,他們發現這些「鵝」很容易被捕食,而且鵝毛可以銷售往歐洲,獵殺鵝成了移民族理所當然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乃至到了20世紀初,「加拿大鵝」幾乎滅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根據北美種鳥調查,「加拿大鵝」在19世紀末由於遭遇過度的捕獵、採蛋,以及城鎮開發令濕地的減少,導致「加拿大鵝」瀕臨滅絕的邊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紀初,1916年,加拿大和美國簽訂了《候鳥公約》(Migratory Bird Treaty),明文保護800種鳥類,其中「加拿大鵝」被列入保護範圍。《條約》還禁止狩獵、殺戮、捕獲、擁有、銷售、運輸和出口鳥類、羽毛、蛋和巢,並規定建立受保護的鳥類避難所,為它們提供安全棲息地,並鼓勵國家之間共享數據以監測鳥類保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政府機構重新將人工繁殖的「鵝」引入美加北部,這些鵝在幸存的幾個鵝群的推動下,令到棲居在加拿大的鵝驚人地捲土重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0年代,美加政府借助立法明確放生巨型「加拿大鵝」、有條件限制狩獵、加大保護濕地力度等手段,保護了鵝群的繁殖和生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60年代中,北美總鵝數從420萬頭開始快速飆升,到2015年已經發展為560萬頭,目前初步估計在700萬頭。草坪、高爾夫球場和公園的大批湧現也為「加拿大鵝」提供了可靠的棲息地,「加拿大鵝」捲土重來到了驚人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代城鎮的建設為「加拿大鵝」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漫步的空間,那些寄居城鎮的鵝變得更加安全,它們不憂心受到獵人和自然捕食者的傷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儘管目前在北美每年有320萬只鵝面臨狩獵的壓力,但這並不影響其數量的快速增長。大多數生物學家認為目前「加拿大鵝」的數量已經超越了城市郊區所能承受的壓力,對人們的居住環境也有相當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類對「加拿大鵝」投入足夠的保護,並不等於它們對人類的居住有益。隨著加拿大鵝數量的激增,「人鵝衝突」也變得越來越普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居住在曼尼托巴省的加拿大野生動物服務機構的野生生物學家弗蘭克·鮑德溫(Frank Baldwin)說:「人鵝衝突的後果可能是干擾、破壞甚至危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據該省農業服務公司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加拿大鵝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害導致平均每年索賠超過41.6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其他類型財產的損失,或由鵝群高度集中引起的噪音、糞便和水質等公共危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50只鵝的鵝群每年可以排出2.5噸的糞便,而池塘、湖水或飲用水中的鵝糞可能含有大量大腸菌群,公眾對此深感不安,也引起公共衛生組織的關注。一些社區不得不開始考慮將一些「加拿大鵝」的行為——例如吃草、弄髒草坪、糞便傳染——作為滋擾,而更大的危害是對航空安全的威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造成空難事件時有發生。最驚險的一次發生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點26分,一架空中巴士A320-214在紐約拉瓜迪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起飛,飛機在離開跑道一分鐘後的爬升過程中遭到一群「加拿大鵝」的襲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機長薩倫伯格(Chesley Sullenberger)眼看無法駕駛飛機掉頭降落,最後只能選擇在曼哈頓中城的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河面進行強行迫降,機上155人全數生還,這件事被稱為「哈德遜河上的奇蹟」(Miracle on the Huds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群的泛濫不止成為空中飛行的隱患。根據曼尼托巴公共保險公司(Manitoba Public Insurance)的數據,從2015年到2018年,曼尼托巴省每年平均約372,528元的車禍索賠由「加拿大鵝」造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曼尼托巴省的「加拿大鵝」數量可能在8年內再翻一番,儘管省政府採取了諸如放鬆狩獵規定和鵝蛋消毒計劃等控制措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野生動物管理局」也提出了一項提案,將曼尼托巴省南部溫帶繁殖的「加拿大鵝」定為「過剩」,這意味著它們的數量已到了危及其他候鳥的保護,以及造成農業、環境或其他利益的損害。省政府還提議為「加拿大鵝」設立一個春季狩獵季節,狩獵者每天的袋子限量為8只,希望能有效地遏制「加拿大鵝」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安省野生動物管理局」的管理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夏普(Christopher Sharp)表示「安省目前還沒有考慮採取如此嚴厲的措施。」他說「安省南部的加拿大鵝數量增長速度自2005年前後開始趨於平穩」,「安省野生動物官員正在制定策略,以減少在禁止狩獵的城市地區人鵝之間的衝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普承認加拿大人和加拿大鵝的衝突比人們想象得要嚴重。當城市建築更趨向自然生態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溫暖氣候都可能加速「加拿大鵝」的繁殖,但他相信「通過教育和棲息地改造,水禽和城市居民是有可能過上更加和諧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們應該學會尊重自己的「鄰居」這沒有錯。在早春時節,「加拿大鵝」的後代處於最沒有防禦能力的時候,鵝爸鵝媽往往會特別積極地保衛它們的築巢領地。尤其是小鵝排成一行在水和食物來源之間散步時,人們是不應該靠近它們,也不要做一些突然的動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當鵝認為它們的巢穴或孩子受到威脅時,它們也會變得具有攻擊性,這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動物專家稱鵝對人們的要求很簡單,它們只是想溫暖地照顧他們的孩子——這應該很容易與人類產生共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鵝是群居的,以家庭為導向的。它們是好父母,人類也試圖成為好父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夏普把一切說得很美好,我們自然也這樣期待。但人畢竟是有慾望的動物,加拿大鵝也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May 13,2021 </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資料來源:</b></p><p class="ql-block"><b>《The rise of Canada geese: How the birds bounced back from near extinction?》</b></p><p class="ql-block"><b>Adina Bresge / The Associated Press</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How do geese know when to fly south for winter?》 Tom Langen / Global News</b></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b>《Do Canada geese still fly south for winter? Yes, but it's complicated 》</b></p><p class="ql-block"><b>Brian Handwer / National Geographic</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When a Canada Goose attacks you: Watch for bobbing heads and listen for the hissin’》 Amber McGuckin / Global News</b></p>